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向脾胃要健康


向脾胃要健康
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人体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百用百靈的自我檢查方法
當脾虛失健,導致清陽不升,濕濁不化時,人體就有可能九竅不通。因此,九竅有問題了,我們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問題了。
我在出門診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很多患有脾胃病的年輕患者,他們看上去精神狀態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蒼白,口唇沒有一點光澤;有的過於消瘦,好像一陣風就能吹倒了;有的長得很肥胖,看似體格龐大,但是一點都不結實,一身肥肉;還有的說話有氣無力,精神不振,年紀輕輕卻有未老先衰之態,這些多是由於他們的脾胃功能受損所造成的。
有人可能會問了,是不是能從這些人的外在狀態看出他們的脾胃有問題呢?是的,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狀態知其內在,而且這些都是有根據的。
從哪裡來看呢?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從人的九竅來看。何為九竅?具體是指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前陰尿道和後陰肛門。
《脾胃論》裡有一句話叫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脾作為後天之本,是主運化水濕的,主升清陽。水穀所化生的精微之氣被脾升舉至上焦,滋養心肺,並由肺布達九竅、四肢以及皮膚,清陽之氣出於頭面官竅,九竅就會通利。反之,當脾虛失健,導致清陽不升,濕濁不化時,就有可能九竅不通。因此,九竅有問題了,我們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問題了。
從口唇看脾胃
有一次,幾個朋友在一起聚會,我發現一個平時愛說話的朋友變得寡言了。我又發現他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乾燥,且已經爆皮、裂口子了。
我就直接問他:你是不是脾胃有問題了?朋友很是驚異:你真神了,最近是感覺脾胃不好,不愛吃東西,睡眠也不好。你怎麼知道的?
你的嘴告訴我的!我笑著說。
我的嘴?我一直也沒怎麼說話啊?這個朋友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我把道理跟他一說,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後來我為其推薦陰陵泉穴、三陰交穴等幾個脾經重點穴位,讓他天天堅持按摩。兩個月後,再見他時已是嘴唇紅潤,神采奕奕了。
為什麼我能從嘴唇看出這位朋友的脾胃有問題呢?《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說明脾開竅於口,脾胃有問題有時就會
表現在口唇上。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樣,則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還主涎液。中醫認為涎與唾合稱為口水,下文我們還將有詳細論述。《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則涎液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進行吞嚥和消化,但它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裡,不會溢出來。
一旦脾氣虛弱,脾本身的固攝功能失調,就會不聽話了,比如在睡覺時會流口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哈喇子。為什麼小孩子愛流哈喇子?因為小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沒有成熟,脾胃本身還弱,所以愛流哈喇子。如果經常性地流哈喇子,我們可以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從鼻子看脾胃
脾胃與鼻有什麼關係呢?中醫認為,肺開竅於鼻,而胃經起於鼻部,因此脾胃的經脈與鼻竅也是相連的。
一個人的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水穀精微無法上輸濡養鼻竅,而引起鼻腔乾燥,有時還會引起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問題。這種情況多是脾胃虛弱,氣津不足,脾氣不能攝血或肺虛火上沖鼻竅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發紅的人多是有胃熱。除了鼻翼發紅外,還伴有容易餓、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其根本原因在於脾的運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蘊積滯留於胃,食物積久化熱、化腐所致。
如果鼻頭髮青,並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為肝木之色,肝氣疏泄太過,橫逆衝犯脾胃,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這時我們可以多按摩太衝、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從眼睛看脾胃
肝開竅於目,而目之所以能看東西,全賴於肝血的濡養,而脾胃又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主統血,所以肝血是禀受於脾胃的。
一個人的脾胃功能失調容易引起視力疲勞、視物模糊、眼睛紅腫、眼瞼下垂等問題,並伴有食慾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脈緩弱無力等症。這多與脾氣不足、清陽不升、目失所養有關。
從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於清陽交會的頭面部,是清陽之氣上通之處。腎開竅於耳,《靈樞? 脈度》中指出: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是先天之本,它離不開後天之本脾胃的滋養,如果一個人的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腎精必虧,耳竅失養,就會出現耳鳴、耳聾等問題。脾虛氣弱,水濕不能正常運化,致使內生痰濁,耳道閉阻也會出現耳鳴、耳聾等症狀。
從前後陰看脾胃
前陰包括溺竅(尿道)和精竅(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中醫認為,腎是水髒,脾為中土,共同主管著水液的代謝化生。脾氣健旺,清升濁降,以助腎化水,使排尿通暢;脾虛則升降功能失調,會出現排尿不暢,嚴重者會出現不能排尿的現象。後陰就是肛門,中醫稱肛門為魄門相通,是傳送糟粕的。一旦脾氣虛弱,水穀不能正常運化,就會出現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有時伴有腸鳴等問題;脾的清陽
之氣一旦下陷,就會出現經常性泄瀉甚至久瀉脫肛;氣不統血,則會出現便血。
脾胃虛會致九竅不通,從九竅不通我們可以判斷脾胃是否有問題,正所謂窺知其外,乃曉其內
我們知道中醫是講究望、聞、問、切的,但凡有經驗的老中醫大都可以通過病人的脈象、氣色、九竅等反映出來的各種症狀,來診斷患者的生病部位,但這需要有豐富的經驗與學識。作為普通讀者,我們所要做的是及時發現疾病的蛛絲馬跡,然後及時到醫院就診。
脾胃一旦受傷,五臟就沒有活力了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
明末的醫家孫文胤在其《丹台玉案? 脾胃門》中指出:脾胃一傷,則五臟皆無生氣。其意是指,五臟必資於谷氣,谷入於胃,和調五臟而血生,脾胃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營養五臟;脾胃受損,則氣血生化之源虧乏,導致五臟失養,氣機失調,變生各種疾病。
可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所以我們養脾胃其實是在安撫五臟。那麼,脾胃與其他臟器有什麼具體的關係呢?
脾胃與心
心是脾的母親,脾是心的兒子
要了解脾胃與心的關係,我們先來看看中醫裡所指的心是什麼。《素問? 靈蘭秘典論》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靈樞? 邪客》也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在臟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導和統率全身各臟腑功能活
動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導著人體的各個臟腑,這裡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導的。不是說你想吃飯就吃飯,這得由心來發號施令的,心讓你吃你才能吃;反過來說,脾胃的功能也影響著心,作為主管糧倉的後勤部長,如果國庫空虛,君主和百姓都沒有糧食吃了,身體這個國王自然不能待得長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與心臟關係密切。中醫裡有句話叫胃不和則臥不安,就是說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東西,到了半夜就會餓得睡不著覺;同樣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運動,直接上床睡覺,這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響,就會擾動人的神明,人就睡不著了。
心還有主血脈的功能,脾則能統血,它讓血液老老實實待在脈裡、不跑到外面來。因此說,脾氣健旺,則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從五行角度來看,心與脾是母子關係,心屬火,脾屬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的母親,脾是心的兒子,心這個母親要時刻照顧好脾這個兒子,即所謂脾胃納運功能,有賴於心陽的溫煦。一旦心陽不振,就可能會影響脾胃的運化,而痰飲內停,會發生心悸、氣短、胸悶、憋氣、腹痛、腹瀉等問題。反過來說,心主血,血的來源在於脾胃,如果脾胃的運化失常,不能益氣生血,則心失血養,也會使我們生病。
如何才能脾胃與心同養?
要照顧好脾胃,也要養護好心,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多靜心養氣,這樣既不會擾亂心血,也不會損耗心氣,使心氣平和,進而滋養脾臟,養脾得以健胃。
要養心健脾,還可以多按摩心經和心包經上的穴位,如極泉穴、神門穴、內關穴,再加上能養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極泉穴有寬胸理氣、通經活絡的功效。此穴在腋窩頂點,取穴時,把一隻胳膊抬起,肘部彎曲,用另一隻手在腋窩中央按壓,腋窩中央有動脈搏動處即是此穴。神門穴為心經原穴,它在我們的手腕部,手腕掌側橫紋的尺側端。取穴時,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魚際上角能看到一個突起的圓骨,從該圓骨後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條大筋,該大筋的橈側與掌後橫紋的交點即是此穴。
內關穴具有調節情緒、調節睡眠和調節心臟的作用,對一些胃腸問題也有很好的調節作用,比如消化不好、噁心嘔吐。取穴時,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關節微微彎曲,能夠看到腕部的兩條橫紋,從靠近手掌處的那條腕橫紋正中往直上量取2 寸處即是此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臍上約1 拇指寬加上4指寬處。
平時我們可以多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鐘,天天堅持,養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脾胃與肝
肝失調達容易導致脾胃不和
《素問? 靈蘭秘典論》指出: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前面我們說過,心是君主,在這裡肝就是大將軍。我們知道,大將軍是上前線打仗的,負責部隊指揮的,而指揮打仗都靠謀慮的。同時大將軍也是脾氣火暴的主兒,本身就是性格剛強暴躁,動不動就發火。這說明肝與情誌有很大的關係,怒傷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脾胃與肝有什麼聯繫呢?中醫認為,肝是主疏泄,喜條達,是調暢全身氣機的,這樣才能通而不滯、散而不鬱。我們平時說的肝鬱氣滯就是肝失疏泄的一個表現。肝鬱則脾虛,我們的肝氣鬱結了,就會橫逆犯脾,脾氣本來就虛,又兼肝氣所犯,氣機鬱滯,就會出現運化失常。現代人生活與工作壓力都比較大,最容易侵犯肝臟,而肝失條達,則導致脾胃不和,出現食慾不振、四肢無力等問題。
從五行學說來看,脾屬土,肝屬木,它們二者是相剋的,即所謂肝木剋脾土。脾土屬陰,必得肝木的條達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會凝滯,從而飲食才能正常運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會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嚴了,就讓脾胃很委屈,出現食後腹脹、腹瀉與便秘交替等症狀。
平時有一些朋友跟我說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氣,腹脹,有時候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療胃腸疾病的藥也不管用。我問他們平時工作怎麼樣?都是說工作壓力太大,經常跟上級或下屬處不好關係。這其實是你的肝本身先出問題了,導致脾胃不好。因此,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先養好肝。肝的問題好了,脾胃才能正常運行。
脾雖然受肝的製約,但它對肝臟也有一定幫助。肝為剛臟,依賴於脾供給血液濡養,才不會剛強太過,失去條達的本性。《素問? 經脈別論》中也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說明肝臟中所藏的血和它所主的筋的營養,​​都來源於脾胃水穀的精微。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養?
平時我們如何共同保養脾胃和肝呢?很多愛生悶氣的人最容易導致肝鬱氣滯,這時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經上的太衝穴。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發源、原動力之意。中醫認為,原氣來導源於腎間的動氣,然後散佈到人體的各處,在人體相應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黃帝內經》中說: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靈樞? 九針十二原》也說:五臟有疾也,當取之十二原。可見其重要性。因此,我們刺激太衝穴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的功能正常。
太衝穴位於足背第1 蹠骨後方的凹陷處,取穴時,從足背第1、第2 趾間縫紋頭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兩骨聯合前緣的凹陷處,即是此穴。
按揉時,從太衝穴揉到行間穴(在足背側,第1、第2 趾之間連線的縫紋頭處),將痛點從太衝穴轉到行間穴,效果會更好。
若想達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們還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衝穴,或中脘穴加太衝穴,以調肝胃。
肝鬱脾虛者可以在醫生建議下服用逍遙散。逍遙散有疏肝解鬱、健脾和營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人吃了逍遙散後,肝氣就變得活潑暢通,心情也會好起來,煩惱拋諸腦後,就像神仙一樣逍遙快活。
脾胃與肺
脾胃決定肺的津氣盛衰
《素問? 靈蘭秘典論》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在這裡,肺就如一位輔佐君主的宰相,協助心臟治理全身。肺主氣,全身的氣都是由肺來主持和管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氣,全賴於脾胃水穀精微所轉化。因此,肺的津氣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
治節是什麼意思?即治理、調節水液代謝。脾主運化水濕,而之所以能運化水濕又賴於肺氣肅降的協調。《素問? 經脈別論》中說: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指出水飲進入胃中,散出精氣,並上行輸送到脾,通過脾輸送布散水液精氣的作用,再向上輸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調節全身水液運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輸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體外。這同時也說明脾胃水穀所化的精氣,首先是充養了肺。因此,脾胃虛大多首先會影響到肺。
肺氣不足也多與脾有關,如脾虛的人比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於衛氣不足,而實際上是和脾氣不足有關,脾不能益氣則使肺氣虛,肺氣虛則衛氣不足。
從五行學說來看,脾與肺也是母子關係,只不過這裡,脾是母親,肺是兒子,脾屬土,肺屬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賴於脾胃供給營養,才能主氣、司呼吸、主宣發,主肅降和通調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會得呼吸系統疾病。
如何才能脾胃與肺同養?
養肺健脾可多刺激太淵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太淵穴是肺經原穴,能大補肺氣。它在腕橫紋上,我們可以在掌後腕關節橫紋外側端、動脈搏動的地方取穴。此穴很
深,按揉時,力度大一些。
列缺穴是肺經的絡穴。列缺穴在前臂橈側,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 寸。取穴時,張開兩隻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隻手的食指按壓在另一隻手後橈側的高突處,食指所按壓的地方即是此穴。
脾胃與腎
脾胃虛弱容易導致腎虛《素問? 靈蘭秘典論》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作強的意思就是發揮出、表現出強壯的姿態。腎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養骨骼,所以腎有能讓人保持精力充沛、強壯矯健的功能。
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兩者是相互滋生、相互促進的關係,如果兩者不能相互協調,就會影響人的生長、發育以及壽命。為什麼這樣說呢?腎藏精,前文我們已經講過,分為先天之精後天之精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而所藏後天之精全賴脾胃運化的水穀精氣所化。因此脾胃健旺,水穀精微充足,不斷滋養於腎,使腎中精氣盈滿。如果脾胃虛弱,腎中精氣不足,就會導致腎虛。
脾屬土,腎屬水,因此脾土能克制腎水。但是土有濕土和燥土之分,脾屬濕土而胃屬燥土。濕土是不能製水的,因為水濕不僅不能製水,相反更能助水,只有燥土才能製水。因此,要腎水不致氾濫成災,必須有充足的胃陽。如果胃陽不足則土不能製水,而水為病,溢於肌膚,容易發生水腫。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腎虛又有腎​​陰虛和腎陽虛之分。腎陰虛多表現為五心煩熱、容易盜汗;而腎陽虛多表現為畏寒怕冷、手足不溫。
這裡我還教大家一個簡單判斷腎陰虛和腎陽虛的方法。一般來說,腎陰虛是物質性的,腎陽虛屬於功能性的。打一個簡單的比方,這就好比是用電飯鍋做飯一樣,做飯需要米,而如果沒有米下鍋了,這個物質虧虛了,就是腎陰虛;而如果是電飯鍋壞了,電飯鍋做飯這個功能就沒有了,這就是腎陽虛。
如何才能脾胃與腎同養?
對於腎陰虛者,我們平時保養可多按摩關元穴、太谿穴以滋陰。關元穴是我們身體的強壯要穴,既能補腎陰,也能養腎陽。關元穴為任脈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太谿穴為腎經原穴,它在腳踝內側。取穴時,正坐屈膝,從內踝尖往後推按到凹陷處(大約相當於內踝尖與跟腱之間連線的中點),該凹陷處即是此穴。對於腎陽虛者,我們可以取關元穴、氣海穴、腎俞穴以養陽。
氣海穴有益氣助陽、調經固經的功效。它位於下腹部,肚臍下1.5寸。取穴的時候,從肚臍向直下量取2橫指(食指和中指)就找到了。
腎俞穴在腰部,在與肚臍同一水平線的脊椎左右兩側兩指寬處。平時我們對這幾個穴位進行艾灸,每個穴位用艾條溫和灸(將艾條一端點燃,在離穴2~ 4厘米處進行熏烤)10~20 分鐘。每天進行1 次,可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曾這樣說:善治脾者,能調五臟,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進胃強即所以安五臟也。意思是說,脾胃方面的病可以通過調治五臟來達到目的;反之,五臟方面的病也可以通過調治脾胃來養。這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同時也體現了中醫的偉大與神奇。
脾升胃降得平衡脾胃升降是臟腑氣機升降的樞紐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協調才能保證我們所吃的東西能夠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無論脾胃升降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變。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這個氣是什麼?氣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像我們說的元氣就是氣中最重要的一種氣。
氣的運動在中醫裡我們稱之為氣機。在人體內部,氣機的升降出入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比如說,營衛的運行、經絡的貫通、清濁的分出、津液的輸布,無不以升降形式在運動。氣的這種升降運動是我們生命活動的根本,這種運動一旦被停止,我們的生命也就終結了。
氣機升降運動體現在升其清陽、降其濁陰、攝取營養、排出所棄,各臟腑組織在這種運動中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動;而且各臟腑組織之間氣機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聯繫、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組成一個有機整體。這種升降運動維護了人體的動態平衡,使生命活動按正常順序運行。
脾胃是維持我們生命活動的重要環節,其升降運動構成了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我們知道,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這個過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就是靠脾升胃降完成的。脾氣上升,不僅可以幫助胃進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轉輸水穀的精微和水液;同時,還能統攝、升提內臟,不使下陷,以保持諸臟各安其位。胃氣下降,不僅能使飲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將初步消化後的水穀精微物質移交小腸而供給脾以運化轉輸,上奉於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腎都依賴其水穀之精氣以供養。因此,我們說胃氣宜降不宜升,脾氣宜升不宜降,這一過程既受納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為因果,以取得相對的平衡與協調,使得人體氣機生生不息。
清代的名醫唐笠山如是說: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善治脾胃病的醫生,都會注意脾胃升降氣機的調治,升降通順,則疾病自然就能治癒了。一旦氣機紊亂,脾氣該升不升,胃氣該降不降,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脾以升為和,如果不升反降,這在中醫裡我們稱之為脾氣下陷。因為脾位於中焦,根據五臟配五方的理論,脾屬於中央,所以脾氣又稱為中氣,脾氣下陷也叫中氣下陷。脾氣虛弱,氣不升反而往下來,人的清陽之氣不能上煦於頭,就會出現不愛說話、臉色蒼白、頭暈的現象;中氣不足,脾的運化功能失職,就會表現為不愛吃東西,即使吃了也會腹脹。此外,中氣下陷,無力升舉,就經常會出現腹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病症。補中益氣湯是治中氣下陷最好的方子,可找專業醫生進行辨證調養。
胃以降為順,胃氣不降反升,這在中醫裡叫胃氣上逆,這時人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呃逆(打嗝)等症狀。
去年,我治療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伴有間斷性嘔吐3年多的時間,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發作,而且一發作就是十多天,有時還伴有頭暈、無力、口乾等症狀。多次求醫無果。我發現她的臉蒼白且沒有光澤,舌紅少苔,脈細數。我為其進行了多方面的診斷,後發現她這是肝氣犯胃,導致胃失和降所致。
後採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嘔的方法,終於治好了她的病。一番感激自是不必言說,我再次強調她一定要保持好心情,且不可再傷肝傷神了,否則再好的藥也治不好心病。平時還要多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等,以強胃健脾。
不管怎麼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協調才能保證我們所吃的東西能夠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無論脾胃升降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變。因此,維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調理消化系統以及全身各系統病症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養好脾胃是治未病的關鍵
四季脾旺不受邪,這說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們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說,養好脾胃是治未病的關鍵。
 生活中,我們常看到很多患有肝病的人,他們不是面黃體瘦,就是食慾不好、全身沒勁兒這是什麼原因呢?從中醫五行來看,肝屬木,脾屬土,如果我們肝氣鬱結,肝火太旺,就會出現肝對脾克伐太過的現象,導致脾氣虧虛,出現食慾不振、全身沒勁兒等問題。因此,我們在治療肝病時,先要養好脾。
《金匱要略》中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也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肝病最容易傳脾,為了防治肝病,我們應當先實脾實脾什麼意思?就是使脾氣充實,脾氣充實,可以防肝病傳給脾,也有利於肝病盡快痊癒。
有這樣一位女性患者,34歲,自訴有過一次人工流產史,可是自從那次流產後,她的月經就開始提前了。每次來月經時,剛開始血量比較少,顏色發黑,有血塊,而且肚子疼得厲害。兩三天后血量漸多,十余天才結束。我發現其舌淡紅苔白,脈左弦細,右濡弱。
這其實是血不濡養肝,使氣血相爭所致。中醫認為,月經病的發生多是肝鬱氣滯、氣滯血淤所致。後來,我採用治肝者當先實脾之法,為其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觀其一角而窺其全貌。從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中,我們可以看出,五臟之間存在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關係,這種關係通常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來說明。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在治療時我們應同時予以防治,這也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中醫治未病思想。
《黃帝內經》中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還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就是說,一個好的醫生應該善治沒有發生的病。
中醫治未病包括三層含義: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复。
第一層含義:未病先防。意思是說,人應該在沒有得病時候積極防治疾病的產生。能治這種沒有病的病才是最好的醫生。生活中我們如何防病呢?《黃帝內經》中給了我們詳細的介紹:一方面是順應天時,天人合一,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另一方面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達到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結果。
第二層含義:既病防變。得了病後一定要積極治療並預防其發生傳變而加重。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便是這一思想的具體體現。再比如說,糖尿病是現代人常得的病,其實本身這個病沒什麼大不了的,它的並發症才是真正可怕的。可是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重視既病防變的思想,導致糖尿病出現了並發症。
第三層含義:病后防复。病好後得防止它再复發。生活中,很多人有點風吹草動就容易感冒,反復發作,這就是沒有做好病后防复的工作。
脾胃作為後天之本,對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有什麼積極的意義呢?
《金匱要略》在治未病中強調脾胃的重要作用,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這說明了在一年四季中,如果我們的脾胃的功能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危害。可以說,養好脾胃是治未病的關鍵。
生活中,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認識到脾胃的重要性,平時做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及早預防,這樣我們就可以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脾和胃都照顧好了才是真的好
我們在養生的過程中,不要單獨照顧脾,或單獨照顧胃,而是要把脾和胃兩者都兼顧到了,才會讓我們的一生成為一次完美的旅行。
 生活中,我們形容兩個人之間交情深厚時常用一個詞,那就是肝膽相照。從中醫角度來看,肝與膽是相表裡的,二者真的是相互照應,和諧共存的,一旦一方有了病,都會影響到另一方。
同樣,我們的脾和胃也是相表裡的,正如肝膽相照一樣,脾和胃也是相互照顧的。因為胃生了病會傷及脾,脾生了病也會傷及胃。可以說,人體的後天營養充足與否,主要取決於脾和胃的共同作用。
《脾胃論? 脾胃勝衰論》中說: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而顯火上行,獨燎其面
《黃帝針經》雲:面熱者,足陽明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禀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與古人相比,現代人的飲食變得越來越不節制了,或飢一頓飽一頓,或涼一口熱一口,這樣很容易出現胃病。《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指出:面熱者足陽明病。大家可以看看胃經經脈循行圖,是不是胃經有一部分循行在面部?因此說,面紅發熱多是胃經上的問題。胃一旦生病了,受納的食物就會大大減少,脾就不能把更多的水穀精微運送到全身各處,全身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自然就會生病。
《脾胃論? 脾胃勝衰論》還說: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就是說,現代人有一個問題,就是不注意休息。也許有人會說:老闆天天讓我們加班,我們也沒辦法啊?每個老闆都希望自己的員工價值最大化,但員工是人不是機器,你有權利有理由讓自己得到一定的休息。
從中醫角度來看,過度勞累會傷脾氣,脾氣虧虛,脾的運化無力,就不能很好地為全身各處運送水穀精微,於是就會出現犯困身上沒勁兒,四肢無力,大便泄瀉的情況。脾一旦生病了,胃就不能自己正常運化津液,也就跟著出問題了。
綜上所述,我們在養生的過程中,不要單獨照顧脾,或單獨照顧胃,而是要把脾和胃兩者都兼顧到了,才會讓我們的一生成為一次完美的旅行。
脾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的胖瘦
太胖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胖了,還是瘦了,我們都應該好好審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現代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可是有的人是胖得離譜,而有的人卻是瘦得離譜,一點都不均衡,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人變肥胖的類型有很多,原因也有很多,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本身胃中元氣旺盛,吃得多,而且吃多了也不會傷胃。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可謂是一語中的,概括出了肥胖形成的根本原因。這種肥胖是現代醫學裡說的單純性肥胖,很多青少年小胖子多是這種情況。對於這種情況,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控制飲食,少吃肥膩食物,多進行一些減肥運動。
有的人脾胃虛弱,平時吃東西很少,這種情況下多數人會變瘦。但是也有的人吃東西少卻會變胖,這種胖是虛胖,而且這種人手腳都感覺沒勁兒。我周圍有很多朋友都是這種情況,用手一按他們身上的肉,一按一個坑兒,平時他們也是懶洋洋的,沒什麼活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他們的肥胖主要是因為脾氣壅阻、痰濕內盛所致。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也挺能吃,不一會兒還餓,但就是不胖,反而還瘦了,是怎麼回事?這種情況在中醫裡叫消谷善飢,是因為胃火熾盛所致。胃是主受納的,你本身胃火大,食物消化得快,食物進入胃裡就像是乾柴投入烈火中,一會兒就燒沒了。若此時你的脾氣再虧虛,則脾運化無力,不能把營養輸送於全身,而身體肌肉得不到營養,自然就瘦了。這也是胃熱熾盛型糖尿病的一個典型症狀。
太肥了不好,太瘦了也不好,不管是肥了,還是瘦了,我們都應該好好審查一下自己的脾胃是否健康。
調理好脾胃是擁有好面子的前提(1)
女人想要變美就要補益氣血,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補脾胃就是補氣血,是讓自己變美的前提。
問世間哪個女人不希望自己變美麗?可是時間的腳步是留不住的,再加上現代人的飲食過於精細、工作壓力過大、運動量少、環境惡化等原因,導致很多人的面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肌膚變得晦暗粗糙,斑點多多,再高明的美容師,恐怕也難掩其憔悴之態。
很多女性朋友為了留住青春、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可謂是費盡心思、想盡辦法,四處尋找所謂的靈丹妙藥。有的人不惜花高價買進口化妝品,企圖用化妝品來掩蓋自己即將褪去的美麗。殊不知,使用化妝品美容就如同揚湯止沸。往沸騰的水里加一些涼水,雖然暫時可以止沸,但這種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過一會兒水還是會沸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抽掉鍋底的柴草,即釜底抽薪,便會從根本上消除了水沸的基礎或依靠物。
因此,想要美容,我們要從根本上想辦法。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氣血充足才會有好面子。氣和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氣是血的統帥,血是氣的母親。血是物質性的,它輸送到人體各處,為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氣是功能性的,它推動著血液的正常運行。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氣和血就好比汽車的電和汽油,電是無形的,
油是有形的,缺了誰都不行。人在年輕的時候,氣血旺盛,運行正常,容顏也靚麗;到了老年,人的氣血虧虛,人也變得老態龍鍾了。反過來說,如果你身體的氣血提前失調,那麼用再好的化妝品、天天去做美容,也不會從根本上延緩衰老。尤其是女性朋友一過了35歲(《黃帝內經》認為,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氣血虧虛得厲害,月經、懷孕、生孩子、哺乳這些時期都嚴重地損耗著身體的氣血。看看周圍那些結完婚生過孩子的女性,有幾個還能像以前一樣保持光鮮的。
女人想要變美就要補益氣血,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補脾胃就是補氣血,是讓自己變美的前提。胃是水穀之海,倉廩之官,且為多氣多血之腑。朱丹溪在《局方發揮》中說:胃為水穀之海,多血多氣,清和則能受。其意是說,胃就像大海一樣,什麼氣啊、血啊都存在這裡,只有胃的功能​​正常,這個大海才能變得平靜。而脾是主運化的,運化營養精微,同時脾還主肌肉,這樣營養精微通過脾的運化,輸佈於全身,包括肌肉。因此,脾胃功能正常,人就會氣血旺盛,面色紅潤,肌膚也有很好的彈性。
脾除了運化水穀精微以化生氣血外,還主運化水濕,即脾對體內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起著促進的作用。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則會出現水濕停滯,產生痰飲等病理產物。比如說,眼瞼下垂、眼袋、顏面浮腫等,多是因水濕運化不利所致。水濕停聚化熱上​​沖,熏於顏面,又會出現青春痘、酒渣鼻等皮膚病。我們前面還說過,女性朋友一生要經歷月經、懷孕、生孩子、哺乳這些生理活動,而這些生活是依靠臟腑、經絡、氣血的共同作用來完成的。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泉,因此這些生理活動也要依賴脾胃的調節。脾胃健旺的女性朋友,能吃能睡,精血充沛,月經也會定期到來,懷孕生育也會正常,生的孩子也有足夠的奶水吃;一旦脾胃失常,就會出現月經少、流產、胎兒保不住、產婦母乳不足等問題。
對於氣血不足者,我們可以通過刺激穴位的方法進行補氣養血,其中氣海穴、膈俞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都是既能補氣又能養血的常用穴。
氣海穴具有大補元氣的作用,膈俞穴是解決血液問題的重要穴位,兩穴相配,補益氣血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分別屬於胃經和脾經,是補氣血之源脾胃的。除了膈俞穴外,其他3個穴我們都知道了位置,那膈俞穴在哪呢?它在我們的背部,當第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 指寬處。該穴療效明顯,刺灸該穴可起到養血通脈、理氣止痛作用。用這幾個穴位補氣血,灸法效果比較不錯。我們可以用艾條對每個穴位進行溫和灸10~20 分鐘。只要我們能長期堅持,就會讓我們變得氣血十足、美麗動人。
脾胃健運是長壽的基礎
養脾胃意在養元氣,養元氣意在養生命。
 脾胃健運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圖書編? 臟氣臟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運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黃帝內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其中,飲食有節對健康長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現代人在飲食上特別不注意,一旦飲食失宜,就會
造成脾胃受損。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氣血化源不足,人的面色就會變得萎黃,皮膚毛髮也變得沒有光澤,肌肉也會變得消瘦,外邪會侵入身體,則人​​自然難以長壽。
人的健康長壽還與元氣的盛衰有重要的聯繫,而元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李東垣認為:元氣之充足,皆脾胃之氣所無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此諸病之所由生也。
李東垣為了強調脾胃對於長壽的意義,還引用了《黃帝內經》中的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的論述並加以闡發。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陰精上奉的地方,陽氣固密而不容易外洩,所以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多長壽;陽精所降的地方,陽氣容易發洩而不固密,這個地方的人多短壽。
李東垣進一步說:陰精所奉,謂脾胃既和,谷氣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壽;陽精所降,謂脾胃不和,谷氣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此語意在闡述,脾胃是我們的後天之本,是水穀之海,是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胃健運則元氣生化不絕,因此人體元氣充實與否關鍵在於脾胃元氣的盛衰。
總而言之,人的脾胃出問題了,元氣就會衰弱;元氣衰弱,人就會早夭。因此,養脾胃意在養元氣,養元氣意在養生命。
溫補脾腎扶正氣,四大穴位是靈丹(1)
兩個人生活在同一環境裡,為什麼有一個人會動不動就感冒,而另一個人沒問題呢?就是因為後者的正氣足。
 你在生病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生病?生病的根本原因在哪兒?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就是人體正氣和邪氣相互鬥爭的結果。外邪是致病的條件,但從養生保健角度來看,正氣不足是機體功能失調、產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有人可能會問了,你一會兒說是元氣受損人會生病,一會兒又說正氣不足人也會生病,是不是有點亂啊?其實一點都不亂。正氣是什麼?從中醫角度看,正氣是表明元氣抵禦邪氣的功能,它是與病邪相對來說的。用現代話說,正氣包括了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自愈能力等。這樣我們就明白了。
兩個人生活在同一環境裡,為什麼有一個人會動不動就感冒,而另一個人沒問題呢?就是因為後者的正氣足。《素問遺篇? 刺法論》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一個正氣旺盛的人,邪氣怎麼會侵犯我們的身體呢?
為什麼現代人動不動就生病?因為受諸多因素(如飲食不節、缺乏運動、情志不調等)的影響,導致正氣不足,才會讓邪氣有了可乘之機。而正氣是生命之根,生命力的旺盛、壽命的長短,全在於機體正氣的虛衰盈虧。有些人可能會說,你看我平時很少生病,我的正氣很足。是的,這樣人的正氣確實很足。但我要提醒這樣的人,你一旦因疏忽大意而生了病就會是大病。因為你把正氣的門檻設置得太高了,一旦邪氣侵犯就會是大問題,因為此時的邪氣是非常厲害的。《素問? 評熱病論》中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氣之所以能侵犯你,讓你生病,根本原因在於與你的正氣相比,現在的邪氣已經有所虛弱了,邪氣本身的侵犯能力已高過了你現有正氣的抵禦能力。
養生養什麼?其實就是養人體的正氣。因此,我們強調養生保健從根本上講就是如何扶養正氣,提高自己的防禦能力、抗病能力以及病後的自我修復能力。《金匱要略》治療雜病的最大特點就是注重扶持我們人體的正氣,而扶正之中,又貴在於脾腎。
為什麼這樣說呢?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腎一虛,正氣則虛,邪氣則盛。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相對來說,中醫很多專家更主張補脾胃,認為脾胃的強弱是決定壽命的關鍵。《景岳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
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通過調理脾胃,能夠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對整體狀態進行調整,可以防止衰老。
中醫認為,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壯人陽氣,益人真陰。在這裡,就是平時我們說的艾灸。艾灸有6大功效: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這說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優於針法的。
灸哪裡才能溫補脾腎呢?宋代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告訴我們: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穴、命門穴、氣海穴、中脘穴
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命矣。以上竇材提到的4個穴位,是溫補脾腎、扶養正氣、延長壽命的要穴。
關元穴、氣海穴、中脘穴前面我們都提過。關元穴是元氣出入的關卡;氣海穴是陰中之陽、元氣之海;命門穴在腰部第2 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命門,顧名思義,它是人體的生命之門,具有溫煦、推動五臟六腑之陽氣的作用。尤其是脾胃,更需要有命門之火的溫煦,才能發揮正常的運化功能。
我們每天可以對這4個穴位進行艾灸1 ~20 分鐘,以皮膚發紅為宜,可強壯元陽、理脾和胃,有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平時也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有人可能會問,這幾個穴位我先灸哪個,後灸哪個啊?有沒有順序啊?有,我告訴你這個順序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部,後灸四肢;先灸陽經穴位,後灸陰經穴位。這樣我們就可以先灸背部的命門穴,然後再分別灸腹部的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個順序以及方法,艾灸所帶來的一切恩惠,我們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
掌握食物屬性才符合脾胃的養生之道
食物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你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就是說,你是什麼體質,就應該在什麼季節、什麼地域吃什麼樣的食物。
 快節奏的生活,讓現代很多上班族稍不注意就頻繁出現燒心、反酸等胃病。很多人認為忍忍就過去了,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我有一位朋友,現在是某外企公司的高層了,事業家庭可謂是一帆風順,就是有點小胃病。別看毛病不大,可每次都讓他痛不欲生。這都是他不注意飲食惹的禍。因此,在這裡奉勸年輕的朋友們,任何時候都不能虐待自己的脾胃,一旦傷了胃氣,再想治就難了。
有人可能問了,平時我們如何養好脾胃呢?我告訴大家,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它好食物。什麼樣的食物才是好食物呢?上古之人通過對食物的外形與味道,食物進入我們身體所產生的寒、熱、溫、涼作用,向上向外或向下向內作用的方向,以及食物生長的地點、氣候、季節的不同,來判斷食物的屬性。最後,根據食物的性質把它們分為溫、熱、寒、涼、平五性。根據這食物五性,我們可以對症待之,這樣可以讓食物與脾胃不打架、在體內相處和諧。
也就是說,食物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你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就是說,你是什麼體質,就應該在什麼季節、什麼地區吃什麼樣的食物。比如說,你是熱性體質,你可以選擇寒涼的食物,如鴨肉、小米、黃瓜、西瓜、梨等來進行平衡;如果你是寒涼體質,你可以選擇多吃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牛羊肉、韭菜、生薑、洋蔥等。當然,還有季節、地區的差異,但這是一個總的原則,具體情況我們再具體對待。
看看我們周圍,為什麼很多人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得好了,住得好了,但是心態卻變得越來越躁了呢?顯然,整天吃牛羊肉等熱性食物,人的身體也相繼出現了陰陽失衡的狀況。這些肉類食物多為熱性食物。從陰陽角度來看,熱為陽,常吃這些熱性食物,人的心態便具有了與相似的特性,變得內心煩熱、躁動不安了。因此,我們在吃大魚大肉的同時,別忘了給自己加道涼菜調養一下脾胃,像大部分蔬菜、水果都屬於涼菜範疇。
此外,我們還應該不斷地去適應周圍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溫熱寒涼。也就是說,春天你該吃什麼,夏天你該吃什麼,秋天你該吃什麼,冬天你該吃什麼,這都有一個規則。這便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順時養生的精髓。比如說,天熱的時候,你可以吃一些清熱涼爽的食物,天冷了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這樣才能與大自然保持一種平衡。
在很多就診的病人中,有很多人是因猛吃冰鎮食物,猛喝冰凍飲料等,凍壞了自己的胃,導致胃病出現或反復發作。脾胃最怕寒涼的食物,這個寒涼不單單指我們說的冰冷食物,還包括它的屬性。像香蕉、西瓜這些都是寒性食物,吃多了影響消化、吸收。因此,胃腸不好的人盡量少吃寒性水果,多吃溫熱性水果,如桂圓、荔枝、桃等。
凡事都要有一個度,我們說天熱了吃點涼性食物,可清熱降溫,但是不能貪多。很多人喜歡在炎熱的夏天里大量吃西瓜,西瓜的本性是寒涼的,吃多了是要傷脾胃的,會出現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及胃腸抵抗力下降等問題,所以夏天吃西瓜等性寒涼的水果時,一定不要貪多。另外,像冰鎮啤酒、冰棍、雪糕更要少吃為妙。
當然,這只是對大多數人的建議,具體該怎麼吃,我們還要辨症對待。
五味入五臟,五味均衡保健康
《素問? 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
大家都知道,我們說平時飲食要講究科學,但吃得飽、吃得多並不一定代表吃得好。吃得好就是說身體所攝入的各種營養的比例合理,符合身體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攝入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大體一致。這樣的飲食方式才是最科學的。
什麼樣的食物才符合身體的需求呢?中醫裡講,食物的味道無外乎五種,即酸、甜(甘)、苦、辣(辛)、咸,這五味在人體里分入五臟。若我們能將這五味合理攝入,便可使身體所需營養達到一種平衡。
五味適度保五臟
《素問? 宣明五氣》指出: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具體如何分入五臟呢?
1.酸入肝:就是說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食醋等,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治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的功效。酸的食物還可以解酒,促進膽汁和胰臟消化液分泌,以防胸脅滿脹。
酸也能收斂,比如說男性朋友的前列腺肥大、女性朋友產後尿失禁、白帶太多,或拉肚子,通常都可以用酸來收斂。中醫學講到酸,都會連帶提到,酸、澀兩個合在一起,澀有收斂的意思。
收斂包括傷口的收口癒合,食物中以酸梅最典型,醋也一樣。
2.辛入肺:即為辛辣,有尖銳而強烈之意。我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都是以辛辣為主的食物。辛味食物具有通利肺氣、通竅達表、通順血脈的三通的作用。
辛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解痙,意思是說對於肌肉緊張引起的頭痛、偏頭痛、肌肉關節疼痛,或者心臟血管收縮痛,這時候給予一點辛,往往可以收效。
3.苦入心: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平時適當吃些苦味食物以清心瀉火,比如苦瓜、蘿蔔葉、大頭菜等。
中醫講,苦味入心經、心包經、小腸經,所以心火旺(包括打針的過敏反應,紅腫熱痛等)或小腸經旺(小腸、十二指腸感染、發炎,引起拉肚子、潰瘍、糜爛,或熬夜後舌頭腫脹刺痛,好像被燙到一樣)時,可通過吃一些苦味食物來緩解。
4.咸入腎:中醫講的不是專指鹽,而略相當於現在講的礦物質,包括咸寒、咸涼、咸溫、咸幹、咸平多種。鹹味能滋養腎氣,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喝一點淡鹽水,可以保持正常代謝。
5.甘入脾:就是說適當吃甜的東西如山藥、香蕉、大棗等,可補養脾胃,補充人體的熱量,解除身體疲勞。
甜味還會使人放鬆,所以工作壓力大的人適當吃點甜食可以睡得很香甜。冬天吃些甜食減少憂鬱、低潮、沉悶。甜食不一定是糖果、餅乾、點心、水果,事實上很多含澱粉、果糖的食物就很適合。
五味偏嗜傷五臟
看看以上五虎上將,可謂是各具功效,但是對每味過於偏嗜,是不可取的。一個大將再有本事,面對強敵,不取聯合之道,自然將自己累死。
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對食物的需求與營養無關,只是對某種口味的慣性依賴而已。比如說,很多南方的朋友特別愛吃辣,這與南方的氣候有關,南方濕氣大,吃辣可以除濕,這是人與自然相應的一種平衡機制。但北方地區就不同了,除了農曆六月暑濕之外,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比較乾燥的,此時若再多吃辣的就會使肝火上炎,容易上火。
中醫裡講中庸之道,凡事要講究一定的度。五味入臟,五味適量、均衡,方可補益臟器,但偏嗜某一味,某一味過重,都會傷害相應的髒器。比如說,我們工作時比較累了,吃上一塊糖,就會感覺有勁了,因為脾胃屬於中焦,甘入脾,這樣及時補足了中氣。可是,甜味食物吃多又會傷害到腎臟。《素問? 五臟生成》中有言: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如果過多地食用甘味食物,就會傷害到腎臟,引起骨骼疼痛甚至不能站立,還會使頭髮脫落。因為,甜味在五行里屬於土,腎屬水,脾土太過就會克制腎水。
因此說,只有五味均衡、營養均衡,我們的脾胃才會健康,我們的身體才會健康。正如《素問? 生氣通天論》中指出: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從流,腠理以密。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平時應當慎重地調整飲食的五味,使它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應該是調配適當,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骨骼結實強壯,筋脈變得柔和靈便,氣血充足流暢,肌肉豐滿,皮膚細膩。
飢飽無常是脾胃受損的導火索
飲食要講科學,食不可求飽,也不可過飢。那究竟吃到什麼程度才算正好呢?無數的事實證明,每頓飯吃七八分飽是最舒服的。口中還留有食物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中醫講,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前面我們講過,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冰凍飲料、雪糕、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除此之外,脾胃還最怕撐,平時你如果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的,脾胃肯定受不了。
可以說,平時的飲食飢飽失常是我們脾胃受損的導火索。有一位白領朋友,平時工作特別的忙。他常向我說起他的胃。他的胃有時特別的難受,心中有一陣陣的燥熱,有時還會有酸水湧出,讓他有一種快窒息的感覺。平時自己也只是拿一些健胃藥頂著,吃完藥後還是如往常一樣加班工作。我多次勸他要注意身體,他只是苦笑,沒辦法啊!後來我發現他的飲食也是非常不規律,有時早餐不吃,有時午餐省略,只等到晚上回家後才大吃晚餐。經常是這樣的飢一頓,飽一頓的。我就明確對他說,如果你不改變你的飲食習慣,你這個病好不了。
像我朋友這樣飢飽失常又忙於工作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太多了。而飢飽失常必然導致脾胃受傷,脾胃受損,自然疾病叢生。《素問? 痺論》中有一句話極為經典: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其中的意思很明顯,吃得太多了就會損傷我們的腸胃。明代醫著《醫學正傳》一書在胃脘痛一節就有這樣的論述: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飲熱酒,复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以看出,飲食無節制,時飢時飽,過飢過飽,或偏食,或進食不潔食物,都是胃痛發生的重要原因。現代一些胃腸專家的臨床經驗也顯示,幾乎所有的暴飲暴食者都是腸胃疾病患者,而且因飲食不節致死者大有人在。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片面地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認為什麼食物的營養價值高,就應該多吃點,這樣身體就會好,結果飲食無度反傷胃氣。我曾遇到過這樣一位小患者,平時總是愛拉肚子,不愛吃東西,面色也不好看,做了很多的檢查也查不出結果,後來求治於我。我剛開始也是百般思索,不得其解。後其家人告訴我說這個孩子平時總愛在飯後吃西瓜、梨等水果。我判斷這個小患者可能是過食生冷,使中陽受損。後囑其家人,讓孩子改掉飯後吃水果的習慣,一周後果然見效。其間我又為其開藥一劑,一個月後身體無恙。
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養生的尺度,養生追求的是一種適中,超過一定限度​​的東西,無論是外界的還是自身的都會出問題。我們強調,飲食要講科學,食不可求飽,也不可過飢。那究竟吃到什麼程度才算正好呢?無數的事實也證明,每頓飯吃七八分飽是最舒服的。口中還留有食物味道,讓人回味無窮。如果偶爾吃得過飽,進餐半小時後,一定要進行必要的體育運動,如散散步、打打太極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讓三餐成為脾胃健康的基石
飲食一定要定時,要有規律,這樣才能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素。飲食的定時原則,就是要做到早餐宜好,午餐宜飽,晚餐宜少
人人都知道,一日三餐很重要。《千金要方》說:飲食以時。其意是說,飲食一定要定時,要有規律,這樣才能使身體及時獲得維持生命的營養素。飲食的定時原則,就是要做到早餐宜好,午餐宜飽,晚餐宜少
可以說,一日三餐吃好了是養脾胃的根基。可是怎樣的早餐才算好、午餐才算飽、晚餐才算少呢?
怎樣的早餐才算好
有人說吃早餐好,也有人說不吃早餐好,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呢?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一日三餐的法則是從古留傳至今的,從養生的角度來說,是有利的。
現代人整天忙於工作,早上剛從床上爬起來就上班,沒有吃早餐的習慣。而長期不吃早餐對膽囊是有很大危害的。現代醫學的解釋是,不吃早餐會使膽汁在膽囊中存留時間過長,容易使膽汁濃縮形成結石。這就好比是,流動的水不容易發生淤堵,而不動的湖泊就容易存積淤泥。
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學說來看,辰時(早上7~ 9點,此時胃經值班)吃早餐最好,此時胃氣充盛,吃好早餐可養護胃氣。生活中,有一些女孩子為了減肥,早上刻意不吃早飯。這其實大可不必,因為辰時是陽氣比較旺盛的時候,這時候吃再多的早餐也很容易消化。
早餐吃什麼好呢?從中醫角度來看,早餐最好選擇溫熱的食物,這樣才可以很好地保護胃氣。你可吃一些熱的小米粥、大米粥、燕麥粥,然後再配著吃一些青菜、麵包、水果、點心等。實在是急於上班,也要飲上一杯熱牛奶,或是熱豆漿等。
怎樣的午餐才算好
很多人不吃早餐,到了中午一頓海吃豪飲,吃得過飽,難免讓脾胃受累。我們強調午餐宜吃飽,但也不宜過飽,凡事都要有一個度。
對於上班族來說,午餐不管吃什麼,以吃七八分飽為宜,並註意搭配,可以多吃蛋白質和膽鹼含量高的肉類、魚類、禽蛋和大豆製品等食物,因為這類食物能使頭腦保持清醒,對理解和記憶功能有重要作用。另外,還可以多吃些瘦肉、鮮果或果汁等脂肪含量低的食物,要保證有一定量的牛奶、豆漿或雞蛋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這樣可以使人的反應靈活,思維敏捷。
吃午餐前最好喝點湯,這樣可以很好地調攝胃氣。午餐最好在未時之前(也就是下午1 點之前)吃完,未時是小腸經當令,是保養小腸最佳時段。如果在未時之前吃完午餐,可以在小腸精力最旺
盛的時候把營養物質都吸收進人體。
怎樣的晚餐才算好
晚餐應在酉時(17 ~19) 完成,不要太晚,否則會導致胃不和則臥不安
晚餐總的原則是宜少不宜多,可選擇一些清淡的食物,如湯粥類的食品,輔以一些小菜,既有豐富的營養,又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不會增加胃腸的負擔。快樂的、健康的生活應該從吃好一日三餐開始,這樣您以後的每一天也就變得健康快樂了。
吃得好才是福脾胃喜歡細碎的食物
想要減少脾胃的負擔,就要細嚼慢嚥,最好坐下來,像老奶奶一樣,從容地、慢慢地吃掉桌上的食物。
周圍的人常問我脾胃平時喜歡什麼樣的食物啊?那我告訴大家,脾胃最喜歡吃細碎的食物,吃東西時細嚼慢嚥可以減輕脾胃的工作量,不至於把它累壞了。
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隨著快節奏生活的到來,現代人吃飯的速度也跟著越來越快了,不管是大魚大肉,還是蔬菜水果,大多放到嘴裡還沒有嚼幾口就直接進去了。用囫圇吞棗來形容現代人的飲食特點,一點兒都不無過。為什麼會這樣啊?他們急啊,急著上班,急著工作,急著喝酒,急著打麻將所有的一切都是快節奏的。
可以說,快節奏的生活讓現代人的脾胃直接受累。想要減少脾胃的負擔,就要細嚼慢嚥,就要坐下來,像老奶奶一樣,從容地、慢慢地吃掉桌上的食物。
國外醫學史上曾經有這樣一段記載:有一位學者根據自己的理論親自進行試驗:他每餐不過30 口,但每口食物都要反复咀嚼,直到嚼得很細很細才嚥下肚。數十年過去了,他雖然變得老了,然而他的健康狀況卻明顯好於同齡人。可以看出,細嚼慢嚥於我們的身體極為有益。
《醫說》中指出:食不欲急,急則傷脾,法當熟嚼令細。《養病庸言》中也說: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嚥下。明朝的《昨非庵日纂》雲:吃飯須細嚼慢嚥,以津液送之,然後精味散於脾,華色充於肌。粗快則只為糟粕填塞腸胃耳。您若想進一步證實慢食的學問,還請翻開猶太教法典,書中曰:慢食者長壽。因此,我們要養護脾胃,在食物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易消化,溫度適宜、不燙不涼,可口的食物;在進食方式上,要嚴格遵守細嚼慢嚥的原則。
此外,對於一些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平時吃一些粥湯類和細碎稀軟的食物是很好的養護方法。你看,那些剛出生的小孩,脾胃的功能都是比較弱的,所以他們在剛出生時只能靠母乳喂養,然後才慢慢地去喝粥,再去吃一些細碎稀軟的食物,直到生長發育到一定程度,脾胃功能健全了才能吃乾飯。
主食是補氣血的主要原料(1)
很多時候,養生就是從身邊的事做起,就是從身邊最常見的事物中發現真理,而現代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大家都知道,氣血流通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我們的身體就像是一個小天地,有一個小循環,臟腑經絡,氣血流通,循環不息。只有我們的氣血充盈潤澤,生命才能旺盛、才會強壯。
現代人尤其是都市的上班族多是處於亞健康狀態,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再加平時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大,又缺乏運動,時間一長就會出現腰酸背痛、失眠、神經衰弱、手腳冰冷等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是我們體內的氣血出現了問題。
氣血能支持、供養、調節臟腑的功能活動,如果我們的氣血受損,就會影響到臟氣的運行,脾胃升降及其樞紐作用受到抑制,進而清陽之氣不能散佈,後天之精不能歸藏,飲食水穀無法攝入,廢濁糟粕無法排出,繼而可變生多種病症。因此,想要脾胃健康、身體健康,先要補益好氣血。
要補氣血,先了解一下氣血從何而來。有人說了這還不簡單嘛,血肯定是從心臟裡來的。沒錯,但這只是單方面的認識。因為我們的心臟只是管理血脈的,並非是血的源頭。那氣血的源頭在哪兒呢?我們說過了,脾胃為氣血之源。中醫裡講,胃主食,水穀精微進入胃里以後,通過脾主運化,將全部精華轉為氣血上輸給心肺等臟器。脾胃是氣血的源頭,那就表明食物是補益氣血的主要原料。
什麼樣的食物才能補氣血呢?《素問? 平人氣象論》中指出: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就是說,人的生命以飲食水穀為根本,所以當斷絕飲食水穀時,人就要死亡。這裡的水穀,就是我們平時吃的主食,吃的五穀雜糧!糧食是植物的種子,可以說是最精華的、最有朝氣的部分,吃下就會生成氣血。
歷代養生家一直提倡健康的飲食需要五穀為充,也就是說人體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主食。主食攝入不足,很容易導致氣血虧虛、腎氣不足。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就是說,頭髮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主要有賴於腎臟精氣的盛衰以及肝臟血液的滋養。
現在很多青少年未老先衰,頭髮早脫或變白,這主要是肝腎中精血不足所致。這直接的原因是脾胃提供的主食營養不足。
美國營養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主食吃得少的人,壞膽固醇會增高,患心髒病的風險更大。另一項美國研究也顯示,如果1 週不進食麵包、麵條、土豆等主食,大腦的記憶與認知能力就會受到損害。
顯然,我們體內的氣血就好像是汽車的汽油,而主食則是氣血的主要材料。
生活中,還有一些女孩子平時為了減肥,不吃東西,尤其控制主食的量,這樣的做法其實都是有失偏頗的。有這樣一位女孩子,平時為了減肥就不吃主食,餓了就吃點水果。前一年,這個女孩子每天早晚都堅持跑步,但飲食上絕不碰米飯、白面等食物,就吃點蔬菜和水果,有時再喝點牛奶。的確,這一年下來,她的身體保持得很好。可是另外的事卻來了。她經常感覺頭暈噁心,每天工作時也提不起精神來,還經常感冒。後來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患有缺鐵性貧血。這其實主要是主食吃得太少惹的禍。大米、白面裡面含有較多的澱粉,屬於多醣,屬於能量密集型的食物,這些能量被攝取後,只能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從而引發肥胖,進而有可能會引發各種慢性疾病。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現代醫學的解釋是:肥胖、糖尿病等都被稱為代謝病,吃的比消耗的多就是代謝病的根源。這歸根結底還是一個能量平衡的問題,往往多吃多動的人,比少吃少動和不吃不動的人更健康。從中醫角度
來看,肥胖的原因並不是吃得多,而是因為脾胃運化失調所致。
我們再來看一看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這個膳食寶塔共分層,它的各層位置和麵積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應佔的比重。我們看,最底層、面積最大的是什麼?
主食是補氣血的主要原料(2)
是穀類、薯類及雜豆食物。底層是根基啊,根基若是過於單薄,整個寶塔還怎樣屹立不倒呢?這其中,穀類包括米、面、雜糧,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藷、木薯等。按要求,每人每天應該吃250~ 400 克。平時我們除了多吃一些五穀雜糧、豆類等主食外,還要少吃那些精加工的食物。
很多時候,養生就是從身邊的事做起,就是從身邊最常見的事物中發現真理,而現代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幾乎所有的豆類食物都可補益脾胃
一般來說,長夏天氣比較潮濕,容易引發脾胃病,這時可多吃一些豆類食物,有健脾利濕的作用。
每年長夏到來,很多人就問我,這麼熱的天吃點什麼好呢?一般來說,長夏氣候比較潮濕,容易引發脾胃病,這時可多吃一些豆類食物,有健脾利濕的作用。這些豆類食物包括黃豆、綠豆、白扁豆、四季豆、紅小豆、蠶豆、荷蘭豆、豌豆、綠豆、黑豆等,這些豆與粳米一起熬粥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從中醫角度來看,豆類食物有化濕補脾的共性,尤其適合那些脾胃虛弱的人食用。但是,根據種類的不同,它們的食療作用也有所區別。
黃豆
在豆類食物中,黃豆可謂是一個主角。中醫認為,黃豆性味甘平,歸脾經和胃經,有清熱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它對於胃中積熱、厭惡油膩有很好的療效。同時,黃豆是素食主義者的蛋白質主要來源。
1.平時多喝點豆漿、吃點豆類食物不但可滋養脾胃,而且對於女性朋友來說有美容養顏的作用。黃豆製成豆漿後,更有利於脾胃的消化和運輸,能排解脾胃中的脹氣、解熱潤肺。
2.用適量的黃豆與牛肉一起燉煮至熟爛後食用,可以補脾壯骨,
是兒童轉骨的好食物,也是全家日常保健的優質菜餚。
 扁豆
扁豆性味甘平,歸脾經和胃經,有健脾、和中、益氣、化濕、消暑的功效。對由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嘔吐、女性白帶多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糖尿病患者由於脾胃虛弱,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平時最好多吃一些扁豆。
1.將白扁豆15 克,粳米3 0 克,山藥3 0 克一同煮粥,等粥快熟時加入適量的紅糖攪勻即可食用。有補益脾胃、調中固腸的功效,適於脾胃氣虛引起的便溏、消瘦的人食用。
2.女性可以將扁豆炒熟研成末,每次6~12 克,用糯米酒或溫水送服,能夠緩解白帶多的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扁豆一定要燒熟煮透,否則會食物中毒,平時最好多吃燜、燉扁豆。
 豇豆
豇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長豆角。中醫認為,豇豆性平,味甘、咸,歸脾經和胃經,具有理中益氣、補腎健胃、養顏調身的功效,可治嘔吐、痢疾、尿頻等症。《滇南本草》中載:豇豆治脾土虛弱,開胃健脾。李時珍也曾稱讚它有理中益氣,補腎健胃,和五臟,調營衛,生精髓之功。大便乾結的人應慎食豇豆。
綠豆
綠豆性味甘寒,歸心經和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止渴解煩、明目降壓、利咽潤膚、消脂保肝的功效。可用於暑熱煩渴、瘡瘍腫毒、腸胃炎、咽喉炎、腎炎水腫等病的防治。當然,不是什麼體質的人都可以吃綠豆的,綠豆吃多了,反而會損傷脾胃。因此一定適可而止。
天氣太熱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沒胃口、噁心欲嘔,這時喝一些綠豆湯會有所改善。需要注意的是,綠豆湯不宜喝太涼的,因為綠豆本身性寒涼,若再飲冰的綠豆湯,會更加影響脾胃功能,易造成脾胃失衡、腹瀉。脾胃虛寒者更不宜多吃。
 豌豆
豌豆性味甘平,歸脾胃二經,常吃能夠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利小便,適用於氣滯、打嗝、胸悶不適、腰痛等症狀。用豌豆熬成粥,適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食少、腹脹等症狀。
甘入脾甘甜的食物適宜補脾胃(1)
甘入脾,也就是說脾主甘味,因此脾氣虛、脾經弱時,適當多吃點甘味食物,可補益脾胃。
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不僅指食物的口感有點甜,更主要的是它具有補益脾胃的作用。《黃帝內經》中反復強調甘入脾,也就是說脾主甘味,因此脾氣虛、脾經弱時,適當多吃點甘味食物,可補益脾胃。
在這裡,向大家推薦幾種具有代表性的甘味食物:
山藥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經、肺經、腎經。生山藥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效,常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咳喘、腎虛遺精、帶下、尿頻等症;熟山藥能補脾健胃,常用於脾虛食少、泄瀉便溏等症。總的來說,補陰宜用生山藥,健脾止瀉宜用熟山藥。
1.生山藥以湯匙刮成泥,配熱飯吃,或煮熟經常食用,在養胃補虛上最佳。
2.山藥藤上所結的小山藥煮熟後去皮,加少量的糖,在睡前食用,可以止夢遺,兼補腎健胃。將山藥洗淨切塊,加排骨、蔬菜煮成湯,可健胃補脾,促進身體長高,小孩子適宜常吃,女性朋友常吃還能養顏美容,幫助美白又補鈣。
大棗
中醫認為,大棗性味甘平,可補中益氣、安中養脾、養血安神。《本草備要》記載大棗可補中益氣,滋脾土,潤心肺,調營衛,緩陰血,生津液,悅顏色,通九竅,助十二經,和百藥。《食物本草會纂》記載大棗久服輕身延年,補中益氣堅志、強力,除煩悶,潤心肺,補五臟治虛損。民間也有一日仨棗,長生不老之說。
大棗不僅對脾有益處,還能補氣養血,尤其適合女性朋友,可以煮粥食用或者切碎晾乾泡水、代茶飲。大棗還可以在鐵鍋裡炒黑後泡水飲用,對緩解胃寒、胃痛等症有很好的療效。
葡萄
葡萄性平,味甘酸,具有補氣血、強筋骨、益肝陰、利尿、舒筋活血、暖胃健脾、除煩解渴等作用。現代醫學則認為,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容易被人體直接吸收,所以非常適合於脾胃虛弱、咳喘、胃痛、貧血、肝炎病人和孕婦食用。據說,每天飲用紅葡萄酒15 毫升,2~ 3次,可暖胃解痙,祛寒止痛,促進消化,有益心臟。
注意,容易腹瀉的人要少吃葡萄,否則容易拉肚子。
甘蔗
甘蔗性味甘平,有止渴生津、消痰止咳、解酒除煩、清虛熱、止嘔吐之功,適於病後體虛、胃腸虛弱者。用新鮮的甘蔗汁1 杯,生薑汁少許,和勻後一次性喝下,可改善胃病所致的嘔吐或脾胃虛弱。尤其是神經性胃炎或慢性胃病所致的反胃,效果突出。
香蕉
香蕉性味甘寒,有清熱、生津止渴、潤肺滑腸的功效,可以潤便、潤腸、降血壓。中醫認為,甘易肉腫,因此像香蕉等太過甜的食物,對正有扭傷的人不適合,應等痊癒後再吃,否則會更嚴重。
當然,香蕉也要少吃,吃多了容易脹氣,尤其是糖尿病人、肥胖的人更要少吃。
在現實生活中,甘味食物有很多,像蜂蜜、糯米等,都有很好的養脾胃作用。
當然,不論是甘味食物,還是甘味藥物,也需辨證對待,體質不同選擇不同。中醫認為,甘味還可分為甘溫甘涼
對於陽氣不足的人來說,最好選擇甘溫的藥物或食物(如麵粉、糯米、南瓜、蓮子、芋頭等);對陰氣不足的人來說,最好選擇甘涼的藥物或食物(如綠豆、絲瓜、冬瓜、茄子、白菜、黃瓜等)。
就脾胃來說,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潤,因此要治脾病,可多選擇甘溫以助其升;而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因此在治胃病時,最好多選擇甘涼以助其降。
另外,從養生角度來看,春天最好適當多吃一些甘味食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素問? 六節藏象論》中指出:肝者,通於春氣。就是說,肝的生理活動與春季的陰陽變化是相互通應的。春為肝氣當令,肝氣易於偏亢。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屬木,脾屬土,肝木太旺容易克制脾土,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導致食滯,或者不愛吃東西。
甘入脾甘甜的食物適宜補脾胃(2)
而甘入脾,所以春天適當多吃一些甘味食品,可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適當吃甘味食物可養脾,但是過食則會傷脾。甘味食物吃得太多,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脾癉。什麼是脾癉在這裡有之意,脾癉即脾熱,也就是說吃多了甘美的食物,容易壅滯脾氣,使脾氣日久鬱而化熱。這種脾熱,最早是灼傷胃陰出現三多一少(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輕)的症狀,再往前發展就是糖尿病了。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凡事物極必反,真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助人為樂的足三穴裡是你身體的恩人
足三里穴可謂是一個多面手,有通調百病的效果,尤其是治脾胃方面的問題。《四總穴歌》中有這樣一句口訣說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說,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問題都可取它來治。
 我們知道,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而胃經又是一條多氣多血之經。因此,關愛胃經上的穴位就是調節脾胃功能、鞏固全身氣血的一個有效手段。
胃經上有一個很著名的穴位,那就是足三里穴,我們在書中已經多次提到。足三里穴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幫助你度過健康上的難關,所以我們說它是一個助人為樂的大穴。那麼,它能幫助我們的身體度過哪些難關呢?
從經絡學來看,足三里穴是胃經的合穴,所謂合穴就是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而合穴治臟腑疾患,最善於治療腹部疾患。足三里穴可謂是一個多面手,有通調百病的效果,尤其是治脾胃方面的問題。《四總穴歌》中有這樣一句口訣說得好:肚腹三里留。也就是說,凡是肚腹脾胃方面的問題都可取它來治。
不僅如此,足三里穴還是一個長壽大穴。若我們經常刺激足三里穴,還有防病健身、抗衰延年的功效,對於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現代人平時的應酬特別多,飲食無規律,夜生活過於豐富,再加上平時工作壓力大,因此胃腸方面最容易出問題。什麼胃痛啊、胃脹啊,這些問題總會不期而遇,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刺激足三里穴。
我們如何取穴呢?站立,把同側的手掌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身下,食指按在脛骨上,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即是此穴。按摩時,用大拇指或中指在足三穴里處按壓,每次5~10 分鐘。
按壓力度以有針刺樣的酸脹、發熱感為宜。很多上班族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內,難免感覺體乏肢酸,這時可在休息時間敲打足三里穴,再輔以按摩湧泉穴(此穴在腳底部,不算腳趾頭,把剩下的腳掌3等分,在上1/ 3的凹陷處即是此穴)。敲打、按摩時以感覺酸痛為度,每次5~10 分鐘,即感疲勞頓消,步履輕盈,其功效可謂是立竿見影。
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常拍足三里,勝吃老母雞。在我國古代,女人坐月子時,若每天吃上一隻老母雞,對身體是有很大滋補作用的。當然,現代女性坐月子想吃什麼有什麼,但這些大魚大肉吃多了會上火。後來很多老中醫發現,按揉足三里穴與吃老母雞有相同的功效,而且還不會上火,特別適合那些剖腹產的女性朋友。
這就是足三里穴的神奇之處,它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你如果氣血都虛,足三里穴可以補;反過來說,如果你總是上火,足三里穴又可以把火降下來。因此,產婦可在產後多按一按足三里穴,這樣可以有效促進自己胃腸功能的恢復。
總的來說,一般的消化系統疾病都可以從足三里穴調治。此外,一般的高血壓、糖尿病、頭痛、頭暈、產後乳汁不足等,也可以通過每天多按揉此穴來緩解。
民間還有言: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想要足三里穴不干的最好辦法就是用艾條艾灸。可每週艾灸足三里穴1~2 次,每次灸20 分鐘左右。艾灸時應讓艾條的溫度稍高一點,使局部皮膚發紅。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堅持兩個月左右,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從以上來看,足三里穴不愧是一個助人為樂的養生大穴,它也的確是我們身體的大恩人不圖回報,卻仍無怨無悔!
內庭穴擅長瀉胃火
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瀉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揉內庭穴,它的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有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靈樞? 本輸》中說:內庭,次趾外間也,為滎。滎穴有清胃瀉火、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說是熱證、上火的剋星。《難經? 六十八難》中指出:滎主身熱。說明滎穴主要應用於發熱病症。
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瀉胃火。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揉內庭穴,它的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
我們怎樣判斷自己胃火的大小呢?一般來說,口臭、胃酸、便秘多是胃火惹的禍。朱丹溪在《局方發揮》中指出: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意思是說,津液隨氣上升而鬱積生熱,時間長了就要化生為火,口中酸味便是由這熱引起的。口臭和便秘也表明體內有胃火。
如果你同時存在口臭、胃酸、便秘這個問題,就可以確定是有胃火了。這時若能針刺內庭穴,則有很好的瀉火功效。
內庭穴位於足背,當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取穴時,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2 蹠趾關節前方,第2、第3趾縫間的紋頭處。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 分鐘,共2 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此外,若能同勞宮穴一起按摩,效果則更佳。勞宮穴為手厥陰心包經上的要穴,它在手掌心第2、第3掌骨之間,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指向的地方即是。之所以它能去熱除口臭,是因為它是心包經上的滎穴,所以清熱瀉火也是它的一大功能。我在臨床上也常用它來治療由於身熱或者內熱引起的口瘡、口臭,效果突出。
很多人一上了年紀,消化功能就會大大減退,出現消化不良、不愛吃東西、腹脹、排便困難等症狀。這時若能通過刺激內庭穴來改善,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經常刺激內庭穴還可以改善因胃火大引起的痘痘問題。
想讓痘痘快點兒消失,除了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物外,可每天用手指指端按壓內庭穴​​,力量要大,依據個人的承受能力,以能接受為度,最好在每天早上7~ 9點的辰時(胃經當令)按摩效果最佳。
一般來說,胃火大的人比較能吃,消谷善飢,這樣也容易引起肥胖。你若想通過抑制食慾來控制體重,仍舊可以找內庭穴來幫忙。內庭穴能抑制食慾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它能夠瀉胃火。刺激內庭穴可以將胃裡面過盛的火氣降下來,從而降低食慾。你可以在每天早晚堅持用大拇指輕輕揉動此穴100 次,以有酸脹感為宜。
正確使用梁丘穴可緩解胃酸和腹瀉
如果正在上班時胃突然犯酸了,這時可以趕緊揉一揉梁丘穴,按壓時,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壓此穴,每次壓20 秒,休息5秒再繼續。如此重複多次,就會有所緩解。
梁丘穴是胃經的郄穴,有理氣和胃、通經活絡的功效。有空隙的意思,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經常用來治療急性病。梁丘穴位於膝蓋骨附近,取穴時,腳用力伸直,膝蓋骨的外側會出現細長肌肉的凹陷,朝著大腿用力壓這個凹陷的上方看看,會有震動感,這就是梁丘穴。
作為胃經的郄穴,梁丘穴可以治療很多急性​​病。比如急性腸胃炎、胃痙攣、腹瀉,或者膝蓋痛(比如平時扭了一下,或者長時間久坐勞累所致的膝蓋痛),這時可通過按揉梁丘穴來緩解。
梁丘穴的功效卓著,除了上面說的那些病症以外,它還能夠止胃酸。
由於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飲食越來越不規律,特別是對於壓力較大的上班族來說,越來越多的人患有胃部不適的症狀。其中,胃酸就是一個常發生的問題。
胃酸過多會損傷胃黏膜,加快蠕動會造成頻頻腹瀉,減緩蠕動會造成腹脹。
我有很多上班族朋友有胃酸過多的問題,後求助於我。我直言相告,如果不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恐怕是再好的藥也難以解決。如果正在上班時胃突然犯酸了,這時可以趕緊揉一揉梁丘穴,按壓時,可用大拇指用力按壓此穴,每次壓20秒,休息秒再繼續。如此重複多次,就會有所緩解。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規律進食,合理休息,少給自己找不快。
梁丘穴還可治療腹瀉。如果腹瀉發生在家裡倒還好辦,可找一些消炎藥對付一下,但你若正在開會,或正在坐車,發生腹瀉可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這時最好的辦法是按揉梁丘穴。把雙手拇指放在梁丘穴上,重力按揉幾分鐘,腹瀉症狀就會有所緩解。
艾灸梁丘穴也是治急性腹瀉的一個好辦法。我遇到過這樣一位患者,他剛剛25 歲,因為有一天生吃黃瓜加喝茶水後當夜就發生了急性腹瀉,一天去衛生間達十餘次。後來檢查發現他並無膿血便,大便如水樣,身體感覺無力,舌淡苔白。我採用艾灸梁丘穴的方法對他進行治療。我先將艾絨直接放在左側的梁丘穴施灸,將艾絨做成麥粒大小的艾炷,每壯灸於他感覺發熱時就拿掉,每次灸7~ 9壯,梁丘穴局部泛有紅暈,灸治1 次。
灸了幾次後,他的腹瀉止住了,大便也成形了,體力也有所恢復。雖然胃酸、腹瀉等問題都屬於脾胃出現的小故障,但是小故障也會產生大問題。對待疾病的態度,我們應該是謹慎而不是緊張,放鬆而不是放縱。而梁丘穴恰似一個松嚴有度的醫者,總能在最關鍵的時刻讓人的身心獲得一種平衡。
按壓氣舍穴可緩解噁心和打嗝的問題
氣舍穴有清咽利肺、理氣散結的功效,對於胃痛或是噁心想吐的感覺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我有一位朋友,特別愛乾淨,吃東西也是非常講究,很少在外面就餐,哪怕是上班時也經常從家裡帶飯。有一次,我們幾個朋友在一起聚會,這位愛乾淨的朋友難以推脫朋友們的盛情邀請,也來了。
正當大家興高采烈地推杯換盞的時候,這位愛乾淨的朋友轉身就往外跑,其他的朋友不知所措。一位朋友還開玩笑著喊:這麼快就喝多了?等他回來的時候,看他面色十分難看。吐了?咱們才剛喝啊!”“不是,我感覺吃到了不干淨的東西,可是又吐不出來。這位朋友面露痛苦之色。的確,生活中像我朋友這樣的人有很多,當他們吃到了不干淨或自認為不干淨的東西時,總想吐,這種感覺十分的難受。其實,有時候吃到不好的東西就想吐是腸胃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害怕嘔吐,吐出來才會舒服些。像我這位朋友這種情況,想吐又吐不出來,非常難受,這時可以藉助氣舍穴來幫忙。
氣舍穴在頸部,當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取穴時,正坐或仰臥,於上胸部,鎖骨根部稍中之處。此穴有清咽利肺、理氣散結的功效,對於胃痛或是噁心想吐的感覺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這時可用食指和中指朝向鎖骨內端指壓,每次按
3~ 5秒,就可以緩解噁心嘔吐的問題。此穴還可以抑制打嗝。打嗝的原因
有很多,一般多是由於暴飲暴食之後突然喝冷飲、熱飲或食物,或吃刺激性食物也會引起打嗝。而經常性打嗝也是脾胃出現毛病的信號燈。胃氣是以降為順的,若胃氣不降反升,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打嗝問題。下文我們將會有詳細的介紹。
打嗝時,我們可一邊吐氣,一邊在氣舍穴處強壓6 秒鐘。在按壓時,邊張嘴說邊進行效果更好。若將肌肉放鬆,仰臥進行,也很有效。這樣不僅可以止嗝,還可以調理脾胃。
我還告訴大家一個穴位也可治打嗝,那就是按壓任脈上的廉泉穴。廉泉穴在頸部喉結上方的凹陷處。打嗝時,把頭向上仰起,用自己的拇指或者食指按壓廉泉穴,由上方向下方用力,力度由輕到重,以有輕微的窒息感為宜,持續按壓10 秒鐘左右,同時做吞嚥動作一兩次。如果症狀沒有明顯的緩解,間歇10 分鐘再做第2 次,一般1~2 次就能見效。
穴位所在,主治所及天樞穴是腹瀉的剋星
天樞穴屬於胃經要穴,同時也是大腸經的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之處,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功效。
面對夏季的高溫酷暑,很多人便把自己關在空調房裡,或貪食冷飲,或暴飲暴食。殊不知,這便引來了腹瀉,嘴上的舒服讓我們的肚子受罪了。
有些人患了腹瀉後,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翻箱倒櫃找一些止瀉藥來吃,單純地認為止住了就治好了病。其實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明智的。很多腸道傳染病發病初期多有不同程度的腹瀉,排泄物能將體內的致病菌與它們所產生的毒素和進入胃腸道的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減少對人體的毒害作用。此時若使用止瀉劑,無疑是閉門留寇,並且還會使真正的病因隱藏起來,耽誤了治療。這時穴位療法便體現了它的優勢。
中醫認為,腹瀉病位雖在腸,但五臟六腑是相互聯繫的,一旦其中一個出現問題,都會牽連腸腑,導致大腸的傳導功能和小腸的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常而發生腹瀉。
怎麼辦呢?其實,若是因不潔飲食或感受寒冷發生腹瀉,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簡單的穴位療法來緩解。其中,天樞穴就是一個代表。何為天樞?樞紐之意。《素問? 六微旨大論》載: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言下之意,說這個穴位是一個升清降濁的地方。也就是說,你吸收到腸胃裡面的營養物質,就在這裡開始分清與泌濁,營養的精微物質在這裡變成血液被吸收了,糟粕的東西則從此處向大腸排去,可以說它是一個中轉站。
天樞穴就在肚臍旁2 寸處,離肚臍眼兩個大拇指的距離。天樞穴屬於胃經要穴,同時也是大腸經的募穴,是陽明脈氣所發之處,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腸腑的功效。它能治療很多疾病,比如說胃痛、腹瀉、便秘、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月經不調等症。
一般來說,如果您是便秘就用摩法,可以用整個手掌摩此穴周圍,順時針揉肚子,可以幫助腸子蠕動;還可以用兩個拇指點按天樞穴,尤其是左邊的天樞穴,因為左邊可以促進排便。如果您是腹瀉就用灸法,因為腹瀉屬於寒性,所以我們要用灸法。《勝玉歌》中明確地說:腸鳴時大便腹瀉,臍旁兩寸灸天樞。
我們前面說,艾灸梁丘穴可治療腹瀉,同樣艾灸天樞穴也可以治腹瀉。灸的時候,躺在床上,然後找到天樞穴開始灸,兩個穴位各灸20 分鐘左右。你可以順便再灸一下神闕穴(也就是肚臍眼)幾分鐘,這樣腹瀉的問題就解決得差不多了。
除了天樞穴外,我們還可以灸關元穴和氣海穴,這兩個穴位都有培本固元的功效,對緩解腹瀉也很有功效。腹瀉時,我們還可以用生薑切成薄片敷在穴位上,再在上面進行艾灸,可以治療過敏性結腸炎。
此外,天樞穴還有減肥瘦身的作用。在針灸減肥瘦身的領域,此穴是必不可少的。當然你若自己針灸自然是不現實的,但你可在每天的早上7點到9 點胃經當令這段時間堅持按摩此穴200 下,兩邊穴位都要按摩。效果雖不及針灸,但也會有很好的療效。
豐隆穴不豐隆,實為減肥大穴
豐隆穴屬於胃經,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豐隆穴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濕祛痰的效果。
豐隆,豐者大也,隆即盛意。從字面上看,豐隆應該是使人豐滿隆盛的,其實恰恰相反,此穴是減肥消脂的大穴。
豐隆穴也稱化痰穴,是專門化痰的。中醫這個有很多的說道,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統的分泌物,我們平時吐的痰就是這個,故狹義的痰又稱外痰。廣義的痰指內痰,內痰的形成主要是我們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正常的運行功能,逐步停蓄凝結成為一種黏稠狀的、有害的液體。這種液體是不咯出來的,而留伏在體內產生病變。痰隨氣行,無處不到,因而會使人體生病。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說的高脂血症在中醫裡就屬於痰濁痰痺的範疇。中醫認為,脾虛則生痰。高脂血症以脾為重,脾虛水濕內停生痰濁,痰濁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或氣虛不能推動血行則致血淤。因此,從脾辨證治療高脂血症是有效果的。
我們還說過肥人多痰,這個痰就是贅肉,就是多餘的、沒有用的脂肪。它是肥胖者的隨身負擔,它會消耗肥胖者的氣血。因此,我們說肥胖的主要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調所致。因此,想要減肥的朋友,先要養好自己的脾胃。
體內這些垃圾的堆積與經絡不通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我們可以找善於化痰的豐隆穴來調養。豐隆穴在小腿的外側,外踝尖上8寸。豐隆穴是反映肥胖的穴位,刺激豐隆穴可調節全身的脂肪代謝,去除多餘脂肪,起到減肥的效果。
可以說,豐隆穴是個祛痰止咳的名穴。因為豐隆穴屬於胃經,是胃經的絡穴,又聯絡脾經。豐隆穴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濕祛痰的效果。平時愛吸煙的人痰很多,自己也很煩惱,這時也可多按按豐隆穴。
如何正確使用豐隆穴來減肥呢?平時可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壓穴位,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3~ 5分鐘。平時也可用拳頭輕輕敲打此穴,以皮膚會自然變紅為標準,每次5~10 分鐘。
有人可能會問什麼是絡穴?絡穴就是聯通表裡兩經的穴位,是表裡兩經經氣相通的部位​​。打個比方說,如果把黃河和淮河比作是兩條經絡的話,那麼它們之間的京杭大運河就可理解為絡穴。一般的慢性胃病也可以通過絡穴來調治,中醫講久病入絡,郄治急,絡治慢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有慢性胃痛,發作時可先點揉此穴。點揉時,拇指指尖立起來,垂直向下點,以感覺酸痛為宜,然後再揉,每次3 ~ 5分鐘。天天堅持,次數不限。
小孩愛流口水可多按地倉穴
如果您的孩子比較愛流口水,您可以多給孩子按按地倉穴。用您的雙手食指按壓孩子的地倉穴,進行圈狀按摩。
地倉,指地格(古人將面分為三庭,鼻子以上為上庭,鼻子為中庭,鼻子以下為下庭,合為天人地三格),指藏穀物的地方。又因為脾主口,脾氣通於口,脾胃在五行屬土,有倉廩之官的稱呼,所以我們將此穴稱為地倉穴。
地倉穴在我們的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它有散風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善治流涎
有人可能問了,什麼是啊?我先不說它什麼意思,我們先看這個字的結構,左為,右為,也就是水的延長。
什麼水延長了呢?嘴裡的水,即口水,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流哈喇子
在這裡,我還要提一下,更準確地說,是口水的一部分。中醫裡講,涎與唾合稱為口水。比較接近平時我們所說的口水,比較淡,主要有潤澤口腔的作用。《素問? 宣明五氣篇》中指出:五臟化液脾為涎。也就是說,涎為脾之液。這個實際上是脾之水,也是脾之氣的外在表現。它產生於舌頭的兩側,如果你還不明白什麼,你只要想一想望梅止渴這個成語就知道了。
是什麼?是指唾液。《素問? 宣明五氣篇》:五臟化液腎為唾。也就是說,水液經過腎加工後變成。一般來說,比較稠黏,可幫助消化食物。就這樣,涎與唾合二為一,稱為口水
家裡有小孩子的家長,最苦惱的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口水像瀑布似的,整天流個不停。其實小孩子流口水很正常,這多是因為孩子的後天脾胃很虛弱,而脾主肌肉,開竅於口;脾虛則肌肉彈力不足,變得鬆弛,因此就會愛流口水。
如果您的孩子比較愛流口水,您可以多給孩子按按地倉穴。按時,用您的雙手食指按壓孩子的地倉穴,進行圈狀按摩。
除了地倉穴外,還可以按摩並懸灸合谷穴。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間,第2 掌骨的中點,靠近骨頭這個穴位,即是合谷穴。將小兒的雙手拿起,分別同時用雙手的拇指、食指按壓小兒兩隻手上的合谷穴,力度由小到大,一按一鬆點壓,頻率為每秒鐘1 次,每個穴位點壓5分鐘。按摩後,再將艾條點燃,置於合谷穴的上方約3厘米處,將艾條靠近穴位後迅速移遠,再移近,再移遠,一上一下地雀啄灸約10 分鐘,每天1 次,10 天為1 個療程。一般1 個療程就會有效果。
任脈上的承漿穴也能治口水過多的問題。承漿,指承接,漿指口中漿液、涎液。承漿穴有生津斂液、舒筋活絡的功效,可治療流涎,牙齒疼痛、牙齦紅腫,消渴等症。它位於我們的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取穴。我們在臨床上常針灸此穴治口水過多的問題,平時口水多的人可以多按摩此穴。
言歸正傳,我們還說地倉穴。地倉穴對於面癱、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也有很好的調治作用。有一次出門診時,一位40 歲左右女
性患者用手摀著臉跑到我這兒來。她說自己疼得實在不行了,有時面部有種針刺的感覺,疼得眼睛都睜不開了,也不能閉了,還不停地流口水,有時又不疼了,反反复复。現在趁著不疼的工夫,抓緊找我來治。我觀察片刻,對其施以針灸地倉穴進行治療,不一會兒這位患者就感覺舒服多了。
如果你不幸患上了此病,附近又沒有醫院,可以採用按摩地倉穴的方法。先用左手的食指,按壓在此穴上,輕揉片刻,使之有酸脹感覺為宜,每次做200 下。每天堅持做3次。經過1 週後,就會取得一定的效果。
小小的地倉穴可以解決很多人的痛苦,真可謂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啊!
犢鼻穴是膝關節病的剋星
犢鼻穴具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止痛的作用,中醫有句話叫關節積水犢鼻求,這個穴最善於治療膝蓋上的病。
 犢鼻穴也是我在臨床上比較常用的一個穴位。犢鼻穴在哪兒呢?我們膝蓋下面內外兩側都有一個窩兒,外側的窩兒就是犢鼻穴。犢鼻怎麼解釋呢?是指牛犢,犢鼻就是指小牛犢的鼻子,大家可以看看膝蓋的那兩個窩像不像個小牛犢的鼻子。《會元針灸經》說:犢鼻者,是兩膝眼如牛犢之鼻狀,故名犢鼻。
犢鼻穴具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止痛的作用,中醫有句話叫關節積水犢鼻求,這個穴最善於治療膝蓋上的病。比如說,平時跑步、爬山導致膝蓋受損、疼痛啊,膝關節積水啊,風濕性膝關節病啊,長時間久坐膝蓋疼啊,都可以通過按揉犢鼻穴來解決。
有一次,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來找我治病。剛一進診室,我就發現她走路無力。後來她自己說最近幾個月感覺膝關節特別不舒服,有時候走樓梯就是感覺雙腳發軟。後來我為其診斷,發現她這屬於膝關節積液,就是現代醫學裡說的滑膜炎,主要是因為膝關節囊液滲出所致。後來我用針刺犢鼻穴的方法為其治療,像她這種很輕微的症狀一次基本上就痊癒了。
現代上班族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久坐,久坐傷肉、傷脾,但這個問題又沒辦法解決,在辦公室裡不可能都站著工作吧!既然解決不了,就學會保護自己吧!很多人在座位上坐久了就感覺兩個膝蓋特別難受、不舒服,站起來活動一會兒就好了。在活動時你再配合點按一下犢鼻穴。此穴因為就在膝蓋外側那個窩兒中,所以按揉起來也方便,也不用擴大範圍,就在那個窩兒中按。
膝蓋雖然不是身體中最常受傷的部位,但卻是最薄弱的。膝蓋怕冷,寒氣最容易通過這個小牛鼻子進入體內。尤其是老年人年紀大了,本身膝蓋就很脆弱了,因此遇上天寒地冷的,很容易出現老寒腿和風濕性膝關節病。對於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艾條灸犢鼻穴。當你感覺膝蓋酸冷時,就用艾條灸此穴10~20 分鐘,灸到皮膚發紅為止。
這裡我還要多說一句:很多女性朋友在有空調的環境中工作,不知道防護自己的膝蓋,有的下身就穿個小短裙、小短褲,這很容易得上風濕性膝關節病。因此我建議,在空調的環境當中最好備一個毛巾被,稍微地防護一下自己的膝蓋。如果已經出現問題了,就要多按按犢鼻穴。
平時我們總說要養護好身體,養護、養護,不僅要養,還要護,要時刻保護我們的身體,這才是養生的至高境界。
上巨虛穴是治療腹瀉的常用穴
上巨虛穴屬於胃經,同時又是大腸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氣在人下肢上匯聚的穴位,而且只在下肢上的條陽經上匯聚。這一特點也決定了上巨虛穴在治療脾胃病方面的獨特作用。
巨虛,有巨大空隙之意。因為這個穴在下巨虛的上方,脛、腓骨之間大的空隙處,所以中醫管它叫上巨虛。《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認為:( 脛骨) 骨屈曲如巨,骨與筋肉之內外分間,其虛空如巨長之狀,故名上巨虛。
上巨虛穴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6 寸,距脛骨前緣1 橫指(中指)。取穴時,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6 寸,當足三穴裡與下巨虛穴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上巨虛穴屬於胃經,同時又是大腸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氣在人下肢上匯聚的穴位,而且只在下肢上的條陽經上匯聚。這一特點也決定了上巨虛穴在治療脾胃病方面的獨特作用。《靈樞? 邪氣藏府病形》說合治內腑,這說明上巨虛穴可以調治一切大腸腑上的病。
《素問? 靈蘭秘典論》中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就是說大腸是主傳導的。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經過小腸的消化吸收後,部分糟粕下輸於大腸,由大腸繼續吸收其中的水分,變為糞便,排出體外。
如果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可因胃失通降、肺失肅降、燥熱內結、腸液枯涸、陽虛不運、氣虛無力推動等因素而造成,這時就會出現大便乾、便秘等表現。有時也會因為飲食所傷,食滯不化,寒濕或濕熱下注等因素,而出現泄瀉、便溏等表現。如果積滯和大腸之氣血相搏,則會出現下痢赤白、裡急後重等表現。如果是因中氣下陷、腎虛不固,則會出現久洩、滑脫、脫肛和大便失禁等表現。
作為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穴具有調和腸胃、行氣化淤的功效。我在臨床上也常用其治療大腸運化失司方面的疾病,比如說痢疾、泄瀉、便秘、消化不良、闌尾炎、胃腸炎等。
在臨床上,我用針灸上巨虛穴(常與合谷、天樞等配穴)的方法治療腹瀉較多。中醫認為,腹瀉多由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或兼受寒濕暑熱之邪,容於胃腸,邪滯交阻,氣機不和,清濁不分所致。而取上巨虛穴,則因其能通調大腸腑氣,使氣調而濕化滯行。對於平時因飲食失節所致的便秘、腹瀉患者來說,可以用艾條灸一灸此穴5 ~15 分鐘,以皮膚有灼熱感為宜。用拔罐的方法也可以治便秘。將上巨虛穴進行消毒後,用閃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分鐘左右,每天拔1 次,皮膚會出現紫紅色淤血。這是正常現象,不用擔心。
承泣穴是眼睛的保健要穴
經常揉一揉承泣穴,會使氣血旺盛,能夠供應眼睛足夠的血液。而目得血能視,它有了血才能看東西。經常揉這個穴位,可預防近視眼,緩解眼部疲勞。若能配上四白穴一起按摩,則效果更好。
我們前面說過,脾胃與眼睛在經絡上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目為肝之竅,肝受血而能視,而肝血禀受於脾胃。脾胃所化生的氣血,散精於肝,通過經脈上榮於目,眼睛因為得到這些營養而變得明亮。由此可見,我們的眼睛之所以能看東西,除了與肝有關外,還與脾胃有關。我在臨床上也有過從脾治療眼病的實例。
無論是因為脾胃失調所致的眼病,還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眼病,或是日常對眼的保養,我們都可以通過刺激承泣穴來解決。承泣穴在哪呢?目視正前方,在瞳孔的直下方,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即是。有承受的意思,有眼淚、水液的意思。它是胃經上比較重要的穴位。胃經多氣多血,而承泣穴是胃經最靠近眼睛的穴位,中醫裡講穴位所在,主治所及,所以經常揉一揉這個穴位,會使眼部氣血旺盛,眼睛得到足夠的血液滋養。而目得血能視,它有了血才能看東西。經常揉這個穴位,可預防近視眼,緩解眼部疲勞。若能配上四白穴一起按摩,則效果更好。
對於女性朋友來說,眼袋是她們的頭號公敵,一旦形成,就很難消除。而眼袋的形成與我們的脾胃功能有著直接的關係,尤其是脾功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肌肉功能和體內脂肪的代謝。眼袋的出現恰恰是因為胃燥化水功能衰退,使痰濕和水液積在下眼瞼造成的。我們可以從經絡圖上看到,胃經是經過下眼瞼的,眼袋的位置正好是承泣穴和四白穴的所在,所以有眼袋的女性朋友要經常按摩承泣穴、四白穴;同時再配合按摩足三里穴、豐隆穴,以提高脾胃功能。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的眼睛並沒有什麼異常現象,既不紅也不腫不癢,可是外出時被風一吹,眼淚就會不自覺地流下來,眼睛模糊,視力也下降了。這種情況叫迎風流淚,一般來說夏天比冬天症狀明顯。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堅持每天按壓承泣穴和四白穴各50次,效果非常明顯。
經常有足底、腹部發冷現象的寒證患者,以及常有便秘、下痢等腸胃症狀的人比較容易出現眼皮發沉、目中無神的症狀。這時我們可以按摩承泣穴、下關穴、中脘穴、胃俞穴,每個穴位每天按摩3~ 5分鐘,效果不錯。
四白穴是治黑眼圈的高手
下眼瞼部又是胃經經過的地方,胃經又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因此通過按摩四白穴,可以疏通氣血,把廢物及時運走。
 四白穴是胃經上一個很重要的明目穴。是四方,有周圍的意思;是指明亮的、光芒的。
四白穴在承泣穴的下面,在下眼眶骨下面的凹陷處,直對瞳孔。此穴有疏經活絡、養顏明目的功效,可緩解眼部疲勞或眼花,還可治頭痛、口眼歪斜等。在臨床上,我常用其與陽白穴、地倉穴、頰車穴、合谷穴治療口眼歪斜。
四白穴,從名字上看,它具有美白的功能,因此也有人叫它美白穴。每天堅持用手指按壓四白穴,再配上人迎穴(位於頸部,前頸喉結外側大約3厘米處,用手觸摸,會有脈搏跳動的感覺),美白除皺的效果更好。每天可在這兩個穴位上,各輕揉3分鐘左右,天天堅持,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還可以對兩個穴位進行艾灸,各1 分鐘左右。注意的是,四白穴處的皮膚比較薄嫩,艾灸時要把控好距離的遠近,以免燙傷。
對於有黑眼圈的朋友來說,平時也可經常按按四白穴。很多女性朋友因偶爾熬夜、睡眠不足,就會產生黑眼圈。黑眼圈是因為血液中沉積太多廢物的緣故,而下眼瞼的皮膚比其他部位薄,最容易反映血液的顏色。下眼瞼部又是胃經經過的地方,胃經又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因此通過按摩胃經此處的穴位,可以疏通氣血,把廢物及時運走。這時我們可以多按摩四白穴,按摩四白穴的時候,最好帶上承泣穴,兩個穴位加在一起效果會更好。另外,還要保持良好的睡眠,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現代人工作的緊張,經常是休息不足,容易導致眼部疲勞;還有,學生們經常面對書本,用眼也較多。在感覺疲勞的時候,我們除了進行適當的休息外,還要堅持按摩四白穴,可有效舒緩眼部疲勞。
我們常做的眼保健操中也有揉四白穴一節。把兩手食指和中指併攏,放在鼻子兩側,中指尖挨在鼻子中部,大拇指撐在下頜骨的凹陷處,然後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處即四白穴。按揉四白穴,共4個八拍。
頭維穴是維護頭部健康的保健師
頭維穴是胃經在頭部的腧穴,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在這裡,維護意思,顯然它是維護我們頭部健康的。
常聽到周圍一些上班的朋友說自己經常頭痛,有的人說自己一頭痛就會失眠,還有的說自己頭痛起來就像戴了孫悟空的緊箍咒,越勒越緊頭痛了,有的人就吃藥,一痛就吃藥,這樣不好,不僅會把胃腸吃壞了,還會讓肝腎出問題。
頭痛了我們要找到原因,要對症治療。對現代人來說,大多數人的頭痛其實與精神緊張、工作壓力、情緒抑鬱等心理因素密切相關,我們醫學上將這種頭痛稱之為功能性頭痛,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的頭痛可能是器質性問題。現代人尤其是企業的高管、白領,還有老師、律師等多會患有這種功能性的頭痛。睡得少,想得多,工作、生活壓力大易使人頸交感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導致頭部缺血、缺氧,因此感到頭痛。
有這樣一位女士,她在一家外企做主管,近來由於工作壓力大,老是覺得頭暈、頭痛,動不動就對下屬發火。她說自己也不想這樣,可有時就是忍不住。到醫院做了各種檢查,也沒有查出什麼毛病。後來,我在其頭維、下關等穴進行了針灸治療。經過一個療程後,她的頭痛病就好了。
頭維穴是胃經在頭部的腧穴,是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在這裡,維護意思,顯然它是維護我們頭部健康的。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頭維穴的命名:一是它的位置:頭維穴位於頭部兩側,在前額兩側髮際,取穴時,穴在頭側部髮際裡,位於髮際點向上1 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的地方。兩側的頭維穴就像是侍立於頭部兩側的衛兵一樣,維護著我們頭腦的健康;二是它的功能:一直以來醫學家認​​為此穴治療頭痛、眩暈有很好的效果,後來人們又發現該穴有調整頭部血管功能,改善大腦血液供應和調節腦神經的作用,是名副其實的維護頭腦健康的穴位。經常刺激此穴有清腦明目的功效,可治頭痛、眩暈、口痛、流淚等。指壓頭維穴還可以治療臉部痙攣、疼痛等面部疾病。對於因壓力或睡眠不足所致的頭痛,我建議大家平時多按摩頭維穴。按壓時,可用自己一手的拇指指端或螺紋面的前1/3 處著力,按壓在頭顱一側的頭維穴上,並施加一定的力量,持續按壓3~5 分鐘。按壓完一側頭維穴後再按壓另一側頭維穴,也可用雙拇指分別按壓兩側頭維穴;或者用中指或食指指端按壓。
因飲食不節所致的胃痛,也可以通過按摩頭維穴來緩解。這是選穴中的遠端選穴。穴位治病有個規律,叫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就是說經絡經過的地方發生的病,可以通過刺激該條經絡上的穴位來治。雖然是胃痛,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取位於頭部胃經上的頭維穴來治,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按摩時,用兩個大拇指按於頭維穴,其餘四指固定於前額,自下向上按摩1 分鐘,再自下向上按摩1 分鐘。然後用雙側掌根按壓住兩側頭維穴後緩緩揉動。可以有效刺激面部感覺神經末梢,將刺激信號輸送到中樞以緩解疼痛症狀。
脾虛的人可以找太白穴來助陣

太白穴為健脾要穴,有健脾和中、理氣運化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比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脾肺氣虛、心脾兩虛、病後脾虛等。
 我們知道,脾是主運化的,當脾的運化能力不足,我們的身體就會處於脾虛的狀態。為什麼會出現運化能力不足這種情況呢?這主要與我們日常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有關。
脾虛的症狀有很多,比如小孩子晚上睡覺經常性的流口水,舌頭兩邊有齒痕,吃東西肚子脹,消化不良,女性朋友的崩漏,月經淋漓不盡,都是脾虛造成的。
想要脾的運化能力加強,我們可以多按揉脾經上的太白穴。太白是古代星宿的名字,傳說此星有平定戰亂、利國安邦的本事。
太白穴為脾經原穴,中醫認為,凡是臟腑有病都可以取相應的原穴來治。此穴為健脾要穴,有健脾和中、理氣運化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比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脾肺氣虛、心脾兩虛、病後脾虛等。
我遇到過這樣一位老年男性患者,他曾做了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可是術後不久就出現了一系列的並發症:吃完東西後就會吐,吃什麼也沒滋味,經常打嗝,上腹部感覺發脹。我為其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其脈象細弱,舌苔白厚。我認為,這是由於他術後脾氣受損,脾虛則生痰,脾的運化無力,導致氣機上逆,出現嘔吐、腹部脹滿等症狀。
我取其太白穴,並配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進行針灸治療。針灸了一個療程後,病人就再也沒有吐過,且能吃一些流食了,上腹部也不感覺脹滿了。後來又為其針灸了幾次進行鞏固。在這裡,針刺太白穴可運化脾氣,足三里穴有降逆消食的作用,內關穴可調暢三焦之氣。脾的運化能力強了,症狀也就消失了,因此病就痊癒了。
太白穴還另有神奇之處,那就是它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就拿調節血糖指數來說,血糖高的可以通過調節此穴讓它下降,血糖低的可通過此穴使之上升。
說了半天,太白穴在哪?它位於我們足內側緣,當第1 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刺激太白穴有一個非常管用的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內側多硌一硌,這樣健脾效果比較好。如果你感覺不方便,可以找兩顆芸豆,用膠布把兩顆豆子分別粘在兩腳的太白穴位置。這樣可以在邊看電視的時候,邊用一隻腳踢另外一隻腳的豆子,兩不耽誤,睡前取下。
太白穴還有一個很好的功效,就是能改善因運動或勞累過度造成的肌肉酸痛問題。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很長時間不運動,偶爾運動一下就會感覺渾身酸痛。一般來說,這種酸痛現像在休息幾天后就會好轉。也有的人需要好久都不會好轉,這多是脾虛了。脾是主肌肉的,突然的運動會導致脾氣耗費很多,使肌肉內部氣虧,肌肉就會產生酸痛。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可以用艾灸太白穴的方法來解決。
操作方法也是非常的簡單,可以用一小段艾條,在腳兩側的太白穴上採用溫灸法,灸大約30 分鐘左右就會緩解肌肉酸痛的問題。如果身旁沒有艾條,可以用大拇指內側硌硌太白穴,效果雖不及溫灸,但也管用。
三陰交的兩大超級功效調脾胃和治婦科病
小小的三陰交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萬能穴了,它不僅能幫你解決身體的病痛,還能為你找回好面子!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可以說它是脾經諸穴位中的一個超級明星。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取穴時,正坐,除大拇指外的四指併攏,小指的下邊靠在內中踝尖上,從內踝尖向直上量取4橫指,食指上緣所在的水平線與脛骨後緣的交點處便是此穴。
三陰交穴可調脾胃
既然是脾經要穴,那麼三陰交穴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調理脾胃,它能健脾、和胃、化濕。《針灸大成》說三陰交穴主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不舉因此,一切脾腎及下焦的疾患都可從三陰交穴考慮入手。
臨床上,我常用針刺三陰交穴的方法來治療消化系統方面的疾​​病,比如說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
 治療婦科疾病,三陰交穴最拿手
三陰交穴的第二大功效就是主治婦科疾病。不管你是月經不調、痛經、閉經,還是陰道瘙癢、白帶過多、子宮下垂等,我們都可以從這個穴位入手進行治療。
為什麼三陰交穴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本,即女性朋友的月經、懷孕、生產、哺乳每一樣都要有氣血的支持。同時白帶也屬於陰液,過多地分泌白帶,也會傷及女性的氣血。
而三陰交穴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三條陰經的交會穴。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刺激三陰交穴等於對這三條陰經都做了調節。三經氣血調和,則先天之精旺盛,後天氣血充足,經脈運行順暢,很多婦科病自然就消失了。
就拿女性朋友最常見的痛經來說,按摩三陰交穴就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從中醫角度來看,產生痛經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所致的虛症;另一種是肝氣不暢,以致氣滯血淤,或過於吃寒涼食物,以致經血凝滯而致的實證。無論哪種情況導致的痛經,三陰交穴都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我曾接待過一位初中生小患者,那天家長帶著她來找我。看她手摀肚子痛苦的樣子,我就猜得差不多了。家長告訴我說:這孩子每次痛經都疼得非常厲害,以前吧,痛經時一般都是第一天很疼,每次疼得都要睡著才能緩解。不過一般只要能睡著,睡一覺兒就沒什麼大事了。可是現在疼得比以前時間長了,而且疼得也厲害了。
吃了幾次藥,雖然也見效了,可是畢竟一疼就吃藥也不是回事啊。小小的年紀也不能總吃這些藥啊!我很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同時也看出來了,這是一位很明智的家長。後來,我為其診脈,其實她這種情況很正常,只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發病情況也有所不同。我就讓她每天堅持按摩三陰交穴,剛開始按會有點疼,堅持幾天后就會只剩下一點點的痛感了;同時也告訴她遠離那些寒涼食物。這樣,堅持一個月左右就會有效果了。
一個月後,這位家長打來電話,告訴我孩子的病好多了,而且氣色也比以前好了。可能有的朋友會問,我也是這種情況,可是按摩這個穴位並沒有感覺疼痛啊?像這種情況多是你脾經上面或者下面已經堵得很厲害了,氣血不能順利通過。這時候你可以沿著脾經按一按,遇見疼的地方就要按,等到血氣通道順暢了,再重點按摩三陰交穴你就會感覺有酸痛感了。
三陰交穴還有很好的除皺功效
對於女性朋友來說,經常按摩三陰交穴,除了能治婦科病外,還可防止臉部長皺紋。現代人無規律的生活習慣很容易損傷脾胃,這樣使得脾主肌肉的功能下降。脾一旦不能主導肌肉,最明顯的就是肌肉會變得鬆弛,進而出現皺紋。這時怎麼辦?除了堅持合理的飲食習慣,減少精神壓力,減少夜生活外,還要再每天堅持按揉兩側三陰交穴各20 分鐘以健脾。這樣把脾養好了,主導肌肉的基礎打實了,皮膚自然變得堅實緻密。
有的男性朋友會問,三陰交穴對我們男性朋友有沒有作用啊?當然有用啦,沒有作用它也不會跑到你身上的。它也是我在臨床上治療男子性功能障礙的常用穴之一。一般有遺精或陽痿的朋友可以多按摩此穴作為輔助療法。此外,如果你的體內有濕熱,經常感覺口乾舌燥、總想喝水,這時可多按摩三陰交穴,可以除體內濕熱。
可以看得出來,小小的三陰交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萬能穴了,它不僅能幫你解決身體的病痛,還能為你找回好面子!
艾灸隱白穴治崩漏
脾不統血導致的崩漏,就如同是河堤沒有夯實,水大量外溢。而隱白穴是脾經的井穴,河堤的堤土不牢固,只要在河堤的附近種上一些草皮或樹木,以木剋制土,水不流失,崩漏自然就止住了。
什麼是崩漏?崩,就是指大量的流血;漏,就是月經淋漓不盡。現代醫學中的功能性子宮出血就屬於這一範疇。
中醫認為,崩漏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氣血失調,衝任損傷,不能固攝經血,或因飲食勞倦,或思慮過度,傷及脾胃,導致脾虛氣弱,中氣虛衰,以致統攝無權,衝任不固所致。
脾的功能是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防止血液溢出經脈之外的,但是脾一旦出問題了,失去統攝的能力,就會出現崩漏、血便、血尿、皮膚發青、十二指腸潰瘍等症。
有沒有簡單的方法來阻止這一問題呢?有,就是艾灸隱白穴,此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脾不統血導致的崩漏,就如同是河堤沒有夯實,水大量外溢。而隱白穴是脾經的井穴(五輸穴中的一種,井是水的源頭,就像源頭一樣,要一點一點地匯聚,所以井穴位於手指、腳趾的末端,是經氣所出的地方),河堤的堤土不牢固,只要在河堤的附近種上一些草皮或樹木,以木剋制土,水不流失,崩漏自然就止住了。
在我接待的諸多崩漏患者中,有這樣一位女性患者,有40 多歲。最近一段時間,她每次的月經量都比較多,而且來勢也很迅猛。她說,自己現在這個情況已經持續了十多天了,經血的顏色比較淡。我告訴她先去醫院做一下身體檢查,看看有沒有其他病變,如子宮肌瘤等。檢查的結果是沒有其他病變,只是崩漏,可是她又不想吃藥。後來,我為其細細把脈,進而選擇為其進行
艾灸隱白穴的方法來治療,針灸了一段時間後,她的問題就解決了。當然,在臨床上,我們要辨證論治,證藥相符,方可奏效。如果你的病情並不是太急,且又不方便去醫院治療時,可以參照此法。療效不理想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辨證論治,以免誤治失治。此外,
當患者出血量較大,病情危急時,也應及時送往醫院救治。那麼,隱白穴在哪兒呢?它在我們大腳趾內側的趾甲旁。取穴時,正坐垂足,在腳大趾指甲內側緣和基底部分別畫一條直線,兩條直線的交點即是此穴。
我們在進行艾灸時,先將準備好的艾條的一頭點燃,然後懸於一側隱白穴上1 厘米處,每次熏灸20 分鐘左右,直至隱白穴周圍皮膚轉紅有熱感為止。先灸一側穴位,然後再灸另一側穴位,每天灸3~ 4次,待出血停止後可再繼續灸1~2 天,使療效更為鞏固。
按摩血海穴可以調理月經問題
女性朋友月經方面的病在治療上應以調理脾胃、補益衝任為主,這樣月經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平時多按摩血海穴,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的症狀。

中醫認為,女性朋友月經的正常與否,均受臟腑、經絡的影響。《素問? 陰陽別論》中指出:二陽之病發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說明了脾胃病中焦化源枯竭,脾不能運化水穀之精微於臟腑,不能上奉心肺而化生為血,津血虧虛,則女性朋友就會出現月經不調等問題。因此,女性朋友月經方面的病在治療上應以調理脾胃、補益衝任為主,這樣月經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在外因方面,月經不調與我們的生活因素有很多關係,比如說,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房勞損傷及意外創傷等,都會誘發月經病。此外,不良情緒也會影響月經病的發作。中醫認為,凡是突然、強烈或長時期的精神刺激,或生活環境改變,都會引起機體的陰陽失調,血氣不和,臟腑功能失常,或進而影響衝任損傷而發生月經方面的疾病。七情之中,尤以怒、憂思、悲、恐影響較大。比如說,大怒會傷肝,肝氣失於調暢柔順而橫逆,會導致月經失調、痛經、月經過多等問題;憂思過度則會傷脾,脾是氣血生化之源,又為統血之臟,脾氣耗損嚴重,就會導致月經失調、閉經、崩漏等證;太過於悲傷會傷及肺,肺主一身之氣,氣機不宣達,血也會隨之而不調暢,也會導致月經不調等病;驚恐過度會傷腎,腎失閉藏,則衝任不固,導致月經諸病,尤以閉經、崩漏等證最為常見。因此,月經病的形成,每以情志內傷為主要病因。
李小姐,剛剛25歲,未婚。有一次,李小姐驚訝地發現剛剛拜訪後離開十多天的好朋友又再度降臨,怎麼一個月來兩次呢?仔細想想,好長時間以來月經就一直不規律,有時提前,有時推後,量也比以前多了。後來,李小姐找到我進行諮詢,我了解李小姐的生活情況後得知,是由於她長期的工作壓力過大導致了精神緊張,從而使內分泌系統紊亂,改變了月經的規律,進而出現月經不調的問題。我為她進行針灸治療後,又告訴她多按摩血海穴,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的症狀。
血海穴是脾經上活血化淤、通絡止痛的要穴。血海穴在大腿的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 寸。取穴時,可找一個與自己身材相當的人來協助。被取穴人正坐,屈膝成90°,另外一個人將自己的手掌按在被取穴之人的膝蓋骨上(左手放右膝蓋,右手放左膝蓋),掌心對準膝蓋骨頂端,拇指與食指成45°夾角,拇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此穴。進行按摩時,可以將雙手掌心放在同側血海穴上,適當用力揉按1 分鐘左右,雙下肢可交替進行按摩。最好在月經前後幾天睡覺前和起床時各做1 次,但在月經期間應停止按摩。
此外,天天堅持在脾經當令(上午9 ~11 點)時按摩血海穴,還可以祛除臉上的雀斑。中醫認為,血有滋潤皮膚的功能,它從面色、肌肉、皮膚、毛髮等方面反映出來。氣血充盈的人面色紅潤、肌肉豐滿充實、肌膚和毛髮光滑;當血的濡養作用減弱時,則面色沒有光澤、發黃,肌膚乾燥,面部出現雀斑。雀斑的病因雖由血虛引起,然而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因此治療宜活血、行氣、解鬱、補血,血充於面則斑去,而顏面自然有光澤。
血海穴是活血化淤的,因此按摩血海穴有祛斑的作用。血海穴還有抗過敏的作用,比如用來治療蕁麻疹、濕疹、過敏性鼻炎等。使用時,可進行點揉兩側的血海穴,每側3分鐘,力量以能感到穴位處有酸脹感為宜。最好在每天上午脾經當令也就是午飯前按揉效果最佳,因為此時人體陽氣呈上升趨勢,所以直接按揉即可。
消化能力弱可取大都穴
大都穴是脾經上的滎穴,滎主身熱,此穴有泄熱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對於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功效。
現代人由於飲食過於精緻,且缺少足夠的運動,長期的久坐,使得胃也不愛運動了,因此胃的消化能力變得越來越弱了。
最近,有一位朋友常對我說他現在感覺自己的消化能力越來越弱了。早餐不愛吃,中午也吃得不多。晚餐總算有點胃口了吧,但是吃完以後感覺肚子不舒服,老覺著自己吃撐了,有時還會吐,其實自己並沒有吃多少啊。我直接告訴他:像你們這些上班族啊,整天吃不好、睡不好的,而且還不愛運動,消化能力豈能會很強呢?你啊,除了多運動、
多注意飲食外,還可以多按摩大都穴。大都穴是脾經上的滎穴,滎主身熱,此穴有泄熱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對於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都有很好的緩解功效。大都穴在足內側的邊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 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垂足或取仰臥位,在足大趾內側,第1 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要增強消化能力,需要每天對大都穴進行按摩,兩腳的穴位都要按,按摩10 分鐘左右,以自己能耐受的時間和力度為準。也可以直接用艾條艾灸大都穴,把艾條點著,懸在大都穴上方2~ 3厘米處,用點著的一端對著大都穴灸,每次灸5分鐘,每週3次,效果也比較明顯。艾灸大都穴,還特別適合那些情緒抑鬱的人,也適合那些工作壓力特別大的人。
胃痛、胃反酸時可找公孫穴
對於經常胃反酸、胃痛的朋友來說,刺激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進行艾灸或按摩都可以。如果配以中脘穴和內關穴,則效果更佳。
公孫穴是脾經上的絡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此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1 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取穴時,正坐垂足,從足大趾內側後一關節處往後推按能找到一個弓形骨,弓形骨後端下緣的凹陷處即是此穴。
作為脾經上的絡穴,公孫穴歸屬於脾,聯絡於胃,又與胸腹部的衝脈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等疾病的功效。八脈交會八穴歌說:公孫衝脈胃心胸,取之有理氣止痛的功效。也就是說, 胃、心、胸上的病都可以取公孫穴來治。
對於經常胃反酸、胃痛的朋友來說,刺激公孫穴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進行艾灸或按摩都可以。如果配以中脘穴和內關穴,則效果更佳。
內關穴是心包經上的要穴,也屬於八脈交會穴,它與公孫穴一樣,也可以治胃、心、胸上的病。
生活中,還有一些人吃完晚飯後覺得心窩難受,而且還覺得心裡有氣出不來也進不去。而公孫穴是與心相通的,按摩此穴可以促進胃腸蠕動,緩解胃脹問題,對便秘也有一定的效果。
經常按揉刺激此穴,還可達到耐飢的目的。對於上班族來說,如果公司加班過了飯點還不下班時,可採用按摩公孫穴的方法,來消除飢餓感。
對於想減肥的朋友來說,經常按摩一下小腿的脾經,並重點刺激一下公孫穴,配合內服一些藥粥(比如山藥薏米芡實粥就最適合養脾胃),就會把健脾工作進行到底。脾養好了,運化功能加強了,肥胖自然就控制了。
此穴又與衝脈相通,而衝脈是婦科主脈,所以公孫穴也是治療婦科諸症( 如痛經、不孕、崩漏) 的要穴。如果誰有婦科方面的疾病,除了正常治療外,還可在每天多揉一揉公孫穴,進行輔助治療。
一個小穴位能為我們的身體換來大健康,真是身體的福事啊!
漏谷穴可以對付消化不良
每天堅持按揉漏谷穴10 分鐘,再注意生活習慣,消化不良等問題就會大而化小,小而化無了。
以往每年的春節剛過,我的診室裡都會坐滿一些消化不良的病人。很顯然,過節了嘛,家家都吃好的,大魚大肉,致使飲食無度,導致消化不良,出現早飽、食慾不振、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可是最近幾年,我發現即使不是春節,平時消化不良的人也越來越多了。說真的,一方面我高興;另一方面也很擔憂。有人可能會說您是不是糊塗了?別人得了病你還高興。其實,得了消化不良的病主要是大家的飲食太好了,飲食太好了說明什麼?這說明我們
老百姓不用再過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我們的社會進步了。可也正是因為人們吃得太好了,不懂得平衡自己,保護自己,結果胃腸方面的病也越來越多了。
我有一位在外企工作的朋友,他常年在外打拼,由於老婆不在身邊,自己的飲食也是能將就就將就,毫無規律。由於身邊沒有人照顧,我這位朋友每天起床後,匆匆忙忙洗漱完就上班去了,根本沒時間、也不願意吃早飯。這幾年來,他每天的上午都是在飢餓中度過的。
雖說早餐不吃,但是我這位朋友中午卻有足夠的時間來享受各種美食,他經常會約上幾個好友出去大撮一頓,什麼烤肉啊、麻辣火鍋啊,哪樣好吃就吃哪樣。每次吃得都是大腹便便。到了晚餐時間,他忙得顧不上吃飯,直到半夜才來一頓夜宵,吃完後便是倒頭大睡。
剛開始,我這位朋友並沒有感覺如何,可是最近他發現自己越來越沒胃口了,有時吃點東西還覺得肚子發脹。除了肚子發脹外,他現在一吃東西就想吐,且晚上經常失眠。他找到我時,已經是身心俱疲,無精打采了。
我建議他在飲食習慣上一定要改變,平時還要多運動,少一些工作壓力,否則問題還會更嚴重。臨走時,我還向他推薦了漏谷穴。何為漏谷?就是有穀子漏出來之意,也就是食物進入胃里後,還沒有消化好呢,營養還沒來得及吸收呢,就從身體裡排出去了,直接出去了。
中醫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完穀不化,而漏谷穴恰能解決此問題。
漏谷穴有健脾和胃、利水除濕的功效。漏谷穴位於小腿的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距內踝尖6 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每天堅持按揉漏谷穴10 分鐘,再注意生活習慣,這些問題就會大而化小,小而化無了。
按摩陰陵泉穴可除長夏暑濕
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的合穴,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調理膀胱、祛風除寒的作用。
 根據中醫陰陽五行的理論,古人對四季進行劃分時增加一個長夏的季節,具體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這一時段,合農曆六月,包括大暑至白露4個節氣。
長夏對應五行中的土,長夏屬於梅雨季節,是一年中濕氣最重的季節。土在天為濕,在臟為脾。中醫認為,長夏屬土,而脾也屬土​​,故長夏應於脾。
濕為長夏的主氣,屬於陰邪,最容易傷害人體的陽氣,尤其是脾的陽氣。什麼是濕呢?中醫認為,其實是滯留人體內的多餘水分。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一是天氣變化無常,雨水不斷,天氣多潮濕,潮濕的天氣會讓人感覺煩悶濕重、渾身不舒服;二是天氣炎熱,很多人會通過吃冰淇淋、雪糕、冷飲等寒涼食物來消暑降溫,而這些寒涼食物吃多了,就會導致脾失健運。脾本身是運化水濕的,如果脾的運化受阻,體內的多餘水分就不能全部運出去。
脾本身的特點就是喜燥而惡濕,一旦脾受濕邪而受損,就會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氣機不暢。這時就會出現脘腹脹滿、不愛吃東西、吃什麼也沒有滋味、胸悶想吐、大便稀溏,甚至水腫等症狀。其中,腹瀉在長夏裡是最容易出現的。
還有一些人在長夏時總會感到莫名的煩躁,渾身也沒有勁兒,吃不下東西,甚至出現頭暈、胸悶、噁心等症狀。這在中醫裡是暑傷氣,也就是我們老百姓說的苦夏。這其實也是長夏濕邪惹的禍。
這時我們怎麼辦呢?陰陵泉穴是脾經上的合穴,有健脾化濕、通利三焦、調理膀胱、祛風除寒的作用。
陰陵泉穴位於我們的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屈膝,用拇指沿著小腿內側骨的內緣由下往上推按,拇指推按到膝關節下的脛骨向上彎曲凹陷處,即為此穴。每天用手指按揉此穴,空閒的時候就可以,但要保證每天總共按揉10 分鐘以上。如果你體內有脾濕,按此處還會有疼痛感,但是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疼痛在逐漸減輕,這說明你的脾濕正在一點點地被排除體外。
為了避免脾受暑濕所傷,我們在長夏時還要多吃一些健脾食物,我們前面提到的豆類食物就是很好的健脾利濕的食物。此外,我們還要少貪食冷飲和寒涼的瓜果,因為生冷食物易傷脾胃。既然為體內多餘水分,那麼對於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等導緻小便不暢、排尿不盡等問題,我們也可以從按摩陰陵泉穴入手。中醫認為,排尿不盡多為脾胃虧虛、中氣不足、氣化失司所致,按摩陰陵泉穴可以補益中氣,對治療排尿不盡有一定的作用。你可以每天按摩此穴100~150 次,按摩時手法宜輕柔、均勻、和緩,力度以感覺舒適為佳,每天早晚各1 遍,兩腿都需要按摩,一般半個月左右就會見效果。
久坐者按摩大橫穴可健脾防傷肉
對於那些工作中經常需要坐著的人來說,除了應有意識地起來活動活動四肢外,還要多按摩脾經上的大橫穴,此穴具有溫中、健脾、理腸的功效。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了,出門有車了,上樓有電梯了本來這些都是好事,可是現代人卻也因此而變得越來越懶了。尤其是上班族,他們每天乘公交車或自己開車上下班,上班後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就再也不願意挪動半步,除非領導找或去衛生間。晚上到家呢,吃完飯後窩在沙發上開始看電視,或接著上網聊天漸漸的,這些人都變成了久坐一族。我們知道,坐是人們緩解疲勞的一種必要方式,但是經常坐著不動卻會招致大麻煩。為什麼呢?《素問? 宣明五氣》中指出:五勞所傷久坐傷肉。就是說,如果你坐得太久了,會導致肌肉無力,時間長了就會發生肌肉萎縮的現象。而我們知道,脾是主肌肉的,一旦肌肉受傷,脾的功能自然也好不到哪去,終至氣血生化受累。
久坐還會使我們的小肚子長肉,其實這也就是脾的運化失調導致的腹部肥胖。我有一位大學同學,他原是學校籃球隊的。那時他的身材可謂是讓女人看了心動,讓男人看了嫉妒。大學畢業後,他進了政府機關工作。最近一次同學聚會上,我再見到他時幾乎不認識了。整個人胖了一圈,原來腹肌發達的他,現在整個腹部就像扣了半個籃球。很多男同學紛紛取笑他官兒升了肚兒也見長了。他只是苦笑著自嘲道:唉,整天在辦公室坐著,就成了現在的這副模樣。
久坐傷肉,實則傷的是脾。對於脾胃功能本身不太好的人來說,久坐會使脾更加虛弱。可以說,健脾的最好方法還是在於多動。
可是,對於那些工作中經常需要坐著的人來說,如何保護自己的肌肉呢?除了應有意識地起來活動活動四肢外,還要多按摩脾經上的大橫穴,此穴具有溫中、健脾、理腸的功效。大橫穴在肚臍旁開寸處。按摩時,可用雙手食指指端同時按壓,做圈狀按摩100 次。
脾經穴位眾多,多能健脾護肉,按此一穴而造福全身,可謂是一舉多得的事。
地機穴可健脾滲濕、調理月經
地機穴有健脾滲濕、調理月經的功效,它可以治療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脾胃方面的病,還可以治療女性朋友月經不調、痛經等病。
地機穴是足太陰脾經上一個非常重要穴位。脾本身是屬土的,地機便暗含有大地機關之意,所以地機穴氣血通暢,脾胃的功能自然就會變得強大起來。
地機穴有健脾滲濕、調理月經的功效,它可以治療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脾胃方面的病,還可以治療女性朋友月經不調、痛經等病。
地機穴在何處呢?它在小腿內側,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接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取穴時,正坐,從陰陵泉穴向直下取4橫指即是。我們可用食指指腹點按地機穴周圍,尋找最敏感點,用拇指的指腹由輕及重地按壓敏感點,以能忍受為度。堅持按壓1 分鐘,每天進行1~2 次。
此外,刺激地機穴還可治療痛經。有些女性朋友痛經的時候非常痛苦,熱也不行,冷也不行,我們講這是淤血,可以按地機穴。
有一位患者,今年34歲,她來時告訴我自己在3個月以前,因參加社區運動時用力過猛,陰道突然流血不止。服用了一些藥物後,也沒見什麼效果。她還說自己感覺渾身無力,不愛說話,精神萎靡,有時還會出現頭暈心悸,四肢無力,平時也不愛吃東西。我觀察其舌淡苔薄白,為其把脈發現她的脈虛細無力。我推斷她這種情況屬於脾虛氣弱、血不循經所致。後來我為其進行針灸地機穴進行治療,每天1次,10 次為l 療程。1 療程後她就全好了。
為什麼地機穴能治痛經呢?地機穴屬於脾經上的郄穴,它有和脾理血、調理胞宮的作用。郄穴善於治急性病之說。因此,取地機穴治療痛經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說,地機穴是臨床治療痛經的經驗穴。
當然,針刺地機穴需要由專業醫師來進行。對於此類型的輕度痛經者,我們可多按壓此穴或進行艾灸,以緩解疼痛。
日常養脾胃應該多動動腳趾
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經常活動活動腳趾及腳部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養胃作用。
看著身邊那些忙碌的朋友們,他們不是過於缺乏運動,就是飲食不規律,精神壓力過大,很多人的脾胃功能因此而衰敗了,經常會出現一些消化系統的毛病。如果實在是太忙沒時間運動,就多活動活動腳趾頭吧!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經常活動活動腳趾及腳部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脾養胃作用。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動動腳趾就能養脾胃?這是不是太簡單了?能有效嗎?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腳上都有相對應的穴位。從經絡看,脾經是起於足的大趾內側端,沿著內側往上走的;而胃經經過腳的第2 趾和第3趾之間。因此,經常活動腳趾,無疑是在變向按摩脾胃二經。脾胃二經順暢了,脾胃的功能自然也就變好了。
一個人的腸胃功能好不好,我們還可以從腳趾的狀態上看出來。如果你的胃腸功能比較好,第2、第3腳趾往往粗壯而有彈性,站立時抓地牢固;如果你的胃腸功能比較差,這兩個腳趾乾癟而沒有彈性,往往也站不穩。
我們如何運動腳趾呢?如果平時工作忙,可在上班時,邊工作邊用腳趾抓地、抓鞋底。這樣工作和運動兩不耽誤。抓的時候,兩隻腳可分別進行,或一同進行,每次抓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很多人晚上下班回家後,感覺很累,這時你可以在晚上睡覺前,先用熱水泡腳半小時,然後再用手按捏腳趾,時間最好控制在1 分鐘左右。或者你可以洗腳時,在盆裡放一些橢圓形、大小適中的鵝卵石,這樣邊泡腳邊用腳趾抓石頭。
平時沒事的時候,也可以多按摩腳趾。按摩也講究方法,對於脾胃虛弱、經常拉肚子的人來說,可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對於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秘的人,最好順著腳趾的方向按摩,這樣可清瀉胃火。
我們在活動腳趾的同時,還可以順手將小腿內側的脾經以及外側的胃經一併按摩了,這些都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其實,平時我們的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也是在間接地活動腳趾。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剛開始進行運動時,最好以小強度運動為宜。如採用速度緩慢、全身放鬆的步行,可步行兩千米左右,時間在每次半小時左右,可以很好的改善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噯氣,以及促進潰瘍癒合有很好的作用。我們老話說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實也暗含了這層意思。養生也需要我們有舉一反三本事,沒事多琢磨琢磨如何多活動腳趾,讓我們的脾胃強壯起來,那便是對身體的最大恩賜了!
熊戲大補脾胃法
熊對應的是五臟中的脾,在五行中屬土,因此練習熊戲對脾胃有好處。一般來說,有胃酸、胃痛、消化道潰瘍的朋友,可以堅持練習熊戲,它很起作用。
熊戲是五禽戲中的一種。所謂的五禽戲其實就是以模仿虎、鹿、猿、熊、鶴5種動物的形態和神態,來達到舒展筋骨、暢通經脈的一種健身方法。
據說,此健身法是東漢末年的神醫華佗發明的。這裡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傳說,相傳,有一天年輕的華佗去山上採藥,到了山上後他發現那裡有一個洞穴。他感覺很好奇,就仗著膽子進去了。走著走著他隱約聽見裡面有人正談論醫術,而且言語間好像還說起了自己。
這可把華佗嚇壞了,以為有人要暗害自己,於是他轉身想要離開。沒想到,裡面的人好像早知道他來了一樣,喊道:華佗已經來了,何不入內一敘!華佗沒辦法,而且聽裡面人的言語間好像並無惡意。於是他轉身就進去了,仔細一瞧,原來里面坐著兩位白髮長須的仙人。這可把華佗樂壞了,他向兩位仙人求教醫術,這兩位仙人就把所知道的醫術傾囊相授。末了,兩位仙人還傳給華佗一套健身功法,那就是五禽戲。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華佗因五禽戲而受益卻是事實。華佗當時所處的時代正值戰亂,戰火連年,瘟疫橫行,老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在這種情況下,華佗堅持練習五禽戲,直到老年還紅光滿面,精神抖擻。足可見此法健身功效之一斑。
在中醫裡,五禽與五臟、五行都是有相對應關係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熊對應的是五臟中的脾,在五行中屬土,因此練習熊戲對脾胃有好處。一般來說,有胃酸、胃痛、消化道潰瘍的朋友,可以堅持練習熊戲,它很起作用。
熊戲怎麼練呢?《雲笈七簽? 導引按摩》中說: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此後功法流派漸多。這裡我向大家推荐一種比較簡單的熊戲練習法,此法簡單易學,功效卓著。
現代演變來的熊戲由熊運和熊晃兩個動作組成:
熊運增強脾的運化功能
具體做法:先將兩隻手呈熊掌狀放在腹部下面,上體向前傾,隨身體順時針做畫弧動作,向右,向上,向左,向下,然後再逆時針進行畫弧,向左,向上,向右,向下。開始練習時要體會腰腹部的壓緊和放鬆。
注意事項: 1.兩腿要始終保持不動,固定腰胯;開始練習時,手要下垂放鬆,只體會腰腹部的立圓搖轉,等到熟練以後,再帶動兩手在腹部前繞立圓,動作要協調自然。
2.熊運的核心在於丹田,以肚臍為中心圓,以內動向外延伸,帶動身體作立圓搖轉,兩手輕撫於腹前,隨之慢慢進行運轉。
熊晃可以防治下肢無力
具體做法:首先開始提髖,屈腿,接著落步,後坐,前靠,換做右勢,再提髖,屈腿,落步,後坐,前靠,上下肢動作一定配合協調。
注意事項:剛開始練習時,提髖的動作可以單獨原地練習,兩肩不動,收緊腰側以髖帶腿,左右交替,反復進行練習。
也許單純的文字解釋,很多人可能看不太明白,其實只要我們找個五禽戲的光盤來看,一下子就會明白,非常簡單。在演練熊戲時,意念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意想自己好像漫步
於美妙的山林中,幽深靜謐,或在自然環境相似之處,全身放鬆,沉穩安詳。把形、神、意、氣渾然結合,這樣能夠充分享受演練熊戲的神韻,達到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神形相交、天人合一的境界。
常練太極拳可調養脾胃
太極拳特別適合現代上班族,尤其是那些平時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的朋友。因為太極拳不僅可以很好地改善你的脾胃功能,還能放鬆你的心靈。
很多人可能都看過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豐》,李連杰把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演繹得堪稱完美,拳拳到位。每一個動作圓柔連貫,每一式都是綿綿不斷,可謂是剛中有柔,柔中帶剛。
現代社會,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個武術項目了,它更是一項非常好的健身運動。不論是男女老少,還是體弱多病者,都可以練習太極拳。可以練是一回事兒,練不練又是另一回事兒,對於現如今的年輕人來說,他們並不喜歡這個看似慢悠悠的運動,實在可惜。
其實,作為一項健身運動,太極拳特別適合現代上班族,尤其是那些平時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大的朋友。因為太極拳不僅可以很好地改善你的脾胃功能,還能放鬆你的心靈。
我們樓下有一個小伙子,典型的IT精英。平時工作壓力大,而且特別忙,有時忙得根本顧不上吃早飯,有時晚飯也免去了。
最近一段時間,他感覺自己越來越不愛吃飯了,經常胃反酸,渾身也沒有精神了,而且還失眠。這讓他非常苦惱。後來,他向我討教辦法。
我直接告訴他:你現在的脾胃受傷了,而且工作壓力太大了。你最好先把飲食把握好,如果你願意,可以試試太極拳,它既能調脾胃,還能解壓。 ”“別逗我了,李老師,我練太極拳?那不是老頭兒、老太太的運動嗎?小伙子還有些不信。我笑著說:誰說這是老頭兒、老太太的運動啦?它可是一項非常好的大眾運動,你可以先試試。
小伙子還是半信半疑,但還是參加了太極拳鍛煉。每天早晨他起得比平時上班早一些,然後跟附近的太極拳老手學習練拳。堅持半年後,有一次,在樓下遇見他,他興沖沖地告訴我:李老師,太極拳還真神,我現在感覺身體比以前好多了,胃也不反酸了,也不失眠了;最主要的是我現在白天工作都有勁兒了,而且啊,我以前性子急,做事毛手毛腳的,現在我做事也穩重多了
看著小伙子的興奮勁兒,我想,練習太極拳對於這些整天忙碌的上班族來說,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向為什麼練習太極拳能補脾胃呢?太極拳的特點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我們在演練時要求以意行氣,意在拳先,所採用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呼吸保持深、長、細、勻與招式動作相互協調,氣布周身,運行不息。此間我們身體橫膈肌與肋間肌得到了不斷的清氣輸入,其功能活動範圍擴大,使得胃腸蠕動得到了加強,促進了消化腺的分泌,而且還增大了對各臟腑的按摩和調養作用。同時也使脾胃處於陰陽互濟的狀態,有效地保障了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升降平衡,使得水穀精微輸佈於全身。太極拳本身俱有輕鬆、自然、舒展、柔和的特點,動作和緩,以意領氣,以氣運身,使呼吸、意念與運動三者和諧統一。因此,它也是現代人最好的減壓運動之一。
女性朋友也可以多練練太極拳。女性本身體質弱,不適合劇烈的運動,而太極拳具有輕、柔、綿、緩的特點,最適合女性練習。
另外,由於受生理上的影響,女性朋友的氣血易於虧損、不調,容易出現貧血、腎虛、內分泌紊亂等問題,這樣會讓自己提前衰老,而練習太極拳可以讓自己保持年輕。
現在社會上太極拳的流派很多,比如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等。相比來說,楊式太極拳簡單易學,很受現代人歡迎。
1956 年,我們國家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難化簡,最後選取了2 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後來,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他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了“48式簡化太極拳。至於怎麼練,我就不在此另述了,因為我們隨便到書店裡都能找到很多關於練習太極拳的書。此外,公園裡有很多老頭兒、老太太都在練習太極拳,你完全可以找他們請教。
小散步,大健康散步養脾胃只在舉手投足間
散步是一種健身運動,可以健運四肢,而我們知道脾主肌肉、主四肢,因此散步對於脾胃的運化有很好的保養作用。
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賈母是一個老壽星,她活了83歲。對現代人來說,80 多歲可能算不上長壽,但是在當時那個年代,這個年齡絕對稱得上是老壽星了。
那麼賈母有什麼特殊的養生方法嗎?其實,賈母的養生之道非常簡單,除了飲食喜歡清淡、熟爛、少而精之外,她還喜歡散步。在賈母看來,散步是疏散疏散筋骨。每逢節日總是與兒孫媳婦們在大觀園裡走動、玩樂。
從中醫角度講,散步是一種健身運動,可以健運四肢,而我們知道脾主肌肉、四肢,因此散步對於脾胃的運化有很好的保養作用。
現代上班族多數都屬於久坐一族,身體活動得少,胃腸的活動就會跟著減弱,像一些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都會不期而至。而散步可以促進消化腺的分泌,加強胃腸蠕動,提高消化吸收能力,防止上述問題的發生。還有研究表明,每天一萬步是近年來日本人平均壽命得以延長的因素之一;歐美一些國家,步行鍛煉也大有方興未艾之勢。
此外,長期的久坐不動,還很容易發生腿脹、靜脈曲張和痔瘡等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身體下部的靜脈淤血,不容易流回心臟。如果我們每天能堅持散步,加強下肢肌肉力量鍛煉,有節奏地擠壓靜脈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迅速流回心臟也非常有利。
儘管經常散步對胃腸的作用很大,但是要講究科學性。有一次,一位病人的家屬給我打電話諮詢,說自己的父親患有胃下垂,有一次不知在哪兒聽說的飯後多散步有助於脾胃健康。這不,他每天吃完飯就去散步。沒想到,剛走了兩天就感覺肚子疼得不行
老話說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這話有道理,但也要有針對性。對於健康人來說或多數病人來說,飯後百步走(當然,這並不是強調吃完飯馬上就進行運動,而是休息半個小時左右)是有益的。而像上述這位病人,本身患有胃下垂,再加上吃完東西後,胃的負擔更重,再馬上運動肯定不好。像這種情況一定要在飯後適當仰臥平躺一會兒,方可運動。如果非要運動也要改在飯前散步。
還有,像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病的人也最忌諱飯後運動。因為飯後胃腸活動增加,胃腸部的血流增加,腦部的血流相應減少。因此,什麼樣的病人適合飯後散步,一定要多諮詢專業的醫生。
對於健康人來說,散步可以緩行,可以快走,也可以走走停停,時快時慢,各人可根據體力情況而進行。散步時應該讓全身自然放鬆,去掉一切雜念,儘管雜事紛擾,仍應當保持一種閒暇自如的心態,可適當活動肢體,有意識地調勻呼吸,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來,從容邁步。散步時,我們還可以配合擦雙手、揉腹、抓頭皮、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活動,以增強健身效果。
調理脾胃臂單舉八段錦養脾胃妙法
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本身又有脾胃方面的毛病,沒時間練習全套的八段錦,可以在工作之餘,反复練習調理脾胃臂單舉這一動作。
 “調理脾胃臂單舉是八段錦中一個動作。
八段錦,與五禽戲一樣,也屬於我國民間傳統的健身術之一。整套動作包括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臂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百病消。
據說,八段錦剛傳入清宮時,很多王公大臣和嬪妃太監,紛紛學習此術,一時成為風氣。就連少林寺的僧侶每天也是堅持練習八段錦。直到今天,很多上班族也深深地喜歡上了八段錦。我身邊也有很多朋友一直堅持練習此法,而且個個是身輕體健,神采奕奕。
可見這一民間傳統的健身術,對我們的身心健康有多大的作用。因為我們講的是脾胃養生,因此我們本節重點要講的是調理脾胃臂單舉
這個動作的具體做法是: 1.自然站立,雙腿併步,保持身體直立,抬起右手放在右腹的前面,掌心保持向上,掌指朝左。
2.右手上抬放在右胸前面,然後右手向外翻,並同時向上挺舉豎直,成掌心向上掌指朝左的姿勢。在向上舉右臂的同時,左手掌下按於左腿的外側,掌心朝下掌指朝前(雙臂有上下對撐之勢)。
3.右掌順著右胸前下落到身體的右側,左掌向內翻並曲臂,放在左腹前,成掌心向上掌指朝右的姿勢。
4.然後再做反式。
5.收勢,左右手自然下落,放在身體兩側,恢復立正的姿勢。呼吸時,上託為呼,兩掌回收時為吸,交叉時為換。
為什麼此法可調理脾胃呢?脾胃是我們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的源頭,通過脾胃的運化才能得到營養的增加和體力的提高,所以在調理三焦和練氣以後,下面接著就要調理你的脾胃。手上托下按是沿著胃經的路線,有很明顯的循經導引的作用。這一動作可促使胃加強蠕動,有助於消化。
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本身又有脾胃方面的毛病,沒時間練習全套的八段錦,可以在工作之餘,反复練習此動作。當然,我的建議是,最好練習全套八段錦,因為全套動作也不過十幾分鐘,只要我們每天堅持練習即可。
摩腹法手到病除的健脾開胃法
脾經是經過我們腹部的,此外還有肝經和腎經,通過摩腹可以達到調節肝、脾、腎三臟功能的作用,三臟功能康健,則水濕代謝平衡,水穀津液得輸布,痰、水、濕、淤之積聚自散。
可能你現在是大腹便便,想減掉小肚子,卻又不得要領;也可能你現在腸胃不好,動不動就便秘,拉肚子這一切其實都可以通過摩腹法來解決。
中醫裡講,我們的腹部為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胃所受納的水穀精微,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只有升清降濁,方能氣化正常。而經常摩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陰陽,去舊生新,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生之百症。就連唐代名醫孫思邈也說過: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通過摩腹,我們能有效地減掉小肚子。中醫認為,腹部肥胖是脾的運化失常所致,水穀精微不能很好地輸布全身而致痰、水、濕,淤積聚於小腹部,因此脾氣虛是小腹肥胖的主因。而脾經是經過我們腹部的,此外還有肝經和腎經,通過摩腹可以達到調節肝、脾、腎三臟功能的作用,三臟功能康健,則水濕代謝平衡,水穀津液得輸布,痰、水、濕、淤之積聚自散。明代醫學家周於蕃指出,摩腹緩摩為補,急摩為瀉,因此,有便秘等問題時,我們可採用順時針的急摩法,而有腹瀉等問題時,可採用逆時針的緩摩法。按摩時,以肚臍為中心,按順、逆時針方向盤旋繞,力量要保持均勻,呼吸要保持平穩(吸氣時,可用手摩腹右上半圈;呼氣時,再摩腹左下半圈),每次半小時左右,每12 次為一療程,療程期間可休息三五天。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年輕的母親常會遇到這樣一個令人頭痛的狀況:自己的孩子平時好好的,可有時就會無緣由地出現肚子痛,疼了一會兒​​後就不疼了。可是過了幾天還會發作,甚至有時候一天都會發作好幾次。到醫院進行檢查,醫生卻說沒什麼大問題,只是與孩子體質、心理、飲食上有一定的關係,平時多注意一些就好了。可是看著孩子的難受樣兒,作家長的能不心疼嗎?有沒有好辦法呢?其實,像這種腹痛問題,只要家長掌握了摩腹的方法,就可以緩解。家長先摩擦雙手,把雙手搓至溫熱,令孩子仰臥在床上,讓孩子露出腹部;然後將手掌輕放在孩子的臍周,以掌部或四指指腹著力,於臍周順時針做環形摩動,摩至腹壁微紅或腹部透熱為度。力度不要過大,堅持幾天后,孩子的腹痛問題就會緩解,而且孩子的胃口也好了。當然,嚴重腹痛者,一定要及時去醫院進行治療。
如果你在摩腹時,出現腹內溫熱感、飢餓感,或產生腸鳴音、排氣等,則屬於正常反應,不要過於擔心。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的腹部皮膚有化膿性感染,或腹部有急性炎症時,一定不宜進行摩腹,以免炎症擴散。此外,腹部有癌症的,也不要進行按摩,以防癌症擴散或出血。
脾胃虛弱的人平時可多捏脊
給孩子多捏脊是一種很好的親子互動的方式;給老人多捏脊是子女的一種孝心體現;給病人多捏脊是一種關愛,以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很多年輕的母親常問我:李老師,最近我的孩子不愛吃飯、消化不良,經常腹瀉,有時還容易感冒,可是小小的孩子又不能總上醫院打針吃藥,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呢?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些情況呢?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太小,脾胃本身就虛弱,吃東西又不知道飢飽,如果再多吃些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說,油炸類的食物、過甜的食物、高蛋白食物,會因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影響脾胃的功能,形成積滯、厭食等問題。像這些脾胃疾病,我推薦這些家長可以經常給孩子捏脊來調理。
什麼是捏脊?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往上提,從尾椎骨一直捏到頸椎骨。
為什麼捏脊可以治脾胃虛弱呢?因為人的後背正中有督脈通過,我們在進行捏脊時,可以疏暢督脈,而且通過督脈影響其他陽經,可以使經脈疏利,氣血流暢,使身體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此外,在捏脊時,不僅捏拿了脊柱正中的督脈,而且捏拿了脊柱兩旁的膀胱經,而膀胱經上分佈著各個臟腑的背俞穴,因此捏脊在振奮陽氣、調整臟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較突出。此法常用於小兒疳積、腹瀉嘔吐、便秘、消化不良以及夜啼等症,也可用於成年人失眠、消化道疾病、神經衰弱以及女性朋友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症。
如何操作呢?在進行捏脊時,讓孩子趴在床上,保持背部平直,並放鬆。家長將兩手的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用雙手食指中節靠拇指的側面,抵在孩子的尾骨處;大拇指與食指相對,向上慢慢捏起皮膚,同時向上輕輕地捻動。兩手交替進行,沿脊柱兩側自長強穴( 在肛門後上3~ 5厘米處) 向上邊推邊捏邊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附近,完成捏脊1 遍。捏脊一共進行6~ 7遍。需要注意的是,每捏3下需將背部皮膚向上提一下。
因為孩子的皮膚比較嬌嫩,接受刺激比較敏感,因此捏的時候不能捏得太緊;捻動向前時,應直線進行,不要歪斜,不可捏捏放放。剛開始捏的時候,很多孩子常感不適應,不用擔心,多捏幾次後就好了。除局部皮膚潮紅外,一般沒有什麼不良反應,如果背部皮膚有損傷,則不宜進行捏脊。如果你的孩子先天體質較差,每天捏脊的次數不宜過多,時間也不宜太長,以3 ~ 5分鐘為宜。
當然,捏脊並不僅僅限於孩子。很多老年脾胃虛弱者,可以找家人幫助進行捏脊。捏的時候最好在晚上睡覺前進行,這樣有利於老人休息。每天可捏1 次,每次15 分鐘左右,10 次為1 個療程。很多有胃病的患者也可通過此法來調養脾胃。比如說,脾胃虛弱型的胃潰瘍患者(胃痛隱隱,經常反酸,不愛吃東西,精神不振,身體無力,嚴重的會四肢冰冷,大便溏薄),可從長強穴捏至大椎穴,手法可稍重一些,以皮膚發紅發熱為宜。
可以說,給孩子多捏脊是一種很好的親子互動的方式;給老人多捏脊是子女的一種孝心體現;給病人多捏脊是一種關愛,以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多做叩齒咽津運動強腎又健脾
《修齡要旨》說: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以舌攪牙齦之上,不論遍數,津液滿口方可嚥下。每作三次乃止。
生活中,很多老年人,由於年紀大了,脾胃變得虛弱,常出現一些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為什麼老年人的脾胃越來越虛弱呢?
這主要是因為人體內的消化液減少、機械性消化功能減弱所致。怎麼辦呢?這裡我向大家推薦兩個健脾胃的小動作叩齒和咽津。
所謂叩齒,是指上下排牙齒輕輕叩擊,以改善牙周內的血液循環,堅固牙齒;咽津,就是將口中增生的唾液隨時嚥下,將具有溶解食物、助消化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物質灌溉五臟六腑,增強脾胃功能。這兩個動作雖小,卻對脾胃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
那麼,叩齒咽津又和脾胃有什麼聯繫呢?
《脾胃論? 脾胃勝衰論》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而叩齒咽津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容易被嚼細,這樣胃的消化負擔就減輕了,從而可以養護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我們前面說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還說腎為唾為唾液中較稠的部分,二者合為唾液,唾液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經常叩齒則能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明代醫家龔居中對此法有如下評價:津即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津,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明代的養生專家冷謙在其《修齡要旨》中也說:齒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以舌攪牙齦之上,不論遍數,津液滿口,方可嚥下,每作三次乃止。
具體怎麼做呢?我們在叩齒完36 次後,再用舌頭在口腔裡進行攪動,這樣可以使口腔裡的唾液變得豐沛起來。然後我們閉上雙目,將津唾分3次緩緩咽入腹內,並用意念慢慢地把它送入丹田(肚臍下3指的地方)當中,並用意念守住丹田一會兒。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小動作,既不耽誤你的工作,又能助你強腎健脾,我們真的沒有什麼理由不去堅持它!
脾胃是對情緒敏感的反應器
當你的心情非常不好時,常會感覺上腹部有明顯的飽脹感。實際上,這是你的胃向你發出了報警信號,或者說是一種無聲的警告告訴你不能再勉強進食了,否則可能導致某種疾病的發生。
我們的脾胃在身體裡就像是一個中轉站,飲食進入胃中就要轉化。實際上食物就像加工車間裡的原材料,它生產出來的東西是精,精中還有氣,有精了才能藏氣。而脾主運化,脾把精氣運化於全身各組織器官,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骨等。
在很多人看來,脾胃的功能無非是容納、運化食物。其實不僅如此,脾胃還能表達我們的思想情緒,它就好像是我們內心世界的一面鏡子。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的情緒不好、精神不振時,常會茶不思飯不想,而心情好時,則食慾大增。這說明,脾胃功能的改變是我們情緒變化的晴雨表
在我接待的眾多患者中,有很多病人都是因為情緒不好而導致胃腸功能失調的。一次,一位白領來找我治療胃病。她說也不知怎麼了,前幾年每天工作太忙,壓力也挺大的,隨之而來的是自己的胃部也開始變得不舒服了。現在工作壓力一大或情緒一緊張就會更加不舒服,在當地醫院診斷說只是普通的胃潰瘍。按理說,這沒什麼大問題,只要平時多注意調養就行了。可就在這時,她有一個朋友因胃癌去世了。這時她開始感覺害怕了,整天胡思亂想,情緒低落,每天晚上總是失眠,胃也越來越不舒服了,她總在想自己是不是也快不行了。原本就這樣一個小問題被她完全放大化了。
後來,她到我這兒,了解其病史後,我為其進行了胃部檢查,我猜測這是她的不良情緒惹的禍。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有人在生氣時說氣得胃疼,其實這就是因為強烈的情緒變化,引起胃腸痙攣而產生不適感。
從中醫角度來看,人的情志不舒,過憂,過思,過怒,都會導致肝氣失調,並能傷脾,使氣血失和,經絡阻塞,臟腑功能紊亂,胃的受納、吸收和排空及脾的運化功能都會受到影響,導致多種胃腸病的發生。
現代醫學中也有大量的資料表明,人在憤怒和緊張時,胃液分泌量大大增加,胃酸也相應增多,過量的胃酸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損傷性病變。而人在恐懼、抑鬱或思考時,能減少胃血流量,明顯地抑制胃酸分泌,同時引起胃運動減弱。由於胃運動減弱,長時間停留在胃內的食糜和胃液的混合液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
生活中,你是不是有過這樣的親身體驗?當你的心情非常不好時,常會感覺上腹部有明顯的飽脹感。實際上,這是你的胃向你發出了報警信號,或者說是一種無聲的警告告訴你不能再勉強進食了,否則可能導致某種疾病的發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和激烈的職場競爭,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情緒不穩定,再加上飲食不規律,缺乏一定量的運動,這樣脾胃方面的病就容易找上門來。因此,對於感覺胃腸不舒服的人來說,一定要及早善待自己的情緒,並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處事上要豁達大度,不要鑽牛角尖,這樣才有助於保護脾胃。換句話說,你要照顧好自己脾胃的同時還應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
結腸有時也是心情的一面鏡子
美國費城的一位權威醫生曾鄭重指出:結腸是人類精神狀態的一面鏡子,當精神緊張時,結腸也會收縮。
我們的情緒與身體變化的關係在結腸上也會有令人驚訝的表現。美國費城的一位權威醫生曾鄭重指出:結腸是人類精神狀態的一面鏡子,當精神緊張時,結腸也會收縮。
生活中,我們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我接待的患者中,有一部分病人敘述自己的症狀時感覺好像是患上了膽囊炎,但對膽囊進行檢查後,發現一切正常,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於這些人的結腸或者是周圍的肌肉因情緒上的變化出現了痙攣而導致的。
還有一些這樣的病人,他們患上了便秘,可是四處找原因卻找不到結果。為此,一些醫學專家進行了多次的實驗:醫學家們用直腸鏡長期觀察人的乙狀結腸,並且有意識地讓被實驗者產生憂鬱、失望或憤怒、焦慮等各種負面情緒,結果顯示這些人的腸蠕動明顯受到抑制,乙狀結腸會發生收縮,糞便會因此滯留,反復如此便發生了便秘。我在出門診時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有一天,一位公司的副總李先生找到了我,說自己最近便秘,晚上失眠,感覺整個人和以前相比就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最主要是便秘的滋味,讓他痛不欲生。我為其做身體檢查,可是並沒有找到什麼原因。後來我與他聊天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聊人生。聊著聊著,他開始向我說起自己的心事。
李先生說自己的這種情況在晉升總經理失敗之後才出現的。我想,他的癥結可能就在這裡了。李先生說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小職員,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個人能力,他一步步做到了公司的副總。最近公司董事會決定提升一名總經理,他想自己無論是從個人能力上,還是管理方面,都是第一人選,其他幾名副總根本沒有能力和他相比。可是就在董事會公佈總經理名單時,他卻落選了。這讓他很是惱火。
雖然李先生還是像以前一樣的生活、工作,在飲食方面也很注意。但以前早餐過後準時來臨的便意如今卻消失了,而且出現了便秘問題。這讓他感覺很痛苦,越是這樣便秘越嚴重,他還開始失眠了。他跑了很多家的醫院,也沒有找到問題的所在。雖然我不是心理醫生,但是通過這麼多年的臨床經驗,我認為李先生受晉升事件的影響,情緒一直是壓抑著,沒有及時發洩出來,是由於受刺激過大引起了便秘。從醫學角度來看,一個人受不良情緒影響,其乙狀結腸就會出現不同的變化,收縮就會導致便秘,鬆弛則會導致腹瀉。不論是結腸收縮導致的便秘,還是結腸鬆弛導致的腹瀉,保持一份好心情無疑是對結腸的最好關愛!因此,平時不要把什麼事都放在心中,什麼功名啊、利祿啊,都是過眼煙雲,保持快樂的心情才是最重要的。
壓力是造成消化不良的主因
胃腸道鬧革命是人體面對巨大壓力的生理反應,不容我們忽視,我們應該積極調整生活方式,作息規律化,善於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以安撫敏感的胃腸道。
 食物只有在人體內進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才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證。因此,健康的脾胃是推動生命活動的關鍵。
但是現實生活總是不能盡如人意,讓很多人面臨諸多的壓力,如工作壓力、家庭壓力、情感壓力等,這些壓力不僅會讓人不舒服,還會造成消化不良。很顯然,消化不良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胃病,我在前面也不只一次提過。
小鄭是我的一位患者,他在一家搞網絡遊戲的公司上班。今年才2 4歲,很年輕,但是身體卻不太好。有一次,公司分配了任務,馬上快到期了,他也沒有完成。平時吃無定時和熬夜早已成了他的家常便飯,現在的他更是焦急萬分,坐立不安,覺也睡不好。
最近,小鄭開始覺得每次吃完飯腹部都有脹鼓鼓的感覺,有時還會覺得噁心。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在意,以為只是一般的消化不良,於是買了胃藥來吃。吃了幾天,不舒服的症狀有所緩解,可一停藥,老毛病又犯了。
小鄭找到我後,我在門診里為他做了檢查,最後的結果是他患上的是一種名為腸易激綜合徵的毛病。此病的發作除了與飲食有關外,還與精神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很多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年輕人最容易得上這種病,這主要就是由於工作壓力過大所致。
隨著工作壓力的加大,很多年輕人就會莫名其妙地發現,腸胃功能大不如前,食慾減退,卻經常感覺腹脹腹痛,或是有飢餓感,但飯還沒吃幾口就已經飽了,頻頻腹瀉,特別是情緒一緊張時,更是愛往廁所裡跑。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處於極大的壓力狀態下,身體會減少血液、能量對消化道的供給,而把它們集中到肌肉和腦部,來應付壓力。如此一來,身體自然就沒有多餘的能力消化食物,因而造成消化不良。因此,每天適時地調節自己的情緒與壓力,是解除消化不良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說,胃腸道鬧革命是人體面對巨大壓力的生理反應,不容我們忽視,我們應該積極調整生活方式,作息規律化,善於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以安撫敏感的胃腸道。
打嗝也多由壞情緒引起
人的胃氣以下降為順,如果胃氣不和,不降反而上逆動膈,就會出現打嗝情況。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打嗝的經歷,特別是在開會的時候,正當大家靜靜地聽著領導講話的時候,突然自己冷不丁地不停打嗝,肯定會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當然,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過這種經歷。不僅大人打嗝,小孩也打嗝,甚至有的寶寶在媽媽腹內也會打嗝。打嗝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假如連續不停地打下去,恐怕誰也受不了。
打嗝,在中醫裡又叫呃逆,是指膈肌突然地痙攣性收縮,引起短促、陣發性的聲音,通常會自動消失。人為什麼會打嗝呢?我們來看,在我們的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個像帽子似的厚厚肌肉膜,這在醫學上稱之為膈肌,它將胸腔和腹腔分隔開。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膈肌也有神經分佈和血液供應。當引起打嗝的誘因刺激傳導給大腦以後,大腦就會發出指令,使膈肌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於是就出現了打嗝。
從中醫上來看,人的胃氣以下降為順,如果胃氣不和,不降反而上逆動膈,就會出現打嗝情況。我們前面說過,暴飲暴食之後突然喝冷飲、熱飲或食物,或吃刺激性食物都會引起打嗝。而且,情志不和,像平時生氣、抑鬱、憂思都會傷及胃氣,導致胃失和降,進而出現打嗝現象。臨床上,我們觀察到平常較容易打嗝的人,大多為工作緊張或有其他壓力的人。
我曾接收過一個高中生小患者。那年,她正準備參加高考,可是就在高考前幾天,她突然出現不停打嗝的問題。她的母親帶著她來找我。在門診裡,這個孩子的表現一切正常,沒有發出任何異樣聲音。但是當她面對我的詢問時,這個孩子的目光不停地躲閃,而且開始不停地打嗝了,間斷兩三秒鐘1 次。看得出,她很緊張、很窘迫。越發這樣,打嗝越嚴重。
孩子的母親說這個孩子去年參加高考,但沒有考上,後來在學校复讀。自從那以後,每次學校進行各種大型考試之前,她就會出現打嗝現象,好不容易考完了,她就不打嗝了,這真是怪事了。
我微笑著勸說孩子不要緊張,這只是小毛病,根本不算什麼大事。聽我這麼一說,這個孩子麵部輕鬆多了,開始和我主動交流了。她說自己現在一遇到大型的考試,就感覺特別的緊張,總怕考不好,再加上平時父母要求自己很嚴。越這樣想就越緊張,這時就會不停地打嗝。她說自己老是覺著體內有股氣在膨脹,只要一緊張就打嗝。
後來,我又了解她的飲食習慣,發現她在飲食上也極為不規律,每天上學時根本不吃早餐,晚餐有時也不愛吃;而且她有一個特點就是吃東西特別快,每次家裡吃飯,都是她第一個吃完。
經過多方檢查了解,我發現她的這種情況只是受到焦慮、極大壓力困擾引起的打嗝。後來,我告訴她只要保持樂觀的情緒,改變自己現在憂鬱的性格,在飲食上稍加註意,她這種病會不治而癒的。另外,囑咐其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壓力,否則不利於孩子康復。
消化性潰瘍與情緒很有關係
有些病人胃內常會有一種灼痛感,這其實是熱灼胃陰的表現。試想,一個人的胃內有火,就會燒傷胃黏膜,因而出現潰瘍。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我們統稱為消化性潰瘍,在中醫裡屬於胃脘痛的範疇。發作時,表現為上腹部特別的疼,且反復發作。有時還表現為脹痛、灼痛,或有刺痛感,或伴有噁心、嘔吐、吞酸以及消化不良的症狀。
除了飲食因素會誘發消化性潰瘍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原因,那就是不良情緒也會讓人與潰瘍結緣。可以說,消化性潰瘍是典型的身心性疾病。
有一位胃潰瘍患者與我談起他最初發病時的情形:當時他們一家人正在興高采烈地吃飯,他在老家的母親突然打來了一個電話,說自己的老父親病重。聽到這一消息後,他嘴裡的飯再也吃不下了。當他匆忙坐車回到家時,他的父親已經過逝了,這讓他悲痛不已。
此後的一段時間,由於心情過度悲傷,再加上工作勞累、內心抑鬱,他以前的好胃口也沒了,身體也是日漸憔悴。最初只是不愛吃東西,有時吃完後還嘔吐,常伴有胃酸、腹脹,感覺全身沒勁、提不起精神,緊接著上腹部開始疼痛,到醫院確診後是胃潰瘍。後來,我對症為其進行針灸治療,並囑其一定要保持好心情,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由於他始終沉浸於悲痛中,病也是時好時壞。
我們的研究表明,除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以外,情緒因素在潰瘍病的發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在生氣、憤怒、痛苦等情緒狀態下,胃液分泌增多,胃酸增高,胃蠕動增強,而供應胃及十二指腸的血管痙攣。如果胃酸持續增高則容易引起胃黏膜及十二指腸糜爛,導致潰瘍。美國的一家醫院曾對400 名胃腸患者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由於情緒不好而患病的佔74 %;俄羅斯一家醫院也對此進行了研究,結果有54% 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是因精神創傷引起的。
我有一位老友,是一所大學的教授,退休後被一家外企請去做顧問​​。說實在的,他本人並不願意接受這份工作,但是由於自己退休後無所事事,又閒不住,再加上家人的勸說,他勉強答應下來。
由於對工作的不熟悉,使得他始終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中。到了年終,他面對一大攤子工作,開始不斷的加班,沒有註意休息,結果
有一天他的胃部潰瘍處血管大面積爆裂,導致胃部大出血。經過醫院的極力搶救,才保住了一條命。
其實,現代人又有幾個不像我這位老友一樣呢?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環境的改變,人們的工作越來越繁重,勞心勞身,事業不順心,再加上人際關係緊張,這些問題所致的不良情緒常會導致或加重消化性潰瘍。
中醫中也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胃腸疾病中的作用。明代虞摶在其編著的《醫學正傳》中指出:胃脘當心而痛由痰涎食積鬱於中,七情九氣觸於內之所致。現代都市的上班族其生活壓力之大人所周知,這樣因情緒致肝傷的現像也非常多。一旦肝傷,則肝的疏泄功能就會失常,飲食就不能被正常消化。不能正常消化的食物堆積在體內逐漸會變成一種熱能,也就是我們說的。有些病人胃內常會有一種灼痛感,這其實是熱灼胃陰的表現。試想,一個人的胃內有火,就會燒傷胃黏膜,因而出現潰瘍。
當你內心有氣、無法排解時,我推薦您一個小辦法:將你自己兩手掌手掌心向裡置於兩肋,然後徐徐下推,如此反复,可舒緩肝氣。每次可進行半小時左右,只要能長期堅持,我們的氣也就順了。此外,還要多按摩肝經上的太衝穴、行間穴,以舒肝氣。
一旦患上了消化性潰瘍,我們也不要過於焦慮,我們只要在正常使用藥物的同時,保持心情愉快,疾病自然輕鬆治愈。為了身體健康,更為提高生命的質量,我們一定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遇事不大喜大悲。
思傷脾,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以怒勝之
一個人在想一件麻煩事時,很容易變得煩躁,容易發火。這時你一定要讓火發出來(不要太過),這樣你就會克製過度的思慮。
脾,可以說是受情志因素影響最大的髒器之一。
《黃帝內經》認為,脾在志為思,過思則傷脾。在這裡,有思慮、思考的意思。原本一個人有點心事,或偶爾思考一件事,對身體的生理活動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過思就不行了,過度思慮會影響我們體內氣機的正常運行。《素問? 舉痛論》如是說: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思慮太多,精神過度集中於某一事物,就會使體內的正氣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運行,以致思則氣結
思則氣結就會傷及脾,使得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氣鬱結,運化失健,發生胃脘痞悶,吃東西不香,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等不​​適。脾是後天的根本,脾傷則氣血生化乏源,因此,還會出現心神失養等諸多疾病,像失眠、神經衰弱等問題都是這種情況。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見這樣的現象: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或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在百思不知其解,或冥思苦想後,就會感覺吃東西也不香甜。再有,我們常說的相思病,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有這樣一個小伙子,他愛上了一個姑娘,可是他們家里人死活就是不同意,不讓他們見面。小伙子天天思念這個姑娘,最後飯也吃不下,人也瘦了。這都是思慮過度傷了脾胃,脾胃虛弱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人體所攝入的物質,人就會變瘦。
還有,很多孩子在高考期間,也會吃不好、睡不香,這也是思慮太過所致。所以要想提高記憶力,除了學會健康用腦,不能過度疲勞外,還得健脾益智。這時可以在高考之前多吃一些山藥、芡實、香菜以及一些豆類食物,以健脾利濕。
思傷脾的問題在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當中最為普遍,為什麼呢?你看那些幹體力活的工人,一說吃飯,大家都是狼吞虎咽的,吃得特別的香。因為他們有胃口,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想,就是累了、餓了、該吃飯了;而那些幹腦力勞動的人,一說吃飯則多是
有心沒心的。因為他們整天都在思考,思多了傷脾,脾胃也不愛幹活了,自然也不愛吃東西了。當然,是廣義上的,並不只是用腦思考才算,它還包括精神上的高度專注等。
如何解決思傷脾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從中醫五行的角度出發,中醫五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在五行中,肝屬木,在志為怒;脾屬土,在志為思。肝木恰好能克脾土,也就是說怒氣能克制思慮。一個人在想一件麻煩事時,很容易變得煩躁,容易發火。這時你一定要讓火發出來(不要太過),這樣你就會克製過度的思慮。
《續名醫類案》有這樣一個醫學小故事:有一個女孩子與母親從小相依為命,後來這個女孩子嫁人了。沒多久,​​母親去世了。這個女孩子悲痛不已,相思成疾。一個人就像丟了魂兒似的,身體常感無力,且嗜睡,胸膈煩悶,吃了幾次藥也沒有效果。後找到當地一位名醫,該名醫診脈後認為此病是由相思而得,不是藥可以治好的。
後來,這位名醫想了一個辦法。當地人十分相信女巫假託降神講的禍福,於是醫生就讓這個女子的丈夫買通了巫婆,讓這個巫婆編了一套瞎話:你(該女子)與我( 指母親) 前世有冤,所以你故意託生於我,想謀害我,我的死完全是你害的。現在你這個病也是我施的法術,你我生前是母女,死後是冤家。這個女孩子聽了以後大怒:我因思念母親而病,母親卻反過來害我,我還思念她做什麼。於是她慢慢地把思念母親這件事就忘了,後來她的病也好了。
可以看出,養脾的關鍵在於避免思慮過多,要勞逸結合。工作時就認真工作,工作之外要放鬆自己,不要再想工作中的問題。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要順其自然,不能做到的事不要強求。
學會笑是給脾胃的最好禮物(1)
為了讓我們的脾胃變得更堅強,我們應該學會用笑來面對現實生活,不管生活是苦還是甜。當我們笑的時候,可以收縮腹肌,消除消化管緊張,改善食慾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腸問題。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當你不開心時為什麼不選擇笑一笑呢?憂愁也是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何不快樂過一天呢?為什麼要自己給自己找不開心呢?
當我們得了病後,痛苦的感覺可能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情緒不好又會加重我們的病情,兩者互相影響。比如某些癌症、心髒病、高血壓明顯是情志不暢所致。而那些平日里愛笑的人、樂觀的人很少​​得癌症和心髒病。
從中醫角度來看,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肝失疏泄太過,就會出現肝木剋制脾土的現象,進而出現不愛吃東西、噯氣、嘔吐等脾胃症狀。這些都是情緒不好惹的禍。
有一個國外的醫生曾做過一個不良情緒對胃腸影響的實驗,結果:當病人憤怒、怨恨或焦慮時,胃和臉一樣充血而發紅,並且許多的胃酸腐蝕胃黏膜;當病人悲傷、沮喪或憂鬱時,胃黏膜就變得蒼白,胃液分泌不足,胃的活動也減少。可見,一個人不開心會影響他的胃腸功能。
為了讓我們的脾胃變得更堅強,我們應該學會用笑來面對現實生活,不管生活是苦還是甜。當我們笑的時候,可以收縮腹肌,消除消化管緊張,改善食慾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腸問題。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據說,元朝有一個書生娶了一個漂亮的夫人。這個書生對夫人特別疼愛,而夫人也是知書達理之人。兩個人非常的恩愛,可是好景不長,這個夫人得了一場大病死了。自此,這個書生沉默不語,且茶不思飯不想,吃什麼也沒有胃口。家人為其找了很多的醫生來看,也沒有看出什麼結果。這時名醫朱丹溪聽說了此事,很為這個小伙子的癡情感動,便主動來為其治病。朱丹溪為其把完脈後,就直接對書生說:從脈像看你是有喜了,問題不大,吃幾副藥就好了。剛說完,書生哈哈大笑,他笑朱丹溪徒有虛名,居然為自己診出喜脈來,簡直是太可笑了。後來,這個書生經常拿這件事當為笑料,遇人就說,說完就笑沒想到,笑過幾次後,他感覺自己又有活力了,以往的抑鬱都一掃而空了,且胃口也好了。後來,這個書生也明白了朱丹溪的良苦用心,特登門拜謝。
笑的作用遠不止這些。當我們開心歡笑時,彷彿在進行深呼吸,可以充分補給身體氧氣,增強心肌供血能力。很多人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我們在笑過之後,就會覺得渾身血液暢通,感覺精神倍爽,這是因為笑可以促進我們身體的血液循環。
還有科學家通過血液樣本對比實驗發現,觀看喜劇後人體血液中和壓力有關的激素大幅度下降,壓力激素下降達到70%。這進一步說明,笑具有增強人體正氣、減輕壓力的作用。
笑能改善心情,但是笑也要有一個度。有些人是不適合大笑的,比如說患有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人、心肌梗死病人在發作期或恢復期以及心臟內有血栓者,都不宜大笑。這種情況你若再大笑,肯定會出問題的。還有胃潰瘍嚴重者也不宜大笑;做了胸腔、腹腔、心管、心臟等大手術不久的人都不宜大笑
當然,笑只是讓一個人心情變好的手段,而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讓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不管生活有多苦,也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坦然面對、開心面對,事情總會有所轉機。
著名社會活動家趙樸初2 歲高齡時作了一首《寬心謠》,大家可以讀一讀:
《寬心謠》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禦寒,賴也禦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
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閒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需要時刻關心和照顧
如果我們能夠順應四季的氣候變化,起居有規律,避開寒暑,節制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隨時調節,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保持健康,否則就會損傷我們的脾胃,引發各種疾病。
我們說過,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壯的正氣存在於我們的身體之內,任何邪氣都是不可能侵犯的,而邪氣之所以能夠侵犯人體,一定是正氣虛弱的原因造成的。而脾是我們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的功能健旺,則我們的正氣強盛,身體自然健康。一代宗師張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這說明在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
《脾胃論? 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一節指出:若夫順四時之氣,起居有時,以避寒暑,飲食有節,及不暴喜怒,以頤神誌,常欲四時均平,而無偏勝則安。不然,損傷脾胃,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於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
大致意思是說,如果我們能夠順應四季的氣候變化,起居有規律,避開寒暑,節制飲食,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隨著季節的變化而隨時調節,那麼我們的身體就會保持健康,否則就會損傷我們的脾胃,引發各種疾病。
那麼,我們一年四季如何照顧好脾胃、使之不受邪呢?
春天如何養脾胃
春天本來就是肝旺而脾弱的,脾土被肝木所困,容易致脾胃輸送、消化功能受影響,出現腹脹、腹痛等毛病。因此,春天除了疏肝利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健脾養胃。養脾胃需靜心,使肝氣不橫逆,脾胃安寧,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正常運轉,以達到健脾養胃的目的。
根據春氣升發的特點,我們可以多按摩太衝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舒肝健脾胃。脾胃的飲食調養上,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早有說法: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因此,春天裡我們最好少吃點酸味食物,多吃點甜味食物,以養脾臟之氣,比如我們前面說過的山藥、蓮藕、蘿蔔等。此外,春季為萬物生髮之始,陽氣升發,這就要我們少吃辛辣、油膩的食物,以免助陽外洩,使肝木生髮太過而克傷脾土。
春天,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升發,同時春天的風也比較大,這時我們一定要做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要隨氣溫的變化增減衣服,順應春季氣候多變的規律來保暖防寒,不使陽氣受遏。孫思邈主張春天穿衣宜下厚上薄,以養陽收陰。
夏天如何養脾胃
夏天是陽氣最旺的時候,同時這時候的濕氣也比較重,濕邪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特別是損傷脾胃之陽氣,導致脾之氣機不暢,
飲食運化失常,使人出現脘腹脹滿,不愛吃東西,大便稀溏,甚至發生胃腸炎、痢疾等病。因此,夏季養脾胃的重點在於除濕。
夏季多雨潮濕,因此暑熱之邪常與濕邪相兼為患,即所謂的暑多挾濕,暑天感冒、中暑等疾病,往往是濕與熱的症狀同時存在。
夏季防濕邪,要做到少淋雨、少貪涼;防暑邪,就要在早晚室外氣溫相對比較低時,應打開窗戶通風,以散去人體周圍的熱氣。
夏季的濕邪可來自於我們平時的飲食,因為人們在夏季有貪吃寒涼的傾向。夏天的寒涼飲食,特別是冰凍的冷飲,會產生寒濕之邪而導致暑濕兼寒的病症。因此, 雖然是夏季,我們還是要少吃寒涼食物。夏季裡還必須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養,做到心胸豁達,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計較、苦思冥想,更不要對身外之物多費心思。在穴位上,我們可以多按摩極泉穴、神門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養心健脾胃。
夏季還可以用艾灸關元穴的方法,以補益人體的元氣和腎氣。《扁鵲心書》中說: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其意是說,在每年的夏秋相交的時候,用艾絨做成圓錐體形的艾炷,如米粒大小,點燃後灸關元穴,可提高人體的耐寒和抗暑能力。
秋天如何養脾胃
每年的秋季之時,很多的家長向我反應,說自己的孩子剛入秋的時候,就變得不愛吃東西了,人也變瘦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孩子經過炎炎夏日,體內能量消耗較大,飲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孩子們愛吃冷食冷飲,損傷脾胃的陽氣,才會出現上述的情況,這類孩子有時還容易患感冒、腹瀉。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注意食物的保暖,不要吃太涼的食物,並選擇清淡、細軟易消化的食物。
秋季適當多喝一點粥,也是非常好的補脾胃的方法。在我們中醫養生里,古人提倡立秋開始每天早晨就應該多吃粥,粥最健脾,可以幫助脾胃滋陰,以助人體陰陽平衡。
秋季還可以多刺激太淵穴、列缺穴、足三里穴、中脘穴,以養肺健脾。
冬天如何養脾胃
到了冬季,天氣變得寒冷了,我們身體受到冷空氣刺激後,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因此,抵抗力也慢慢降低。此外,由於天氣轉涼,人的食慾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指腸的負擔加重,容易引起胃病復發。因此,冬季要就溫熱避寒涼。平時要做到早臥晚起;多曬曬太陽,以使身體溫暖;衣著上要保持寬鬆暖和,外出時要戴帽子或扎圍巾;飲食上要適當多吃一些熱量高的食物。冬季由於天氣寒冷,我們可多吃些甜味的食物,以為身體提供熱能,抵禦寒冷。如各種糖、蜂蜜、蜜餞、甜飲料等。但甜食不宜多吃,否則不僅容易使人發胖,還會妨礙脾胃的消化,減少食慾,甚至影響心腎功能。正如《素問? 生氣通天論》中所說: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由於冬天天氣比較冷,人們不願意外出運動。身體長時間得不到鍛煉也會影響消化功能,造成食慾不振、胃腸功能紊亂等。因此,冬練三九這個古法,我們還是要堅持下去。冬季裡還可以多按摩關元穴、太谿穴、氣海穴、腎俞穴等,以強腎健脾。
總的來說,我們一年四季都要養好脾胃,脾胃好了,我們才能吃嘛嘛香,才會開心過好每一天。
長夏濕邪在作怪,健脾除濕是關鍵
很多人為什麼在陰天多雨時,總是感到悶熱、全身無力、火氣大或壓抑、頭昏腦漲、身體沉重?這就是因為濕氣過重。
我們知道,南方人相對來說要比北方人能吃辣的,南方人幾乎是無辣不成席,尤其是大夏天,他們也是以辣為食。從中醫養生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好習慣。愛吃辣的地方一般是氣候潮濕,吃辣可除濕。而南方的氣候一年四季都比較潮濕,尤其是夏天更是如此,多吃辣椒可排除掉體內的暑濕。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對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是有一定適應能力的,夏季炎熱多濕的氣候對我們的身體並不會造成傷害,而不是說暑天來了我們就不用出門了、不用上班了,那樣的話,是造物主的失敗。但凡事不能過,如果夏天的氣候變化超出一定的限度,氣溫過高、濕度過大,或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強烈,我們的身體自然就無法適應了,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此外,如果我們身體本身對濕對熱的適應能力下降,即使氣候變化基本正常,濕熱之氣也會變為不利因素。
夏天以濕為主氣,尤其是長夏季節。中醫學認為,濕為陰邪,濕性黏滯。即黏膩,,即停滯。因此,濕邪很容易阻遏氣機,阻礙體內氣的運行。濕邪還有沉重的特點。空氣中濕度增高,會阻礙人體的熱代謝,在高溫高濕狀態,大氣中含大量水汽,皮膚汗液難以蒸發,妨礙了人體的散熱過程,即阻遏了正常氣化功能。很多人為什麼在陰天多雨時,總是感到悶熱、全身無力、火氣大或壓抑、頭昏腦脹、身體沉重?這就是因為濕氣過重。
前面我們說過,脾最怕濕邪,濕邪很容易損傷脾之陽氣,造成脾的運化功能失常,這就是中醫裡所說的濕困脾土。如果脾的運化不好,消化吸收就不好,就會出現不愛吃東西、胸中鬱悶、脘腹脹滿等症狀。
《素問? 至真要大論》中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就是說,各種因濕氣所致的浮腫、脹滿等病症,大多與脾有關。當一個人表現為面黃肌瘦、嘴唇沒有光澤、經常腹脹、舌苔表現為黃膩、大便溏洩不成形時,那麼這個人多是脾虛了;而且濕邪比較盛,已經影響了身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了,所以他還可能會有貧血、浮腫等問題。我們可以採用健脾益氣的方法進行調治,比如說,我們可以用四君湯、香砂六君丸等進行辨證調治。
長夏養脾,除了多吃前文我們提到的食物,少吃生冷食物,多按摩陰陵泉穴外,還要保持好心情,不要多思慮。這裡我還要提一下:夏季中暑的人非常多,中暑多是因暑熱或
暑濕污濁之邪乘虛而侵襲人體的一種急性病症。輕度中暑可以用點穴方法來防治。如果在高溫下出現胸悶、氣短、心慌等症,可以按一下內關穴,可防止進一步的中暑甚至昏迷。
如果是重度中暑,可按水溝穴(人中穴)急救促醒。重度中暑的死亡率是很高的,有時可達5 0%,為什麼這樣?就是因為沒有及時的搶救,大腦缺氧6 分鐘,造成不可逆性的死亡。而按水溝穴有促醒作用。人中穴在鼻中溝的上1/ 3,可以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地掐按,不管是中暑還是其他的昏迷、休克甚至暈倒等,都有很好的促醒作用。
腹式呼吸是養脾胃的法寶
腹式呼吸其實是對腹部進行了一種良性按摩,這樣可以促進胃腹運動,改善消化機能。腹肌又是排便的動力肌,可以說腹式呼吸也是治療便秘的良方。
大家知道,烏龜為什麼長壽嗎?原因之一是它們是以腹式呼吸為主的,它們的壽命有的可達1000 年,夠長了吧!
我們人類呼吸有兩種:一種是胸式呼吸,另一種是腹式呼吸。我們人類在學會直立行走以後,就逐漸變為胸式呼吸了,而胸式
呼吸其實是不利於肺的健康的。因為我們在進行胸式呼吸時,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佔全肺大部分的中下肺葉的肺泡都在那裡原地休息。時間長了,中下肺葉得不到鍛煉,長期廢用,容易使肺葉老化,彈性減退,呼吸功能變差。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系列的連帶反應,最終導致我們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各種病痛也會隨之而來。
那究竟什麼是腹式呼吸呢?所謂的腹式呼吸就是讓腹部參加呼吸的一種呼吸方式。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吸氣時用鼻子吸,除了胸廓擴張之外,讓肚子也鼓起來;呼氣時用嘴,隨著胸廓回縮,肚子也回縮。使用腹式呼吸會全部調用了肺臟的能量,全身獲取的​​氧氣更多,很好地滋養了我們的髒腑。
明代養生學家冷謙在《修齡要旨》中記載: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這其中養生之道就包含了腹式呼吸、提肛、吞津3個要旨,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腹式呼吸的重要性。
如果我們單從呼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進化無疑是一種悲哀。因為我們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在沒有站立起來行走之前,也就是說在爬行階段,是以腹式呼吸為主的。你可以看看身邊的嬰兒(尤其是剛剛會爬的孩子),觀察他睡覺的呼吸方式,那就是典型的腹式呼吸。但是人隨著學會了直立行走,胸式呼吸便成了主導。
我們單從脾胃的角度來看,腹式呼吸其實是對腹部進行了一種良性按摩,這樣可以促進胃腹運動,改善消化機能。腹肌又是排便的動力肌,可以說腹式呼吸也是治療便秘的良方。
平時怎麼做腹式呼吸效果最好呢?我們在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直吸到不能吸為止,然後屏住氣息4秒鐘,這時你的身體會感覺有些緊張,接著再利用8秒的時間緩緩地將氣吐出,吐氣時宜慢且長,但不要中斷。做了幾次之後,你渾身就會有一種特別舒暢的感覺。
腹式呼吸要做到深、長、勻、細。深,就是每次一呼一吸都要盡全力;長,時間要拉長,節奏要放慢;勻,呼吸要保持勻稱;細,就是要細緩,不能粗猛。
此動作什麼時候練習都可以,但最好在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在床上練習,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對於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說,腹式呼吸還能緩解人的精神壓力,消除緊張情緒,讓人精力充沛。當你工作累了,或是堵車了,或是與人生氣了,都別忘了來幾次腹式呼吸,它能幫助你變得平和。
灸臍法善治脾胃病
肚臍內通五臟六腑,是抵禦外邪的門戶,它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有健脾強腎、回陽救逆、和胃理腸、行氣利水、散結消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很多女孩子一到了夏天就喜歡穿露臍裝,雖說這是一種追求時尚的體現,也彰顯了現代女孩那種獨特的氣質和魅力,但這卻暴露了與我們身心息息相關的肚臍。
肚臍是抵禦外邪的門戶
這小小的肚臍,中醫稱之為神闕。是心靈的生命力,是君主所在城池的大門,所以神闕又有命蒂之稱。你看那瓜蒂連著瓜秧和瓜果,沒有了它還有瓜吃嗎?我們都知道,小孩兒在沒出生的時候就是靠著臍帶從母體裡吸收營養的。多麼相似啊,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神闕是我們身體的重要穴位了。
古人有臍為五臟六腑之本,元氣歸藏之根之說。肚臍內通五臟六腑,是抵禦外邪的門戶,它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有健脾強腎、回陽救逆、和胃理腸、行氣利水、散結消滯、活血調經的作用。
肚臍也是最怕著涼的地方,很多女孩子經常出現痛經或月經不調的問題,這多是她們穿露臍裝惹的禍。肚臍因受涼而使盆腔血管收縮,就會導致月經血流不暢。對於這種情況,我先來告訴女性朋友一個補救的小方法,很管用的。就是取蔥白2 0 克,生薑125 克,將二者切碎,然後與食鹽2 0 克同炒,趁熱裝入布袋裡,用這個布袋敷在肚臍上。注意,也不要太​​熱,以免燙傷。藥涼了後可以再炒熱再敷,每次半小時左右,每天做兩三次。
男同志們平時也要少露背裸胸,一是不雅觀,二是容易使肚臍受寒。夏天裡,很多人晚上祼著身子開風扇,睡著了,到了半夜就會感覺肚子痛,有時還會拉肚子,這是因為寒氣從肚臍而入,影響了胃腸功能,出現了這些症狀。因此,我們肚臍處需要經常保暖,不能給風邪以可乘之機。
艾灸肚臍令人壽
因肚臍有任、帶、衝三脈通過,聯繫五臟六腑,所以如果各部氣血陰陽發生異常變化,我們可以藉助於刺激神闕穴來調整全身,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艾灸肚臍。
明代有一個著名的學者叫都穆,他在所著的《都公譚纂》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永樂年間,嘉興有一個叫金晟的刑部主事。在一次抓差辦案時,捉住了很多的強盜。金晟看完資料後發現強盜的頭目是一個年齡很大的老者。但從外在表現上看這個人毫無老態,而且面如童子。金晟有些懷疑,於是又派人到​​犯人原籍調查取證,結果的確如此。後來金晟就問這個犯人為什麼如此長壽,這個犯人就說了,說自己小時候遇見了一個異人告訴自己常以草灸其臍,令人多壽。顯然,灸臍長壽是有一定歷史依據的。
那麼,肚臍對於脾胃方面的病為何有功效呢?中醫認為,肚臍周圍屬脾和小腸,所以通過刺激此穴能治療由脾陽不振而引起的消化不良等病。神闕臨近我們的脾胃部,在五行中又屬土,而治療五行屬土的脾胃病,選用灸臍法治病,可謂是對症下藥了。
艾灸肚臍的方法多種多樣。你可將燃燒的艾條直接懸在肚臍正上方1 厘米左右,進行施灸,以有溫熱感為宜,千萬別燙著。每次灸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1次,連灸10 次為1 療程。一般來說,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病,用此法進行防治,效果很好。
隔姜灸也是現代人經常使用的一種艾灸方法。取一塊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幾個眼兒,放在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上進行雀啄灸(就像鳥啄食一樣),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宜。每次灸15 分鐘左右,隔一天進行1 次,每月灸10 次,冬至開始灸最好。隔姜灸是溫里通氣的,有些人感覺肚子脹,大便卻排不下來,若屬於虛寒無力者,可使用此法來治。
需要說明的是,臍部有損傷、炎症者及孕婦不要使用灸臍法,飽腹或空腹也不宜使用此法。
此外,通過按壓肚臍,我們還可以判斷是否有無脾病。《脾胃論? 胃虛臟腑經絡皆無所受氣而俱病論》有云:脾病,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動氣築築然,堅牢如有積而硬,若似痛也,甚則亦大痛,有是,則脾虛病也,無則非也。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脾胃受病,有一種症狀特徵,就是病人在按壓肚臍時常感覺到臍周的搏動,並且搏動的地方又硬又痛。有這種症狀的就表明脾胃已虛。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讚歎中醫的神奇,就是這簡簡單單的灸臍法卻能治好很多的病!
葛花飲養胃又解酒
解酒有兩個方法:一個是通過發散藥物(如葛花、葛根)來進行發汗;另一個就是通利小便。
 身邊有很多的好友都酷愛飲酒,每次醉酒後的那個難受勁兒,讓他們連呼下次再也不喝了,可是每有酒席仍是推杯換盞、一醉方休。有兩個好友就是因為經常酗酒,最後一個患上了肝硬化,一個喝出了胃下垂。而兩個人剛剛40 歲,多麼好的年華,就這樣毀在了酒上。
當然,酒並不是一無是處。古人認為酒為諸藥之長。它性溫,味甘苦辛,有散寒氣、通血脈的功效。《素問? 血氣形志》中指出: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這裡的醪藥就是指藥酒。古人認為,酒適當地用、適當地飲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因此,飲酒的原則應該是宜偶小酌,莫久貪杯。有人說過量喝酒會傷肝,其實酗酒傷害最大的就是脾胃。
經常酗酒生百病
酗酒為什麼會傷脾胃呢?《素問? 厥論》中指出: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大意是說,飲酒進入胃以後,絡脈先滿,而經脈氣虛,等衛氣平穩後,營氣才能充盈於經脈。脾的功能是幫助胃輸送營養到全身的,如果我們飲酒太多,酒的熱性就會損傷脾的陰氣,陽氣會乘虛而入,造成脾的功能失常。這種情況通常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使消化功能減弱,二是導致脾不能很好地營養四肢。
《素問? 厥論》接著說:此人必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薄,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也。夫酒氣盛而慷悍,腎氣有衰,陽氣獨勝,故手足為之熱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多數經常醉酒和飽食後行房事,造成酒和食物停留在脾胃而無法正常消化,久而久之,就會化生為熱,出現全身發熱、小便紅赤等症狀。酒本身性熱而猛烈,腎陰這時候也會受到損傷,陰虛則陽氣亢盛,因此會出現手足發熱的症狀。
過量飲酒嚴重的還會引起酒厥。什麼是酒厥?《證治匯補? 傷酒章》載:大醉之後,忽然戰栗,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酒厥就是過量喝酒,酒氣上攻,神明失主,以煩躁、欲吐、氣喘、酣睡昏厥、不省人事為主要表現的厥病類疾病。
此外,飲酒對於心腦血管都有一定的影響,這裡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葛花飲是解酒的金牌明星
雖說飲酒有諸般的不是,可是讓一個愛酒的人戒酒卻是一件難事。
有人問,平時朋友聚會、參加酒宴,難免會喝多了,這時怎麼辦呢?《脾胃論? 論飲酒過傷》一節中提到了兩個方法: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
這裡所說的方法,一個是通過發散藥物(如葛花、葛根)來進行發汗;另一個就是通利小便。這兩個方法都是通過在上的肺宣發衛氣,調解汗孔開合;在下的腎氣化蒸騰,通利小便來分別消導濕邪的。
中醫認為酒的氣和味都屬陽,可揮發,如果平時喝多了酒,損傷了脾胃,這時可用葛花、葛根等有發散作用的藥物來解,等出了汗就會好了。
先說葛花,民間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之說,葛花可清熱解毒,分解酒精,健胃養肝。按理說,葛花解酲湯(由蓮花青皮、木香、橘皮、人參、豬苓、白茯苓、神曲、澤瀉、白朮、白荳蔻仁、葛花、砂仁組成)解酒的效果最好,但是其做法很麻煩。如果你是酒桌長客,可以找專業的人為你配製。如果你只是偶爾小醉,可以用葛花(10 克)泡水飲,解酒的效果也不錯。再說葛根,其性涼味甘,具清熱、降火、排毒的功效。用葛根30 克,煎水飲服,解酒效果比葛花稍差一點兒。
此外,通利小便可以解酒。很多人喝酒尤其是喝啤酒時不愛上衛生間,實在忍無可忍了才起身離座。其實喝酒時多去幾次衛生間排排尿也是一個很好的解酒的方法,多排尿有利於解酒毒。如果沒有便意,你可以飲一些西瓜汁、西紅柿汁、綠豆湯等,這些食物都是清熱解毒、助排尿的。
醉酒的人若想及時醒酒,我們可以採用在耳尖放血的方法。先對耳尖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然後用消毒的三棱針或採血針對準耳尖迅速點刺,然後輕輕擠壓出3~ 5滴血,再用消毒棉按壓針孔止血片刻。一般1 次就可醒酒。
會飲酒也是一門學問
1.酒宜溫飲。清人徐文弼則提倡飲酒宜溫飲,他說酒最宜溫服熱飲傷肺冷飲傷脾
2.酒不可夜飲。古人提倡酒不可夜飲,但是現代人好像與古人恰恰相反,下班後隨便在路邊的大排檔要上幾瓶啤酒、來幾個肉串,便打發了一夜好光景,這實屬於自己找病啊!為什麼古人提倡不可夜飲呢?這是因為夜氣收斂,一方面所飲之酒不能發散,熱壅於里,有​​傷心傷目的危害;另一方面酒本為發散走竄之物,又擾亂夜間人氣的收斂和平靜。很多人喝多後睡覺,前半夜可能睡著了,但是後半夜就容易醒來,且再也不容易睡著了,而且還頭痛,這就是夜飲帶來的危害。
當然了,最好的解酒藥就是少飲酒。酒要少吃,事要多知,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祖訓,我們應當牢記!
夏季多出汗容易傷心傷脾胃
出汗多不僅容易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還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胃虛寒。
很多人喜歡在炎熱的夏天運動,而且動輒就是一身大汗,認為這樣更健身,其實這是錯誤的。運動出汗以微汗為宜,尤其是在夏天。微微出汗可以調節人體的體溫,調和營衛,有利於氣血調暢。
夏季里大量出汗對身體有哪些影響呢?我們中醫裡有汗血同源的說法,《黃帝內經》中也指,心在液為汗,這說明汗是很重要的體液,為津液所化生。因此,一旦出汗過多,就很容易耗津傷血,並傷及陽氣,導致人體氣血兩傷、心失所養,出現心慌、氣短、失眠、神疲乏力、煩渴、尿少等症狀。
有人可能說了,既然汗為津液所化生,那麼我們運動完了就多喝些水或飲料來補充體液,不行嗎?是的,喝水、喝飲料,的確是補充了體液,可是我們損傷的陽氣去哪兒找呢?
出汗多不僅容易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還會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脾胃虛寒。
《脾胃論? 陽明病濕勝自汗論》一節說:人之汗,猶天地之雨也。陰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陰濕寒,下行之地氣也。汗多則亡陽,陽去則陰勝也,甚為寒中。意思是說,人體在出汗時,就像是大自然下雨一樣。陰寒會滋生濕氣,濕氣厚重就會化而成霧、露或者雨水。霧、露、雨水是自然界陰濕寒冷並向下運行的地氣。人如果汗出過多,就會損耗我們身體裡的陽氣,陽氣被耗損過多,陰氣就會相對過盛,就有可能會出現中焦脾胃虛寒之證。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汗與濕同屬陰,雖然濕氣和汗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都具有陰寒的性質。陰寒易傷脾胃,因此對於愛出汗的人來說,我們要注意適當多補充一些鹽分,可以適當喝點淡鹽水;平時多吃健脾補氣的藥食,如山藥、黨參、北芪等。此外,大汗淋漓後,容易感受外邪,此時應及時擦去汗水,更換衣物,避免受風著涼。
我們說出汗多了容易傷脾胃,反過來講,脾虛的人濕氣重,也比別人更容易出汗,特別是手和腳。這是由於脾虛者體內的濕氣是往下走的,以四肢尤其是腳部更容易出汗。
一般來說,白天愛出汗為自汗,與脾肺氣虛有關,這時應多吃一些補氣健脾的食物,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山藥、紅豆、浮小麥就是不錯的食物。夜間愛出汗多是盜汗,與腎陰虛有關,這時應以補腎健脾為主,我們可以多吃一些人參排骨湯、冬瓜湯,可以滋陰斂汗。
清淡的飲食養脾胃
我們在調理脾胃時,一定不要吃太鹹的食物。中醫認為,咸能走血,助長火邪,消散腎水真陰。
我們前面說,中醫裡的除了包括食鹽外,還包括現在講的礦物質。中醫認為,咸有補益陰血、瀉下軟堅散結等作用。咸還有重鎮的作用,在這裡重鎮意指除了可以溫補肝腎,還可以降血壓,減低大腦睡眠中樞供血量,讓太亢奮睡不著的人可以安眠入睡,有很好的鎮靜功用。主要代表性食物有牡蠣、海螵蛸、石決明等。
《黃帝內經》中說咸入腎腎者,通於冬氣。因此,根據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我們在冬天裡可以適當多吃一些鹹味食物,以補養腎臟,如海帶、紫菜、海蜇等都是非常好的食物。當然,也不能毫無節制地濫食​​鹹味食物,否則會損傷心臟,同時對脾也不利。
多食咸會傷害心。在《素問? 五臟生成》中早有一說,文中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意思是說,如果過多地食用鹹味,就會傷害心臟,因而引起血脈凝澀不通暢,使本來紅潤的面色變為黧黑。
那麼,過食咸怎麼又會傷脾呢?人在冬天裡適當吃一些鹹味食物,可調節腎臟功能,使之陰陽平衡,不虛不實,但如果吃得多了,則反而會使腎之陰陽失調,腎陽不足;而脾陽是依靠腎陽的溫養作用才能主運化的,腎陽不足,就會使脾陽虛弱,運化失常,會出現五更洩、食穀不化等症。
《脾胃論? 脾胃將理法》一節也提到:脾胃忌大咸,助火邪而瀉腎水真陰。就是說,我們在調理脾胃時,一定不要吃太鹹的食物。中醫認為,咸能走血,助長火邪,消散腎水真陰。
脾胃是喜歡清淡的,無論是大咸、大甜,還是大辛、大酸、大苦,脾胃都不喜歡。清淡要做到多蔬菜、多水果​​、少油膩、少厚重,還要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飽餐後性生活更傷脾胃
腎為先天之本,一個人的腎氣一旦衰弱,作為後天之本的脾胃自然就會因為失去了腎陽的溫煦而變得虛弱。
眾所周知,房事跟腎有關係。但如果將房事和脾胃放在一起,很多人可能感覺會很牽強。其實,這兩者並不牽強。
中醫認為,腎藏精,如果一個人縱慾過度,就會造成腎精不足,繼而腎陽衰弱。我們知道,腎為先天之本,一個人的腎氣一旦衰弱,作為後天之本的脾胃自然就會因為失去了腎陽的溫煦而變得虛弱。
如果一個人本身患有脾胃方面的疾病,在性生活上更加慎重。尤其是要提醒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平時要注意節制性生活,以免加重病情。
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飽餐後再進行性生活,對脾胃影響更大。
有這樣一位年輕的女性患者,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有一段時間裡,她每天都加班工作,每次下班到家都已經很晚了。回到家後,丈夫早已做好了晚飯,狼吞虎咽吃完晚飯後,她就迫不及待想上床睡覺了。可她的丈夫卻致勃勃,就這樣兩人勉強開始了。可是沒多長時間,她就感覺自己的胃疼。後來,兩人改換了體位,胃疼還是沒有緩解。丈夫焦急地問:為什麼這幾天,每到關鍵時候你的胃就疼呢?她也很奇怪:我也不知道怎麼了,一做愛胃就疼
第二天,兩人來到醫院,檢查結果是慢性胃炎。我們知道,慢性胃炎的發病原因有很多,像這位女患者的情況,多與他們長期飽餐後立即進行性生活有關。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飲食過飽後胃腸道的工作量會加大,本來身體需要很多的血液去參加胃腸道的工作,以促進消化。但因房事時性器官也需要充血,此時再立即進行性生活,就會出現胃腸道與性器官共同爭血的情況,從而導致胃腸道缺血,時間長了就很可能會出現上述情況。
除此之外,喝多了酒行房事,也是養生之大忌。酒容易亂性,又易損傷臟腑。酒醉入房,很容易耗竭腎中精氣,其危害更大。正如《三元參贊延壽書》中所說:大醉入房,氣竭肝腸。丈夫則精液衰少,陰痿不起;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生惡瘡。
性愛應該是和諧,和諧的性愛要有充足的準備,同時還要有一個好環境、一個好心態。
生病起於過用過度勞倦導致脾胃失常
過度勞倦傷及脾,脾受傷而先病,脾便不能為胃傳輸運送水穀精微,胃也緊跟著就會生病。脾與胃生病的先後雖有可能不一樣,但受邪的病機都是一樣的。
在這裡,我們說的過度勞倦,並不是單純指體力勞倦,還包括腦力勞倦、飲食勞倦(吃得太多)、精神勞倦(精神壓力太大)等。
過勞會傷身也會傷心,《黃帝內經》中有一句話便道破了生病的天機生病起於過用。
《素問? 經脈別論》這樣說: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其意是說,一年四季中陰陽之氣不斷運動變化,而發生疾病的原因,大多是由於我們平時吃得太飽、過於勞累以及精神刺激太大造成的,這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素問? 宣明五氣》做了進一步的補充: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經常不知疲倦地用眼會耗傷血,因為肝藏血,目為肝之竅,而肝受血方能視,久視就會傷血。這種情況在電腦族和學生族中最為普遍。
久臥傷氣:就是我們的身體由於長時間久臥會造成氣血流通不暢,不僅肢體筋骨、五官九竅之氣會漸趨衰弱,而且還會累及內在各臟腑之氣,最後會出現身體懶散、精神不振等問題。
久坐傷肉:前面我們說過,坐得太久了,會導致肌肉無力。
久立傷骨:我們在站立時主要靠腿與腰的支撐,而腰為腎之府,站立過久,導致腿與腰過度疲勞,傷及腎和骨。
久行傷筋:肝主筋,足受血而能行走,但是久行就會傷及筋。以上這些其實都是因過用所致的。
那麼,過勞又是怎麼傷脾胃的呢?《脾胃論? 脾胃勝衰論》指出: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後病。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所受邪則一也。過度勞倦傷及脾,脾受傷而先病,脾便不能為胃傳輸運送水穀精微,胃也緊跟著就會生病。脾與胃生病的先後雖有可能不一樣,但受邪的病機都是一樣的。
一個人過用體力,會出現中氣受損、脾胃功能減退、出現胸悶氣短、渾身無力、不愛說話、胃納減退、胃脘部有重墜感的症狀。
同樣,一個人過度用腦,也會耗氣傷脾。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晚上加班工作或伏案看書,這樣會使脾胃運化遲滯,消化功能紊亂,出現脘腹痞滿、不愛吃東西或吃完後也不容易消化。此外,過度勞累,不管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更有可能會加重其病情。
我們知道生病起於過用,可是現代人卻從不注意這些,拼命加班工作、拼命使用身體,最後導致身體因勞所傷,更有甚者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過勞死。
當有些人把過勞當成是一種習慣時,他們離生病就不遠了。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就要學會勞逸結合,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學習的時候學習,該休息的時候休息。只有我們學會放鬆自己的身心,學會調整自己的生活,休整後的工作或學習精力才會更加充沛,效果才會更好。
誰是真正的元兇藥物中毒最先損害胃氣
得病了,我們必須要做到治養結合,並學會正確地使用藥物,辨證地使用藥物,以防藥物中​​毒。
俗話說,得病了要三分治七分養,養什麼呢?其實就是養胃氣。為什麼不說七分治三分養呢?因為治療需要用藥,而用藥其實是在傷胃氣。胃氣一傷,人不能吃東西了,就像帶兵打仗一樣,後方糧草一斷,前方自無戰鬥意誌了。可以說,損害身體的真正元兇是藥物中毒。
現在有些人,得病了動不動就吃藥,好多人吃藥跟吃飯一樣。是藥三分毒,我們的肝臟是解毒的,你吃了這麼多藥,要增加肝的多少負擔啊?肝火旺直接傷害脾胃,從中醫五行來說,這是肝木剋制了脾土,久而久之,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什麼脂肪肝啊、各種肝炎啊、各種胃病啊、高血壓啊、糖尿病啊就都來了。
濫服西藥最常見的毒副反應當屬胃腸的反應。一般來說,一些對胃腸道黏膜或迷走神經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藥物會引起噁心、嘔吐等問題。比如說硫酸亞鐵、氨茶鹼等會讓人產生噁心、嘔吐,偶爾還會讓人出現腹瀉;胍乙啶、心得安等會引起腹瀉;阿司匹林、水楊酸鈉、消炎痛等會誘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導致出血
有人可能會問,多吃一些中藥、補藥,總行吧?!我還是那句話是藥三分毒。和西藥一樣,中藥、補藥我們可以用,但是要適度,要符合中醫的辨證觀。有這樣一位年輕人,本來身體挺好的,前不久不知從哪兒弄來一支人參,自己煎汁服用了,結果到了晚上就感覺胃脹、胃疼得受不了,還出現了頭暈、面部潮紅、血壓升高、流鼻血等症狀。到醫院一檢查,是因為過服人參所致,他很長時間一直都吃不下東西,見什麼都沒有胃口。很顯然,這是傷著胃氣了。
我們樓上住著一位李大媽和她的小孫子,因為孩子的父母經常在外出差,所以大多數時間這個孩子都由李大媽一個人照顧。有一年夏天,李大媽在電視裡聽說小孩子在夏天裡吃六神丸不會生瘡癤,於是她就讓小孫子每天都吃點六神丸。雖然小孩子沒有生瘡癤,可卻因為吃多了六神丸,導致孩子不愛吃東西,而且整天沒有精神。
這可嚇壞了李大媽,她找到了我說明情況後,我說:李大媽,藥不能亂吃啊。六神丸雖說是清涼解毒的,可是不能像您這樣天天給孩子吃啊,這是把孩子的脾胃給傷著了。看著李大媽心急如焚的樣子,我也安慰她,孩子現在這種情況還沒有什麼大問題。我給孩子開了一些調補的藥,再讓他改善飲食,慢慢就調過來了。我再次說明一下,濫用像六神丸這種藥,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大家服用時一定要小心。
在中藥中,還有一些苦寒藥,久服會傷人體的元氣,損傷脾胃功能。中藥理論自古就有苦寒傷胃之說。像板藍根,藥性本身是苦寒的,用於清熱解毒,適合一些體質強壯、容易上火的人吃;但如果你本身屬於虛寒體質,面色發黃且經常拉肚子,則不宜久服,否則會引起胃痛、怕冷、食慾不振等症。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些人身體虛弱,想通過補品來補一補,可是沒想到吃了後就口舌生瘡,經常失眠、腹脹,還拉肚子。這在中醫裡叫虛不受補。在這裡,脾胃虛弱是導致虛不受補的主要原因。你看,由於脾胃被那些補藥給塞滿了,脾主運化的功能失靈了,而補品多為滋膩之品,所以在服用後,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腸負擔,出現消化不良等症狀。
不得不說,有些病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此要使用七分養的方式去糾正。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靠食養、動養、心養等方法去克服嚴重的疾病,這就必須加用藥物。我所要強調的是,得病了,我們必須要做到治養結合,並學會正確地使用藥物,辨證地使用藥物,以防藥物中​​毒。
攝養、遠欲、省言養生三大家常方
日常養生要記住:攝養、遠欲、省言。
李東垣在《脾胃論》一書中著有攝養遠欲省言箴三大養生方,這同時也是未病先防的方法。那我們如何做到這三點呢?
 攝養
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慎起居,適寒溫,防止外邪侵襲。比如說:平時洗澡或出汗時不要對著風,以防風邪侵襲。
天氣寒冷的時候,應該積極調動身體的陽氣來抵御風寒。
如果穿得太少,身上感覺很冷,呼吸短促,這時要添加衣服。如果還是感覺呼吸不暢,可用一碗熱水熏蒸口鼻,這樣就會緩解呼吸短促的問題。天熱的時候,要記得多飲涼開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天冷的時候,可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
總之,養生應從生活中的細節入手,細節決定健康。
遠欲
名利和身體哪個對我們更重要呢?金錢和身體哪個又對我們重要呢?顯然,身體對我們是最重要的,否則有再多的名利和金錢,沒有健康的身體,又有什麼用呢?
人有慾望本無可厚非,有的人的慾望是客觀的、有節制的。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重名圖利,不擇手段地去追逐財富,結果慾望太多、太重,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壓力,更有甚者將自己引向了歧途。
因此,養生不僅僅要養好身,還要養好心,這就要求我們遠名利、遠物慾,不要為其所羈絆。
省言
古人認為,天之三寶是日、月、星,地之三寶是水、火、風,人之三寶是精、氣、神。我們養生養什麼?用老百姓的話說其實養的就是一個精氣神兒。《脾胃論》中說: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要養好精、氣、神,就要求我們平時少說話,否則話說多了會耗傷我們的精、氣、神。古人養生,強調安心靜坐,少語寡言,養神存精,以享天年,也就是這個道理。
簡單的山楂湯治好了小兒厭食症
對於平時消化不良、不愛吃東西的孩子來說,適當多吃點山楂還是不錯的。但是不要多吃,多吃反傷脾胃。
 與過去的窮苦日子相比,生活在現代都市裡的孩子厭食的越來越多了。很多家長常來找我訴苦,有的家長說:我家的孩子什麼東西都不願意吃,每次吃飯都是全家人哄著吃。還有的家長說:我家的孩子一吃飯,就喊肚子疼,倒是吃零食從不間斷。這些問題顯然讓家長很苦惱。
一般來說, 3~6 歲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厭食的狀況。某些慢性病,如消化性潰瘍、慢性肝炎、結核病、消化不良及長期便秘等都可能是厭食症的原因。但是,大多數小兒厭食並不是由疾病引起,而是由於不合理的飲食習慣、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中醫也認為,小兒厭食的病因主要是由於餵養不當所致。比如說,飲食品種過於單一。進食過肥甘厚的食物,吃蔬菜少,暴食,偏食,飢飽無度,以致脾胃受損,運化功能失常。這時就會出現腹脹腹痛、身體變瘦、精神勞倦、面色焦黃、煩躁哭鬧等問題。
小兒厭食了莫忘山楂湯
前一段時間,一位家長帶著一個小患者來看病。這個小孩子今年剛歲半,看上去顯得又瘦又小、愛哭,半年來不愛吃飯,手足心熱。平時吃飯很是費勁,倒是喜歡喝水,晚上出汗較多,有時肚子疼,經常發燒,大便乾燥,而且多是兩天才排便一次。我看她嘴唇乾紅,舌頭也較紅,表面光滑沒舌苔。再了解了孩子的日常飲食後,我認為她這種情況多是平時貪吃甜膩、辛辣食物導致脾胃津液受損所致。
後來,我建議家長為其做幾次山楂湯服用試試。我把做法和用法簡單向她說了一下:取山楂片20 克,大棗10 枚,將二者烤焦呈黑黃色,加入雞內金2 個,再加入適量的白糖煮水,頻頻溫服,每天2~ 3次,連服兩天。另外,囑咐家長讓孩子少吃甜膩、辛辣食物,多吃一點蔬菜和主食。即使孩子不想吃,也要想法兒讓他多吃一些主食。過了兩天后,孩子家長打來電話,自然是千般感謝,萬般讚美,說孩子現在吃東西比以前強多了。
在這裡,山楂有消食的作用。《本草通玄》中指出: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積,故幼科用之最宜。過去我們看,誰家的孩子不愛吃飯了,家里人都會給孩子吃點糖葫蘆、山楂糕開開胃就好了。
因為山楂能消食,小孩吃點山楂,不會積食存食,也就不會有內熱。大棗則可補中益氣、安中養脾,而雞內金則有消食健胃的功效。三者合而為一,可健脾止瀉,消食化滯。
當然,山楂湯不是說想用就用的,你還需要找專業的醫生為您的孩子對症開方。對於平時消化不良、不愛吃東西的孩子來說,適當多吃點山楂還是不錯的。但是不要多吃,多吃反傷脾胃。名醫朱丹溪說過:山楂,大能克化飲食。若胃中無食積,脾虛不能運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髮之氣也。
兒童厭食並不是一兩付藥就能治好的,需要多方面配合,最主要的是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說,孩子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玩時就去玩,不要太限制孩子,但也不要太放縱孩子,尤其是零食這一塊要有所控制,零食吃多了肯定會影響吃正餐。家長在給自己的孩子做飯時,也要講究烹調方法。一定要給孩子的飲食是細、軟、爛的,易於消化吸收的。大家知道,脾胃是怕生冷的,孩子本身脾胃就虛弱,所以更怕生冷食物,因此孩子更要少吃生冷食物。
揉足三里、摩腹、捏脊,巧治小儿厌食
我再多啰嗦几句,治疗小儿厌食,还可以从穴位入手,可先揉足三里穴,再给小儿摩腹,然后再进行捏脊。
揉足三里的时候,可以用食指轻轻地揉,两条腿上的足三里穴都要揉,每个穴位揉3分钟左右。
对小儿摩腹时,可在小儿吃奶或进食半小时后再进行。家长先把手掌搓热,一只手放在小儿的腹部,从腹部的右下方做顺时针的摩动,用力要轻,稍稍带动皮肤即可。速度不用过快,每分钟30 下,连续摩腹 分钟即可。
捏脊时,先让孩子趴在床上,家长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孩子脊背上的皮肤,轻提,然后轻放,如此反复,从下方往上方提,把脊背的皮肤都捏一遍。一般 遍即可,每天做1 次或隔天做1 次。
先按摩足三里,再摩腹,最后捏脊,每天晚上临睡前给孩子做1 次,此套动作最适合脾胃气虚引起的小儿厌食症。患有脾胃气虚型厌食症的孩子,多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常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或者大便不成形。
除了饮食和经络外,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睡眠,适量的活动,良好的心情 这些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也是保证孩子身体健足三里穴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疗小儿厌食。向康的必然条件。
当然,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对四缝穴放血效果也很好。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李志刚穴位养生方》那本书。
健脾美白當數三白湯
三白湯可以調和身體的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進而起到美白祛斑的作用,最適合那些由氣血虛寒導致的皮膚粗糙、萎黃的女性朋友使用。
 有些女性朋友總是感覺自己的臉色有些差,渾身沒勁兒,精力也不如以前集中了,以為是工作太累造成的,其實這主要是因為脾胃功能差所致。一般來說,脾胃功能好的人,精神狀態良好,肌膚也是比較白淨、津潤、豐腴;相反,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顯得沒精神,整個人也顯得瘦弱無力,皮膚也沒有光澤。
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差的時候,身體出於保護自己的目的,就會自發進行調節,少吃東西以減輕脾胃的負擔。而且,脾胃功能較差時,再好的東西吃進去也不能被充分吸​​收,容易造成氣血生成少,不能滋養皮膚,所以臉色看上去很差,顯得沒有血色和光澤。
可見,要想使自己的皮膚富有光澤、要想皮膚變得白皙,就得增強脾胃的功能。這裡我們向大家推荐一款美白中藥方三白湯。
三白湯是由白芍、白朮、白茯苓、甘草四味藥材組成的養顏湯。明代著名儒醫李梃在其《醫學入門》中記載的三白湯是這樣的白芍、白朮、白茯苓各5克,甘草2..5克,水煎,溫服。這個方子最初是用來治療傷寒虛煩的,後來人們發現它還有補益氣血、美白潤膚的功效,於是在民間廣為流傳。古人認為此湯可以調和身體的氣血、調理五臟的功能,進而起到美白祛斑的作用,最適合那些由氣血虛寒導致的皮膚粗糙、萎黃的女性朋友使用。
為什麼三白湯有如此功效呢?我們先看看其中的成分。
白芍味甘酸,性涼,歸肝、脾經,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之功。《醫學啟源》中記載:白芍安脾經,治腹痛,收胃氣,止瀉利,和血,固腠理,瀉肝,補脾胃
白朮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等。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肺、腎經,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膚除臭的效果,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口臭以及皮膚皸裂等。
我們看這幾種藥物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歸脾經,都有補脾胃的功效,脾胃好了,肌膚自然就靚麗了。裂等。
如何使用呢?我們可以先到藥店買回這4種藥,然後用水煎湯喝。有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樣做太麻煩,這時你可以自製泡茶袋。具體做法:用白朮、白芍、白茯苓各150 克,甘草75克,分別研成粗粉末,並將這四者混合均勻,裝入30個小包中,每天拿1 包用開水沖泡,代茶飲。好了,從現在起,女人的快樂和美麗便從三白湯開始!
補中益氣湯源自《脾胃論》的名方
補中益氣湯有兩大作用:一則能補氣健脾,使後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就會痊癒;二則能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藥到病除。
 在中藥湯劑中,補中益氣湯是一個不得不提的方子。這個方子最初來源於《脾胃論》,如果說起這個方子的功用,一本書恐怕也說不完。因此,我今天簡要地說一說。
補中益氣湯是由黃芪、人參、白朮、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組成的。方子裡的這幾位英雄,可謂個個身手不凡。
其中,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利水消腫的功效。什麼是固表?就是加強人體外邊的防禦系統。有的朋友總是冒虛汗,風一吹就特別愛感冒,就可以用黃芪(生)來固表。黃芪本身對於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等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人參,大家都知道,那是補氣的,可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對於勞傷虛損以及久虛不復者有非常好的調補作用。
當歸是補血、活血的名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等證。
陳皮有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濕化痰的作用,可治脾胃氣滯胸悶、脘腹脹滿等。補中益氣湯中補氣藥物較多,若一味補氣,勢必造成壅塞,人體會接受不了而造成氣鬱症狀,如胸悶、腹脹等,此時稍加點兒理氣的陳皮、人體氣機就順暢了。
升麻昇陽明之氣,有昇陽舉陷的作用,可治氣虛下陷等證。李東垣指出:升麻,發散陽明風邪,升胃中清氣,又引甘溫之藥上升,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故元氣不足者,用此於陰中昇陽。又緩帶脈之縮急。
柴胡升少陽之氣,有舒肝理氣,昇陽解熱的作用,可治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等。
此外,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炙甘草溫中健脾,調和諸藥;生薑溫中止嘔;大棗補中益氣、安中養脾。
綜合全方來看,這個方子一則能補氣健脾,使後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就會痊癒;二則能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藥到病除。
現代藥店裡的補中益氣丸就是由補中益氣湯演化而來的,只是方中的人參變成了黨參,但黨參具有補益中氣的功效,因此效果是一樣的,且補中益氣丸在使用上更加方便。
當然,好藥往往是一柄雙刃劍。補中益氣湯溫補效力較強,所以,並不是每個脾虛者都適合的,如陰虛內熱者是忌服的,我們在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
生冷食物傷脾胃,可用半夏枳朮丸來治
如果你偶爾一兩次因貪食生冷之物而傷了脾胃,我們可以找半夏枳朮丸來幫助,但是如果你就是一個經常愛貪食生冷的人,那麼恐怕是再好的藥也要失效了。
 每年夏季一到,我的診室裡就多了一些胃腸病患者,這些病人多是因為天熱貪涼、為了解暑降溫,吃了很多生冷的食物,傷了脾胃,出現了腹痛、腹瀉等症狀。
可能很多人到現在還不理解,生冷食物都包括哪些?從字面上講,生冷食物就是包括生的和冷的食物。生的如生瓜果、生吃的蔬菜等,以及生硬的、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冷的食物不僅包括冰棍、冰鎮飲料以及涼菜、涼飯等,還包括本身屬性寒涼的食物,你像我們前面表格里提到的田螺、柿子、香蕉、獼猴桃、西瓜等,都屬於寒涼食物。
很多人到了夏天就愛吃西瓜,而且嫌西瓜不夠涼,還要放在冰箱裡凍一凍。這樣的西瓜大量吃下肚去,我們的脾胃豈能受得了。有一年夏天,一位姓李的先生到我這來就診,他說自己每天感覺口渴的時候,就吃冰鎮西瓜,有時候一口氣能吃掉半個,後來就感覺胃不舒服,並有腹脹和腹瀉。
像李先生這種情況屬於生冷食物傷了脾胃,因此我採用了《脾胃論》裡提到一個方子半夏枳朮丸為其調治。《脾胃論》裡提到了這個方子的做法:半夏(湯洗七次,焙乾)、枳實、白朮以上各二兩。研為極細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添服不妨,無定法。此藥稍增加用量也沒有妨礙,服用時也沒有固定的方法,因此很方便。在這裡,我需要指出的是,古時的1 斤等於16 兩,所以古時的1 兩相當於現代的30克左右。
為什麼這個方子有這個功效呢?半夏有利水化濕、理氣降逆的功效,善治脾胃濕痰;枳實辛行苦降,善破氣除痞、消積導滯;白朮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善治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等證。三者結合善治因冷物內傷所致的脾胃病。
最後,我套用這樣一句話:醫生治得了病但治不了命。如果你偶爾一兩次因貪食生冷之物而傷了脾胃,我們可以找半夏枳朮丸來幫忙,但是如果你就是一個​​經常愛貪食生冷的人,那麼恐怕是再好的藥也要失效了。
雞內金幫營養失衡的孩子找回健康(1)
雞內金是補胃的,它有消食健胃的功效,還能澀精止遺。《滇南本草》載,雞內金可寬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兒乳食結滯,肚大筋青,痞積疳積
在生活中常聽老人們說吃啥補啥,比如說胃痛了吃蒸豬肚心髒病人宜吃豬心貧血了多吃肝這些有沒有道理呢?有一定道理,這就是中醫所說的以髒補臟。但是我們要辨證地看,因為中醫是最講究辨證的。如果你本身患有脂肪肝,你再多吃肝類等高膽固醇的食物,無異於火上澆油!
早在唐朝時期,名醫孫思邈就創立了以髒補臟以髒治臟的理論。比如說,腎主骨,就用羊骨粥來治療腰膝酸軟之腎虛證;肝開竅於目,以羊肝來治療夜盲;男子陽痿,命門火衰,腎陽不足,可用鹿腎醫治。很多古代的醫學著作裡也都記載了行之有效的以髒補臟法。如《聖濟總錄》中用羊脊羹來治療下元虛冷(多為腎陽不足、腎虛寒);《太平聖惠方》用羊肺藻治療消渴( 糖尿病);飲膳正要》用牛肉脯治療脾胃久冷、不愛吃東西
那我們今天提的雞內金和這些有什麼聯繫嗎?我們先來看看雞內金究竟是什麼?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雞內金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知道雞肫吧,嚼起來很脆、很好吃,這其實是雞的胃,它的外面有一層金黃色角質內壁,那其實就是雞內金。將其剝離後,洗淨曬乾,便成了中藥。
根據以髒補臟理論,雞內金是補胃的,它有消食健胃的功效,還能澀精止遺。《滇南本草》載,雞內金可寬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兒乳食結滯,肚大筋青,痞積疳積
有一次,一位家長帶著她5歲的孩子來找我看病。她說自己的孩子體質比較弱,從小一直面黃肌瘦,精神也不好,頭髮還是黃黃的,平時也不愛吃東西,稍微吃多一點還不消化。我為其細細檢查後,發現他這是小兒疳積,平時吃東西不注意,傷了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職,後天生化乏源,營養不足。
像這個孩子這種情況,我們就可對症下藥,平時用雞內金粉(一般中藥店都有零售)調理就行。《要藥分劑》指出:小兒疳積病,乃肝脾二經受傷,以致積熱為患。雞肫皮能入肝而除肝熱,入脾而消脾積,故後世以此治疳病也。雞內金比較腥,如果直接給孩子吃,他肯定不願意吃,這時我們可將雞內金研成粉末(每次3~5克就行了)放在粥裡煮食,也可以將其和麵粉混合做成小餅吃。
對於患有疳積的小孩子來說,吃雞內金可健脾胃,同樣對於大人來說,平時吃飯沒有節制,過吃生冷的食物、酒肉等,也會傷食。這時不妨吃上兩回雞內金,既能消食積,又能補益脾胃。
我們自己在家也可以製作雞內金,我們把雞殺了後取下雞內金,洗淨,曬乾。在炒製雞內金時,最好用土炒。脾是屬土的,《本草求真》指出: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因此,雞內金經土炒後既可矯正氣味利於服用,更可增強健脾消食的功效。
當然,單純的藥物調治只是把我們的身體扶上正路,但在這條路上以後能不能走得好還得靠自己積極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才是根本。
 茯苓慈禧都偏愛的美食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十分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等病症,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說起茯苓大家可能都不熟悉,但都知道茯苓餅吧,它可是老北京的滋補性傳統名點,很多人到了北京一定要帶一些正宗的茯苓餅回去給家人嚐嚐。據說,慈禧晚年特別愛吃茯苓餅,因為它有很好的養生健身之功效。
小小的茯苓餅為什麼如此神奇呢?這還要歸功於其中的茯苓。中醫認為,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善治脾虛、失眠、心悸、水腫等證,對女性朋友和老年人滋補最好。古人還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十分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等病症,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關於茯苓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古時候有一個員外家裡雇了一個名叫小伏的長工,這個小伙子為人勤快厚道,後被員外的女兒小玲看上了。但是這個員外一心想把小玲嫁給當地的一個富家子弟。小玲不願意,就私自和小伏從家中逃走了。他們逃到了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並在這裡住下了。小玲本身身體就不好,這樣一折騰,她就病了,且臥床不起。小伏在旁邊悉心照顧,兩人是患難相依。
這天,小伏去山里採藥,後發現一隻野兔,他用手中的箭射向野兔。那隻野兔受傷後逃到一棵松樹旁就不見了。小伏到了樹下,發現他的那隻箭插在一個球形的東西上。小伏拔起箭,發現那個球的表皮裂口處,白似番薯。他想這一定是好吃的東西,於是他把這種東西帶回家做熟了給小玲吃。沒想到,小玲吃完後的第二天就​​感覺身體舒服了。於是小伏每天都去山里為小玲採這種東西,後來小玲的病也漸漸好了。因為這是小伏和小玲發現的,後人便把這個東西稱之為茯苓
茯苓因傳說而變得神奇,《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此後,歷代本草專著都沿用《神農本草經》的提法,認為茯苓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茯苓的吃法有很多,不僅僅局限於茯苓餅,我向大家推薦幾款食療方:
1.對於慢性胃腸炎、營養不良性水腫、神經衰弱的人來說,平時可用茯苓煮粥食之。做法也很簡單,就是用白茯苓粉15克,大米100 克,一同煮粥,吃的時候,再加入點味精、鹽、胡椒粉,拌勻就能吃了。每天早、晚分兩次食用。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
2.對於由脾虛濕聚所致的水腫、小便不利、四肢乏力、腰膝酸軟者,可用茯苓60 克、黃芪30 克,與斬碎的豬脊骨500 克,一同放入沙鍋中煲湯,湯好後加點鹽調味即可。有健脾益氣、滋腎強腰的作用。
3.對於愛喝酒且又經常感覺心神不寧、愛失眠的人來說,可以選擇茯苓酒。取茯苓60 克放入密閉的容器中,加入50°的白酒500 克,密封10 天左右,就可以飲用了。每天晚上喝上50 克,有補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雖好,但要對症食用。比如說,本來身體就不好、津虧血少的人不宜食用茯苓;或秋燥季節,口乾咽燥,並無脾虛濕困,經常使用茯苓會加重燥象。
甘草是藥中之國老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很多生長在農村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沒事的時候約幾個小伙伴一起去山坡上、溝壑旁挖甜草根,然後將其曬乾賣掉。剛挖出來的甜草根那種甜甜的味道很多人到如今還記憶猶新,而這甜草根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甘草。
中醫認為,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胃、心、肺經;它本身氣和性緩,可升可降。醫生在處方中寫的甘草,生草指的是生甘草,偏於清熱解毒、潤肺和中,像我們平時的咽喉腫痛、胃腸道潰瘍以及食物中毒啊,都可通過它來調治。而炙草就是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勻並炒至成的。炙甘草能補三焦之元氣,像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等都可以通過它來調治。
一般情況下,甘草在臨床上並不起主治作用,它的最大作用是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稱為國老,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國老是什麼級別的人物?是帝師,帝王的師父,是輔助帝王的。甘草在諸多中藥中便有這個作用,看似不起眼兒,但是它能讓主藥完全發揮它的作用。比如說,它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就組成了我們常用的四君子湯、理中丸等,可治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證;還有前面我們說的,它與白芍、白朮、白茯苓同用便成了美白聖藥三白湯。
很多人在夏天裡受暑濕影響,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腹瀉症狀,這時可到中藥店買六一散服用。所謂的六一散就是由滑石6 份與甘草1 份組成。我們可以將其用水煮開後喝下,有利濕止瀉之功。當然,你服用前最好找醫生為你辨別體質再對症下藥,若是嚴重腹瀉應及時就醫。
甘草也不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或什麼人都能用的。如果經常使用此藥,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水腫、食納呆滯等症狀。因此,是藥三分毒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時刻銘記!
人人都應該精神百倍亞健康從脾胃調治之法
有人做過統計,大約有90% 的白領人士處於亞健康狀態。這與他們過度用腦、工作壓力大、無規律的飲食、無法保證充分的睡眠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中國的文字一直都是很有意思的,就拿疾病這個詞來說,現代醫學認為疾病就是疾病,是一個對象。但是中醫裡把疾病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另一個是,是具有不同含義的兩個對象。
在中醫裡,指的是不容易覺察、不容易發現的小病。可能你本身已經感覺到了身體不舒服,且局部出現不健康的顏色等很多細微變化,但是在西醫那里通過各種檢查儀器卻又檢查不出來是什麼問題,此時你的狀態就是的狀態。
如果你不重視,不對此採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那就是真實的了。很多人都知道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吧,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時,說他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蔡桓公沒聽他的話。扁鵲第二次見到蔡桓公,說他有” “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這時的已經發展成了,蔡桓公最後也死於病。
這種患的狀態,現代醫學管它叫亞健康第三狀態。前面我們說過,上工治未病,中醫裡的未病就相當於現代的亞健康。亞健康的人常有這些症狀:渾身感覺沒勁兒,特別容易疲勞,頭腦不清醒,心煩意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感覺頭痛、耳鳴,常失眠,不愛吃東西,或吃完了肚子不舒服,胃痛,經常便秘
有這樣一位高級白領,在北京一家外企作高管。她屬於典型的工作狂,平時加班熬夜是常事兒,飲食一點兒不規律。仗著自己年輕體力好,平時也沒感覺什麼問題。可是當過了35歲後,她就感覺自己一年不如一年了。平時總是覺得很累,吃什麼都沒有胃口,脾氣也越來越差,經常對下屬發火,晚上還常失眠。剛開始她以為自己得了什麼病,可是去了幾次醫院也沒檢查出什麼結果。說沒病吧,她又感覺全身都不舒服;說有病吧,又找不到具體的地方。
她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亞健康狀態。像她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有很多很多,尤其是大城市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特別多。有人做過統計,大約有90% 的白領人士處於亞健康狀態。這與他們過度用腦、工作壓力大、無規律的飲食、無法保證充分的睡眠有很大的關係。
亞健康從中醫來看有很多種類型,今天我就一些常見類型給大家講講如何調養。
肝鬱脾虛型亞健康的調養
在各種亞健康人群中,以肝鬱脾虛型亞健康為最常見。
亞健康的人多情緒不好,因為亞健康本身屬於心身性疾病,心理因素占主導地位,即亞健康多為情誌所傷,我的一些患者中就有很多肝鬱脾虛型亞健康病人。
有這樣一個女孩子,典型的現代版林黛玉。平時做事小心謹慎,遇事也比較敏感。每次因工作的原因被老闆批評了,都會抑鬱好幾天。而且同事間的關係也處理得不好。跳了幾次槽後,感覺還是這樣。此後不久,她就感覺自己渾身無力,休息後也沒有緩解;有時望著窗外獨自黯然神傷,常無緣無故地嘆息;經常感覺兩脅脹痛、胸悶腹脹,平時也不怎麼愛吃東西。多次去醫院檢查無果。找到我後,我為其診脈後發現其脈沉細,再看舌,舌邊有齒痕,苔白。
像她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肝鬱脾虛型亞健康。我們說過,情志與肝關係密切,肝臟是主情志的重要臟腑,具有疏達氣機、調暢情志的作用。如果一個人經常抑鬱,就會影響肝的功能,導致肝氣鬱結,肝氣鬱結了就會橫逆犯脾,致使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出現上述情況。
她這種情況在調治上應以疏肝健脾為主。我建議她平時多從肝經上的太衝穴向行間穴進行按摩,再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平時還要多吃一些舒肝健脾的食物,並保證心情快樂,這樣慢慢就會調理過來了。
心脾兩虛型亞健康的調養
心脾兩虛型亞健康也是一種常見類型,這種情況多是由心脾氣血不足所致。如果我們平時不注意飲食,經常飢一頓,飽一頓的,就會損傷脾胃之氣,脾虛則不能運化水穀精微,精血化生無源,就會出現心血不足。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平時過度勞累,過度思慮,就會勞傷心脾,耗血傷神。
心脾兩虛型亞健康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心血不足和脾氣虛弱兩個方面:心血不足,則心失所養,就會出現心煩失眠、記憶力下降、心悸胸悶,晚上容易做夢且容易醒來,有時候還會出現心律不齊的症狀。脾氣虛弱,運化失職,則會出現脘腹脹滿,渾身無力,不愛吃東西,即使吃也吃不多。脾虛不能統血,女性朋友就會出現月經過多、月經淋漓不盡等問題。
對於這種情況的亞健康,我們在調治上應以健脾養心為主。選穴上,我們可以取中脘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以及心經上的神門穴和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平時我們可對這幾個穴位分別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沒事的時候就按按。
在藥物上,我們可用歸脾湯、天王補心丹進行調補。
腎虛精虧型亞健康的調養(1)
亞健康與腎虛也有關係,此型的亞健康多表現為腰膝酸軟,渾身無力,情緒低落,伴有腹痛,脾胃消化不好出現噁心、嘔吐等問題。男性朋友還會出現性功能障礙,女性朋友則會出現性慾減退、白帶異常等症狀。
腎和脾是先後天之本的關係,先天之本是需要後天之本來溫煦的。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可以通過養脾胃來調治腎虛精虧型亞健康。
腎虛又有腎​​陰虛和腎陽虛之分,對於腎陰虛者,可多按摩關元穴、太谿穴,並加按足三里穴、中脘穴,以健脾補腎陰;藥物上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吃六味地黃丸。對於腎陽虛者,我們可多按摩或艾灸關元穴、氣海穴、腎俞穴以養腎陽,同時加按足三里穴和中脘穴,以健脾補腎陽;藥物上可選擇金匱腎氣丸。
從脾胃調養亞健康,還要避免我們人為因素損傷脾胃,平時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於嗜好五味食物導致脾胃元氣受損;平時還要保持心情愉快,少憂思,多開懷,少抑鬱,多快樂。
脾胃差容易與感冒結緣感冒從脾胃調治之法
免疫力依賴於人體的原動力元氣,元氣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如果人體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
身邊總有一些朋友經常感冒,後來我發現他們普遍存在一個易感因素就是體質太差。從中醫角度來看,有些人體質不好與他們脾胃功能的強弱有很大關係。
一個人體質的好壞是禀受於先天,充養於後天的,而脾胃是後天之本,體質雛形一旦構成,內結臟腑經絡,外聯四肢​​百骸,只有源源不斷地得到後天之本所化生的精微物質的供養和補充,才能逐漸發展為皮堅肉滿、血脈和調的健壯體質。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中指出:蓋脾胃盛者,則多食而易飢,其人多肥,氣血亦壯;脾胃弱者,則少食而難化,其人多瘦,氣血亦衰。所以命賴以活,病賴以安。因此,我們說,脾胃與體質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體質不好的人,免疫功能自然低下,儘管一個人的免疫功能不完全決定於脾胃功能的強和弱,但是脾胃功能不好,就會表現為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現代人飲食無規律,工作過度勞累,精神壓力過大,本來已使免疫力長期處於低下狀態,再染上感冒之後,不能讓體質得到真正的恢復與調養,從而會形成惡性循環,出現反复感冒的問題。
一般來說,脾胃虛弱會造成氣虛體質,而氣虛體質的人比較容易感冒。氣虛主要是元氣虛弱。免疫力依賴於人體的原動力元氣,元氣充足,人的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如果人體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
氣虛體質的人常表現為面色蒼白,短氣乏力,不願意說話,特別容易感冒,感覺勞累。這些氣虛體質的人會經常性的感冒,每次感冒了都要去醫院打幾次吊瓶,打完針後當時好了,可是過不了多久又感冒了。
可以說,氣虛感冒是感冒中比較常見的類型,此類型感冒發病後惡寒重,發熱輕,體溫一般在38 以下,骨節酸楚,肌肉疼痛。飲食不節,勞倦傷脾,脾胃氣虛都會導致本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氣虛感冒主要在於脾胃不足,衛陽不固,最好的辦法是以補脾益胃,升舉陽氣,
兼以疏散外邪。我們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補中益氣丸來治療此病。
不管是脾氣虛所引起的感冒,還是其他什麼類型的感冒,我們都可以取風池、列缺、外關、
大椎、合谷諸穴進行治療。
風池穴在項部,枕骨之下。取穴時,用拇指、食指從枕骨粗隆兩側向下推按至枕骨下緣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有酸麻感,即為此穴。
順便在這裡多說一些,我在臨床上也曾單獨使用此穴治療感冒。方法很簡單,就是在風池穴上貼蒜片。把新鮮的蒜頭去皮,切成3毫米的薄片,然後將左右兩個風池穴處擦洗乾淨,塗上凡士林油,把蒜片貼在穴位上,然後用紗布固定好。個小時後取下,每天1次,一般三五天就能見效。
列缺穴是肺經的絡穴,有止咳平喘、通經​​活絡、利水通淋的功效。此穴善於治療頭部​​、項背部病症,四總穴歌中便有頭項尋列缺的歌訣。
外關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位,它在前臂背側,腕背上2 寸處。
大椎穴是督脈上一個重要的穴位,又是手三陽經與督脈交會穴,有諸陽之會之稱。大椎穴在第7頸椎棘突下的凹陷處。取穴時,把頭低下,在脖頸上能看到一個特別突出的骨頭,此處的下部凹陷處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因此大腸經上的穴位可以治肺的病。
這幾個穴位是治療感冒的基本穴位。平時感冒了,我們可以找這幾個穴位進行輔助治療。每天對這幾個穴位分別按揉,每個穴位按揉3~5 分鐘,以有酸麻感為宜。
高血壓並不可怕高血壓從脾胃調治之法
很多人認為高血壓很可怕,需要終身服藥,其實高血壓的可怕之處在於其並發症。對於高血壓本身,我們只要規律用藥,正確使用穴位,並做到生活有規律,血壓是可以控制的。
 當人們感到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到了醫院後醫生們會先給我們量一量血壓。很多人可能從沒問過血壓究竟是什麼呢?量血壓有什麼用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流動著的河水會不停地衝擊兩邊的堤岸,這時河水就會對堤岸產生一定的壓力。而我們體內的心臟和血管共同構成一個閉合的迴路,心臟和血管推動血液在這個迴路中不停地流動。當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動時產生一定的速度和壓力,這個對於血管壁的側壓力,醫學上稱之為血壓。心臟收縮時的血壓叫收縮壓,心臟舒張時的血壓叫舒張壓。
通常我們所說的血壓都是指動脈血壓。當血管擴張時,血壓下降;血管收縮時,血壓升高。在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血壓應低於140/90 毫米汞柱。在清醒安靜狀態下3 次測量血壓,收縮壓、舒張壓單一或均超過以上值,則說明我們患上了高血壓病。
中醫裡並沒有高血壓這一病名,結合其症狀分析應歸屬中醫的眩暈頭痛範疇。臨床上將高血壓的發病原因常歸於肝腎,然而我們發現有些常見脾胃病導致高血壓,經用調理脾胃等方法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調養
我們先來看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是如何從脾胃入手來進行調養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頭痛,心悸,失眠多夢,或腰膝酸軟,舌質較紅,舌苔黃乾或薄少,脈弦緊而長。前面我們說過,治肝者當先實脾,治療肝病當先使脾氣充實,因為肝氣過盛會克制脾土,導致脾出問題。因此,對此型高血壓我們應以清肝瀉火、健脾益氣為主。
要清肝瀉火,我們可取百會穴、太衝穴、風池穴、肝俞穴、腎俞穴、行間穴、俠溪穴;健脾益氣我們可以取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中脘穴。
百會穴屬於督脈,與手足三陽經、足厥陰經相交,古人稱之為三陽五會之所。頭是諸陽之會,刺激百會穴可以醒神開竅,可減輕高血壓帶來的頭昏、頭痛等症。百會穴位於頭頂部正中線上,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
太衝穴作為肝經原穴,它能夠調動肝經元氣,疏肝理氣,平降肝陽。
風池穴是足少陽膽經要穴。風池蓄風的池子之意,凡是跟風有關的病症(高血壓與風邪有關),都可以用它來治療。
肝俞穴屬於膀胱經,是肝的背部俞穴,有疏肝利膽、降火退熱的功效。肝俞穴在背部,當第9 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俠溪穴也是足少陽膽經上的要穴,主治頭痛、目眩等問題。它位於足背外側,當第4 、第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三陰交穴是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風雲際會的重要穴位,而這三條經都與高血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肝主藏血,脾主統血,而腎藏精,精又生血。因此,治療高血壓選此穴一點兒錯都沒有。
以上穴位我們平時多進行按摩,用手指或按摩棒、筆帽等分別對每個穴位進行按壓3 ~5 分鐘,天天堅持。
痰濕阻滯型高血壓的調養
在高血壓的發病機制裡,肝氣盛夾肝陽上亢已得到公認,而脾的運化失調造成的痰濕阻滯則常被忽視。
我們知道,肝火過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後,飲食的消化、運輸就會發生障礙,造成水濕內生。臨床上則表現為頭暈目眩,脹重疼痛,心悸胸悶,失眠多夢,不愛吃東西,嘔惡痰涎,或見腳部出現浮腫,舌胖大,苔白膩。
水濕夾熱,時間長了就會生痰;肝木剋脾土太過,久了就會導致氣滯血淤。痰濕熱積滯於血管就會使血管變硬,肝氣太旺夾肝陽上亢則交感神經緊張度高而使血管攣縮,兩者互相作用共同引起了血壓的持續升高。
我們在選穴調養時, 應以中脘穴、內關穴、豐隆穴、解溪穴為主。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 一般的胃病它都能治; 內關穴主治胃、心、胸的病; 豐隆穴是專門化痰的; 解溪穴是胃經要穴, 有舒筋活絡、清胃化痰、鎮驚安神的功效。它位於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取穴時,先用大拇指按這個交接處,然後抬一下腳尖,馬上就會有一條硬筋把手給彈開了,硬筋旁邊的窩即是此穴。
以上幾個穴位平時多進行按摩或艾灸,每個穴位按摩3~5 分鐘或艾灸15~30 分鐘,天天堅持才會有效果。
很多人認為高血壓很可怕,需要終身服藥,其實高血壓的可怕之處在於其並發症。對於高血壓本身,我們只要規律用藥,正確治療,並做到生活有規律,血壓是可以控制的。
脾胃失調惹上身高脂血症從脾胃調治之法
高脂血症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兇,非常危險,有人稱之為無聲的殺手,這是因為它發病時不易被察覺,人們稍不注意就會惹上身。
 我們平時所說的血脂是血液中各種未與脂蛋白結合的脂類(如甘油三酯、膽固醇等)和各種脂蛋白的總稱。其中,對人體有較大影響的主要有甘油三酯、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那什麼是高脂血症呢?它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血漿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過低的一種的全身質代謝異常的一種病,它也叫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兇,非常危險,有人稱之為無聲的殺手,這是因為它發病時不易被察覺,人們稍不注意就會惹上身。
高脂血症在中醫裡同樣也沒有此病名,從中醫補土派的觀點看,脾胃失調是高脂血症的主要原因。這包括兩個原因:一是現代人經常吃一些肥甘厚膩的食物,二是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思慮過度,傷及脾胃,兩者使脾失健運,轉化為痰濁。我周圍也有很多高脂血症的朋友,他們多是因為平時飲食不節,情志不舒所致。我為他們進行過針灸治療,但是這些人由於種種原因,還是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飲食和情志,所以病情也是時好時壞。二是中年以後腎氣漸衰,腎之陰陽虛弱,相火妄動,致使肝陽上亢,肝木太旺克制脾土,使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調,濕熱鬱結,內生痰濁。因此,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
不管是以上哪種原因,高脂血症的直接原因都是脾胃失調,致使內生痰濁。這種情況多見於肥胖者,平時經常感覺頭暈、脹痛,胸脘痞悶,嚴重的還會嘔惡痰涎,渾身沉重、沒勁兒。我們在進行經絡調養時,應以健脾化痰為主,可選中脘穴、脾俞穴、內關穴、豐隆穴、足三里穴。
中脘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穴位,它有健脾和胃,加強體內運化的功能,因此是降脂的首選要穴。
脾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穴,是脾的背俞穴,有健脾和胃、利濕升清的功效。它位於背部,當第11 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豐隆穴可健脾和胃、利濕化痰、升清降濁,以促進新陳代謝,降低血中的脂含量。我們在臨床觀察通過針刺豐隆穴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尤其是降甘油三酯的作用更強一些。
足三里穴能統治脾胃的一切疾病,能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壯脾胃。
內關穴有明顯的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而且對心功能作用有明顯的效應。我在臨床實踐中,通過針刺內關穴後復查,發現血脂大都趨於正常。
對這幾個穴,我們可以用按摩的方法來對身體進行保健,每天每穴按摩3 ~ 5分鐘,天天堅持,會有一定的化痰降脂功效。
我們還可以對足三里穴、神闕穴、懸鍾穴進行艾灸,以化痰濁。懸鍾穴是膽經要穴,是身體的髓之會穴。人體有8大會穴,即由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者精氣會聚的8個穴位。懸鍾穴是髓之會,骨髓在這裡匯集。懸鍾穴是治療高脂血症的常用穴之一。此穴在小腿外側下部,外踝尖上3 寸,腓骨前緣。取穴時,正坐屈膝,從外踝尖向直上量取3寸( 橫指),腓骨前緣處即是此穴。
對以上3個穴位,每穴每次用艾條溫和灸15 ~ 30 分鐘,每天或隔天灸治1 次, 7~10 次為1 療程。
當然,高脂血症發病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不是簡單地一個藥方或幾個穴位就能治好的。這幾個穴位無非是鞏固效果的,是起輔助作用的。此外,要改善血脂狀況,生活方式的調整也是不可或缺的。
脾虛失健是糖尿病發病的根本原因糖尿病從脾胃調治之法
糖尿病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病,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糖尿病終將成為我們的手下敗將。
 生活中我們要是聽說某某人得了糖尿病,肯定都是瞪大了眼睛,滿臉的吃驚與同情,好像得了癌症似的。其實,根本沒有這麼誇張。
糖尿病本身是血糖高,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它的並發症而已。但我們若是及時控制住了糖尿病,不給並發症發作的機會,那什麼問題都沒有了。
我看過這樣一則信息:就是說有個人被診為糖尿病,他因此非常害怕,整天茶不思飯不想,就想自己死了怎麼辦;後來這個人真的死了,怎麼死的?因為耽誤了治療,再加上情緒極度抑鬱,後來真的發生了並發症,人就這樣完了。在我看來,這個人是被自己嚇死的。如果他能正視這個病情,擺正心態,也不會有這個結果了。
糖尿病在中醫裡屬於消渴範疇,我們古人對此病早有論述,《素問?奇病論》載: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這是黃帝與岐伯的一段對話,意思是,黃帝問岐伯:有的病人口中發甜,這是什麼病?是怎麼得的?岐伯回答道:這是由於食物的精氣向上氾濫,病名叫脾癉。正常情況下,飲食到了胃以後,經過初步的消化,再由脾運化至全身。如果脾有熱,失去正常的運化功能,則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產生口中發甜的症狀。這是因為飲食過於肥美所誘發的疾病。得了這種病的人平時大都喜歡吃肥甘厚味的食物,而厚味使人生內熱,甘味使人胸腹滿悶。因此食氣上溢出現口甜,時間長了就轉成消渴了。
在這裡,脾癉類似於我們現代醫學所說的糖尿病前期,即胰島素抵抗引起的空腹血糖受損、糖耐量受損,如果防治不及時,就會發展成消渴,即臨床期糖尿病。
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中醫認為,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屬肺,主要表現為口渴多飲;中消屬胃,表現為多食善飢;下消屬腎,以多尿為主。因此,糖尿病便具有了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
1.多飲
早期的上消,主要表現為口渴,平時多喝水才會感覺舒服一點,這是肺熱津傷所致。
我曾接待過這樣一位病人,他的餐前血糖高達18.7,平時他的飯量倒還正常,就是愛喝水。他說自己感覺口渴,每天最少要喝兩暖壺的水,晚上排尿也比較多,整天感覺全身無力。像這位病友一樣,很多醣尿病病人也會出現口渴多飲的症狀。
對於這種情況,我常用針灸肺俞、合谷、魚際、三陰交等穴來進行調節。
肺俞穴雖屬於膀胱經,但它是肺的背俞穴,是肺氣聚集的地方, 對於調節肺臟有很好的功效。找肺俞穴時,先低頭,脖子後面正中有一個骨性的突起,此處是第7頸椎的棘突,往下數3個這樣的突起是第3胸椎棘突,再往兩邊1.5寸處就是此穴。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
魚際穴是肺經要穴,它在手大拇指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大約相當於第1掌骨中點橈骨的赤白肉際處。
平時多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對血糖有很好的調節效果。
2.多食
一旦肺燥熱,它的輸布津液的功能受損,便會引起胃燥津傷,脾陰虛耗,中焦脾胃的運化就會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中消症狀。
消谷善飢是中消典型的症狀。什麼是消谷善飢呢?它是由中焦熱盛所致的胃內食物消化快的症狀,也就是說你不停地吃,但老覺著餓。為什麼這樣呢?就是因為燥熱傷胃、胃火熾盛所致。《靈樞?大惑論》載: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飢。
此時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身體減負,調理身體,修復疲憊不堪的脾胃。這時你的主食不能吃得過少(主食應當根據個人的工作性質、勞動強度和體重等具體情況而定);平時要少食多餐,可將每天飲食總量分配到4~5餐中;也不要因為怕油膩而單純吃素,要做到葷素搭配。
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按摩穴位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其中,脾俞、 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都能很好地調節脾胃功能。
脾俞穴是脾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它們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各自對應的脾和胃的功能。脾俞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胃俞穴在背下部,於第12胸椎棘突下,自正中線向左右兩側用食指、中指併攏量取2橫指處即是此穴。
3.多尿
腎功能不好導致的糖尿病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多尿,我們可以通過多按摩腎俞穴、太谿穴、三陰交穴來調節腎的功能。
4.體重減少
由於胃的無序工作,盲目地快速消化食物,必然增加脾化血的工作量,導致脾熱。胃熱、脾熱使人體代謝加快,導致人體消瘦、乏力。
脾虛失健是糖尿病發病的根本,調理脾胃才是治病之本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賴以生存之本。
如果脾之氣陰不足,則脾氣不升反降,氣虛下陷,運化失權,水穀精微無以化生,則上不能奉心肺則燥熱,下不能滋肝腎則陰虛。陰虛燥熱又可傷及脾陰而不能化生津液,成為消渴。李東垣也指出:脾氣不足,則津液不能升,故口渴欲飲。
可以說,糖尿病的根本病機是陰虛燥熱,而陰虛燥熱是由於脾氣虛弱不能像平常一樣運化水穀精微,失去遊溢散精的作用,使食入的水穀鬱而化熱,又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使胃陰不足,從而導致陰虛燥熱。所以,糖尿病患者有一個典型的病症表現就是渴飲多尿。
綜上所述,我們說糖尿病的發病之本在於脾虛。因此,我們要養好糖尿病貴在調理好脾胃。在經絡方面,我們可以多按摩上面所提到的幾個穴位。使用時,你可以看自己三消症狀哪個更嚴重。
比如說,經常口渴多飲的,就可以多按摩肺俞、合谷、魚際、三陰交等穴;經常感覺餓的,就要多照顧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經常多尿的,可按摩腎俞、太谿、三陰交等穴。
此外,治糖尿病還有一個非常好的穴位,叫胰俞。它在第8胸椎的棘突下旁開1.5寸,在背部的膀胱經循行線上。根據近部取穴原則,它對控製糖尿病病情很管用。
在飲食上,糖尿病人由於是脾腎俱虛,平時還要多吃補益脾腎的食物,像蕎麥、玉米麵、燕麥片、大豆及豆製品和新鮮的綠葉蔬菜等;還要遠離生冷、甜膩之品。
總的來說,糖尿病並不是什麼可怕的病,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糖尿病終將成為我們的手下敗將。
胃不和則臥不安失眠從脾胃調治之法
胃安則眠寧,只要我們將脾胃調理好了,使脾胃的運化如常,那麼想獲得優質的睡眠就真的不是夢了。
失眠幾乎是現代人最常遇到的問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點失眠問題。正常情況下,因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環境不適而出現的偶爾失眠並不算是失眠的病理範疇。只有經常性的睡不著,才能稱之為失眠症。在中醫學裡,失眠屬於不寐的範疇。
脾胃不和導致的失眠的調養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白領一族容易出現失眠症狀,多是因為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脾胃不和造成的。俗話說得好,胃不和則臥不安,一個人的脾胃不和,晚上怎麼能睡好覺呢?
我有一位白領朋友,按理說他平時工作壓力不是很大,天生是一個樂觀​​派。但是他有一個特點就是飲食上無規律,平時不愛吃早餐,喜歡吃寒涼的食物,經常參加各種宴會活動,難免會暴飲暴食。沒多久,​​他開始失眠了。他說自己這幾天幾乎每天晚上都會覺得排泄道不暢、肚子總是脹脹的,有時候還感覺胸悶、心跳加快,這樣他就整晚整晚的睡不著,白天沒精神,工作沒效率。像他這種情況就是因為長期的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脾胃失和而引起的失眠。
脾胃不和為什麼會引起失眠呢?脾胃不和,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水濕滯留在體內,體內便濕氣旺盛,濕盛而化痰,痰熱上擾心神,人便會失眠。脾胃不和的人,往往會出現胸悶、腹脹、口苦、痰多等問題。
對於由脾胃不和引起的失眠,我們可以選神門穴、內關穴、百會穴、安眠穴,以養心神,再加上中脘穴、豐隆穴、內庭穴,以養脾胃。
神門穴為手少陰心經的原穴,心主神明,心藏神,因此神門穴通治各種神誌疾病。神門穴在手腕部,手腕掌側橫紋的尺側一端,尺側的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取穴時,可以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魚際上角有一個突起的圓骨,從圓骨的後緣向上用手按,能按到一條大筋,這條在筋的外側緣與掌後橫紋的交點即是此穴。
安眠穴是經外奇穴,是治療失眠的經驗要穴。它在項部,翳風穴和風池穴之間。取穴時,先找到耳垂後下方的凹陷處的翳風穴,再找到項部大筋外側緣的風池穴,用手在兩點之間畫一條線,線的中點處即是此穴。
對這幾個穴位,我們可以採取按摩的方法,每天堅持按摩各穴位3~5分鐘,或對每個穴位進行溫和灸10~20分鐘。
心脾兩虛型失眠的調養(1)
中醫認為失眠病位在心,是心出了問題。別看是心出了問題,但也與脾有關。心與脾是母子關係,心火生脾土,而且心的功能活動也依賴於氣血的濡養,而脾是氣血生化的源頭,脾虛則化源不足,心失所養,就會出現失眠的問題。《景岳全書?不寐》中說:無邪而不寐者,必營血之不足,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這種失眠屬於心脾兩虛型的,往往會有多夢易醒,且伴有神疲乏力、頭暈目眩等證。
對於由心脾兩虛造成的失眠,我們可以選神門穴、內關穴、百會穴、安眠穴,再加上心俞穴、脾俞穴、三陰交穴。
心俞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經穴,是心的背俞穴,像心痛、驚悸、失眠、健忘等證,都可以通過它來治。心俞穴位於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時,正坐或俯臥,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2指寬處。
每天堅持按摩以上各穴位3~5分鐘,或對每個穴位進行溫和灸10~20分鐘。長期堅持,對改善睡眠狀況很有效。
正所謂胃安則眠寧,只要我們將脾胃調理好了,使脾胃的運化如常,那麼想獲得優質的睡眠就真的不是夢了。
肌無力多是脾虛惹的禍重症肌無力從脾胃調治之法
重症肌無力主要是因為脾胃虛損所致。脾主肌肉,脾有了問題,肌肉自然會出問題。
 什麼是重症肌無力?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實這種病比較常見。它主要表現為肌肉無力,日重暮輕,活動後加重,休息後減輕。本病一般多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女性朋友要比男性多,但是到了晚年後發病者又以男性居多。此病多侵犯眼肌、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與四肢肌肉等。
重症肌無力在中醫裡屬於痿症範疇,即痿軟無力。本病主要是因為脾胃虛損所致。脾是主肌肉,脾有了問題,肌肉自然會出問題。
《靈樞?本神》載:脾氣虛則四肢不用。《難經?十六難》也說: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因此,我們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脾胃虛弱所致。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穀,統血、主肌肉、四肢。脾胃虛損,運化無能、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失養而成為痿症。
很多人以為脾胃有問題多是小問題,事實上重症肌無力屬於頑固的慢性病,​​病情纏綿,經常反复。
我遇到過這樣一位小患者,得病那年15歲。這個孩子的父母平時上班都很忙,也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孩子自己來做。這個孩子也非常懂事,一般簡單的家務活都能自己做,從不用父母操心。有一天,這個孩子突然覺得自己的右眼皮好像總往下垂,沒勁兒。當時孩子的父母也沒注意,小孩子也沒說。過了一段時間後,這個孩子感覺自己的兩側上眼皮都抬不起來了,眼球轉動也不靈活了。上午好一點,到了晚上就感覺難受。後來,父母發現孩子最近不愛吃東西了,而且孩子吃點東西還感覺肚子脹。父母感覺問題很嚴重。於是,他們急忙找到了我來診治。
聽了孩子的自述和家長的介紹後,我又為孩子進行細緻的檢查,發現其舌質淡,苔薄白,脈弱無力,最後診斷為眼肌型的重症肌無力。他這種情況多是由脾氣虛弱所致,所以治療上應以健脾益氣、活血通絡為主。我取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並配攢竹穴、魚腰穴、太陽穴、四白穴,為其進行針灸治療。經過幾個療程後,病情總算控制住了。
脾俞穴是脾經經氣輸注的地方,刺激此穴可以健脾益氣;胃的募穴中脘與胃經的合穴足三里施以針刺或艾灸,可使脾陽得健,運化有權;刺激三陰交穴可健脾助運;血海穴有補氣活血的作用。
脾俞穴、中脘穴、血海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四白穴、攢竹穴,這幾個穴位我們前面介紹過了,那麼魚腰穴、太陽穴在哪兒呢?
魚腰穴是經外奇穴,具有疏風通絡的作用。它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取穴時,正坐或仰臥,在瞳孔直上,眉毛中。
太陽穴也是經外奇穴,它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取穴時,我們可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連一條直線,從直線的中點外往後外方取1橫拇指處即是此穴。
重症肌無力恢復期者,可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每次每穴位按摩3~5分鐘;或對這幾個穴位進行艾灸也可以,每次每穴灸10~20分鐘。
重症肌無力雖與脾虛有關,但是由於五臟是息息相關的,脾胃虛損會進一步累及他臟。因此,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辨證施治。
補脾以治咳嗽咳嗽從脾胃調治之法
《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各種原因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不能運化水濕,生為痰濁,痰濁上乘,蘊貯於肺,出現咳嗽。
咳嗽是現代人非常常見的一種症狀。中醫裡講,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因為發病時往往既有聲音,又有痰液,所以合稱為咳嗽。
一說到咳嗽,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它與肺有關。肺是一方面,因為肺主皮毛,外邪侵入人體,首先通過皮膚、毛髮侵犯肺部,使肺功能失調,從而引發外感咳嗽。但咳嗽還有內傷的原因,內傷咳嗽的發生與其他臟腑是息息相關的。
咳嗽本身既是具有獨立性的一個病症,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且其他臟腑功能失調時,常會使內邪傷於肺,出現內傷咳嗽,因此《素問?咳論》中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脾胃與肺息息相關
那麼,咳嗽與脾胃又有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
從經絡及五行來說,肺與脾有母子關係。肺屬金,脾屬土,脾土能生肺金,因此說脾是肺的母親,肺是脾的兒子。當脾胃出問題時,脾土不能生養肺金,就會導致肺氣不足,皮毛不固,容易感受外邪而引發感冒、咳嗽等。
從氣血方面來看,肺是主呼吸之氣,又主一身之氣,而脾胃是氣血生化的源泉。肺主一身之氣是以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為前提的。
從氣機升降來看,我們知道脾胃升降是臟腑氣機升降的樞紐。如果一個人經常咳嗽,肺氣就會上逆,這樣就會影響脾胃的升降功能。而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脾胃失調,一方面會使肺的氣機更加紊亂,另一方面脾土不能生肺金,就會使得肺的宣發肅降失常。這時咳嗽越來越不容易好,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我們想要調理好肺氣,一定要先調理好脾胃中焦之氣。
中醫認為,在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過程中,痰佔十分重要的地位。痰是臟腑功能失調,津​​液輸布障礙,或邪熱傷津,煉液而成的。脾虛易生痰。脾是主運化的,《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各種原因導致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不能運化水濕,生為痰濁,痰濁上乘,蘊貯於肺,出現咳嗽。
脾虛易生痰,補脾以治咳嗽
脾虛容易生痰,所以我們通過補脾來治療咳嗽。
有這樣一位患者,有一年冬天裡發生了咳嗽。治了幾次,雖有效果,但咳嗽還是反復發作,咳聲低沉而粗重,痰也比較多。而且當痰咳嗽出來之後,就不咳嗽了。吐出的痰多黏膩或稠厚成塊,顏色發白。如果在每天早晨吃完飯後或吃得有點多的時候,痰就會變得更多。平時吃了太多的油膩食物也會加重病情,有時還會感覺胸悶脘痞,噁心想吐,不愛吃東西,身體也沒有勁兒,大便溏薄。我發現其舌苔白膩,脈濡滑。我判斷這是痰濕蘊肺所致的咳嗽。
像他這種情況多由於平時貪食生冷或肥甘厚膩的食物,使得脾胃受損所致。脾胃本身是運化水濕的,脾胃功能失調就會使水濕停聚,內生為痰,上漬於肺,阻塞氣道,影響氣機出入,因此出現咳嗽反復發作的症狀。為什麼早晨痰多呢?這主要是因為夜間的痰常留至早晨起床時排出。為什麼吃了甘甜油膩的食物也會使得痰多呢?這是因為甘甜油膩的食物本身就不易消化,而脾胃不能很好地進行消化,就會聚濕生痰,越聚越多,使得病情加重。
對於由痰濕蘊肺所致的咳嗽,我們在臨床上以健脾化濕、調補肺氣為主。按摩選穴主要以太淵穴、肺俞穴、脾俞穴、太白穴、豐隆穴、合谷穴為主。
太淵穴是肺經原穴,能大補肺氣,它是肺經中原氣聚集最多的地方。此處就相當於肺經的源頭,肺氣由這裡源源不斷地運往全身各處。刺激此穴就相當於深挖井一樣,把肺氣源源不斷地挖出來,並輸送到全身。
太淵穴配肺的背俞穴肺俞和脾的背俞穴脾俞,可以健脾化濕、補益肺氣。再加上胃經上的豐隆穴和大腸經的原穴合谷穴,可以調和胃氣,使氣行津布,以化痰補肺。如果是咳嗽兼有喘的人可加定喘穴。定喘穴是經外奇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取穴時,正坐低頭或俯臥,此穴就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定大椎穴,定喘穴就在旁開0.5寸的地方。如果有胸脘痞悶的症狀,可加足三里穴和內關穴。
以上穴位我們平時可以多進行按摩或艾灸,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或艾灸10~20分鐘。
除了多刺激穴位外,咳嗽病人平時還應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內正氣,注意保暖;飲食上要少吃辛辣厚味的食物,一定要戒掉菸酒。工作上,要少勞累,多注意休息;情誌上,要遠煩惱,少生氣。
痰為哮喘的宿根哮喘從脾胃調治之法
哮喘緩解期,應注意固本,以培補身體的元氣,防止疾病復發,這時應側重健脾,助其運化能力,以消除痰濁內生的根源。
 就如同咳嗽一樣,哮和喘雖然連在一起說,但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哮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聲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間有哮鳴音為主症;人之所以會發出哮鳴,是由於呼氣受到了阻礙、擠壓,進而產生了高頻的尖銳的聲音。喘是指吸氣節奏加快,就像是我們跑完步後呼呼帶喘那種感覺。《說文》中的解釋是:喘,疾息也。哮和喘同時發作,合稱為哮喘。
哮喘的宿根是痰
中醫認為,哮喘有宿根,這個宿根就是痰。朱丹溪認為,哮喘專主於痰。哮喘的病因以痰為主,為宿痰內伏於肺,遇到外感因素就會被誘發。
產生痰的原因有很多,像平時我們飲食不注意節制,貪食厚味肥甘,酗酒,損傷脾胃,脾虛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失職,則水濕內生,濕聚成痰;經常吸煙的人也會生痰。痰伏於內,膠結不去,於是這就成了哮喘的宿根。《醫宗必讀》載: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隔,凝聚為痰。《醫方集解》也認為:痰之生由於脾氣不足,不能致精於肺,而痰以成者也。
脾和肺是母子關係,脾為母,肺為子,脾胃虛弱,土不能生金,會累及肺氣不足。肺主皮毛,外邪侵襲身體首先會侵犯皮膚和毛髮,肺虛衛外不固,正氣虛弱,就容易感受外邪,外邪與痰氣相搏,自然會誘發哮喘。
中醫認為,哮喘緩解期,應注意固本,以培補身體的元氣,防止疾病復發,這時應側重健脾,助其運化能力,以消除痰濁內生的根源。
在哮喘的緩解期,我們可以選尺澤穴、內關穴、足三里穴、豐隆穴進行保養。
尺澤穴是肺經的合穴,合治內腑。尺澤穴在肘橫紋上。取穴時,把手掌朝上,肘部微微彎曲,先在肘彎裡摸到一條大筋,該條大筋的橈側緣肘橫紋的交點即是此穴。
內關穴有寬胸理氣、宣肺平喘、降逆止嘔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補脾胃的要穴;豐隆穴是專門化痰的,與痰有關的病都可以找它來治。
哮喘病人在緩解期可多按摩或艾灸以上穴位,每穴位每次可按摩3~5分鐘,艾灸可進行10~20分鐘。
哮喘病的穴位貼敷法(1)
哮喘病人還可以使用穴位貼敷的方法進行調養。在臨床上,我常在三伏天用穴位貼敷來治療哮喘,這就是中醫裡常說的冬病夏治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按照時令夏至後的第3個庚日即為三伏的第一天(頭伏),這個時候陽氣達到頂峰,是一年中最炎熱、最潮濕的季節。可以這樣認為,就是天氣太熱了,人們宜伏不宜動。三伏天雖熱,但也有個好處,這段時間是治療哮喘的最佳時機。中醫認為春夏宜養陽,在三伏天保養好身體的陽氣,使其充沛可以預防控制冬天哮喘病的發作,這也就是冬病夏治的原理。
如果是哮喘,且痰多咳喘上氣者,可將天南星30克、白芥子30克研成細末,過篩,然後再用薑汁把藥末調勻成糊狀,貼在湧泉穴和中脘穴上,並用紗布固定。
如果哮喘時,面色發紅,喘氣粗大,鼻孔總感覺有熱氣,可取芫花100克,桃皮80克,濃煎取汁,然後用一塊紗布放入藥汁中泡一會兒,取出貼在膻中穴(在胸部,身體前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的中點)和定喘穴上。等藥乾了以後馬上再換1塊,在這兩個穴上輪換浸漬,每次4~5小時。
治病要治本。痰為哮喘的宿根,只要我們把痰制服了,哮喘的問題就會從根子上解決掉。
讓中氣每一天都固護好胃胃下垂從脾胃調治之法
 胃下垂是因為脾氣虛,中氣因而下陷,中氣虛則不能升提,使胃體下垂。艾灸對脾胃有明顯的強健作用,可增強胃的張力。
什麼是胃下垂?就是和正常人的胃相比,位置低了一些,如果胃下垂到肚臍2~3指處,我們就稱之為胃下垂。生活中,有些人吃飽後,常常解開皮帶釦子,讓肚子放鬆放鬆。其實,這樣不好,會造成腹腔內壓的下降,導致胃下垂。
一般來說,從事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容易胃下垂,像教師、售貨員等。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腸疾病進行性消瘦的女性朋友,也容易得這種病。
有這樣一位女士,人長得很漂亮,就是太瘦了。為了保持現在的體形,她仍然節食減肥。就在最近,這位女士感覺自己的胃有點不舒服,有時還有噁心、頭暈、胃部下墜的感覺。來到醫院一檢查,結果是胃下垂因為過度節食所致。過度節食導致胃腸功能差,中氣下陷,進而引起胃下垂。
從中醫角度來看,胃下垂是脾出了問題。我們說過脾有升清的作用,此外它還有一個升提的作用。所謂升提就是說脾氣有維持人體內臟在一定位置上的功能。因此,脾氣健旺,方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果脾氣下陷,就會出現腹部脹墜、內臟下垂、脫肛久痢等現象。胃下垂就是因為脾氣虛,中氣因而下陷,中氣虛則不能升提,使胃體下垂。
臨床上,我常採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有一位女性患者,是一名教師。她自訴一年來,經常感覺腹痛、腹脹,當時也沒注意,後來症狀越來越嚴重。有時還伴有腹瀉或便秘,不愛吃東西,感覺身上沒勁兒,頭暈,失眠。後經胃腸鋇餐透視提示是胃下垂。我發現其苔白脈沉無力,為中氣下陷所致。後來我取百會穴、氣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為其進行艾灸治療。
其中,百會穴屬於督脈與三陽經交會穴,灸此穴能使陽氣旺盛,有提升固攝之力;氣海穴總調下焦氣機,可培補元氣;足三里穴能調理脾胃以助運化,使胃收縮加強,增強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中脘穴對胃部的功能具有較強的調節作用,灸之可使胃下緣升高,胃蠕動增強。
艾灸時,對每個穴位進行溫和灸10~15分鐘,以得氣為度,如出現酸、麻、脹、蟻行感等。共治療3個療程,症狀有了明顯改善。
敷臍法也可以改善胃下垂的情況。可取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然後將二者搗成泥糊狀,貼敷在肚臍上,每天早1次,隔4天換藥1次。一般敷藥6次左右就有明顯的改善。
胃下垂患者平時還要做到少食多餐,細嚼慢嚥,食物以細軟為主,減少辛辣食物的刺激。平時還可以通過按摩胃脘部的方法以提升胃。按摩時,張開手掌,掌根放在胃底部的下緣,手指用力深按,由下而上,慢慢地向上托舉,動作緩慢而均勻,每次托舉5厘米左右,並逐漸加大力度。
獻給慢性胃炎者的福音慢性胃炎從脾胃調治之法
胃炎主要是由於現代人飲食不節制,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或經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還經常吸煙和酗酒,使脾胃受損,以致胃失和降,氣機阻滯所致。
什麼是胃下垂?就是和正常人的胃相比,位置低了一些,如果胃下垂到肚臍2~3指處,我們就稱之為胃下垂。生活中,有些人吃飽後,常常解開皮帶釦子,讓肚子放鬆放鬆。其實,這樣不好,會造成腹腔內壓的下降,導致胃下垂。
一般來說,從事長期站立工作的人容易胃下垂,像教師、售貨員等。此外,慢性消耗性疾病,尤其是胃腸疾病進行性消瘦的女性朋友,也容易得這種病。
有這樣一位女士,人長得很漂亮,就是太瘦了。為了保持現在的體形,她仍然節食減肥。就在最近,這位女士感覺自己的胃有點不舒服,有時還有噁心、頭暈、胃部下墜的感覺。來到醫院一檢查,結果是胃下垂因為過度節食所致。過度節食導致胃腸功能差,中氣下陷,進而引起胃下垂。
從中醫角度來看,胃下垂是脾出了問題。我們說過脾有升清的作用,此外它還有一個升提的作用。所謂升提就是說脾氣有維持人體內臟在一定位置上的功能。因此,脾氣健旺,方能使機體內臟​​不致下垂;如果脾氣下陷,就會出現腹部脹墜、內臟下垂、脫肛久痢等現象。胃下垂就是因為脾氣虛,中氣因而下陷,中氣虛則不能升提,使胃體下垂。
臨床上,我常採用艾灸的方法來治療中氣下陷所致的胃下垂。有一位女性患者,是一名教師。她自訴一年來,經常感覺腹痛、腹脹,當時也沒注意,後來症狀越來越嚴重。有時還伴有腹瀉或便秘,不愛吃東西,感覺身上沒勁兒,頭暈,失眠。後經胃腸鋇餐透視提示是胃下垂。我發現其苔白脈沉無力,為中氣下陷所致。後來我取百會穴、氣海穴、足三里穴、中脘穴為其進行艾灸治療。
其中,百會穴屬於督脈與三陽經交會穴,灸此穴能使陽氣旺盛,有提升固攝之力;氣海穴總調下焦氣機,可培補元氣;足三里穴能調理脾胃以助運化,使胃收縮加強,增強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中脘穴對胃部的功能具有較強的調節作用,灸之可使胃下緣升高,胃蠕動增強。
艾灸時,對每個穴位進行溫和灸10~15分鐘,以得氣為度,如出現酸、麻、脹、蟻行感等。共治療3個療程,症狀有了明顯改善。
敷臍法也可以改善胃下垂的情況。可取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然後將二者搗成泥糊狀,貼敷在肚臍上,每天早1次,隔4天換藥1次。一般敷藥6次左右就有明顯的改善。
胃下垂患者平時還要做到少食多餐,細嚼慢嚥,食物以細軟為主,減少辛辣食物的刺激。平時還可以通過按摩胃脘部的方法以提升胃。按摩時,張開手掌,掌根放在胃底部的下緣,手指用力深按,由下而上,慢慢地向上托舉,動作緩慢而均勻,每次托舉5厘米左右,並逐漸加大力度。
獻給慢性胃炎者的福音慢性胃炎從脾胃調治之法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於現代人飲食不節制,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或經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還經常吸煙和酗酒,使脾胃受損,以致胃失和降,氣機阻滯所致。
慢性胃炎在中醫裡屬於胃痛的範疇,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要症狀。
中醫認為,慢性胃炎主要是由於現代人飲食不節制,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或經常吃生冷、刺激性的食物,再加上有些人還經常吸煙和酗酒,使脾胃受損,以致胃失和降,氣機阻滯所致。或因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或肝鬱化火,耗傷胃陰;或病久氣滯血淤,阻滯胃絡等引起。
慢性胃炎在臨床辨證上主要有脾胃虛寒型和肝氣犯胃型。
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的調養
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多是因為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
我有一位經常跑業務的朋友,他在業務忙時根本無暇顧及吃飯,經常是飢一頓、飽一頓的。後來,他就感覺胃有些隱隱作痛,平時喜歡吃熱的東西,胃難受的時候按著會感覺舒服,餓的時候疼痛明顯,吃東西後就會有所緩解,平時食慾也不怎麼好,有時還泛吐清水,渾身無力,四肢冰涼。剛開始,他以為是消化不良,也沒有太在意。有一次,他肚子疼得受不得了,去醫院檢查,結果是慢性胃炎。
吃了幾次藥後,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後來他找我幫他做調養。我發現其苔薄白,脈細弱,屬於脾胃虛寒型的胃炎。我為其溫針(在針入皮下的毫針柄上,或針體部用艾絨燒熱,使熱通過針體傳入體內)足三里穴、內關穴來治療。此法具有溫陽散寒、補益脾胃、溫通經絡、活血化淤的功效。經過兩個療程後,他的各項症狀明顯減輕。
對於此類型的胃炎,我們平時可以通過按摩來進行調養。每天堅持按摩足三里穴、內關穴、腎俞穴、氣海穴各3~5分鐘。
我們還可以採用敷臍法來進行調養:取娑羅子、水菖蒲、乾薑、 食鹽各適量搗爛,烤熱後敷於臍部,同時開水沖服催吐。對於脾胃虛弱、飲食積滯引起的胃痛很有效果。
肝氣犯胃型慢性胃炎的調養
肝氣犯胃型慢性胃炎,是因為肝氣太過克制脾土,導致胃脘部飽悶不適或脹滿疼痛,吃完東西後病情加重,痛無定處,常伴有氣頻繁,放屁後感覺舒服。這時我們可以選肝俞穴、梁丘穴、陽陵泉穴、太衝穴進行按摩。
肝俞穴為肝的背俞穴,有疏肝利膽、理氣止痛的功效。此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取穴時,俯臥,在第9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
陽陵泉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此穴在小腿的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屈膝成90°,在膝關節外下方、腓骨小頭前緣與下緣交叉處能看到一個凹陷,陽陵泉穴即在此處。
梁丘穴是胃經的郄穴,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
以上穴位搭配互用,有很好的舒肝健脾之功效,可在每天分別對每個穴位進行按摩3~5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
敷臍法也可緩解此類型胃炎引起的胃痛:取川楝子、元胡、香附各6克,沉香3克,共搗成末,再用適量的薑汁調成糊狀,敷於臍部,外邊用紗布固定住。每天換藥1次。
由於飲食因素在慢性胃炎發病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防治胃炎的關鍵。平時在飲食上,我們應以清淡為主,少食肥、甘、厚、膩、辛辣等食物;宜細嚼慢嚥,切忌暴飲暴食及食無定時;注意飲食衛生;少飲烈酒及濃茶。
讓準媽媽一天比一天舒服妊娠嘔吐從脾胃調治之法
女性懷孕時,胎氣上逆,臟腑功能失常,導致胃失和降,從而引起妊娠嘔吐。
 很多孕媽媽在懷孕的前3個月時間內,會出現妊娠嘔吐反應,比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偏食挑食、身懶發困、頭暈倦怠等。像這種情況一般在3個月後就會自行消失。
妊娠嘔吐的症狀有輕有重,有個別孕婦嘔吐嚴重,幾乎是吃什麼吐什麼,甚至喝口水都會吐,嚴重時會吐膽汁,身體日漸消瘦。還有的孕婦甚至聞到食物的氣味也會出現噁心、嘔吐,不能正常進食。一般多發生在早晨,因此也稱之為晨吐
中醫認為,妊娠​​嘔吐主要由沖氣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胃位居於中焦,是受納腐熟水穀的,其氣以降為順。外邪、飲食、情誌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臟腑失和,從而影響胃的功能,使胃失和降,水穀逆氣上沖,引起嘔吐。女性懷孕時,胎氣上逆,臟腑功能失常,導致胃失和降,從而引起妊娠嘔吐。
妊娠嘔吐主要有脾胃虛弱和肝胃不和兩種類型,下面我分別介紹一下:
有這樣一位女性患者,她在懷孕後,經常噁心嘔吐,最後實在沒什麼可吐的了,就吐清水,受不了食物的氣味,口淡無味,精神疲倦,天天想睡覺。我為其檢查發現其舌淡苔白,脈緩滑無力。
她這種情況就屬於脾胃虛弱型的妊娠嘔吐。這有可能是因為她本身脾胃虛弱,懷孕後衝脈氣盛,上逆犯胃,導致胃失和降;或脾虛運化無力,導致痰飲留滯,隨沖氣上逆導致嘔吐。像她這種情況治療應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為主。後來,我在其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公孫穴上進行艾灸治療。幾個療程後,效果顯著。
在這裡,中脘穴、足三里穴分別為胃經募穴與合穴,灸之以和胃降逆;配衝脈交會穴公孫,既可健脾和中,又能平降上逆之衝氣;內關穴有和胃理氣、寬中止嘔的作用,為治療嘔吐的要穴。
平時我們也可以對這幾個穴位進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鐘。

肝胃不和型妊娠嘔吐的調養
女性朋友在懷孕後會以陰血養胎,這時肝陰不足,肝氣有餘,夾沖氣上逆犯胃,就會導致噁心嘔吐。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酸水或苦水,胸滿脹痛,噯氣嘆息,有時頭痛、頭暈,莫名煩躁,口中乾渴,精神抑鬱。這時治療或保養應以平肝和胃、降逆止嘔為主。
在調養上,我們可以取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太衝穴進行按摩或艾灸。之所以配肝經原穴太衝,是因為它有疏肝理氣降逆的功效。可以對以上幾個穴位每次每穴按摩3~5分鐘,或每次每穴艾灸10~15分鐘。
除了以上方法外,還可以進行拔罐治療。主要穴位取脾俞穴、肝俞穴、胃俞穴、內關穴;配穴,如果是脾胃虛弱型的,可加足三里穴、中脘穴;如果是肝胃不和型的,可加期門穴、太衝穴。期門穴是肝經的募穴,它位於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處。
拔罐前,先對穴位局部進行常規的消毒,用閃火法將適當大小的玻璃火罐拔於所選穴位上,留罐10~15分鐘,視病情輕重選擇每天進行1次或隔天進行1次,10次為1療程。
為了緩解妊娠噁心嘔吐的症狀,我們還要從飲食上加以調節。這時的食物一定要清淡,沒有必要太過於注重營養,也不要強迫自己吃很多的東西,依照自己的口味吃東西;食物可以吃得偏乾一些,不要喝太多的水,這樣可以有效抑制嘔吐。
產後可以不水腫產後水腫從脾胃調治之法
脾胃是負責運化的,脾胃虛弱則水濕運化不利,多餘的水分積聚在體內就會形成水腫。
很多年輕的母親生完孩子後常抱怨:剛生完孩子後身體不瘦反而腫脹了,尤其是腳脹得像包子似的。坐完月子後雖然消退了不少,可還是一直保持輕度的浮腫,有時候用手指一按就是一個坑兒。還有的產婦,不僅身上有水腫,而且還常腰酸背疼,渾身無力,心慌氣短。到醫院檢查也沒什麼毛病。
其實,這就是女性產後的常見問題,即產後水腫​​。一般來說,產後水腫在坐完月子後大多都不治而愈,也有個別人需要調養一段時間才能恢復。但不管怎麼說,產後水腫總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兒,能儘早解決當然是件好事。
一般情況,由脾胃虛弱引起的產後水腫比較多。脾胃是負責運化的,脾胃虛弱則水濕運化不利,多餘的水分積聚在體內就會形成水腫。
有這樣一位女性朋友,今年30歲,剛生完小寶寶,整個人也了一圈,尤其是大腿和腰部水腫得厲害,手腳冰冷。平時也不怎麼愛吃東西,大便溏稀,小便很少,有時腹部經常脹痛,渾身無力,精神也不好。她的老公也是很著急,在我的診室裡一直搓手、嘆息。我笑著說:這是小問題,你就放寬心吧,一點都不用急。
像這位女士的情況屬於脾胃虛弱型的產後水腫。我選了中極穴、關元穴、脾俞穴、腎俞穴,用艾條分別艾灸每個穴位,以皮膚發紅為宜。每天1次或者隔天1次。我又將具體方法詳細教給了她老公,讓他回家為老婆做艾灸,並笑著對他說:這可是你表現的最好機會了。這兩人臨走時又是一番感謝。
水腫患者平時還可以從飲食入手。像紅豆、薏米啊,都是很好的消腫食物。紅豆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它與老薑一同煮湯服食,對產後下肢水腫有很好的療效。薏米有健脾滲濕、除痺止瀉的功效,將它與紅豆、老薑一同煮湯食用,也有很好的利水滲濕、健脾消腫的功效,是產婦去腫的上好食療。
產婦平時的飲食上要保持清淡,適當多吃一些魚類;睡前最好少飲水;還要杜絕生冷食物,這些東西是最容易傷害脾胃的,一定要遠離。
從根本上告別肥胖肥胖從脾胃調治之法
肥胖與五臟都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從脾胃的角度來說,脾胃功能失調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
 看自己是不是肥胖,可以先了解一下自己的體重指數,即BMI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這個體重指數如何計算呢?有個公式:
BMI=體重(kg)/身高2(m2)
根據這個公式,再根據我國成年人的體重指數標準(正常體重:18.5 BMI23.9;超重:BMI 24;肥胖:BMI 28),我們就能判斷出自己的體重是不是超標了。
客觀地說,肥胖與五臟都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從脾胃的角度來說,脾胃功能失調才是肥胖的根本原因。現代人因為長期的飲食不節,導致脾胃運化失調,以致攝入的水穀精微不能轉化成我們身體需要的能量,而是轉化成痰濕,淤積在體內,從而形成肥胖。而且有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大腹便便。這種情況在中年女性朋友當中比較突出,但是現代男性朋友也有向此靠攏的趨勢。
一般來說,這種脾胃失調所致的肥胖者多為痰濕體質。這種人除了大腹便便外,還表現為愛出汗,且多黏膩;平時感覺肢體酸困沉重,渾身不舒服;有時還會感覺頭暈、胸悶、心悸、胸腹脹滿。觀察這些人的舌頭,舌體多胖大,舌上有齒痕,舌苔厚膩或白滑,脈濡滑。
元代醫學家朱丹溪曾說過:肥人多濕”“肥人多痰。這充分說明肥胖者與痰濕有很密切的關係。而痰濕的產生無外乎有兩個原因:一是外因,主要與飲食有關。正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指出:內濕,多因久病脾虛或飲食不節、貪食生冷、嗜飲酒類,損傷脾氣,以至脾陽不振,運化失司,氣化不利。二是內因,與脾之健運有關。脾喜燥惡濕,如脾虛中陽不振,運化失司,則水濕凝聚不化,留中滯膈,化而成痰。
如果你的肥胖是此種類型,那我們在調養脾胃上下功夫,便可以輕鬆完成一次減肥之旅了。這裡我向大家推薦3個穴位,外加一個摩腹法。
3個穴位是中脘穴、天樞穴、豐隆穴。中脘穴是腑的會穴、胃的募穴;天樞穴是大腸的募穴;豐隆穴是祛濕除痰的要穴。這3個穴位同用,可調臟腑、化痰濁、消濁脂,治療肥胖的效果顯著。
日常使用時,我們可以對這3個穴位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摩3~5分鐘即可;也可對這3個穴位進行艾灸,每個穴位進行15分鐘左右,天天堅持,效果顯著。
如果再配合摩腹法,不僅可健脾開胃,還可去除小肚子,讓你不再大腹便便。摩腹時, 按順時針方向,順著腸子運動的方向推,每天堅持摩腹半小時左右,會有很好的效果。
在日常飲食中,我們還要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如薏米、蓮藕、大棗以及各種豆類食物。當然,堅持體育鍛煉也是一個不錯的減肥法。
可以還原的美麗青春痘從脾胃調治之法
青春總是美好的,偶爾的痘你玩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們對自己有信心,積極挖掘身體抵禦外邪的潛能,一切身心上遭遇的問題都會還原為一個美麗的真實!
無論是男性同胞,還是女性朋友,誰都想擁有一張漂亮光滑的臉,可是小小的青春痘卻打破了很多人的夢想。這真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因為青春痘並不僅僅是你臉面的事,而且它能打擊你在人前的自信心。
其實,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們認清了青春痘的本質,那麼一切問題就不再是什麼問題了。
青春痘多長於年輕人的面部及胸、背、肩等部位。通常是圓錐形的小紅疙瘩,有的有黑頭。從中醫角度來看,青春痘有很多類型,但以肺胃火盛型為最常見。這主要與他們日常飲食不節有關,飲食不節導致脾胃受損,肺胃鬱熱,上蒸顏面而形成此症;此外不良情緒也會誘發此病。
此類型的青春痘以女孩子居多,多發生在臉上,尤其是額頭、面頰、鼻子旁,皮疹炎症明顯,或有膿皰,伴有口臭、口乾,小便發黃,大便乾結,舌質紅,苔黃,脈數。
背俞穴挑刺法治愈青春痘
我在臨床上治療肺胃火盛型的青春痘,常用腰背部的背俞穴進行挑刺治療。比如說,對背部的胃俞、肺俞等穴進行挑刺治療,效果顯著。
在出門診時,我經常遇到很多女中學生患有此型的青春痘。有一天,一位家長帶著自己的上高中的女兒來找我。小女孩有些羞怯,臉上還蒙著一塊紗巾,只露出兩隻眼睛。孩子的家長告訴我:前一段時間,這孩子的臉上就一直長痘痘,現在已經很多了。也不學習了,整天呆在家裡,悶悶不樂,讓人好不心疼??”
後來,我讓這個孩子把麵紗摘下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只是嘴唇周圍,兩面頰、鼻子旁邊出現了幾個膿瘡性青春痘。右面頰處下頜處稍為嚴重一點,有斑痕,顏色微紅。這時,女孩子開始哭上了,情緒有點激動:李教授,你救救我吧,我現在真是沒臉見人了。我倒是被她逗樂了,至於嗎?這點小情況我手到病除。聽了我的話,女孩子頓時安靜下來了。
我又問了問病情,女孩說有時感覺痘痘有點癢痛,而且每次在月經來之前症狀會加重,自己的情緒也變得急躁,大便有些幹。用了一些塗抹的藥物也沒什麼效果。後來,我為其又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她就是肺胃火盛型的青春痘,我對其背部俞穴肺俞、胃俞等穴進行穴位挑刺療法,以清其肺熱和胃熱。幾個療程下來,孩子臉上的痘痘就不見了。
之所以在這裡我不提詳細的做法,是因為對於稍重一點青春痘來說,我的建議是最好去醫院進行詳細治療,何況穴位挑刺療法並不是誰都能做的。
對於較輕的肺胃火盛型的青春痘,我們可以採用對肺俞穴、胃俞穴、內庭穴進行針刺放血的方法來進行治療。肺俞穴是肺的背俞穴;胃俞穴是胃的背俞穴;內庭穴是胃經的滎穴,它天生就是胃火的剋星,專瀉胃火的。
很多人可能一聽放血就有些害怕,其實你去醫院化​​驗血時,醫生用採血針在你手指肚上紮一下並擠出幾滴血,這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你害怕過嗎?而且也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的疼。當然天生暈血怕疼的就另當別論了。我們家里平時可以備一個採血針,必要時用採血針放血,也有很好的效果。
大椎穴上刺血加拔罐法,讓你告別青春痘
臨床上,我們還使用在大椎穴上進行刺血加拔罐的方法治療此類型的青春痘。
在大椎穴上放血可瀉肺胃蘊熱,起到條達氣機、瀉熱散結、活血化淤的作用。我每週出完門診後,都會讓我的學生為我在大椎穴上放幾滴血,每週都放1次,放完之後感覺精神氣爽,輕鬆很多。
具體操作時,先將大椎穴處的皮膚消毒,再用經過消毒的三棱針在大椎的局部皮膚上快速點刺大椎穴3~5下,點刺深度中等,然後立即在針刺部位拔火罐放血,放血量約3~5毫升,每週進行2次,8次為一療程。針刺大椎穴可清熱活血,疏通經絡,再配以拔火罐之法,可增強清熱活血的功效。
無論是用哪種方法治療,病人首先要遠離辛辣甘肥的食物,每天可用硫磺香皂洗臉兩次,千萬不要用手擠捏膿包,平時應多吃一些清淡的新鮮蔬菜和水果,還要保持一個好心情。
青春總是美好的,偶爾的痘你玩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我們對自己有信心,積極挖掘身體抵禦外邪的潛能,一切身心上遭遇的問題都會還原為一個美麗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