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第一部分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1)
  子時——23:00~1:00——膽經當令

子時一陽初生,猶如種子開始發芽,嫩芽受損影響最大。這時不要熬夜,要及時上床睡覺。通常在子時前入睡者,第二天醒來後頭腦會變得更加清醒,氣色也顯紅潤。子時前入睡是對膽經最好的照顧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當令?當令有“合時令、值班”的意思。比如,吃當令蔬菜,就是說要吃合時令的蔬菜,這時其義取“合時令”;膽經當令意思是膽經值班,此時其義取“值班”。

子時是指晚上23點到第二天淩晨1點,此時膽經最旺。這時我們該做什麼呢?很簡單,那就是睡覺。

子時是一天最黑暗的時候。《靈樞•營衛生會》指出:“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夜半即子時,陰隴指陰氣極盛。子時陰氣最盛,過了子時陰氣轉衰,陽氣開始生髮。此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正所謂“日入陽盡,而陰受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陽主動,陰主靜,此時最需要安靜。因此,子時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子時陽氣初生,這種初生的陽氣是維持整個人體生命活動不斷進行並欣欣向榮不可缺少的力量。管理者更應該關心員工的睡眠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很多工作場合要求夜間工作,白天休息,這給人們的睡眠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雖不能強求一定要夜間睡眠,但作為企業管理者一定要做好合理的安排:一方面不要倒班太頻繁;另一方面要儘量避免逆時相倒班,如三班倒的工人,以上午12時至下午4時為白班,下午4時至夜間12時為小夜班,夜間12時至早晨8時為大夜班。白班工人應先上小夜班,再上大夜班,不要使其先上大夜班後上小夜班。

按時起居似乎小事一件,但與工人的身體健康及工作效率關係密切,應引起企業管理者的高度重視。“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良好的睡眠可以讓我們的身體補充能量、恢復精力,有“養陰培元”之效。所以,掌握睡眠養生要領,便可踏上簡單易行的養生之道。

有人認為,睡眠方位與人體健康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古往今來,關於睡眠方位有不同的說法。

有資料指出,由於地球磁場的影響,人睡覺時採取頭北腳南的方位,使磁力線平穩地穿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干擾。而我國古代養生學家卻認為,人的睡覺方向應該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而改變。《備急千金要方》指出:“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意思是,在春夏季節頭向東、腳朝西;秋冬二季頭向西、腳朝東。

為什麼要這樣提呢?這是依據《黃帝內經》中“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而提出的,春夏屬陽,陽氣上升、旺盛,而東方屬陽主升,頭向東以應升發之氣而養陽;秋冬二季屬陰,陽氣收斂、潛藏,而西方屬陰主降,頭向西以應潛藏之氣而養陰。

儘管這些理論都有一定道理,但在實際生活中受房屋朝向和家居佈局的影響,而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可不必拘泥於這些理論,而產生不必要的擔心。建議大家依照自己的感覺,不可照搬。平時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不加班、不熬夜,入睡前安神定志,未睡眠、先睡心,或用溫水泡腳,並輔以足底按摩等,這些措施都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2)
  問:生活中有一些老年人為什麼在夜裏易失眠呢?青年人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倒下就睡著,這又是為什麼呢?

答:《靈樞•營衛生會》認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意思是說,年輕人氣血盛滿,肌肉滑利,氣道通暢,營氣和衛氣能正常運行,因此白天能保持精力充沛,夜裏睡眠也安穩。而老年人因為陽氣衰,陰血少,陰陽之氣不平和,機體不能得到陰陽之氣的滋養而使皮膚肌肉枯萎,經脈不通,五臟之氣不協調,表現為白天精力不充沛,夜裏易失眠。對於失眠,中醫通常可以分為心腎不交、心脾兩虛、膽鬱痰擾、食滯內停等類型,並採用辨證論治原則,用湯藥、針灸、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對失眠常有很好效果。

膽經是諸經中最火的明星

為什麼時下有的明星那麼火呢?是因為有人捧他,公司捧他、觀眾捧他……捧的人多了自然就火了。為什麼說膽經在諸經中是最火的明星呢?這是因為人體的其他十一髒也在“捧”它。《黃帝內經》說:“凡十一髒皆取於膽。”也就是說,其他十一髒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的少陽之氣,這也恰恰說明了膽經的重要性。

《靈樞•經脈》指出:“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如果你的膽經出現問題,則會出現口苦、時常歎氣、胸脅部作痛以致身體不能轉動等症狀;病情嚴重時,面部像有灰塵一樣毫無光澤,全身皮膚乾燥而失去潤澤,以及足外側感覺發熱等症狀。

如何甩掉這些問題呢?在膽經中,很多腧穴都是救命的法寶。

膽經上的腧穴主治骨所發生的疾病,尤其是對頭、腰、膝、關節疼痛有特殊療效。《靈樞•經脈》指出“是主骨所生病者”。膽之味為苦,苦味入骨,故膽主骨所生之病;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因此膽腑有病則會傷於骨。

在膽經的腧穴中,首先要想到膽經的合穴陽陵泉,也是筋的精氣聚會之所,具有除痛祛風、舒肝理氣的作用。陽陵泉的位置在哪兒呢?就在小腿外側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經常按揉陽陵泉穴,對膝關節酸痛、脅肋痛、下肢痿痹、腿足麻木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此外,用兩手大拇指分別按壓此穴或此穴下方的壓痛點,並持續按揉2分鐘,可緩解膽囊炎疼痛。

據報導,在X射線觀察下,用膽囊造影劑研究針刺對膽囊動力的影響發現,針刺無膽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的陽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膽囊影像明顯縮小,表明針刺能增加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此種作用在有針感時即開始,而在起針後10分鐘更加明顯。

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而上班族平時不能彎腰揉腿,那有沒有簡便的鍛煉方法呢?有!

不用按摩針刺就可刺激陽陵泉的小方法:

坐在座位上,腳跟著地,腳尖儘量抬起,然後以腳跟為軸兩腳尖外擺儘量轉向身體左右兩側,即兩腳跟併攏,腳尖外展成“一”字;前腳掌儘量抬起。等到陽陵泉、膽囊穴部位肌肉發酸發熱即可放鬆兩腳,休息片刻再練習。可兩腳同時練習或單腿練習。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3)
  說到膽經,風池穴也是一個功效卓著的穴位。風池穴位於頸部耳後發際下凹窩內,對偏頭痛、感冒、鼻塞、頭暈、耳鳴等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有些老年人陽氣不足,容易怕冷,有的老人頸部特別怕風,按揉風池穴會有酸痛感。可以每天堅持按摩雙側風池穴,對防治感冒有幫助。常用的幾種按摩方法如下。

① 用大拇指按揉。

② 中指、食指併攏按揉。

③ 兩手十指交叉於頸後掌心扣于風池,用掌根擠壓如同“拿”法,使穴位稍感酸脹為宜。每次按壓30~50次,感覺穴位發熱就可以了。

以下為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如果身上有點發冷、打噴嚏、流鼻涕、頭後微痛,拿揉風池穴區、摩擦後項或用艾條艾灸大椎穴至皮膚轉溫,則畏寒頭痛症狀消失。

此外,膽經上的帶脈穴(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也是一個需要重視的穴位。它是足少陽經與帶脈的交會穴。帶脈如帶環腰一周,約束縱行諸經。帶脈如果有病,會出現腹滿、腰部以下涼冷如同坐在冷水裏。選取帶脈穴,配合按摩膽經足臨泣(穴位)可立即使冷感消失。一位患者下肢怕冷發涼,針刺足臨泣後,不一會兒患者訴兩腳發熱,其效果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

還有自訴患肩周炎者,但肩周活動並未受限,僅是頸肩一線少陽所過處疼痛。經自己拿捏肩井穴(位於肩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一周後,肩部疼痛即可緩解。

膽經上的腧穴是膽經上的舞者,如何讓它們演繹健康而精彩的人生,全在於你是否照顧好它了。

雖說按壓穴位,可以有效止痛治病,但對於非學醫的人來說,千萬不要有“久病成醫”的想法。“久病成醫”者是指一些患慢性疾病的人,因長年患病、就診、用藥、查閱有關醫學書籍及刊物,對自己所患疾病有較多的瞭解,因而在疾病加重、復發等情況下,不但心中有數,而且知道如何處理和用藥。但疾病的種類繁多,許多疾病的臨床表現有相似的現象,病人不可能有全面的醫療知識予以鑒別,尤其是心、腦血管疾病,因其發病急、變化快,稍有耽擱就可能釀成大禍。比如,有報導患病10年的膽囊炎、膽石症患者,每年要發作三五次,有一天晚上又出現右上腹和背部疼痛時,還按“常規”服抗生素和6542後睡下,第二天清晨,家人發現猝死在床上,送醫院屍檢證實為心肌梗死。有的冠心病患者經消心痛等藥物治療病情穩定後,僅每日堅持口服50毫克阿司匹林,當有胸悶頭痛時,不是到醫院請醫生診治,而是擅自將阿司匹林加量至每日300毫克,不料一日大便時突然跌倒,送醫院便腦溢血而死亡。腦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發病急、變化快,生死之間往往在幾小時甚至幾分鐘之內。因此,搶救時必須爭分奪秒。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可以挽救的生命卻因院外延誤而死亡,其中很多就是耽誤在“久病成醫”的失誤上。因此,“久病成醫”者千萬不要麻痹大意,尤其是當“復發”與以往稍有不同,或略微加重時,更應高度警惕,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治。

非專業的中醫愛好者,能在醫生的指導下做一些自我保健治療,解決一些小問題,這值得推廣。但是,依法自療不能取效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請專業醫生診治,以免延誤病情。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4)
  現代醫學生理常識如下。

膽汁由肝細胞生成。成人每日分泌量約800~1000ml。

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膽汁中的膽鹽、膽固醇和卵磷脂等可降低脂肪的表面張力,使脂肪乳化成許多微滴,利於脂肪的消化;膽鹽還可與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結合,形成水溶性複合物,促進脂肪消化產物的吸收,並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在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於膽囊中。

在消化期間,膽汁則直接由肝臟及膽囊排至十二指腸內。

長時間不吃早餐者無法有效誘導膽囊收縮,日久膽汁濃縮易產生結石。所以長時間不吃早餐者常發生膽結石。

膽汁是在膽道中流動的一種特殊體液,由肝臟分泌。膽汁的生成過程非常複雜,肝臟產生的膽汁稱為肝膽汁。肝臟不斷生成膽汁,每天的生成量約為100~200ml,隨著人的活動、飲食的質和量,以及飲水量的不同而變化,進餐時肝臟產生的膽汁比平時多得多。

膽汁味苦,肝膽汁呈金黃色,而膽囊內的膽汁因濃縮而呈深綠色。應用色譜分析、光譜分析等現代分析技術分析膽汁所含成分,發現膽汁中大部分是水(肝膽汁中水約占97%),並溶有多種物質,其中包括能幫助脂肪消化和吸收的膽汁酸,以及與消化無關的肝的排泄物膽紅素,膽汁的顏色就是由膽汁中膽紅素的含量所決定的。此外,膽汁中含有磷脂、膽固醇、鈉、鉀、鈣、磷酸鹽和碳酸鹽等,以及少量蛋白質等成分。

膽汁有兩大作用:一是作為消化液,幫助脂肪在腸內消化和吸收;二是將某些代謝產物從肝臟排出。在正常情況下,膽汁中各種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對穩定,當膽汁中各種成分發生較大變化時,就會引起膽道疾病。目前,科學家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患有膽道疾病時,膽汁成分會發生哪些改變,以及各種藥物對膽汁成分有哪些影響,從而探索膽道疾病的病因和有效的防治方法。

膽汁在消化道的助消化功能主要是膽汁酸起作用,表現在: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等;促進微量元素鐵和鈣的吸收;經腸道吸收的膽汁酸,又能促進膽汁的分泌,起利膽作用;刺激小腸和結腸的蠕動;膽汁酸還有助於維持膽固醇再溶解狀態。

肝臟分泌膽汁是連續的,但膽汁產生後並不能立即經膽道流入十二指腸,而是在飲食刺激下週期性地進入腸內以助消化。平時,膽汁通過膽囊管進入膽囊,經過濃縮而在膽囊內儲存,需要時膽囊奧狄括約肌和十二指腸的協調運動,膽汁才能流入十二指腸,只有這種適應性的生理反應,才能滿足人們一日三餐的進食習慣。

膽汁是由肝臟產生的,肝細胞不斷分泌膽汁。平時,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人體吃了食物後,膽汁才直接從肝臟和膽囊內大量排至十二指腸,以幫助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據研究,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能引起膽汁的大量分泌和排出,而碳水化合物類食物對其作用較小。人體通過神經和體液兩種途徑控制膽汁的分泌和排泄。

(1)神經作用肝臟和膽道受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刺激交感神經可抑制膽囊的收縮,並使奧狄括約肌收縮。而刺激迷走神經可使肝細胞增加膽汁分泌,並使膽囊收縮、括約肌鬆弛。進食之後,迷走神經興奮,則使膽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腸。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5)
  (2)體液的作用上段小腸黏膜在胃酸、脂肪和蛋白質的作用下,產生膽囊收縮素和促胰液素,這兩種激素通過血液迴圈可以作用於肝臟和膽道。膽囊收縮素會引起膽囊的強烈收縮和括約肌的擴張。促胰激素則有刺激肝細胞分泌膽汁的作用。在這兩種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膽汁大量排至十二指腸內。

此外,有些藥物也可影響膽道的運動。如嗎啡可使括約肌收縮,硫酸鎂可使膽囊收縮和括約肌鬆弛,而阿托品、硝酸甘油等又能使膽囊和括約肌同時鬆弛。所以,這些藥物常被用來處理膽道疾病。

問:最近我天天堅持敲膽經,可是沒多久卻感覺頭昏腦脹,而且有時晚上睡不著,還愛做夢,這是怎麼回事呢?有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呢?

答:敲膽經的方法非常好。但不可不分物件一敲了之,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根據您的症狀,可以採用“實則瀉之”的方法。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母子補瀉是針灸醫生經常使用的方法,臨床使用五輸穴效果顯著。五輸穴因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取穴方便,效果又好,所以臨床經常使用。

五輸穴指十二經脈的井、滎、輸、經、合五組穴位(詳見下表)。

最好請中醫大夫結合舌、脈為您診治。比如,到針灸科請針灸大夫為您進行針刺療法,大夫會根據您的情況並結合自己習慣使用的針法(常用的有五輸穴補瀉、子午流注針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給您治療,常可改善或消除症狀。立竿見影的效果如《靈樞•九針十二原第一》所言:“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同時,大夫還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提出改良的鍛煉方法。時辰循行經脈井熒輸原經合寅時手太陰肺經少商魚際太淵太淵經渠尺澤卯時手陽明大腸經商陽二間三間合谷陽溪曲池辰時足陽明胃經厲兌內庭陷谷沖陽解溪足三裏巳時足太陰脾經隱白大都太白太白商丘陰陵泉午時手少陰心經少沖少府神門神門靈道少海未時手少陽小腸經少澤前穀後溪腕骨陽谷小海申時足太陽膀胱經至陰通穀束骨京骨昆侖委中酉時足少陰腎經湧泉然穀太溪太溪複溜陰谷戌時手厥陰心包經中沖勞宮大陵大陵間使曲澤亥時手少陽三焦經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子時足少陽膽經竅陰俠溪足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丑時足厥陰肝經大敦行間太沖太沖中封曲泉五輸穴五行屬性陰經木火土以輸代原金水陽經金水木火土問:我今年46歲了,最近3個月內,每天夜裏12點左右都會出現胃疼,直到天亮後才有所緩解,淩晨7點後疼痛消失。用了很多西藥治療也沒取得什麼療效。最近我的身體也變瘦了,面色也不如從前了,有時感覺肚腹脹滿,還經常出現噁心、泛酸等症狀。請問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對了,我曾經患過十二指腸潰瘍、糜爛性胃炎近10年。

答:《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病時間隔時甚者取之輸……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合。”十二點是子時膽經當令,膽經的輸穴是足臨泣,胃之合穴是足三裏。所以,針灸醫生對於像您這種有規律性發作或加重的病症,臨床會首選“輸”、“合”穴,即膽經的足臨泣和胃經的足三裏。您可以在這兩個穴位上按揉或貼上有活血作用的膏藥,如疼痛減輕或疼痛消失說明取穴正確。我的個人經驗是穴位療法不是一聽就能掌握的,穩妥的方法還是請您到醫院讓中醫大夫當面四診合參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考慮用穴位療法還是用藥物治療。對於臨床發病有時間特點的疾病,根據其發病所在時辰,考慮相應的經脈,取其五輸穴中的輸穴進行針刺,常可取得滿意效果。大家再遇到有規律的按時發作或加重的病症時試著按上面的五輸穴表查找“輸”穴,檢查是否有壓痛,不會自己針刺的就按揉穴位,或按揉後再貼上麝香壯骨膏之類的比較溫和的有活血作用的藥膏,驗證體會一下古人的經驗總結,或許您會因此而喜歡上經絡。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6)
  撓頭其實是刺激膽經做決斷

膽具有決斷功能。膽氣充實,則行事果斷,臟腑氣血功能發揮正常。《素問•靈蘭秘典論》:“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什麼是“中正之官”?中正者,不偏不倚,維持公正。

在古代,“中正之官”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社會通史》指出:“兩漢實行察舉制,對待選人士經過考察後向朝廷推薦。魏晉以後,察舉制漸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各州郡有聲望的人擔任‘中正’,負責評定當地士人的品級,朝廷依照士人品級授官錄用。”

當時擔任“中正之官”的,一般都是名門望族,高貴顯赫,其自身的“中正”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充分說明了其在當時社會的決定性作用。

對比而言,膽是“中正之官”,是主決斷的,是做決策的。所以說,膽的這個“中正之官”不是隨便封的,要做到不偏不倚,處事公正。僅是瀉而不藏,或僅是藏而不瀉,都是不行的。不中正怎麼能行決斷呢?

一般來說,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和對行動的決心,都是從膽發出來的。俗話說“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如果膽不清了,頭腦自然一片混亂,頭腦不清自然無法決斷;膽清了,頭腦也清醒,決斷也容易做了。

當我們難做決定時,會有反復撓頭的動作,其實是膽經在幫助我們做決定。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撓頭的地方就是膽經經過的地方,而撓頭可以刺激膽經活絡,幫助我們決斷。很多年輕人在兩耳上部出現白髮,發為血之餘,那是因為膽經氣血不足所致,子時熬夜未及時休息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人有勇氣,對事物不畏懼,稱為“有膽量”、“膽大”,從中可以看出,膽與人的決斷能力有著密切的關係。

很多因素使我們變得越來越膽小、多疑,做事沒了主張。為此,我們有必要改善膽的功能,如何來改善呢?暫時把事情放下,子時安睡!“寧舍一頓飯,不舍子時眠”。

問:俗話說,酒壯英雄膽,生活中有一些膽小、猶豫不決者飲了酒後會變得膽大,請問這是為什麼呢?

答:《黃帝內經•靈樞•論勇第五十》中有一段記述黃帝與少俞關於飲酒對人情志影響的對話。

黃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髒使然?”

少俞曰:“酒者,水穀之精,熟穀之液也,其氣慓悍,其入胃中,則胃脹,氣上逆,滿於胸中,肝浮膽橫,當是之時,固比于勇士,氣衰則悔。”

大致意思是說,酒是水谷的精華,入胃後使胃脹大,氣機上逆,壅滯胸中,使肝氣上升,膽汁橫逆,而膽主決斷,飲酒後,人的行為自然與勇敢的人相同,但是這種人等酒醒氣衰後,還會感到懊悔、沮喪。

這樣的人膽氣不足,可通過武術練習等方法提高自己的膽氣,而不必借酒壯膽。問:每天什麼時候梳理膽經最好?

答:理論上說,在膽經最旺的子時效果最好。據說過去民間練武的,為了練膽量半夜到墳地去練功,但同時我們還強調子時前一定要睡覺。因此,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三焦經經氣旺的亥時(21點至23點)採用理三焦的方法。三焦經與膽經同屬少陽經,有一個很有名的調理三焦的方法,那就是《八段錦》裏的第一句口訣“兩手托天理三焦”,關鍵在於“托天”二字。有點兒像伸懶腰的樣子,但一定要有“托天”的意念,不論您是站著、坐著還是仰臥躺著,只要有意“托天”,則手少陽三焦經就可得到有效鍛煉,手腕部的陽池穴會得到有效擠壓、按摩。手指容易冰涼的人,如果做這個動作一會兒指尖就會變暖,周身發熱。托天理三焦的同時,如果是坐位姿勢,還可以同時練習兩腳外擺勾腳尖的動作,刺激膽經的陽陵泉穴。如果到了子時還未睡眠,宜採用很安靜的意念梳理法(對照經絡循行圖)。問:敲膽經能治少白髮嗎?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7)
  答:理論上疏理膽經,應該是可以調理頭部兩側耳朵上方膽經所過處的問題。如果您有經常過了子時還沒睡的習慣,就要注意及時改變作息習慣,亥時(21:00~23:00)應及時安睡,在靜臥安睡中靜養子時初生的一陽。梳理膽經,還應該按揉陽明經的足三裏,可以起到健脾胃的作用,從而使氣血生化有源,加上合理使用養血藥物和食物應該有效。問:我也想在晚上子時前入睡,可有時就是睡不著,有什麼好辦法解決嗎?

答:自己按摩足外踝下的申脈穴(此穴在骨縫之間,針刺效果較好)。問:我最近總在晚上23點左右發生偏頭痛,痛苦至極,請問有什麼好辦法治療嗎?

答:一般來說,少陽經頭痛以偏頭痛最為常見。手少陽三焦經亥時當令,足少陽膽經子時當令。《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上有一句話:“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

如果是23點前頭痛,可取“中渚”穴(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的凹陷中,三焦經的“輸”穴)。

如果您是在23點之後頭痛,試試按揉膽經上的足臨泣穴(在第四、第五蹠骨結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中,是膽經的“輸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我在臨床使用時常配合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穴),以疼痛能夠忍受為度(如果用毫針針刺就不會疼痛了,而是一種酸脹感,等酸脹感消失後起針,再按揉檢查此穴,會發現壓痛減輕或者消失,同時相應的病痛也會減輕或消失)。

是否有效一試便知,可知餘言之不謬也,古人誠不余欺也。問:請問平時做哪些運動有助於養膽?

答:要有利於膽,應該首先明確膽的生理,膽有儲存和排泄膽汁的功能。膽附於肝,互為絡屬,構成表裏關係。膽汁源于肝之餘氣,膽汁的正常排泄和發揮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常言道肝膽相照,所以利膽重要的就是舒肝養肝,避免那些傷肝的事情就可以利膽。早晨要吃早餐。可以做柔和的伸展運動。自我按摩穴位很多,膽屬於腑,“合主內腑”,所以首選膽之合穴陽陵泉。據報導,在X射線觀察下,用膽囊造影劑研究針刺對膽囊動力的影響,發現針刺無膽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的陽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膽囊影像明顯縮小,表明針刺能增加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此種作用在有針感時即開始,而在起針後10分鐘更加明顯。步行是一項很好的養膽運動,有人和家人吵架後,就會外出溜達一圈,回來氣也就消了。此外,還有一個特殊的方法,即柏樹之氣息調膽病。可每天面對柏樹站樁,或面對著柏樹冥想即可,時間為15~45分鐘,有益膽、養膽的作用。

傳統武術中的形意五行拳有很好的調理臟腑功能。五行拳中的崩拳是形意拳中最簡單的拳法,也是最實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連環打出,其發勁直如貫矢,其形似箭,其性屬木,在人身內通肝臟。崩拳回身動作起勢為狸貓倒上樹,落勢為狸貓撲鼠,起勢是截腿之勁,落勢是踩踏之勁。經常鍛煉崩拳能夠舒肝利膽,並具有明目之功效。

附一足少陽膽經知識簡表足少陽膽經循行。

原文《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目銳眥,下大迎,合于手少陽,抵於(音zhuō ,顴骨),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語譯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達額角部(頷厭),下行至耳後(風池),沿頸部行于手少陽經前面,到肩上交出手少陽經的後面,向下進入缺盆;耳部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眥後方;外眥部的支脈從目外眥處分出,下走大迎,會合于手少陽經到達目眶下,向下覆蓋于頰車部,由頸向下會合前脈於缺盆,向下進入胸中,通過橫膈,聯絡肝屬膽,沿著脅肋內出於少腹兩側腹股溝動脈部,經過外陰部毛際橫行入髖關節部(環跳);缺盆部直行的脈從缺盆下行腋部,沿側胸部經過季脅,向下會合前脈於髖關節部(環跳),向下沿大腿外側出於膝外側,下行經腓骨前面,直下到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陰);足背部支脈從足臨泣處分出,沿著第一、第二蹠(zhí)骨之間,出於大趾端,穿過趾甲,回過來到趾甲後的毫毛部(大敦,屬肝經),與足厥陰肝經相接。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8)
  按:目前《針灸學》經脈循行圖穴位連線與靈樞經脈循行有些不符,筆者認為穴位掛圖僅供理解參考,還是以閱讀《靈樞•經脈》中的經脈循行原文為好。現在的經脈圖基本上都是沿襲明•張介賓的《類經圖翼》。張介賓及其前後的所有針灸經絡學中的穴位分類都沿襲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而《針灸甲乙經》是首部從《黃帝內經》中歸納出來的針灸經絡學專著。溯本求源,還是以《黃帝內經》為准續表主要病候。

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hàn)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口苦,善太息,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孔像蒙著微薄的灰塵,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這是足少陽經氣阻逆的陽厥證。本經穴主治“骨”所發生的病症:頭痛、頷痛、眼外眥痛、缺盆(鎖骨上窩)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等症,及汗出戰慄發冷、瘧疾。胸部、脅肋、大腿及膝部外側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絕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節酸痛,小趾側的次趾(足無名趾)不好使用附

注足少陽絡脈足少陽經別足少陽經筋原文《靈樞•經脈》: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虛則痿躄(音僻,pì),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語譯足少陽絡脈名叫光明,在距離外踝上五寸處分出,走向足厥陰經脈,向下聯絡足背。實證見足部厥冷;虛證見下肢癱瘓,不能起立,可取足少陽絡穴光明穴治療原文《靈樞•經別》:足少陽之正,繞髀,入毛際,合于厥陰;別者入季脅之間,循胸裏,屬膽,散之上肝,貫心,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系目系,合少陽於外眥也語譯足少陽經別從膽經分出,繞過大腿前側,進入外陰部,同足厥陰經別會合;分支進入浮肋之間,沿著胸腔,歸屬於膽,散佈,上向肝臟,貫心中,挾食道,淺出於下頷中間,散佈面部,聯繫眼後的目系,在外眥部與足少陽經脈會合原文《靈樞•經筋》: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于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季脅,上走腋前廉,系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qiú, 顴骨)。支者結於目外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語譯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上結於外踝;再向上沿脛外側結於膝外側。其分支另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股四頭肌部),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側腹季脅,上走腋前方,聯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走向太陽經的前方,沿耳後上繞到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方結於鼻旁,分支結于外眥成“外維”。其病症可見足第四趾強滯不適,掣引轉筋,並牽連膝外側轉筋,膝部不能隨意屈伸,膕部經筋拘急,前面牽連髀部,後面牽引尻部,向上牽及脅下空軟處及脅部作痛,向上牽引缺盆、胸側,頸部所維繫的筋發生拘急。如果從左側向右側維絡之筋拘急時,則右眼不能張開。因此,筋上過右額角與蹺脈並行,陰陽蹺脈在此互相交叉,左右之筋也相交叉,左側的維絡右側,所以左側額角受傷,會引起右足不能活動,這叫“維筋相交”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瞳子髎面部。目外眥旁05寸,眶骨外緣凹陷中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
子時養生 照顧好膽經是最好的進補(9)
  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手太陽,手、足少陽經交會穴2聽會面部。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有孔耳鳴,耳聾,齒痛,口,面痛,頭痛3上關耳前。下關穴直上,當顴弓的上緣偏頭痛,耳鳴,耳聾;口眼斜,齒痛,口噤手足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4頷厭頭部鬢髮上。頭維穴至曲鬢穴弧形線的上1/4與下3/4交界處偏頭痛,目眩,耳鳴,齒痛,癲癇手足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5懸顱頭部鬢髮上。頭維穴至曲鬢穴弧形線中點偏頭痛,日赤腫痛,齒痛6懸厘頭部鬢髮上。頭維穴至曲鬢穴連線的下1/4與上3/4交界處偏頭痛,目赤腫痛,耳鳴手足少陽,足陽明經交會穴7曲鬢頭部。耳前鬢髮後緣直上,平角孫穴處頭痛,齒痛,牙關緊閉,暴喑足少陽與足太陽經交會穴8率穀頭部。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偏頭痛,眩暈,小兒急、慢驚風足少陽與足太陽經交會穴9天沖頭部。耳根後緣直上,入發際2寸頭痛,癲疾,牙齦腫痛足少陽與足太陽經交會穴10浮白頭部。耳根上緣向後入發際橫量二寸頭痛,耳鳴,耳聾,目痛,癭氣足少陽與足太陽經交會穴11頭竅陰頭部。浮白穴直下,乳突根部頭痛,耳鳴,耳聾足少陽與足太陽交會穴12完骨頭部。乳突後下方凹陷中頭痛,頸項強痛,齒痛,口,瘧疾,癲癇足少陽與足太陽經交會穴13本神頭部。神庭穴(督脈)旁3寸,當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連接點處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14陽白前額部。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頭痛,目痛,視物模糊,眼瞼動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15頭臨泣頭部。陽白穴直上,入發際05寸頭痛,目眩,流淚,鼻塞,小兒驚癇足少陽、足太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16目窗頭部。頭臨泣穴後1寸頭痛,目赤腫痛,青盲,鼻塞,癲癇,面浮腫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17正營頭部。目窗穴後1寸頭痛,目眩,唇吻急強,齒痛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8承靈頭部。正營穴後15寸頭痛,眩暈,目痛,鼻塞,鼽衄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19腦空頭部。風池穴直上15寸頭痛,目眩,癲狂癇,頸項強痛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20風池項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平風府穴處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鼽衄,耳鳴,頸項強痛,感冒,癲癇,中風,熱病,瘧疾,癭氣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21肩井肩上。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頭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難產,乳癰,乳汁不下,瘰鬁手、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22淵腋側胸部。舉臂,腋中線上,第四肋間隙胸滿,脅痛,上肢痹痛 23輒筋側胸部。淵腋穴前1寸,第四肋間隙胸滿,脅痛,氣喘,嘔吐,吞酸 24日月上腹部。乳頭下方,第七肋間隙嘔吐,吞酸,脅肋疼痛,嘔逆,黃疸膽的“募穴”。足少陽、足太陰經交會穴25京門側腰部。第十二肋端小便不利,水腫,腰痛,脅痛,腹脹,泄瀉腎的募穴26帶脈側腹部。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腹痛,經閉,月經不調,帶下,疝氣,腰脅痛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27五樞側腹部。在側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約平臍下3寸處腹痛,疝氣,帶下,便秘,陰挺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28維道側腹部。五樞穴前下05寸腹痛,疝氣,帶下,陰挺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29居髎髖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高點連線的中點腰痛,下肢痿痹,疝氣足少陽經與陽蹺脈交會穴30環跳股外側部。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下肢痿痹,腰痛足少陽、太陽經交會穴31風市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患者以手貼於腿外,中指尖下是穴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 32中瀆大腿外側。風市穴下2寸下肢痿痹33膝陽關膝外側。陽陵泉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膝膕腫痛攣急,小腿麻木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4陽陵泉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脅痛,口苦,嘔吐,下肢痿痹,腳氣,黃疸,小兒驚風。

參考資料:據報導,在X射線觀察下,用膽囊造影劑研究針刺對膽囊動力的影響,發現針刺無膽囊疾患的健康成年人陽陵泉,可使大部分(757%)人的膽囊影像明顯縮小,表明針刺能增加膽囊的運動和排空能力,此種作用在有針感時即開始,而在起針後10分鐘更加明顯膽經“合穴”,八會穴之一,筋會陽陵泉35陽交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後緣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陽維脈郤穴36外丘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前緣胸脅脹滿,下肢痿痹,癲狂膽經“郤穴”37光明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目痛,夜育,下肢痿痹,乳房脹痛膽經“絡穴”38陽輔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處偏頭痛,目外眥痛,瘰鬁,腳氣,腋下腫痛,咽喉腫痛,胸脅脹痛,下肢痿痹膽經“經穴”39懸鍾

(絕骨)小腿外側。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項強,胸脅脹痛?下肢痿痹,咽喉腫痛,腳氣,痔疾八會穴之一,髓會絕骨40丘墟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胸脅脹痛,下肢痿痹,瘧疾。參考資料:據報導,在對膽總管引流者進行膽道造影時(在注射嗎啡的條件下),發現針刺丘墟、陽陵泉、日月等穴後30分鐘,膽總管出現明顯的規律性收縮,蠕動明顯增強膽經“原穴”41足臨泣足背外側。在第四、第五蹠骨結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中目赤腫痛,脅肋疼痛,月經不調,遺溺,乳癰,瘰鬁,瘧疾,足跗疼痛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42地五會足背外側。在第四、第五蹠骨之間,當小趾伸肌腱內側緣處頭痛,目赤,耳鳴,脅痛,乳癰,內傷吐血,足背腫痛膽經“原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3俠溪足背,第四、第五趾間縫紋端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目赤腫痛,脅肋疼痛,熱病,乳癰膽經“滎穴”44足竅陰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頭痛,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熱病,失眠,脅痛,咳逆,月經不調膽經“井穴”足少陽膽經穴歌

少陽膽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瞧,率穀天沖浮白次,(頭)竅陰完骨本神邀,陽白臨泣目窗辟,正營承靈腦空搖,風池肩井淵腋部,輒筋日月京門標,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風市招,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宵,陽輔懸鍾丘墟外,(足)臨泣膽輸通帶脈,地五會穴接俠溪,第四趾旁(足)竅陰畢。附二足少陽膽經穴位圖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1)
  丑時——1:00~3:00——肝經最旺

“臥則血歸於肝”,丑時保持熟睡是對肝最好的關懷。肝五行像木,日常養肝要如同養護樹木。養肝就要及時梳理它的性情,性情暴躁只能助長它的暴脾氣。要想養好肝,在精神上要保持柔和、舒暢,力戒暴怒和抑鬱,以維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肝經的時間一定要熟睡

肝屬木,據有關資料統計,地屬亞熱帶海島氣候的中國臺灣人,多數為濕熱體質,多數人都得過肝炎。而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神經緊張、眼睛乾澀、目赤腫痛、脾氣暴躁的肝火症狀,以及關節腫痛、皮膚發癢、痔瘡等肝熱結合脾濕下注之病,得病率極高。

肝臟實在很可憐,它從人出生開始就無怨無悔地替人做工,卻天天受到傷害。也許你會說,我平時沒有做什麼對不起肝的事情,每天吃護肝的食物,每天都在做運動……

的確,您做的這些都可以養肝,但是有一個傷肝的行為您沒注意到——那就是為了學習、工作經常熬夜加班,這是現代人的通病。這樣做很不好,為什麼呢?因為人只有休息時,肝臟血流才充分,才能養好肝。“臥則血歸於肝”,熬夜加班不但血不能養肝,還消耗營養、破壞人的好心情。

曾有一位中年患者說一段時間內他總是會無緣無故發脾氣,稍有一點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大發雷霆,也不知道為什麼,他夫人說男人也有更年期,問我是不是也更年期了。我問他平時的工作生活情況。他說他現在工作比較多,經常加班到半夜,每天睡眠不到5個小時,這樣已經一年多了。

我告訴他,說“更年期”也對,但這是現代醫學的說法,男性也有更年期是這幾年才有的提法。傳統中醫不講更年期,主要是起居無常的加班讓他變成這樣的。他不解,難道加班還能讓人的脾氣變大嗎?我告訴他,肝主藏血,人在睡眠時血可養肝,而長期加班,肝失所養,導致肝氣不舒、肝鬱氣滯,所以就有了好發脾氣的念頭。

《素問•五臟生成論》:“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意思是說,人躺下休息時血歸於肝臟,眼睛得到血的滋養就能看到東西,腳得到血的滋養就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把握,手指得到血的滋養就能抓取。

當人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儲藏於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排出其儲藏的血液,供應機體活動需要。“人動血運于諸經,人靜血歸於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我們在半夜1點到3點的丑時還不休息的話,血液就要繼續不停地“運于諸經”,無法歸於肝並進而養肝,這就好像銀行的存款,如果你一直不存,天天支出去花費,早晚有一天會變成空頭。我們的肝臟就是人體的血液銀行,需要隨時存入,如果天天透支,還要接受一大堆的垃圾(因為所有的污染到了人體內,第一個要應付它的就是肝臟)。那麼我們的肝臟在超負荷下運轉難免會有閃失。

所以要強調的是,丑時一定要睡眠,而且必須要“在這段時間內睡著”。你一定要想辦法儘量在子時前就寢,此時肝膽都需要養護。退而求其次,如果你在前一天晚上睡眠不好,就一定要在第二天找時間適當休息一會兒,這樣才有助於強化肝臟。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2)
  養肝其實很簡單!對於肝最好的養生方式,就是每天找時間“臥”著。

華山“睡仙”陳摶老祖,壽享一百一十八歲高齡,終生以睡功作為修煉手段,至今華山希夷洞內,猶存其臥功睡像。傳有華山十二睡功總訣,大家可以參考。訣曰:

夫學道修真之士若習睡功玄訣者,於日間及夜靜無事之時,或一陽來複之候,端身正坐,叩齒三十六通,逐一喚集身中諸神,然後松寬衣帶而側臥之。訣在閉兌,目半垂簾,赤龍頭抵上齶,並膝,收一足,十趾如鉤,陰陽歸竅,是“外日月交光”也。然後一手掐劍訣掩生門,一手掐劍訣曲肱而枕之,以眼對鼻,鼻對生門,合齒,開天門閉地戶,心目內視,坎離會合,是“內日月交精”也。功法如鹿之運督,鶴之養胎,龜之喘息。夫人之晝夜有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八萬四千里,是應天地造化,悉在玄關橐龠。使思慮神歸於元神,內藥也。內為體,外為用。體則合精於內,用則法光於外,使內外打成一片,方是入道工夫。行到此際,六賊自然消失,五行自然攢簇,火候自然升降,釀就真液,澆養靈根,故曰:玄牝通一口,睡之飲春酒,朝暮勤行持,真陽永不走。凡睡功畢,起時揩摩心地,次揩兩眼,則身心舒暢。

問:我平時工作時間挺緊的,最近也有人說我的臉色發青,可能是平時加班的時間過多損害了肝所致,請問平時應怎樣注意養肝啊?

答:要養護肝,就要找時間多休息。戒酒,不亂服藥。可以提兩個穴位供參考:太沖穴、太溪穴。如有條件酉時安神定志片刻,按揉湧泉、太溪穴,或者做十趾抓地動作,同時做赤龍絞海、叩齒、鼓漱、吞津等動作。如有不適,應到正規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及時進行調理。

肝經諸穴是治婦科病的靈藥

肝主疏泄,疏就是疏通,泄就是發洩、升發。也就是說,肝具有維持全身氣機疏通暢達,通而不滯,散而不鬱的作用。什麼是氣機?氣機就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我們的身體是一個不斷發生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機體,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

對於女性朋友來說,肝主疏泄是通過調理沖任二脈實現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女性經、帶、胎、產等特殊的生理活動與很多臟腑有關,其中與肝臟的關係最為密切,故有“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沖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沖任二脈與女性生理功能聯繫緊密。沖任二脈與足厥陰肝經相通,而隸屬於肝,所以肝主疏泄,調節氣機,又可調理沖任二脈的生理活動。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經之氣調暢,則任脈通利,太沖脈盛,月經就會準時到來,帶下也會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和分娩也會順利。如果肝失疏泄,則可致沖任二脈失調,氣血不和,從而引發月經、帶下、胎產之類的疾病,嚴重者還會影響性功能和導致不孕症。

此外,肝藏血可以調節血量,對女子月經和胎產也起重要作用。女性以血為本,其行血耗血,妊娠血聚養胎,分娩下血,無不涉及血。沖任二肝陰虛者的調養陰虛是血虛+熱象,肝陰虛可以理解為肝血虛兼見虛熱現象。主要臨床表現為:眩暈耳鳴,目澀幹痛,脅肋疼痛,面部烘熱,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乾舌燥,或手足蠕動,舌紅少苔,脈細數而弦。肝陰虛是以頭暈耳鳴、脅肋隱痛、煩熱目澀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本病多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鬱化火,或肝病、溫熱病後期耗傷###,使濡養功能不足所致。肝陰虛者在治療上應以滋陰養肝為主。人臥則血歸於肝,暴怒傷肝,飲酒傷肝,久視傷血,所以要養肝陰、滋肝血,生活中不生氣,戒酒,注意不用眼過度,不熬夜。脈隸屬於肝,沖為血海,主月經,任主胞胎,孕育胎兒。肝藏血以調節血量,可根據婦女生理情況調節沖任二脈的血量,從而維持婦女的正常生殖功能。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3)
  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女性乳房經常腫痛,到醫院檢查證實為乳腺增生,吃了一些西藥也不見好轉,現在經前一周乳房脹痛越來越厲害,乳頭痛癢不適,甚至不能觸衣。月經來後情況會好一點。中醫認為乳房屬胃,乳頭屬肝,所以為其針刺肝經原穴太沖,採用瀉法,或用母子補瀉法瀉其子穴行間後痛癢立消。

肝經上的很多穴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中太沖穴就是一個值得推薦的代表。平時可以自己經常按摩太沖穴。

有人會問,按摩太沖穴真有這麼神奇嗎?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原”有“發源、原動力”之意。《難經•六十六難》有“五臟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之說,可見其重要性。太沖穴位於足背第一、第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經常按揉太沖穴,可疏肝解鬱、調理氣血、化濕通經,對脅腹滿痛、頭痛目眩、疝痛、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等症有很好的效果。

對於愛生氣尤其愛生悶氣的女性來說,生氣了,一定要按摩一下太沖穴,這是一個很好的補救方法。除了按摩太沖穴外,還要重點照顧以下幾個穴位。

(1)大敦穴位於足大趾末節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常按摩大敦,對女性月經不調、閉經、崩漏有很好的療效;除此之外,大敦穴還是自古以來被視為鎮靜及恢復神智的要穴。孕婦產前產後皆不宜艾灸此穴。

(2)行間穴位於足背部第一、第二趾間縫紋端處。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痛經、帶下等症。五輸穴所溜為滎,性屬火穴,母子屬性為子,對於肝經火旺需要瀉肝火時,取行間是最好的選擇。按摩點穴從輕重上說,輕柔的屬補,刺激較強、力量較重的屬瀉。對於不會扎針者,此時可以放手按壓此穴,痛一點沒關係,但別按揉到痛不可忍。

(3)蠡溝穴位于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月經不調、帶下、下肢痿痹,是肝經的“絡穴”,屬肝絡膽,所以這一個穴位可以同時調理肝膽兩條經脈。

(4)中都穴位于內踝高點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主治疝氣、崩漏、腹痛、泄瀉、惡露不盡等,是肝經的“郤穴”。可治療急症血證。

(5)曲泉穴位於膝內側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主治腹痛、小便不利、遺精、陰癢、膝痛、月經不調、痛經、帶下。曲泉穴是肝經的“合穴”,五行屬水,肝屬木,按照五輸穴的五行母子關係,曲泉屬於母穴,虛則補其母。臨床發現對於經常熬夜,自訴有頸椎病,屬於肝經氣血相對較“虛”的患者,按其曲泉穴多有壓痛,針刺該穴(用補法)時,感到酸脹,隨後頸項不適感可減輕或消失,起針後該穴壓痛也可減輕或消失。很多伏案工作者不妨經常檢查一下自己的曲泉穴。

按揉有壓痛時千萬不要用力按壓,輕柔的手法才是補法。學習傳統醫學經驗,把我們的肝經照顧好,多數困擾就會沒有了,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問:請問什麼時候按摩肝經最好呢?

答:從理論上講,在肝經最旺的丑時按摩最好,但此時我們宜保持熟睡,以順應自然。因此,可以將其改為在同名經手厥陰心包經當令的戌時(晚上19點至21點)按摩,或者採用酉時腎經當令之時按揉腎經原穴——太溪穴,同時按揉肝經原穴——太沖穴。

有了脾氣要發出來——生悶氣比發脾氣更傷肝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4)
  俗話說,怒傷肝。人在發怒時肝氣上逆,血隨氣而上溢,故傷肝。肝氣上逆,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生氣,人一生氣沒處發洩就會蘊怒,怒極必傷肝。

《黃帝內經》稱“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在體內是將軍之官,是武將之首。作為將軍之官,肝臟是專門為身體打仗的。任何不屬於人體內的外來敵人,肝臟馬上會去對付它。所以,人體有那麼多的狀況需要肝臟應付,肝當然就容易受到傷害。

“謀慮出焉”,肝臟怎麼能出“謀慮”?謀慮就是計謀思慮,反復篩選思考方案。善於動計謀的人,肝氣用得多,耗傷肝血也會影響人的視力,因為“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

肝經在丑時活動最強,有人喜歡深更半夜學習、想事情,因為這時效率高,計謀出得也好,道理就在於此,故一般的“大決斷”都出自半夜。

肝能調節人的情志,正常的情志活動依賴於氣機的調暢,如果肝失疏泄,氣機不暢,則會引起兩個方面的精神情志活動異常——肝鬱氣滯和肝陽上亢。

女性多是肝鬱氣滯的代表

愛生悶氣的人多為女性,主要表現為肝鬱氣滯。婦女乳腺增生很多是生悶氣的結果。

一家銷售公司的業務員,業績相當好。後來,由於同事不斷地排擠她,她一氣之下就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但她卻變得鬱鬱寡歡,不再像以前那樣積極了,業績也是大不如從前。一年下來,她感覺身心疲憊,面色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兩年以後的身體檢查顯示,她患有中度乳腺增生。

為什麼會這樣呢?對於女性來說,肝的經脈分佈於兩肋,乳房是肝脈必經之路。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肝氣鬱結,就會出現胸悶乳脹、乳房疼痛。肝主氣機的升降出入,脾升胃降也依賴於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則脾的運化升清和胃的受納降濁功能受阻,形成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影響津液的輸布與血的運行,導致水液停滯,血行不暢產生痰淤等病理產物,形成腫塊。肝陽上亢更鍾愛男性

肝主怒。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發出來,表現為肝陽上亢。那些有火暴脾氣的人,經常處於發怒狀態,容易禿頂。

與女性相比,男性更愛把脾氣發出來,這不僅是因為他們肝氣旺,更主要他們感覺心裏有氣不發出肝硬化病人更易發生潰瘍病專家研究發現,肝硬化病人更易發生潰瘍病,這種消化性潰瘍病又稱肝源性潰瘍病,這也是發生肝硬化的明顯信號。臨床對照觀察顯示,肝硬化病人患潰瘍病的發病率為15%,而非肝硬化者的潰瘍病發病率僅占35%。經觀察顯示,肝硬化組的潰瘍病發病率為20%,而非肝硬化的對照組僅為4%。大部分肝硬化的病人常會因肝功能失常、解毒功能低下、胃腸黏膜迴圈障礙、缺氧等因素破壞胃黏膜屏障,產生氫離子逆向彌散,損害胃黏膜,最終形成潰瘍病。

如果你發現自己最近食欲減退,出現節律性上腹部疼痛、便血等潰瘍症狀,一定要注意檢查一下是否伴有肝硬化。來會很憋悶。在大多數人看來,發脾氣是有傷大雅的事情。事實上,有了氣發出來要比悶在心裏好得多。

由於生氣會給身體造成諸多問題,因此平時養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到“不生氣”。所謂的不生氣,並不是把氣悶住,而是修養身心,開闊心胸,通過其他途徑把“氣”發出來,比如,可以多聽一些悠揚和節奏舒緩的音樂,讓優美的樂曲化解精神的焦躁,放鬆情緒;運動也是發洩的有效途徑,只是別過度就行了。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5)
  雖說生悶氣比發脾氣更傷肝,但是能夠做到凡事不生氣最好,氣大總會傷身嘛!

形意五行拳崩拳屬木應肝,是形意拳中最簡單的拳法,也是最實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連環打出。生氣鬱悶不舒時,試試打幾趟崩拳。經常鍛煉崩拳能夠起到舒肝利膽的作用。

問:最近與老公因為一點小事吵了架,自己當時氣得不行,後來連著兩天自己也沒吃什麼東西。後來老公又是道歉又是勸的,總算心裏舒服了一些。請問人為什麼在生氣後食欲就會下降?

答:人生氣時還會出現胃脘脹悶、噯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狀,這主要是因為,生氣或發怒是肝木過度旺盛的表現,肝木過旺則對脾土克制過度,導致脾的運化飲食功能下降,從而出現飲食不振的狀況。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可以取太沖、足三裏針灸。不會針灸可以用按揉的方法,讓上升的肝氣往下疏泄,按揉太沖穴時會很痛,此時要反復按摩,直到這個穴位不再疼痛為止。平時按揉太沖穴不方便,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在辦公桌下面能脫鞋,就用一隻腳的腳跟踩按另一隻腳的太沖至行間一線,也可以踩按大腳趾,這裏有肝經的大敦穴和脾經的隱白穴,可以起到調和肝脾的作用。在家伏案學習工作時最好能夠光腳,邊活動大腳趾邊踩壓腳背太沖穴,這是一個提供給沒有時間專門鍛煉者的小秘密。

再說一個迅速舒肝理氣的小竅門。如果在某些場合,有人說話交談影響大家,用一個字和動作請其噤聲,該怎麼做呢?食指放在嘴上發出“噓”。食指螺紋面屬肝,伸食指相當於舒肝,“噓”字在六字訣裏屬木通肝,為什麼通肝呢?大家體會一下做“噓”字時舌頭受到按壓的地方,是不是舌頭的兩邊正用力抵在兩邊的上牙齒上,熟悉中醫舌診的人都知道,舌尖屬心、舌尖的兩邊屬肺,舌兩邊屬於肝膽,舌根屬腎,脾其華在唇。熟悉舌頭、口唇和五臟的對應關係,就容易理解為什麼發一個音就能調理相應臟腑了。即使不知道六字訣練功方法,在生氣時自己覺得需要迅速梳理一下肝氣時,請做一個噓聲的動作試試看。

附:六字訣歌訣

春噓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閑,

秋呬定收金肺潤,腎吹唯要坎中安。

三焦嘻卻除煩熱,四季長呼脾化餐,

切忌出聲聞口耳,其功尤勝保神丹。

按:現在有六字訣的很多練功方法,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瞭解和選擇鍛煉。問:為什麼人一生氣就會緊握雙拳?

答:《素問•痿論》認為:“肝主身之筋膜。”肝主筋膜,筋拉動骨骼負責運動,膜用來隔離、劃分器官組織的功能界限,肝氣旺,手指、腳趾有力量,肝臟對應手指、腳趾,活動手腳能活動肝臟。肝的變動為握,憤怒時肝氣一動,拳頭就不自覺地攥緊了,並想大喊大叫。這就是為什麼人一生氣就會緊握雙拳,做要打人之狀的原因。

平時不生氣時,或者沒有時間鍛煉或者某些場合不宜做過大的動作時,抓握動作就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手三陰、手三陽經絡的方法,握拳時中指尖上的中沖穴(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正好點按在心包經的勞宮穴(心包經的滎穴),木火相生,可以起到補養心血的作用。那些手腳冰涼者,用搓手的方法也很難讓手指轉暖者,可握拳用中指點按勞宮穴,緩慢用力,盡力抓握幾秒鐘,然後緩緩放鬆稍停後再重複抓握,只需幾下就可使手指轉暖。在門診碰到即使夏季也指尖濕冷且搓手也不易轉暖的患者,令其採用該方法後常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6)
  久視傷肝血——電腦族更要養肝

當今社會人們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丑時安心睡覺呢?無論是日夜奮戰在電腦一線的上班族,還是那些貪於遊戲的青少年,他們的身心仿佛與電腦融在一起。

如果你也是這樣,就請聽聽醫生的忠告吧——久視會傷肝血!為什麼這樣說呢?肝開竅於目,目之所以具有視物功能,全依賴肝精、肝血的濡養和肝氣的疏泄。肝經上連目系,《靈樞•經脈》說:“肝足厥陰之脈……連目系。”肝的精血循肝經上注於目,使其發揮視覺作用。《靈樞•脈度》也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肝的精血充足,肝氣調和,眼睛才能發揮視物辨色的功能。

“目受血而能視”,“肝藏血,主情志的疏泄”。過度用眼自然要耗損肝血,我們的肝臟就像身體裏的一個血庫,如果血庫裏的血不充足,就會出現眼睛乾澀、視物不清、小腿抽筋、腰膝酸軟、手足無力、手指不靈活、皮膚出現斑點、情緒不穩定、月經不調等一系列症狀。這一系列問題的禍首便是“久視”。

生活中哪些人會久視呢?大家首當其衝會想到電腦一族。這些電腦族長期坐在電腦前,眼睛對著顯示幕“望穿秋水”,顯示幕卻對他們大發輻射,長時間會出現頭昏、頭痛現象,此時肝也會受到衝擊。如果肝氣不舒,周身氣血運行紊亂,就會出現上面所說的症狀。

對於那些常使用電腦的人平時應怎樣養肝呢?我的建議是,長時間在電腦前工作時,要時常適當換個姿勢,要經常按摩穴位。如何按摩呢?伏案工作時可以採用腳踩大腳趾和太沖穴、行間穴的方法。如果可以放下手裏的活兒,閉目待一會兒,那就一邊踩按大腳趾和太沖穴、行間穴一邊閉目,同時還可以用手揪自己的耳垂和耳尖後上方。睡覺前用熱水泡腳時也可用指按壓肝經上的太沖穴、行間穴。躺在床上後還可以用一隻腳的外踝去按摩另一隻腿上的足三裏,也可以用這個辦法按摩豐隆穴。

只要熟悉了人體經絡的穴位位置和功用,就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好辦法。但這些辦法僅僅是一種輔助鍛煉方法。《黃帝內經》中有雲: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別忘了,養生的秘訣裏有一句“不妄作勞”,不妄也包含不要過度的意思。中醫就講究一個“中”字,中也就是適度。

問:我最近眼圈發黑,而且面無光澤、神情憔悴、精神疲倦。我前幾天加班時間較長,但是這幾天我保持正常的睡眠,可還是這樣,請問這與肝病有關嗎?

答:是否有肝病需要到醫院做相應檢查。根據中醫理論,眼瞼屬脾,《靈樞•經筋》:“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所以,改善黑眼圈從經絡理論來看,應梳理太陽經和陽明經。太陽經有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足太陽經經氣相接。陽明經有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足陽明經經氣相接。“陽明脈衰,面始憔”。面色憔悴,要補陽明氣血,用補法循經梳理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再梳理手太陽小腸經和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重點是背部五臟俞穴。《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起居不時五臟受傷,五臟屬陰,陰病取陽,背部屬陽。五臟俞穴用補法。這樣常可以很快緩解或者消除症狀。其根本治法還是牢記《黃帝內經》開篇所強調的,要做一個知“道”者,儘量做到“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從而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7)
  亞健康是肝疲勞的預警信號

什麼是亞健康?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如果你是一個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就先來看看自己吧!是不是最近總是感覺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全身無力、容易疲倦、精力不集中、健忘、眼睛疲勞、視力下降、睡眠不良、早晨起床有不快感、頸肩僵硬、手足發涼或手足麻木感、心悸氣短、胃悶不適……這些症狀提示你可能處於亞健康狀態了。在亞健康中,經常感到疲憊不堪是其典型症狀。

亞健康最鍾愛白領和高級知識份子等工作環境緊張、工作壓力比較大的上班族,而這種情況多存在於大都市。

工作累嗎?當然!幹什麼工作不累呢?可是累也要有個限度。為了健康,為了自己,你應該學會休息。

亞健康在中醫學中稱之為“未病”,也就說你到醫院去檢查也不會發現什麼問題,就是感覺平時很累——身累,心也累。中醫認為,亞健康的症狀無不與“肝”的功能失調有關。也就是說,發生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你的肝很累了。為什麼這樣說呢?肝是人體最敏感、最脆弱的內臟器日常養肝8法① 晚上23點以前上床睡覺;

② 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並觀察大便的形狀及顏色;

③ 飲食要正常,不要暴飲暴食;

④ 早上一定要吃早餐;

⑤ 烹調儘量少用動物油;

⑥ 少吃油炸食品,用過後的油不要炒菜;

⑦ 不吃冰品,少吹冷氣;

⑧ 常保持心情愉快。官,勞累、熬夜、酗酒都會傷肝。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可保證臟腑氣血的正常運行;如果肝失疏泄,就會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臟腑、筋脈失養,則產生疲勞。同時,由於肝失疏泄,肝氣鬱結,乘脾犯胃,就會導致所謂的亞健康狀態,重者還會產生各種疾病。

我們知道,人的陽氣會隨著四季更替出現“生、長、收、藏”,其中由“長”轉到“收”,從“藏”轉向“生”,這是人體陽氣變化的兩個“極”,這個極的變化,就是由肝負責管理的。因此,一般肝病多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或冬春之交發作。就以一天為例,丑時是陽潛藏于陰的“極”(陽入陰叫做“寐”,陰轉陽叫“寤”,即醒來),此時又是肝經流注的時間。“陽”是能量的釋放,它不可能源源不絕,是需要休息的。只有通過休養,能量才可以儲備,第二天才會有精神,所以“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如果經常熬夜或睡不好,肝失疏泄,應該潛藏的陽沒有好好的休養,第二天醒來能量就會不夠用,此時就會感到疲憊。

肝藏血,以血為體,以氣為用。“人臥血歸於肝”,說明丑時是養肝血最佳的時刻。由於現代人無規律的夜生活、酗酒、沉迷於電腦網吧,使肝儲藏和調節血液功能嚴重受損,肝陰血耗損。

肝養目、柔筋、營爪的物質基礎是營血。如果營血虧乏,則儲藏於肝的血量不足,分佈到全身的血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需要,不但經常感到乏力,而且也不耐勞累,且目無血養則會變得乾澀,血不養筋則筋肉屈伸無力,血虛則肝木失其柔和之性。

怎麼發現自己的肝有問題呢?如果睡足8小時仍覺得累、眼眶黑暗或眼睛乾澀、皮膚易過敏、整天疲勞氣色差,甚至有的女性痘痘長不停,這些都是肝疲勞的表現。如果一個工作緊張、精神壓力大的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就會造成免疫力低下,這種長期的傷害會轉化成慢性肝損傷。如果你每天清晨在丑時醒來,這就表示肝在通過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向你發出信號了。在針灸治療上,這種失眠患者,根據“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的理論,取太沖穴針刺或按揉穴位常可取得滿意效果。有經驗的醫生用穴位按壓可以檢查和治療某些病症。如果擔心自己的臟器有問題,還是認真做一個健康體檢為好。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僅是自我感覺不適,可再用中醫經絡理論慢慢“研究”,要想快點解除不適,還是到醫院請專業醫生診治吧。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8)
  在所有腫瘤患者中,肝癌是最需注意保存體力、不能疲勞的,這包括體力上的、心理上的,有時也涉及性生活方面的。古代醫籍中早已明確指出:房勞復發是許多虛癆及肝病復發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肝癌及肝病患者一定要當心。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很多人一到春天就會“春困”呢?其實,主要原因在於這些人平時生活沒有規律,工作超負荷,大腦思慮過度,導致肝失濡養所致。人體由冬寒進入春溫,由“冬藏”轉入“春生”,氣血運行偏於外,如果冬季的“養藏之道”沒有做好,就會“奉生者少”,就會導致心腦相對缺血,使人發困。而肝主藏血,養好肝就可以耐受疲勞,春天就不易發困。

怎樣養好肝呢?“凡病之起,多由於鬱”。肝性喜條達,惡抑鬱,所以應順肝性而為,肝五行應木,水可涵木,所以中醫常通過“滋水涵木”的方法來養肝,水是哪一髒?腎臟!也就是要養腎。常言道:肝無補,補肝宜補腎。怎麼補腎,當然還是順髒性而為。腎主封藏,而怎麼封藏?“不妄作勞”,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免“耗散其真”,常“持滿”、“禦神”,不“務快其心”,不“逆于生樂”,“起居有常”、“食飲有節”。

問:我最近由於工作壓力大,現在情緒特別低落,憂鬱煩躁、焦慮不安、失眠健忘也成了家常便飯,請問這是不是太勞累了?

答:想明白了就按照正確的生活方式去做,明知故犯,光說不練,結果可想而知。三思之後一定要有所行動,並要成為一種習慣。陶淵明曾言:“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此言用在養生修身上也是一樣。選擇適宜的調養方法及時消除不適症狀。

職業司機都知道出車前檢查車況,都知道如何延長車輛的使用壽命。我們的身體也就如同汽車一樣,年齡相當者好比同一年生產的汽車,出廠時車況都差不多,但到了車主手裏,由於使用情況的不同,同年份的車也就出現了不同水平的車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如何使用身體這輛汽車,讓這輛車帶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跑得更遠。

春季是最宜養肝的時機

春季當心“發物”要了命到了春天,一些慢性病患者食用某種食物後會突然發病,這些食物就是我們所說的“發物”。因此,慢性病患者吃東西時應避免食用這些發物。

① 羊肉:陰虛火旺者及熱病、傳染病患者在春季吃羊肉易上火發病,最好避之。

② 豬頭肉:此季節吃豬頭肉有可能會誘發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偏頭痛等疾病,一旦誤食後出現頭暈、胸悶、肢體及面目浮腫等症時,要及時就醫。

③ 香椿:患過蕁麻疹、濕疹、丹毒、中風、驚風、痹證等疾病的人,吃香椿易使舊病復發。

④ 竹筍:那些平時四肢發冷、泄瀉、腹部冷痛、陽虛水腫等脾胃虛弱的人不宜食用竹筍。五臟與自然界的四時相通應,肝與春氣相通應,春天是一年的開始,陽氣剛剛升發,自然界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有利於肝氣的升發、調暢。《素問•診要經終論》指出:“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所以說,春季養生應順應肝氣的暢達之性。

養肝養什麼?生血氣,以振奮肝的生機,因為生血氣是肝的主要作用。那麼,如何生血氣呢?《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9)
  夜睡早起,廣步於庭

“夜臥早起”,就是說晚點睡、早點起。春天的生髮之氣剛剛起來,不要睡得太早,也不要睡得太晚,最好在子時前入睡,在肝經當令的丑時保持熟睡。不少人的肝病其實是熬夜“熬”出來的。一般人在熬夜後大都會雙目赤紅,這就是肝火上升的症狀。

早起就是在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起床,起床後應多散步。

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被發緩形”告訴人們,此時要披散開頭髮,穿著寬敞的衣物,不要使身體受到拘束。

“以使志生”,以便使精神隨著春天萬物的生髮而舒暢活潑,充滿生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意思是說,對待事物,也要符合春天的特點,應當發生的就讓它發生,而不要去傷害它;應當給予的就給予,而不要剝奪它;應當培養的就去培養,而不要懲罰它。否則會使肝臟之氣受到損害,到了夏天還會發生寒性疾病。

春季一定要避風

肝惡風。惡是厭惡、討厭的意思。肝屬木,木生風,風為百病之長,風輕上行,外來邪風先侵犯頭部,易造成頭痛。人的腦後有一穴位叫“風池”,“風進風池掀巨浪”就會生大病。

春宜省酸增甘

現在很多人都愛吃醋,有的人每天早晨還喝一點醋,說可以降血脂、減肥、軟化血管、美容養顏等,還有人推薦食用醋泡花生米、醋泡黃豆、醋泡黑豆、醋泡雞蛋等。說這些方法用的都是廚房裏的東西,絕對安全。筆者認為,中醫的方法還是應以傳統中醫理論來指導,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偏方用了有效,有時用了就無效。關鍵是要瞭解所用食物或藥物的性味歸經,辨明病證的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對證有效,不對證就無效。所謂“治病容易辨病難”。古人雲: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就是要先辨明病情陰陽屬性,確定好治療的大方向,然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再者,“食飲有節”,五味不可過極和偏嗜。《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春季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明代高濂《遵生八箋》中指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為什麼要省酸增甘?酸性收斂,不利“發陳”,有違春氣之應,甘味入脾,脾屬土,肝屬木,肝木可以克脾土。春三月任肝木舒暢條達生長,符合“賞而勿罰,予而勿奪”的原則。為防止肝木過旺克伐脾土,可在飲食上增加甘味以“實其脾氣”。明白這個道理,其他季節的五味增減也就可以相應推衍出來了。

知道了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那麼,相應夏季就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長夏當省甘增鹹以養腎氣,秋季則宜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季則宜省鹹增苦以養心氣。也就是說春季宜少食酸味,多食甜味,以補養脾氣;夏季宜少食苦味,多食辣味以補養肺氣;長夏(長夏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少食苦味,多食鹹味,以補養腎氣;秋季少食辣味,多食酸味,以補養肝氣;冬季少食鹹味,多食苦味,以補養心氣。這些理論是根據五行理論推衍而來,對於四季分明的地區可以作為參考,實際應用宜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可為養生而照書養生,分析明白原理後還要應用有效,這才是硬道理。

問:為什麼春天最宜食韭菜呢?

答:春季氣候冷暖不一,需要保養陽氣。韭菜性溫,最宜人體陽氣。李時珍說:“韭……乃肝之菜也。”春季與人體五臟之一的肝臟相應。
丑時養生 養肝如同養護樹木(10)
  《本草拾遺》載:“在菜中此物最溫而益人,宜常食之。”韭菜雖一年四季都可食用,但以初春時節品質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常言道“春韭香,夏韭臭”。因此,春季適當食用韭菜可以養護人體的陽氣,從而增強人體抵抗力。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韭菜所含的揮發油及硫化物具有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韭菜還含有較多的纖維素,每100克韭菜含15克纖維素,比大蔥和芹菜都高,可促進腸道蠕動,有效預防習慣性便秘和大腸癌的發生,故有“洗腸草”之稱。便秘者可取新鮮韭菜200~300克,洗淨切成小段備用,鍋熱加食用油35克,雞蛋12個,或用豬瘦肉,最後放韭菜輕炒,炒韭菜竅門是先放韭菜根部,翻炒幾下後再放韭菜葉,韭菜變色即可起鍋,切忌長時間翻炒,每天一次當菜吃。一般1周左右便秘好轉或痊癒,以後可每週間斷做此菜,可保持大便暢通。此外,韭菜還被稱為“起陽草”,對性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韭菜雖好,但並非人人皆宜。對於有口臭、口舌生瘡、咽幹喉痛等熱性病證及手腳心發熱、盜汗等陰虛火旺症狀的朋友最好和韭菜保持距離。另外,孕婦最好不食或少食韭菜,以防助熱引起胎動不安。

附一足厥陰肝經知識簡表足











行 原文《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語譯足厥陰肝經,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足跗(行間、太沖),距內踝前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行膝膕內側(曲泉),沿股內側(陰包、足五裏、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陰部至小腹(急脈;會沖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挾胃旁,屬肝絡膽(章門、期門),向上過橫膈,分佈於脅肋部,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鼻咽部),連接目系(眼與腦的聯繫),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頭頂。

目部支脈:從“目系”下行頰裏,環繞唇內。

肝部支脈:從肝分出,過橫膈,向上流注於肺(接手太陰肺經)主





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面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腰痛不能前俯後仰,男人可出現小腸疝氣,女人可出現小腹部腫脹,嚴重的見咽喉幹,面部像有灰塵,脫了血色。

本經穴能主治肝所發生的病症,如胸悶、噁心嘔吐、大便溏泄、疝氣、遺尿或癃閉續表附

注足厥陰絡脈足厥陰經別原文《靈樞•經脈》: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語譯足厥陰絡脈名蠡溝,在離內踝上五寸處分出走向足少陽經脈,其分支經脛骨部上行至睾丸結在陰莖處。其氣厥逆則睾丸腫脹,突發疝氣。實證見陽強不倒,虛證見陰部暴癢,取絡穴治療原文《靈樞•經別》: 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于少陽,與別俱行語譯足厥陰經別從足背上足厥陰經分出,向上到達外陰部,和足少陽經別會合並行附注足厥陰經筋原文《靈樞•經筋》: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結內輔骨之下,上循陰股,結于陰器,絡諸筋。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于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語譯 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上,向上結于內踝前方,上沿脛骨內側結於內輔骨(輔骨指膝兩側突出的高骨,包括股骨下端的內外上髁和脛骨上端的內外側髁,在內名內輔骨,在外名外輔骨。)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于陰器而與各經筋相聯絡。其病症:足大趾強滯不適,內踝前部痛,膝內側痛,大腿內側痛、轉筋,陰器不能運用。若房勞過度則陽痿不舉,傷於寒邪則陰器縮入,傷於熱邪則陰器異常勃起不衰。

(注:“縱挺不收”即中醫文獻中講的陽強、強中、陽強不倒、莖強不痿等陰莖異常勃起現象,是一種長時間無性欲要求的海綿體痛性勃起,能持續數小時、數天,乃至逾月,具有病急、易留有永久性陽痿後遺症的病症,不可誤認為是性欲亢進、腎氣充盛、身體強壯的標誌)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 1大敦大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疝氣,遺尿,經閉,崩漏,陰挺,癲癇肝經“井穴”2行間足背,第一、第二趾間縫紋端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脅痛,疝氣,小便不利,崩漏,癲癇,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中風肝經“滎穴”3太沖足背,第一、第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口,脅痛,遺尿,疝氣,崩漏,月經不調,癲癇,嘔逆,小兒驚風,下肢痿痹。

參考資料:據報導,對施行膽囊切除術和膽總管探查術的急性膽道疾病患者,針刺足三裏、陽陵泉,或單刺太沖,都能使注射嗎啡後膽道壓力不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針刺太沖緩解膽道口(奧狄)括約肌痙攣的作用大於足三裏、陽陵泉肝經“輸、原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中封足背側,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緣疝氣,遺精,小便不利,腹痛肝經“經穴”5蠡溝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小便不利,遺尿,月經不調,帶下,下肢痿痹肝經“絡穴”6中都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疝氣,崩漏,腹痛,泄瀉,惡露不盡 肝經“郤穴”7膝關小腿內側,陰陵泉穴後1寸膝部腫痛8曲泉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腹痛,小便不利,遺精,陰癢,膝痛,月經不調,痛經,帶下肝經“合穴”9陰包大腿內側,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腹痛,遺尿,小便不利,月經不調10足五裏大腿內側,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3寸小腹痛,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嗜臥,瘰鬁11陰廉大腿內側,曲骨穴旁 2寸,直下2寸月經不調,帶下,小腹痛12急脈又名“羊矢穴”。恥骨聯合下旁開 25寸,當氣沖穴外下方的腹股溝處小腹痛,疝氣,陰挺13章門側腹部,第十一肋端腹脹,泄瀉,脅痛,痞塊脾的募穴;八會穴之一,髒會章門;肝經與膽經交會穴14期門胸部,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胸脅脹痛,腹脹,嘔吐,乳癰肝的募穴;足厥陰、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足厥陰肝經穴歌

一十四穴足厥陰,太敦行間太沖侵,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五裏陰廉羊矢(急脈)穴,章門常對期門深。任脈經穴歌訣

任脈三八出會陰,曲骨中極關元侵,石門氣海陰交穴,神闕水分下脘臨,建裏中脘上脘配,巨闕鳩尾中庭對,膻中玉堂上紫宮,華蓋璿璣天突沖,廉泉頷下結下是,承漿穴在唇下中。附二足厥陰肝經穴位圖
寅時養生 嬌生慣養的肺經可以這樣養(1)
  寅時——3:00~5:00——肺經最旺

寅時經脈氣血循行流注至肺經,肺有病的人經常會在此時醒來,這是氣血不足的表現。《素問•刺法論篇》中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寅時醒來尋太淵

《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如果把心比作一位君主,那肺就像一位輔佐君主的宰相,協助心臟治理全身,調節氣血營衛,溝通和營養各個臟腑。

在時辰養生中,寅時是肺值班。這時大地陰陽開始發生轉化,由陰轉陽,這時人們需要保持熟睡。寅時睡得好的人,第二天清晨就會顯得面色紅潤,精神也充沛。

肺病自己查肺部出現疾病一般可以從咳嗽、咯血等典型症狀辨病。

① 晨咳:一般多見於支氣管擴張、慢性肺膿腫。

② 夜咳: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慢性左心功能不全。

③ 無痰咳嗽:多見於慢性咽炎或喉炎、胸膜炎。

④ 多痰咳嗽:常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肺結核等。

⑤ 青壯年咯血:可能患有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等病。

⑥ 中老年咯血:如果常反復發作,可能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或肺癌。肺主一身之氣,它具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寅時人體氣血開始重新分配,心需要多少,腎需要多少,這個是由肺經分配完成的。如果此時醒來,多是肺氣不足的表現。因此,過敏氣喘、咳嗽等與肺經相關的疾病,通常會在這個時辰發作,尤其是過敏氣喘的小孩,常在此時咳到醒來。

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根據經絡理論,可選取肺之“原穴”太淵穴。原穴是臟腑原氣(即元氣)經過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原穴,合為十二原穴,如下表所示。十二經脈原穴表經脈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原穴太淵合谷沖陽太白神門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陽池丘墟太沖陰經的原穴即本經五輸穴的輸穴,陽經則於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含本原、真元之義。原氣來源於臍下腎間,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動力。原氣通過三焦輸布於全身臟腑、十二經脈,其在四肢部駐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見原穴對人體非常重要。臨床上主要用於臟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五臟有疾,應出十二原”:當臟腑發生病變時,會在原穴表現出來。根據原穴部位出現的異常變化,可以推測、判斷臟腑功能的盛衰、氣血盈虧的變化。

“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在臨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補虛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從而激發原氣,調動體內正氣以抗禦病邪,臨床主要用來調整臟腑經絡的虛實來治療五臟病變。

原穴在具體應用時,還可與其他輸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髒、腑原穴相配,原、絡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所以,按五臟有疾當取之原的理論,肺有疾當取肺原穴即太淵穴。

根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即對於按時發病或症狀加重的,可以取此時當令經的“輸”穴。肺經的輸穴還是“太淵”。因為陰經的輸穴和原穴是同一個穴位,即“以輸代原”。所以還是選擇太淵穴。
寅時養生 嬌生慣養的肺經可以這樣養(2)
  如果根據“虛則補其母”的理論,應用五輸穴時,肺在五行屬金,土生金,即土為金母。在肺經上穴性屬金的穴位為“經渠”,穴性為土的穴位為“太淵”。所以培土生金,還是要選擇“太淵”穴。

個人經驗對於寅時醒來難寐者針刺太淵穴,常可一穴見效。這是針灸的臨床經驗,對於不會針刺者,或沒有條件針刺的患者,自己輕柔(輕柔屬補,重按為瀉)地按摩一下太淵穴,或許能夠收效。因為民間中醫的經驗是,以指代針按揉穴位的效果取決於施術者是否練功。所以,如果自己按揉後不能取效,最好的辦法還是到醫院請醫生診治。

此外,根據現代醫學研究,人體在清晨寅時血壓低,脈搏、呼吸次數也少,尤其是清晨4時左右,血壓最低,腦部供血量最少,生命力最弱,尤其肺系病、心肌梗死、腦血管栓塞、嬰兒猝死症……都易發病,特別是冬季,經常有意外發生。因此,有這些病人的家庭,一定要在寅時多照顧病人,以防意外。

中醫養生專家認為: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須避之。肺主皮毛,司肌膚腠理之開合,此時一定要做好防寒暑的工作,這當為首要保肺之道。

平時那些肺部虛弱者,可學習按摩、導引等保健方法,以增強機能、改變體質。一旦察覺肺系病症狀,急早治癒,以絕後患。

寅時醒來後要是覺得睡不著的話,不妨披好衣服練習靜坐。坐姿以自己能接受的動作,或散盤或單盤或雙盤均可。道家認為“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寅時乃肺經當令,肺主一身之氣,肺朝百脈,所以是練氣的最好時機。兩手握固或結印或掐訣置於腹前,存神內守,以舌於口腔中上下攪動舔揉牙齒牙床內外,術稱“赤龍絞海”。舌下系帶兩邊有“金津”、“玉液”兩穴,當津液滿口時,叩齒鼓漱(次數自定,如果怕影響別人可以直接鼓漱),然後分數次咽下,意隨吞咽動作轉移至小腹。依法吞咽七次。應該注意的是,在行功過程中呼吸應始終保持自然舒暢,不論有無唾液或唾液多少,皆應做以上意想和吞咽動作。

閉口絞海鼓漱可刺激唾液分泌,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含有黏蛋白、球蛋白、澱粉酶、溶菌酶等有機物。因此,“赤龍絞海”、“吞津”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健體防病良方。

此法是通過用舌抵口腔及漱口動作,刺激唾液腺分泌。這種導引方法始見於《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篇》中記載道:“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可“使人丁壯有顏色,去蟲而牢齒也”。《太上黃庭經》中亦載:“口為玉池太和宮,漱咽靈液災不幹。”嵩山隱士太元先生亦于《太元氣經》中著述:“天地有泉源,非雷霆功則氣不能潤蕩萬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則無從溉五臟、蒙五彩……”此法備受歷代功家推崇,南北朝陶弘景、隋代巢元方、唐代孫思邈、宋代劉河間及明代高濂和汪昂、石室道人,以及清代方開,還有少林祖師達摩、大文學家蘇東坡、明太祖朱元璋之十七子甯獻王朱權等歷代著名醫學家、養生家、武功大師也都奉此法如瑰寶奇術,舉不勝舉。

為什麼腎有病,卻在肺經當令的寅時來運功呢?這就是五行學說在養生上的運用,腎屬水,肺屬金,按照五行理論,金能生水,虛則補其母。補腎也就是用補金的方法,即“金水相生”法。

寅時養生 嬌生慣養的肺經可以這樣養(3)
  那麼,怎麼補肺呢?土能生金,所以臨床常用培土生金法。比如,肺氣不足者,常用健脾益肺的方法,參苓白術丸就是在此原則下的組方。運動療法以五行拳為例,五行拳橫拳屬土應脾,劈拳屬金應肺。練拳時適當多練習一下橫拳、劈拳,就是取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之意。知道了五行生克的關係和補瀉原則,也就可以化生出很多的方法。

問:經常吹冷氣對健康是否有不良影響?

答:中醫認為,“形寒飲冷”皆有害於肺,因為肺主皮毛,皮膚是肺的對應部位。如果皮毛感受寒氣,會直接影響淺表氣血的運行和汗液的排泄,氣血運行和汗液排泄一有問題,肺氣的宣肅功能,也就是肺的氣化功能馬上就會受到影響。所以,冷氣吹得太過,不利於肺臟的氣化功能。“手太陰肺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吃下涼的東西,寒氣從內在肺經影響肺的功能,吹冷氣則是由外在體表侵入,其致病結果是相同的。

“窩囊廢”其實是“肺窩囊”

《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指出:“五臟所藏……肺藏魄。”“魄”是什麼?就是人的魄力、氣魄、體魄。人的“魄”屬於精神活動的一部分,代表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類經•髒象論》指出:“魄之為用,能動能作,痛癢由之而覺也。”說明人體一些知覺和動作是“魄”作用的結果。

在生活中,常罵一個不成事的人為“窩囊廢”,是個廢物、不中用的傢伙。中醫裏將窩囊廢也稱為“窩囊肺”,那為什麼不叫窩囊心、窩囊肝、窩囊脾呢?說一個人是窩囊肺,其實也就是說他的肺窩囊。肺有問題、肺氣不足也常表現為缺乏“魄”力,就會變得很窩囊。人的肺氣足,就會有“魄”力,常能做成大事;而肺氣不足的人,連說話聲音都很小,表現為缺乏魄力,自然就成了成事不足的“窩囊肺”了。

肺開竅於鼻。鼻為呼吸之氣出入的主要通道,與肺直接相連。《靈樞•五閱五使》指出:“鼻者,肺之官也。”如果肺氣宣暢,則鼻竅通利,呼吸平穩,嗅覺也靈敏;如果肺失宣發,則鼻塞不通,呼吸不利,嗅覺也差。

據說國外還有這樣一句諺語:“大人物必有一個大鼻子。”中國在相面時也很講究:女看眉毛,男看鼻。如果一個男人的鼻子位居中央,周正、挺拔、個大,就能成大事,這也是魄力十足的表現。

魄力足,可不是腦子一熱的蠻幹,要有理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五行要平衡,弱的要補,太旺盛的要疏導,要把其多餘能量往下傳,不能讓多餘的能量克制其他臟器,所以遏制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就像治理洪水一樣,要多疏導,多分流,實在不聽話的再進行克制。

肺氣虛常見少氣乏力,動則氣喘,體虛易感等。臨床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常採用“培土生金”的方法,即健脾益肺法。補肺氣的穴位有:肺的“原、輸”穴即太淵,或肺的母經脾經的原穴即太白。

五行拳的橫拳屬土應脾,劈拳屬金應肺,可以經常練習以宣降肺之氣機。如果練習劈拳的同時練習橫拳,根據五行理論則屬培土生金法。

問:在什麼時間按摩肺經最好?

答:當然也是在肺經最旺之時按摩最好,但此時是早上3~5點,是睡眠的時間。因此,我們還可以從同名經上找其他穴位,如在上午9~11點足太陰脾經當令的時段進行按摩,“五臟有疾,當取之原”,選取肺經的原穴(也是輸穴,穴性屬土,土為金母,肺屬金,虛則補其母,故取其母穴)太淵,再加上脾經原穴太白,則有培土生金、健脾益肺之意,有點像參苓白術丸的意味。問:根據西醫的說法,氣喘病人多是由於過敏體質所致;就中醫立場來說,氣喘與個人體質是否有一定的聯繫呢?
寅時養生 嬌生慣養的肺經可以這樣養(4)
  答:您說的應該是過敏性哮喘。喘證和體質有一定的聯繫,體質可以通過治療和鍛煉改善。現在各醫院開展的冬病夏治對於哮喘就有很好的療效。

“氣喘”只是指呼吸困難、氣息急促的症狀。多因外感風寒風熱之邪,或邪熱熾盛,痰飲停肺,肺腎氣虛所致。除肺、心疾病常見氣喘外,咽喉或胸廓的病變、溫熱類疾病、腹內腫瘤或積水等擠壓及虛勞類、脫證疾病等亦可見氣喘。

臨床上對以氣喘為主症的病種尚不能確定時,常以氣喘待查作為初步診斷,並辨證論治。

病性有實有虛:實者病勢急驟,聲高息粗;虛者病勢徐緩,氣短息弱。

氣喘為肺系疾病的常見症狀,如:哮病、肺脹、肺熱病、肺癰、肺水、肺衰、氣胸等病,氣喘常是其主症之一。暴咳、久咳、肺絡張、肺癆、肺痿、肺癌、肺塵埃沈著病等均可有氣喘症狀。

臨床根據病情表現綜合分析如下。

(1)發作性氣喘,常見於哮病,必伴哮鳴。

(2)勞作時發作或加重,或平臥時加重,常見於肺脹或由心衰等所致。

(3)氣喘屬吸氣性困難者,多為上呼吸道阻塞性病變。氣喘屬呼氣性困難者,多為肺脹、肺痿、哮病等。

(4)高熱病人,一般都有呼吸迫促、息急氣粗的表現。

(5)呼吸深而規則,伴有鼾音者,常見於痰厥、髒厥、出血性中風等。

(6)胸腹內腫瘤等擠壓而致氣喘者,可有胸腹腔癌、瘤及氣胸、懸飲、支飲、肥氣、晚期益蟲病、鼓脹等病。

(7)某些中毒,如杏仁中毒、煤氣中毒等,均可有呼吸困難而見氣喘的症狀。

(8)咽喉病變或窒息時,亦可見氣喘,應有咽喉部病變指征,或喉間痰鳴等症。

除在醫院常規檢查外,有時還會作胸部X射線檢查、血氣分析、CO2結合力、血電解質測定等。

其中醫臨床辨證分型有很多,具體如下。

(1)風寒束肺證:咳嗽氣喘,胸部脹悶,痰稀色白,頭身疼痛,惡寒或有發熱,口不渴,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2)寒飲停肺證:氣喘咳嗽,或喉中哮鳴,痰液清稀多泡沫,胸部脹悶,惡寒怕冷,舌淡,苔白滑,脈弦。治宜溫肺散寒、化飲平喘。

(3)表寒肺熱證:氣喘,咳嗽,胸部脹悶,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黃質稠,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有汗或無汗,口渴,苔薄白或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寒、清肺平喘。

(4)痰熱壅肺證:氣喘息促,咳嗽,胸部脹悶,痰多黏稠色黃或夾血絲,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渴喜冷飲,面紅,咽幹,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化痰平喘。

(5)痰氣互結證:咳嗽痰多,氣喘息急,胸悶,喉間痰鳴,舌淡或稍暗,苔白膩,脈弦緊。治宜化痰降氣平喘。

(6)氣鬱傷肺證: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發作時突然呼吸短促,胸悶胸痛,咽中如窒,苔薄,脈弦。治宜宣肺解鬱、下氣平喘。

(7)肺氣虛證:喘促短氣,聲低懶言,咳聲低微,神疲肢倦,面色少華,自汗畏風,舌淡,脈弱。治宜補氣益肺平喘。

(8)肺腎氣虛證:喘咳日久,動則更甚,呼多吸少,氣不得續,神疲,自汗,肢冷,或有浮腫,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潤,脈沉細。治宜補腎益肺、納氣平喘。

(9)肺腎陰虛證:咳嗆氣喘,痰少質黏,面色潮紅,五心煩熱,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苔少或剝,脈細數。治宜滋補腎陰、潤肺平喘。
寅時養生 嬌生慣養的肺經可以這樣養(5)
  (10)水氣淩心證:氣喘息湧,痰多且呈泡沫狀,胸滿不能平臥,肢體浮腫,心悸怔忡,畏冷肢涼,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脈弱而數。治宜溫補心腎、化氣利水。

秋季養肺——該收的時候一定要收

肺氣與秋氣相通應,肺氣在秋季最旺盛。此時,肺的制約和收斂功效強盛。到了秋天,人體的氣血運行也隨“秋收”而衰落,逐漸向“冬藏”過渡。因此,人也應當順應秋氣而漸收。

如果不收,肺臟很容易受到乾燥氣候的傷害而患上肺熱病,此時病人右臉頰會顯得通紅,肺氣過盛,面色枯槁,胸背和四肢都會感到疼痛,還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鼻塞和打噴嚏等症狀,嚴重的會導致慢性哮喘和肺氣腫。如果肺臟陰氣重而陽氣弱,人的身體就會變得黝黑、虛弱、怕冷,很容易感到勞累,在情緒上表現為憂傷、悲愁,容易擾亂精神,人體會有一種說不出的不適感。

秋季養肺應以“收”為主,如何收呢?《黃帝內經》:“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就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在這個季節,人們應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也就是說,要早睡早起,起床時間要比春季稍晚一些,大體以與雞活動的時間一致為宜。雞叫的時候也就是天剛剛亮的時候,所以人們一定把握好這個時機起床。

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到了秋天,精神情緒要保持安定秋凍要適度所謂的秋凍,就是“秋不忙添衣”,當然秋凍也要看情況。

初秋時,暑熱未盡,涼風時至,衣被要逐漸添加,但不可一下加得過多,捂得太嚴。晚秋時,“月落烏啼霜滿天”,穿衣要少一些,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但要適度,以自己能接受為宜,這樣可避免因多穿衣服致使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耗傷,陽氣外泄,此時宜生肺病。

“秋凍”是順應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收的養生需要,也為冬季藏精做好耐寒準備。平靜,藉以緩解秋涼之氣對身體的束縛,做到“使志安寧,以緩秋刑”。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如果您秋天還一天到晚想事情,那您的肺就不夠調和了,身體就會變得不好,所以您要開始收斂種種作為,保持平靜。怎樣才能做到安定平靜呢?這就要求人們收斂思緒,控制心情,遇事不急不躁,平靜自然,使肺氣保持通利調暢。

如果違背上面的法則,就會傷害肺氣,到了冬季還會發生頑固腹瀉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秋季的“收”是冬季“藏”的基礎,秋天陽氣應當收而未能很好地收,冬天陽氣就會應藏而不能藏。

肺是五臟中的嬌髒,無論是在秋季,還是平時,我們都要善待它。

問:秋季養肺吃什麼樣的食物好呢?

答:秋季養肺最好是多吃白梨、白蘿蔔、百合、蓮藕、白木耳等白色食物。根據中醫五行理論,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別與五臟中的肝、心、脾、肺、腎和五色中的青、赤、黃、白、黑相對應。肺臟與白色都屬金,白色應肺。因此,經常吃白色食物可收到養肺效果。

附一手太陰肺經知識簡表肺





行原文《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 ,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語譯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回繞過來沿胃上口賁門處,向上穿過橫膈,屬於肺臟,從“肺系”(肺與氣管、喉嚨相聯繫的部位)橫行出來,向下沿上臂內側走手少陰和手厥陰經的前面,下行到肘中,沿前臂內側邊緣,進入寸口,上大魚際,沿著魚際的邊緣,出拇指的內側端。它的支脈,從腕後一直走向食指橈側,出其末端(商陽穴,交手陽明大腸經)手
寅時養生 嬌生慣養的肺經可以這樣養(6)
  太









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mào),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 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shuò)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niào)色變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肺部脹滿,膨膨氣喘、咳嗽,鎖骨上窩“缺盆”內(包括喉嚨部分)疼痛;嚴重的則交捧著兩手而視覺模糊,這是前臂部的氣血阻逆發生的臂厥。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肺”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如咳嗽,氣上逆而不平,喘息氣粗,心煩不安,胸部滿悶,上臂、前臂的內側前邊疼痛或厥冷或掌心發熱。本經氣盛有餘多見肩背疼痛,感冒風寒自汗出,傷風,小便頻數,呵欠;本經氣虛不足多見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急促,小便顏色異常附

注手太陰絡脈手太陰經別手太陰經筋原文《靈樞•經脈》: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於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欠去欠,小便遺數。取之去腕半寸,別走陽明也語譯手太陰絡脈名列缺,起於腕關節上方橈骨莖突後的分肉之間(在腕後一寸半處),走向手陽明經脈,與手太陰經脈並行,直走入手掌中,散佈大魚際部。其病症,實證則手掌和手腕部灼熱;虛證則呵欠、尿頻、遺尿。可取手太陰絡穴治療,本絡絡于手陽明大腸經原文《靈樞•經別》:手太陰之正,別入淵腋少陰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腸,上出缺盆,循喉嚨複合陽明語譯手太陰經別,從太陰經分出,進入腋下淵腋部位,行于手少陰經別之前,走向肺部,散佈于大腸,向上淺出於缺盆部,沿著喉嚨,由此再合入于手陽明經脈原文《靈樞•經筋》: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 ,合賁下,抵季脅。其病,所過者支轉筋痛,其成息賁者,脅急、吐血語譯手太陰經筋起始於大拇指之上,沿大拇指上行,結於魚際之後,行寸口動脈外側,上行沿前臂結於肘中,向上經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部,結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結於缺盆,自腋下行者從下方結於胸裏,分散通過膈部,與手厥陰經之筋在膈下會合,達于季脅。其病症,在本經筋循行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攣掣痛,重者可成息賁病,脅肋拘急,上逆吐血手太陰肺經穴歌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訣,俠白尺澤孔最存,列缺經渠太淵涉,魚際少商如韭葉,左右二十二孔穴。

續表穴名穴位主治附注1中府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咳嗽,氣喘,肺脹滿,胸痛,肩背痛肺的募穴

手、足太陰經交會穴2雲門胸前臂外上方,距前正中線旁開6寸,當鎖骨外端下緣凹陷中取穴咳嗽,氣喘,胸痛,肩痛3天府臂內側面。腋前皺襞上端水平線下3寸,肱二頭肌外緣氣喘,鼻衄(nǜ,指鼻出血),癭氣,臑痛4俠白臂內側面。天府穴下1寸,肘橫紋上5寸咳嗽,氣喘,幹嘔,煩滿,臑痛5尺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緣咳嗽,氣喘,咳血,潮熱,胸部脹滿,咽喉腫痛,小兒驚風,吐瀉,肘臂攣痛肺經的“合穴”6孔最前臂掌面橈側。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肘臂攣痛,痔疾肺經的“郤穴”。

個人經驗僅供參考:痔瘡肛裂疼痛者此穴壓痛,針刺可以有效止痛。一患者做痔瘡手術後肛周疼痛,針刺後痛止。不會針刺者可以用有活血作用的膏藥貼在穴位上再按揉至壓痛消失。操作無效請找專業醫生診治7列缺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傷風,頭痛,項強,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口眼歪斜,齒痛肺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頭項尋列缺”指項部酸痛、頭痛取該穴可快速緩解8經渠橈骨莖突內側,腕橫紋上1寸,橈動脈橈側凹陷中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手腕痛手太陰經所行為“經”。

《針灸甲乙經》:不可灸9太淵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咳嗽,氣喘,咳血,胸痛,咽喉腫痛,腕臂痛,無脈症手太陰經所注為“輸”;肺經“原穴”;八會穴之一,脈會太淵10魚際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失音,發熱手太陰經所溜為“滎”11少商拇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咽喉腫痛,鼻衄,咳嗽,發熱,昏迷,癲狂手太陰經所出為“井”。十三鬼穴之一,鬼信。指壓少商穴可以治療打呃。指壓少商穴時,吞咽口水,如此數次即可止住,壓時以有酸痛感為宜,持續1分鐘左右即可見效。中指指背上的中魁穴、眉頭的攢竹穴對治療打呃也有效。不用穴位療法,含一口水彎腰鞠躬90°咽下也有效。如果打呃不止,自治無效則應到醫院請?生診治附二手太陰肺經穴位圖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1)
  卯時——5:00~7:00——大腸經最旺

卯時是大腸值班,此時要養成排便的習慣。起床後宜先喝杯溫開水,然後去衛生間把一天積攢下來的廢物排出體外。晨起一杯溫水,可稀釋血液,有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卯時是最“方便”的時候

《素問•靈蘭秘典》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與其他臟腑一樣,中醫也給大腸封了一個官兒,叫傳導之官。什麼是“傳導”呢?從字面上理解,即傳化和疏導的意思。

根據以上意思,我們也概括出了大腸的兩大功能——主傳化糟粕和主津。什麼是主傳化糟粕呢?大腸上接小腸,接受小腸食物殘渣,吸收其中多餘的水液,形成糞便。大腸之氣的運動,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並經肛門有節制地排出體外。大腸主津,意指大腸吸收水分,參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功能。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作用後所剩下的食物

大便形狀和顏色可辨疾病一般來說,大便以黃色成形為原則,如果大便不成形可能是身體不夠健康的警訊。此外,大便太硬或太軟,顏色偏紅、偏黑、偏棕色,甚至偏綠、帶有油脂,都必須特別留意。

一般而言,大便的顏色是很淡的黃色,有的甚至接近於白色,可能是消化不良;如果帶有鮮紅色,表示肛門或直腸處出血,暗紅則可能是腸道出血,黑色則表明胃部有毛病。殘渣和剩餘水分,將其中部分水液吸收,使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即常說的燥化作用。

大腸主傳化糟粕和主津的功能,什麼時候發揮得最好呢?那就是卯時,也就是上午的5~7點,此時是這位傳導之官在值班。它值班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排便。排便是大腸功能最直接的表現。卯時大腸工作勤奮,一覺醒來,正好如廁。

由於大腸是身體的末端,負責的又是消化後的食物殘餘,通常氣味不佳,因此經常被人們忽略其對健康的重要性。也就說,我們往往只顧享受口腹之欲,卻讓大腸承擔痛苦。常有這樣一些人嗜食麻辣火鍋等辛辣食物,方便時卻如火燒般痛苦;又如現代人嗜食膏粱厚味、肥軟精細之物,卻因缺乏纖維質,致使殘渣不易排出,積留在大腸中,成為致病因數。

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我們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大腸,尤其是卯時這一時間段。

在卯時怎麼照顧大腸呢?按時排便是最好的方式。

有一種做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空腹喝一杯鹽水,其功效就是清腸排毒。現在很多人都在用這個經濟方便的方法解決“方便”問題,也每天清晨飲一杯加鹽的涼白開水。

晨起喝一杯涼白開或者加鹽的涼白開不知起于何時,筆者的建議是早晨起床後喝杯溫白開水。

當然,清晨喝鹽水是否有益健康,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人甚至將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現身說法。那麼,清晨喝鹽水真的有益健康嗎?筆者的觀點,淡鹽水用來漱口,晨起飲水還是溫開水為好。不僅如此,一年四季飲水都是這樣。為什麼呢?

1晨起飲用淡鹽水沒有必要

晨起飲水的目的是補充前一夜丟失的水分,並稀釋血液。研究和實踐表明,白開水是承擔這一任務的最佳選擇。其他飲品,不論濃度高低,都不能起到白開水的保健功效。相反,可能造成血液的進一步濃縮。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對鹽的需要量很小,僅為每日2~3克,自然飲食完全可以滿足。如果沒有大量出汗或其他特殊需要,沒有必要飲用淡鹽水,特別是沒有必要養成飲用淡鹽水的習慣。為了口腔消毒,或緩解咽喉腫痛,用淡鹽水或飽和的濃鹽水漱口是一種有效方法,但這與飲用淡鹽水不是一回事。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2)
  2晨起飲用淡鹽水有一定風險

不論健康人、高血壓病人或伴有高血壓的其他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等),增加鹽的攝入量都可能升高血壓。對健康人,血壓升高的結果可能還不至於造成高血壓,但對於高血壓患者,則可能是雪上加霜,導致病情波動。通常,晨起是一天中血黏稠度最高的時候,血壓也達到第一個高峰,對心臟病患者來說,清晨是病情波動最危險的時期。因此,任何促使血壓升高的因素,如飲用淡鹽水等都應儘量避免,高血壓患者尤應注意。

3個體、群體不同

在飲食上,個體和群體是兩個概念。有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吃鹽較多,但血壓並不因此升高。其實,這不奇怪——所謂“高鹽攝入導致血壓升高”的觀點,是從群體角度得出的,是對群體中絕大多數個體都適用的原則。但具體到個人,因存在個體差異,情況可能不盡相同,但不能因某個個體的特殊性否定適用於群體的普遍原則。從科學的角度看,個體採用群體的基本原則指導自己的飲食是最為安全和適宜的做法。個體如果能做到避免高鹽攝入這一群體原則,那麼,可以將導致血壓升高的飲食危險因素降到最低。

既然說到喝白開水,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喝白開水也是有講究的。

首先高血壓病人要保證每天三個時段有水喝。一是晚上睡覺前半個小時,防止晚上因為水分散發導致血液黏稠。二是半夜,如果醒來去廁所,也要再補充一杯水,或者喝上幾口。三是一覺睡醒後,再來一杯水,避免血液黏稠時就開始一天的各種活動,以免引發血栓。

有的高血壓患者認為,夏天出汗太多,要多補充水才能保證健康。出門在外,很多人會買純淨水喝。多喝水沒錯,但是要防止一次喝下太多,尤其是純淨水,因其會很快進入血液,引起血壓升高。最好的方法是用杯子接一杯開水,即使很渴也不得不等候水由燙轉熱、由熱轉溫,這樣就不會一次喝入很多,而是小口慢飲。

補充身體水分的飲水方式也要點滴而入,不可用灌的方式,更不可飲用冷水。

問:我最近排便不是很正常,也沒有什麼時間規律,有時是一天一排,有時兩天一排,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答:到醫院做一下檢查,如果不是疾病原因引起的排便異常,那這種情況可能是由於飲食無規律或情緒波動大造成的,大可不必擔心。最好養成每天在同一時間排便的習慣,這樣即使沒有很明顯的便意也可以排出來。建議卯時不要仍躺在床上睡覺。問:請問清晨鍛煉對大腸經有好處嗎?

答:清晨不宜過早鍛煉,尤其是年老體弱、危重病人,此時更不要輕舉妄動,以免擾亂了體內生物鐘的正常運轉。老年人總的鍛煉原則是跟著太陽出沒。日出後日落前鍛煉最好。

合穀穴是大腸經最好的獻禮

大腸經為手陽明經,在十二經中有獨特的應用,有養陽、生津、通腑等作用。如果手陽明大腸經的經氣發生異常變動,就會導致牙齒疼痛、頸部腫大等症狀。

大腸經上有一個支脈,是從缺盆走向頸部,通過臉頰,到下牙齦後回繞至上唇,分左右交會于人中,夾鼻孔兩側接足陽明經。所以,口角常出現潰爛的人,可以刺激大腸經以改善症狀。如何改善呢?方法很簡單,只要用指壓或刺激經絡上的穴位如合穀穴,經絡本身就可以跟它相關的肌肉、骨頭、血管、關節聯絡,改善迴圈不順暢的問題,甚至還可以治療遠端的疾病。《四總穴歌》裏的“面口合穀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3)
  說到合穀穴,它可是大腸經送給人體最好的禮物。

合谷穴,也就是常說的虎口,它是大腸經的原穴。合,彙也,聚也;穀,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穀就是指大腸經氣血會聚于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為什麼還叫虎口呢?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風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的運動形式為風木的橫向運動。

合穀穴又名含口。含,包含、容納也;口,脾胃之屬也。含口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有脾土的長養特性。因此,常按摩此穴還有健脾胃的作用。

合谷穴位於手背上第一、第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中點處。下面是一個簡單的取穴方法:用一隻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隻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穀穴。

只要按摩合穀穴,就可以使合穀穴所屬的大腸經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疾病減輕或消除。合穀穴的功效數不勝數。

1治痔瘡

痔瘡發作、便血時,可以按摩或搓揉合穀穴,用指尖、筆芯按摩或搓揉都可以,只要有酸脹感就表示得氣了。肺經的孔最穴也很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指壓時應朝小指方向用力,而並非垂直手背按壓,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此穴的療效。

2緩解下齒痛

手陽明大腸經經過下牙齦,下牙疼時可以按合穀穴5分鐘,疼痛會減輕。如果患牙齦炎,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反復發作,經常按壓合穀穴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齒痛需要取胃經的內庭穴。

3救治暈厥

合穀穴還是一個急救穴。如果因中暑、中風、虛脫等導致暈厥時,可用拇指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續二三分鐘,暈厥一般可緩解。如果同時用指尖掐按人中穴,醒腦回蘇的效果更好。

此外,平常鼻子過敏者,也可以常常按壓合穀,以緩解症狀。

儘管按壓合穀穴的好處很多,但是在實際操作時需要注意,孕婦不宜按摩合穀穴,更不要針灸,文獻記載針刺合穀穴有可能會導致流產。

問:我每年冬天都會感冒。一次閒暇時看到書上說按摩迎香穴可以預防感冒,可是我按摩了幾次也沒見效果,是不是我按摩方法錯了?

答:您可以從入冬開始,每天晚上睡覺前,用雙手的大拇指關節按揉迎香穴(在鼻翼最寬處的兩邊),從緊貼著鼻翼最寬的部位向上搓到鼻樑骨處,然後再回到鼻翼最寬處為一次,一般要按揉100次左右。注意按揉迎香穴時稍微抹點潤膚油,動作不宜太大,以免弄傷皮膚。迎香穴是大腸經最後一個穴位,手陽明大腸經的第一個穴位是商陽,肺經的最後一個穴位是少商。少商、商陽都是井穴。您可以再配合一個小動作,就是點鈔票的動作,還要撚一下,臨床做頭皮針行針時常用點鈔票的手勢迅速撚針,不過從經絡理論上講,這個動作可以有效調理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氣血。

井穴是五輸穴之一。十二經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特定穴,稱為五輸穴。是以水流來形容各經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靈樞•九針十二原》)”。意指經氣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於頭面軀幹,像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臨床經常應用針灸療法,因為取穴方便。

五輸穴又配屬五行,《靈樞•本樞》指出陰經井穴屬木,陽經井穴屬金。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4)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

《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意指各經的滎穴和輸穴主治外行經脈所過處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難經》還將五輸穴配合五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還有根據季節因時而刺的記載,如《難經•七十四難》指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輸,秋刺經,冬刺合。”

井穴又是十二經脈的“根”穴。所以,如果您沒有時間學習太極拳或各種導引經絡的鍛煉方法。在這裏透露一個鍛煉十二經絡的秘法——手腳抓握伸展,就是手指儘量張開然後屈指作爪狀,然後再伸開重複。腳趾也一樣如此運動。此法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用劇烈運動即可迅速改變手腳冰涼的症狀,健身球就是運動手指以起到調理手三陰手三陽的目的。

讓人不安的便秘和腹瀉可以這樣治

便秘與腹瀉,對於這二者來說,通常的說法是:體內有熱時,造成的就是便秘現象;體內有寒時,就可能造成腹瀉現象。但實際情況不只這些,要確定是哪些證型,還是要請醫生診斷,這裏暫不詳述。

便秘是百病之源

現代人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有的人又吃了太多葷腥之食或不容易消化的精細食物,若新陳代謝不理想的話,就會出現便秘、口臭等現象。

便秘是百病之源。短期便秘是腸道健康亮起紅燈的警訊,長期便秘則是腸道健康的無形殺手。長期便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性便秘,會因體內產生的有害物質不能排出,而引起腹脹、口臭、食欲減退和易怒等身體中毒症狀。還會使身體發胖、皮膚老化,引起貧血、肛裂、痔瘡、直腸潰瘍等疾病。

食物是治療便秘的最好藥物。經常便秘的人,應該多吃潤腸、滑腸、含纖維素較多的食物。其中,核桃就是通便的法寶。

方法很簡單:核桃仁、芝麻仁各30克,搗爛後用開水沖服。這兩種食物均含大量油脂,有助於潤腸,可消除便秘宿疾。如不搗爛,可直接口嚼少量,嚼極碎後吞下也可。

如果平時常感口乾舌燥,而且失眠、多夢,多是肝火旺所致,也常引發大腸病,引起便秘或熱痢。因此,每天清早最好保證飲食清淡,甚至吃素食,或吃水果,有助於大腸排泄。

腹瀉

一想到腹瀉,腦海裏都會浮現出一天沖進廁所好幾次的情景。實際上,腹瀉幾乎與排便的次數無關。即使一天只排便一次,如果大便呈泥狀或水狀,就是腹瀉;一天上五六次廁所,但如果是有形狀的大便,就不能稱為腹瀉。

中醫論腹瀉,是要辨證論治的。例如,因吃壞肚子而致的急性腹痛、腹瀉,乃主張“通因通用”,也就是通過吃瀉藥來排除體內毒素以止瀉。有人在卯時天亮即習慣性肚臍痛,繼而拉肚子,此稱“雞鳴泄”,也稱“五更泄”,這是命門火衰造成大腸經不能提升而致的腹瀉,需要補脾腎以止瀉。針刺穴位時,常取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並配合中脘、關元、天樞以治療腹瀉。水樣瀉,取小腸的下合穴下巨虛。腹瀉不很嚴重時,可以參考上述穴位按揉,有可能因為取穴不准或按揉不得法而無效,故應及時求醫以免延誤病情。慢性腹瀉的原因非常複雜,不一定由腸道炎症引起。其他一些疾病的早期表現不典型,有時可只表現為慢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肝癌、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等。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5)
  最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大便次數、質地、形狀改變(如變細)等,可到醫院檢查以確定是否為腸道惡性病變。

對於習慣性便秘或腹瀉,我們不要去習慣它、縱容它,關愛健康就是關愛我們身體的點點滴滴!

問:人到了老年,氣血變得不旺,就會產生便秘,這是何原因呢?

答: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都會發生便秘,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原因。

有的老年人因為年紀大出現陰虛現象,陰虛就是津液不足。如果大腸津液不足,就會引發火氣,進而引起大便乾燥、困難。有的老年人並不一定是津液不足,而是肺氣虛,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出了問題,也會影響大腸的蠕動功能,進而造成便秘現象。

此外,有些老年人的便秘習慣與精神壓力、緊張有關,或因情志因素造成肝氣鬱結,或因情緒過度亢奮而化火,也會產生便秘。因此,人到老年,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對大腸的最好保養。問:請問有沒有什麼簡便的方法改善便秘情況?

答:一代宗師王培生先生介紹過一種小功法:兩手外翻使小臂外旋可治便秘,內旋治晨起腹瀉,效果很好。王老先生總結過很多健身祛病小功法,大家可以有選擇的學習。

筆者也常推薦一些小方法,具體如下。

自己按摩穴位,可以選擇中脘、天樞、下巨虛、支溝等。這些穴位都是臨床針刺治療便秘的有效穴位。

卯時及時起床,飲熱水一杯,採取站樁姿勢站立片刻,同時按摩臍兩側的天樞穴,以有溫熱感為宜,稍後如果感到腸蠕動明顯,即可開始“方便”。

也可飲水後用拇指輕捏食指,兩足開立與肩同寬,腿微屈溜臀,用髖部緩慢地畫平圓,用轉帶脈的方法調理縱行諸經,使腸腑得到柔和的“按摩”,旋轉過程中有時會出現非常輕微的腹痛,不一會兒就會有便意。

或者飲水後面向西自然站立,兩手交替做撚掌動作,意念關注拇指、食指,也很有效。其動作取自五行掌中的撚掌,撚掌在五行屬金應肺,肺經脈起中焦、下絡大腸。原練法的步法站立如形意拳的三體式步法,有些人不習慣如此站立,可採用普通的兩足開立。

“莫飲卯時酒”與“再三防夜醉”

我們的祖先認為“酒為諸藥之長”。它性溫,味甘苦辛,有散寒氣、通血脈的作用。《黃帝內經》中指出“辛入肺”,酒味辛,先入肺,肺與大腸相表裏,飲酒應取其升陽發散之性,使陽氣上升,肺氣更強,促進氣血流通。

適量的飲酒對肺經、大腸經都有一定的好處。但是飲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掌握一定的時間和方法。

據說在浙江省平湖市城郊之北鍾埭鎮,過去沿襲一種早晨喝“卯時酒”的飲食習俗。在這裏,喝“卯時酒”的一般多是老年人。以前沒有電視,人們睡得早醒得也早,一般在早上5點鐘就要起床上街,然後到小鎮裏選擇一個固定小酒店,要一些豬頭肉、豬耳朵、五香豆腐乾、油鹽發芽豆等小菜,來上一二杯散裝燒酒,邊吃邊飲,此法便叫飲“卯時酒”。

其實飲“卯時酒”這種做法古時就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常喝卯時酒,他在《卯時酒》中這樣寫道:“佛法贊醍醐(tí hú),仙方誇沆瀣(hàng xiè),未如卯時酒,神速功力倍,一杯置掌上,三咽入腹內,煦若春灌腸,暄如日炙背。”是說卯時酒有酒勁,一杯酒分三開飲下,肚子裏熱乎乎的,後背也像太陽烤一樣。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6)
  從中醫角度來說,喝卯時酒其實是對健康不利的。“莫飲卯時酒,昏昏醉到酉”,也就是說早晨喝完酒會醉一天。白居易喝卯時酒也許是為了達到“醉到酉”的效果,他可能需要在醉酒中挖掘創作靈感吧!

對於現代人來說,如果你是一個上班族,喝卯時酒會影響你一天的工作效率,而且常喝卯時酒還會給健康帶來危害。一日之“饑”在於晨,空腹飲酒會導致神志恍惚、損害肝臟功能、引發意外事故,甚至危及生命。《瑣碎錄》論“莫飲卯時酒”。《備急千金要方》論“一月之忌者,暮無大醉”。這些都說明飲卯時酒對健康不利。

為什麼說卯時飲酒對人體傷害最大呢?這是因為,人體產生的有毒物質是依靠肝臟來清除的。肝臟的工作效率,晚上較高,清晨較低。若早點時飲酒,肝臟無力及時解毒,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提高,必然對身體有害。

酒,不僅在卯時不可以飲,且在晚上也不要多飲。古人指出:“再三防夜醉。”《本草綱目》也指出:人知戒早飲,而不知夜飲更甚。既醉且飽,睡而就枕,熱擁傷心傷目。夜氣收斂,酒以發之,亂其清明,勞其脾胃,停濕生瘡,動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也就是說,到了晚上,夜氣收斂,一方面所飲之酒不能發散,熱壅於裏,有傷心傷目的害處;另一方面,酒本是發散走竄之物,會擾亂夜間人氣的收斂和平靜,導致人體生病。

那什麼時候飲酒好呢?《老老恒言》認為:“酒固老年所宜……午後飲之,藉以宣導血脈,古人飲酒,每在食後。”這說明飲酒的最佳時間,應在每日中午吃飯後。

當然,飲酒一定要適度,這是關鍵。少飲有益,多飲有害。宋代邵雍詩曰:“人不善飲酒,唯喜飲之多;人或善飲酒,難喜飲之和。飲多成酪酊,酪酊身遂屙;飲和成醺酣,醺酣顏遂酡(tuó飲酒後臉色變紅,將醉)。”這裏的“和”即為適度。無太過,亦無不及。太過傷損身體,不及等於無飲,起不到養生作用。

問:我愛喝啤酒,每天都會喝幾瓶,以後喝酒還真要注意這些問題。可是我改不了喝酒的毛病,總想喝幾口,請問飲酒的限度是多少?

答:據有關資料稱,正常情況下人體肝臟每天能代謝的酒精約為每千克體重1克。所以飲酒的最佳飲量為:一個體重為60千克的人每天允許攝入的酒精量應限制在60克以下。低於60千克體重者應相應減少,最好掌握在45克左右。如果換算成各種成品酒應為:60度白酒50克,啤酒1千克,威士卡250毫升,紅葡萄酒以每天2~3杯為佳。根據這個比例來算,你每天喝1瓶啤酒就可以了。

在飲酒時最好選擇理想的下酒菜,這樣既可飽口福,又可減少酒精之害。從酒精的代謝規律看,最佳佐菜當推高蛋白和含維生素多的食物,如新鮮蔬菜、鮮魚、瘦肉、豆類、蛋類等。

附一手陽明大腸經知識簡表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有陽溪穴)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髃讀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語譯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末端起始,沿食指橈側緣,出第一、第二掌骨間、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陽溪),沿前臂橈側(偏曆、溫溜、下廉、上廉、手三裏),進入肘外側(曲池、肘髎),經上臂外側前邊(手五裏、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邊(肩髃、巨骨,會秉風),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它的支脈:從鎖骨上窩上行頸旁(天鼎、扶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出來挾口旁(會地倉),交會人中部(會水溝)——左邊的向右,右邊的向左,上挾鼻孔旁(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膈,屬於大腸主要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語譯本經異常變動為牙齒痛,頸部腫脹。本經所屬穴能主治有關“津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口幹,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嚨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側的次指(食指)痛而活動不利。氣盛有餘時,經脈所過部位發熱和腫脹;氣虛不足時,則發冷,戰慄而不容易回暖附注手陽明絡脈原文《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名曰偏曆,去腕三寸,別入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于宗脈。其病,實則齲聾;虛則齒寒痹隔,取之所別也語譯手陽明絡脈名偏曆。在腕關節後三寸處分出,走向手太陰經脈;其支脈向上沿臂膊,經肩髃部位,上行至下頜角處,遍佈於牙齒根部;其支脈進入耳中,與宗脈會合。其病症,實證見齲齒痛、耳聾;虛證見齒冷,經氣痹阻不通暢,可取手陽明絡穴治療。
卯時養生 只有大腸經通了腸道才通暢(7)
  注:

“耳為宗脈之所聚”,十二經脈皆通過耳,所以人體某一臟腑和部位發生病變時,可通過經絡反應到耳郭相應點上。經常按摩耳部能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理臟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人體各部位在耳郭的分佈好似一個倒置的胎兒,具體投射區按摩方法如下。

① 耳垂相當於面部,當內火上炎而致齒耳腫痛,或面部生癤時,可用雙手拇指揉捏耳垂,直至雙耳發紅發熱。每日2次,經常按捏耳垂,還有美容養顏的作用。

② 正對耳孔開口處凹陷叫耳甲腔,此處相當於胸腔內臟器官,經常刺激這個部位,對心、腦、肺和血液系統有補益作用。具體做法是:將食指放到耳孔處,拇指放在耳的背面即可,每日3次。

③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按摩此處可助消化,並有強腎健脾之功。

④ 耳郭的外周耳輪相當於軀幹四肢,耳輪頂端凹陷處叫足趾,頸肩腰腿痛患者宜多按壓耳輪。

⑤ 將耳輪向耳屏對折時,耳郭的上緣為上尖端處,按摩此處有退熱、鎮痛、消炎、降壓的作用續表附注手陽明經別原文《靈樞•經別》:手陽明之正,從手循膺乳,別於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腸,屬於肺,上循喉嚨,出缺盆,合于陽明也語譯手陽明經別,在肩上部肩髃穴處分出,從第七頸椎處進入體腔,下行到達大腸,歸屬于肺臟,向上沿喉嚨,淺出於缺盆部,脈氣仍舊流入手陽明本經手陽明經筋原文《靈樞•經筋》: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肩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其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直者上出於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語譯手陽明經筋起於第二手指橈側端,結於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結於肘外側,上經上臂外側結於肩髃部;分支繞肩胛處,挾脊柱兩旁;直行的經筋從肩髃部上走頸;分支走向面頰,結於鼻旁顴部;直行的走於手太陽經筋前方,上左側額角結絡於頭部,向下至右側下頷。其病症:在所經過之處可出現支撐不適、拘攣和疼痛,肩關節不能高舉,頸不能向兩側顧視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商陽食指末節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大腸經“井穴”2二間握拳,當食指橈側掌指關節前凹陷中目昏,鼻衄,齒痛,口,咽喉腫痛,熱病大腸經“滎穴”3三間握拳,當第二掌骨小頭橈側後凹陷中目痛,齒痛,咽喉腫痛,身熱,腹滿,腸鳴大腸經“輸穴”4合穀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口眼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熱病無汗,多汗,腹痛,便秘,經閉,滯產大腸經“原穴”。

別名:虎口5陽溪腕背橫紋橈側端,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齒痛,咽喉腫痛,手腕痛大腸經“經穴”6偏曆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3寸處目赤,耳鳴,鼻衄,喉痛,手臂酸痛,水腫大腸經“絡穴”7溫溜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5寸處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疔瘡,肩背酸痛,腸鳴腹痛大腸經“郤穴”8下廉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4寸處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腹脹,腹痛9上廉在陽溪穴與曲池六連線上,曲池穴下3寸處頭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腸鳴腹痛10手三裏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曲池穴下2寸處齒痛頰腫,上肢不遂,腹痛腹瀉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1曲池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鬁,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

參考資料:據報導,在犬闌尾壁內直接注射β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實驗性闌尾炎,用強刺激手法針刺“曲地”和“闌尾”穴,證明其對實驗性闌尾炎有肯定的治療作用大腸經“合穴”12肘髎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肘臂部酸痛,麻木,攣急13手五裏在曲池穴與肩髃穴的連線上,曲池穴上3寸處肘臂攣痛,瘟病14臂臑在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7寸處,當三角肌下端肩臂痛,頸項拘攣,瘰鬁,目疾15肩髃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

肩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前方的凹陷中肩臂攣痛不遂,癮疹,瘰鬁手陽明大腸經與陽蹺脈交會穴16巨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中肩臂攣痛不遂,瘰鬁,癭氣手陽明大腸經與陽蹺脈交會穴17天鼎扶突穴直下1寸,胸鎖乳突肌後緣暴瘖氣梗,咽喉腫痛,瘰鬁,癭氣18扶突喉結旁開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暴瘖,瘰鬁,癭氣19口禾髎水溝穴旁05寸,當鼻孔外緣直下,與水溝穴相平處取穴鼻塞,鼽衄,口,口噤20迎香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鼻塞,鼽衄,口,面癢,膽道蛔蟲症手、足陽明經交會穴。

《外台秘要》:不宜灸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曆溫溜長,下廉上廉手三裏,曲池肘髎五裏近,臂臑肩髎巨骨當,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號迎香。附二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圖
辰時養生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1)
  辰時——7:00~9:00——胃經最旺

辰時養胃就要按時吃早餐。如果你每天早晨都不給胃吃飽,時間久了,消化道潰瘍病就容易找上門。飯後1個小時循按胃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啟動人體的“發電系統”,以調節人體的胃腸功能。胃是人體能量的發源地

胃是機體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臟器,“人以胃氣為本”,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胃在膈下,中醫將其分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賁門;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

賁門是胃的上口,幽門是胃的下口。

為什麼說胃是人體能量的發源地呢?《素問•五臟別論篇》指出:“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其意思是說,胃是儲存飲食的器官,有“水穀之海”之稱,是生成營養物質供給五臟六腑活動的源泉。

胃是如何為人體提供能量來源的呢?這要從它的生理功能說起。

主受納,腐熟水穀

胃主受納,腐熟水穀。《類經•髒象類》:“胃司受納,故為五穀之府。”如何理解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呢?

我們可以通過胃字的構造來分析:胃字下面的“月”表示胃的質地,上面的“田”則體現胃的功能。田是種植和出產糧食的地方,而在人體,這個“田”就是生產人體需要的各種養分的地方,是人體的能量之源。所以,胃在人體中的作用主要是容納、消化食物,使之轉化為人體可以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

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受納于胃的水穀,在胃的不斷蠕動及胃中陽氣的蒸化下,使水穀變成食糜,有利於進一步消化吸收,這個過程中醫稱之為腐熟。

胃的受納、腐熟水穀功能必須與脾的運化功能相配合,缺少了脾胃的正常運轉,飲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則不能正常進行,人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也就沒有了物質來源。脾胃在人體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中醫稱脾胃為“後天之本”。

主通降,以降為和

胃在完成受納和腐熟水穀之後,還要將初步消化的食物傳遞到小腸,在那裏完成對食物精華物質的吸收。所以,胃還必須具備向下傳遞食物的功能——主通降。精華被吸收後,剩下的下移大腸,形成大便,排出體外。

通降是胃生理功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中醫稱胃“以降為和”。如果胃失和降,飲食滯留於胃,就會出現胃脘脹痛、不欲飲食等症;如果胃氣上逆,則發生噁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症。另外,胃氣不降還會影響脾的升清作用。

早餐宜吃溫熱的食物養胃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五行中屬土。要讓土地化生萬物,就一定要有適宜的溫度。現在很多人喜歡在清晨醒來後飲涼白開以求通便,或喝蔬菜汁,說這樣能直接攝取蔬菜裏的營養並清理廢物,有的還喝碳酸飲料。人體氣血得熱則行,遇寒則凝,晨起時吃喝冷的食物,必定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液流通更加不順。因此早上第一口食物,應該是溫熱的食物。

辰時氣血流注於胃經。營養豐富的早餐給胃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胃就可以在“上班”的時候有活可幹。

《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辰時養生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2)
  該如何養胃呢?那就是按時吃好早餐。經過整整一個晚上,睡醒後吃飯胃會盡全力消化。中醫認為,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它對我們一天之中營養的來源、體力、精力的供輸十分重要。有了充沛的活力,才能應付一整天的工作。

早餐怎麼吃才好呢?除了掌握正確的時間,早餐的內容也要有新意。具體來說,早餐宜食五穀類主食,不宜葷腥。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鐘再吃早餐最為適宜,早餐應該享用熱稀飯、熱燕麥粥、熱豆花、熱豆漿和芝麻糊等,再配著少量蔬菜、麵包、水果等。

辰時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此時吃飯最易消化,再多熱量也能吸收,吃得再多也不會肥胖。因此,有些人為了減肥不吃早飯的做法是錯誤的。幼稚園一般是在早晨8點吃早餐。

可是很多學生卻常不吃早餐就上學,這值得家長們重視。此外,一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很少吃早餐,或早餐質量不好,久而久之,這些人精神不振、氣色很差。很多人將之歸罪於前一天晚上睡眠差,其實與當天不吃早餐也有很大關係。對女性來說,不吃早餐會導致胃經氣血不足,進而導致皮膚乾燥、起皺和貧血,加速衰老。因此,無論是上班族,還是為人父母的家長,每天早起一刻鍾,給自己和孩子準備一頓優質的早餐,應是每天的“必修”功課。

早飯一定要吃,其重要性可用“早飯如春雨之於禾苗”來概括。

人們常說“春雨貴如油”,說它金貴是因為它很重要。對於南方來說,春季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麥開始返青並到乳熟期,需要很多的水;對於北方來說,玉米、穀物等從播種到成苗,也要有充足的水,因而春天雨水尤顯重要。

春雨還有一特點——春雨綿綿。“綿綿”說的是春雨細潤、悠長,對大地有慢慢滋潤的作用。早晨相當於一天中的春天,吃早飯也應該像春雨般綿綿,這樣對人脾胃的滋養功能最好。

胃有腐熟的功能。胃作為一個空腔臟器,是飲食磨碎和初步消化的地方,而要磨碎和消化食物,首先要使食物在一個固定的空間停留一定的時間,胃就是食物停留等待進一步加工的第一個場所。

食物停留於胃,經過胃的蠕動和胃液的消化,得到初步加工,原先的大顆粒食物轉化為小顆粒食物,這些小顆粒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質,順利通過消化道黏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質只能通過糞便排出。如果向胃腸“綿綿”輸送的營養物資都是液體或糊狀的細小顆粒,不就能很快消化、吸收了嗎?所以,吃飯要細嚼慢嚥。其實,細嚼慢嚥的吃飯方式比食物本身更養胃。

進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我們的胃承受著很重要的任務,所以我們要善待自己的胃、珍惜自己的胃。

問:我在天熱時總喜歡吃冰的或喝冷飲,我想問一下,這些食物對胃的功能有什麼影響?

答:中醫認為“寒則凝”,雖然在大熱天喝冰水很痛快,但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天氣熱時氣血運行快,有利於新陳代謝;如果我們此時喝冰水就會造成氣血凝聚,影響體內氣血循行。

生活中一些女性有痛經的困擾,如果在行經前吃太多冰的東西,就有可能會使痛經反復發作。痛經即是氣血凝滯導致。寒氣造成氣血凝聚,凝聚後氣血不通,不通就會痛。因此有痛經的女性,在月經前應忌食冰涼的食物和飲料。
辰時養生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3)
  也許有人認為,天氣熱喝冰冷的東西才會解渴。其實,身體會覺得熱,是因為體內儲存了較多的熱,無法散發出來,才使人感覺熱、口渴,此時如果我們喝下溫熱的水,則有助於排汗、散熱,這才是有效的散熱解渴方法。

女人要在35歲之前養好胃經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說:“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從此可知,女子到了35歲,足陽明胃經氣血衰退,面焦發墮,顏面不榮,而男子在40歲左右,腎氣衰,發墮齒槁,青春不再。

很多年輕人都有過長痤瘡的體驗,這些“頑固分子”通常都長在額頭和臉上,這給愛美的年輕人帶來諸多苦惱。

為什麼痤瘡偏愛往臉上跑呢?其實是你的胃經出現了問題。

臉部和前額都是足陽明胃經的循經部位。如果胃經不暢,最明顯的表現是面黃、易生痤瘡,口唇不紅潤、顯現蒼白色,而且精力不足,甚至頭髮枯槁。

我們知道,脾胃開竅於口。口唇蒼白往往代表腸胃消化系統不好。女性就診時一般不要化太濃的妝,這樣才能看得到“英雄本色”。此外,有人脖子皮膚松皺,其實這些都是胃經氣血虧虛造成的。

為什麼女人一定在35歲以前養好胃經呢?女人一旦過了35歲,就會變老,皮膚也不再像青少年的時候那麼滋潤了,因為胃經恰恰循經面部。一旦前額痛,包括眉棱骨疼,都是胃經的問題。而女人在35歲後,胃經功能就會出現衰退,人的容顏自然變老,這個時期是女性一生的轉捩點。女人只有在年輕時保養好自己的陽明經,才能防止早衰。那麼,女人如何保養自己的胃經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常敲胃經。

怎麼樣敲胃經呢?你可以循經開始,從鎖骨下,順兩乳,過腹部,到兩下肢正面,一直敲到腳踝。敲打胃經時要稍用力,一定要敲到小腿脛骨外側到第二個足趾間的連線。從足三裏穴開始,有痛感的地方就是穴位,要重點敲;足背最高的地方也要敲。當然,如果在敲胃經的同時,兼帶敲肺經、大腸經,那麼找回青春的感覺就不會太難了。

這是一個讓人心浮氣躁的時代,女人心裏容易產生“沙子”;心裏若有了“沙子”,有本事的女人可以把“沙子”養成“珍珠”。如何養呢?關鍵就在於敲胃經。

問:我是一個愛長痤瘡的女生,每次痤瘡侵犯臉上時,便秘也來湊熱鬧,難道它們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嗎?

答:據臨床觀察,大多數痤瘡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以及排便不爽等症狀。經常長痤瘡的人,說明其體內毒素太多了。毒素一旦被機體重新吸收後外發於肌膚,蒸熏面部就會發生痤瘡。人體內的毒素還會阻礙人體氣機,影響氣血運行,導致內分泌失調,致使痤瘡更加嚴重。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除到醫院請醫生診治、起居有常、食飲有節之外,還可以輔助調理陽明經,陽明經包括手陽明大腸經(重點穴位合谷)、足陽明胃經(重點穴位天樞、梁丘、足三裏等)。調理方法可以是拍打、敲打、捶打、循按等。下肢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如果不方便用手調理,我給大家介紹一些小竅門。大家可能會發現,穿高跟鞋的女士在累了的時候會無意識地勾起腳尖,大家可以試一下這個動作,如果站著,就稍息前伸一隻腳,然後勾腳尖。如果坐著,可以勾起兩隻腳。堅持一會兒就會感到足三裏往下有發熱感,這時可以放下休息。其實這個方法可以有效刺激足三裏區,我們可以把這一無意識的動作變成一種有意識的鍛煉,武術樁法中就有這一練法。對於不敢自己針刺,又怕艾灸煙熏,又要避免因拍打穴位讓別人擔心下肢有病,可以經常採用這種方法刺激胃經上的足三裏、上巨虛、下巨虛。如果腳尖勾起外擺,可以刺激膽經的陽陵泉。如果可以脫掉鞋子,則可以用一隻腳跟放在另一隻腳的腳背上,用自身肢體的重量按壓腳上肝經的太沖、行間及胃經的沖陽、陷穀、內庭等穴位。
辰時養生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4)
  晚上躺在床上按摩胃經的方法:做一個“4”字腿的姿勢,用屈腿的外踝循按另一條腿的胃經腧穴。

脾胃為後天之本。胃經上的穴位尤其是下肢腧穴,是針灸醫生經常選用的。在這裏為您介紹一些小方法,以調理胃經改善所謂的“髕骨軟化症”——膝蓋痛。

有一些老人總覺得膝蓋發軟,走路、站立時好像要不由自主地跪下去,平路時沒有感覺,下樓梯或久坐站起來時就會有痛感,這有可能是患了現代醫學所講的“髕骨軟化症”。

髕骨,就是我們常說的膝蓋骨,位於股四頭肌腱內,髕骨軟化症就是髕骨的軟骨損傷引起的退行性變化。患髕骨軟化症的人,開始活動時僅為酸痛,活動後覺得舒服。如果活動量加大或時間稍長,疼痛會明顯加重,休息後緩解。有的病人在膝關節伸屈時可聽到咯吱聲,用手指按壓髕骨四周即可感到疼痛。疼痛特點是站直了膝蓋不痛,完全蹲下去膝蓋也不痛,只有在半蹲位時髕骨所承受的壓力最大,此時膝蓋最痛,所以常常是上下樓梯時膝蓋最不舒服。

髕骨軟化症的防治重點在於改善膝部血液迴圈,尤其是髕骨的血液供應。加強股四頭肌的功能鍛煉,從中醫經絡理論講就是加強大腿部足陽明胃經的鍛煉,且可很好地防治髕骨軟化。筆者在門診碰到膝蓋痛的患者,除針藥並用之外,還指導患者練習一些特殊的靜態姿勢以保證治療效果,從而縮短療程,以降低患者的治療費用。筆者個人經驗,針刺治痛可以做到當時顯效,但碰上老年患者或者症狀較重的患者針刺效果不能持久,只能維持2~3天的時間。但經靜功姿勢鍛煉一段時間後,就會得到反饋——這個方法很有效,現在膝蓋不疼了,有的還說胃口也改善了。其實要歸功於患者自己對胃經的有效調理。

下面介紹幾種練習方法。

(1)在某些需要正襟危坐的場合,如果座椅是硬座最好,坐在座椅前1/3處,使大腿後面不要受到椅子邊緣的壓迫,僅用坐骨著力、會陰區不受壓迫,有利於氣血運行。兩手扣於膝蓋上,中指放在髕韌帶上,食指輕點內膝眼,無名指輕點外膝眼(即犢穴),掌心勞宮穴貼在髕骨上方的鶴頂穴,小指置於膝關節外側膽經所過位置,拇指置於內側脾經所過位置。調整上身保持中正,如同垂直立在椅子上的一把雞毛撣子,留意於手掌與膝關節的接觸部位,手掌可以感到膝關節內溫暖舒適。您也可以同時配合勾腳尖或外勾腳尖以鍛煉足三裏、陽陵泉的方法。時間隨意,以感到舒適為度,見好就收,不可過度練習。

(2)坐姿同上,僅手掌位置不同。雙手掌心向下,用掌心的熱度溫熨大腿前外側足陽明胃經的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區,每穴溫熨的時間根據舒適度自由選擇。

(3)坐於沙發或辦公椅上,兩腿併攏(或分開)伸直,足跟用力蹬,足尖用力勾,使腿部足陽明胃經一線肌肉繃緊,堅持片刻,會感到腿部肌肉發熱,有時會顫抖,稍堅持一會兒,慢慢放鬆。練習過程中如果口中唾液增多,要分次咽下,用意送入小腹。練習時意念最好專注於腿部。

(4)臨睡前,坐於床上,兩腿併攏伸直、蹬腳跟、勾腳尖,兩目注視兩大腳趾,盡可能不眨眼。兩手扣於膝蓋,同方法(1)。如果伸直腿後上身不能保持垂直中正者,可以把臀部墊高,或者坐在沙發邊上,把腳放在地上練習。
辰時養生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5)
  (5)仰臥平躺姿勢,屈膝或伸直腿,仍然為蹬足跟、勾腳尖姿勢。還可以配合兩手托天理三焦姿勢或者環抱姿勢練習。有些人一伸懶腰蹬腿就會腿肚抽筋,您可採用蹬足跟、勾腳尖的方法蹬腿伸懶腰,則可以避免腿肚抽筋的情況。

足三裏是胃經最得力的幹將

在胃經的穴位中,為什麼把足三裏單獨提出來呢?這主要在於足三裏的成績在各穴中最為突出。足三裏位於外膝眼下約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中醫五行學認為,脾胃屬土,胃經上的足三裏是土經中的土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據說日本有一個長壽家族,這個家族的家庭成員透露了他們的保健秘法:常灸胃經足三裏穴;該家族成員凡年屆三十者必奉行此法,年壽皆能逾百而無病。《黃帝內經》中指出,灸足三裏能增進食欲、促進機體生長。《針灸大成》中也提出艾灸足三裏和絕骨可以預防中風……

民間也有“常灸足三裏,勝吃老母雞”一說,為什麼灸足三裏與吃老母雞有同等功用呢?

中醫認為,雞肉能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可用於治療陽痿、遺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黃或產後體虛、頭暈、少乳及閉經、月經量少等。老母雞的補益作用更高,對於病久體虛的人頗為適宜。人們在不斷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現足三裏具有和雞肉類似的作用,是人體的保健要穴,同樣具有補腎益精、補益脾胃、補血養陰的作用。故有“常灸足三裏,勝吃老母雞”一說。

作為胃經要穴的足三裏,被中醫養生專家稱為強壯要穴。如果經常艾灸此處,可有效增強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精力。

民間還有一句諺語“若要安,三裏常不幹”。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體安康,就要使足三裏常常保持濕潤的狀態。怎樣保持這種“不幹”的狀態呢?就是採用瘢痕灸的方法,即將艾炷直接置於穴位上點燃施灸,灼傷皮膚後,使之起皰流水保持濕潤,甚至化膿,最後常留有瘢痕,以形成對穴位的持久刺激。因留有瘢痕,為避免影響美觀可以採用艾條懸灸的方法,灸時用艾條對準穴位,調好距離施灸,待穴位皮膚出現紅暈即可,艾灸時宜選在辰時。如果平時上班沒有時間,或有時間但怕艾灸的煙氣,可以用前面介紹的刺激陽明經的方法在開車、辦公、臨睡以及其他您認為方便的時間操作。

一些女性患者經常有乳房脹痛的困擾,對此症狀的認識通常如下。

① 青春期乳房脹痛:一般在9~13歲發生,月經初潮後,脹痛會自行消失。這與激素水平有關。

② 經前期乳房脹痛:許多女性在月經來潮前有乳房脹滿、發硬、壓痛的現象;重者乳房受輕微震動或碰撞就會脹痛難受。這是由於經前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間組織水腫引起的。月經來潮後,上述變化可消失。

③ 性生活後乳房脹痛:這與性生活時乳房生理變化有關。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和諧者,因達不到性滿足,乳房的充血、脹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續性充血會使乳房脹痛。

④ 孕期乳房脹痛:一些婦女在懷孕40天左右的時候,由於胎盤、絨毛膜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致使乳腺增大,從而產生乳房脹痛,重者可持續整個孕期,不需治療。

⑤ 產後乳房脹痛:產後3~7天常出現雙乳脹滿、硬結、疼痛。這主要是由於乳腺淋巴瀦留、靜脈充盈和間質水腫及乳腺導管不暢所致。
辰時養生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6)
  ⑥ 人工流產後乳房脹痛:妊娠突然中斷時,體內激素水平驟然下降,使剛剛發育的乳房突然停止生長,造成乳腺塊及乳房疼痛。

對於長期不見緩解的脹痛,甚至越來越嚴重,觸摸乳房可見凹凸不平、邊緣不清、腫塊活動度差,應到醫院確診,並及時治療。

那麼,乳房脹痛有什麼解決辦法嗎?筆者下面介紹一些個人的臨床經驗供大家參考。

根據經絡理論,乳頭屬肝,乳房屬胃。所以根據脹痛的部位,結合整體症狀,開藥方時選取適合的歸經藥物並合理配伍,服用後就可以消除症狀。應用穴位針刺的方法常可立刻緩解或消除正在發作的“生理脹痛”現象。

選擇適合的穴位按摩梳理經絡氣血,可以有效消除不適症狀,從而避免手法不便的尷尬以及手法不當的損傷。如乳房脹痛者,可以取胃經和肝經的穴位來治療。在經絡理論裏有一些穴位其身份特殊,如郤穴,見下表。郤穴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處的穴位分佈分佈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郤穴,陰、陽蹺脈及陰、陽維脈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郤穴,合為十六郤穴經脈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陰蹺陽蹺陰維陽維郤穴孔最溫溜梁丘地機陰郤養老金門水泉郤門會宗外丘中都交信跗陽築賓陽交主治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

陰經郤穴多用於治療血分病症,陽經郤穴多用於治療氣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等。當臟腑發生病變時,常在相應的郤穴產生疼痛、酸脹及反應物,臨床常用作診斷疾病的參考,針刺該穴常可迅速緩解或消除症狀根據疼痛部位,選擇通過疼痛部位的經絡上的身份特殊的穴位,就可不必再忍受不適。梁丘穴位於膝蓋外上方,如果褲管較緊,針刺取穴不方便,點揉按壓也可以。針刺取五輸穴裏的輸穴“陷穀”或經穴“解溪”,也可很快消除乳房脹痛。針刺中都或太沖或行間均可迅速消除乳頭痛癢症狀。

沒有時間去醫院,自己又不會針刺者,按壓胃經要穴梁丘、足三裏、豐隆、陷穀、內庭等穴,手指沒有力量者可用“4”字腿法。方便時,可用外踝按揉梳理對側腿部的胃經腧穴。用手指或掌根按揉小腿內側的肝經絡穴之蠡溝和郤穴之中都也能及時減輕肝經病痛。

有眼袋的人也一樣,眼袋是遺傳或肌肉比較鬆弛造成的,根據經絡理論,足陽明胃經入下眼瞼(參見“足陽明胃經知識簡表”中“足陽明經筋”一欄)。所以還要加強對多氣多血陽明經的調理,想美容,不想面色憔悴者,應好好保養陽明經,以推遲“陽明脈衰,面始焦”的發生。

問:我最近常感胃脹、噁心、嘔吐,沒胃口,請問按摩什麼穴位較好?

答:先到醫院做一個檢查,及時請大夫治療。如果檢查後沒有大問題,自己又不願意用藥,又怕針刺,又嫌耳穴貼敷有礙形象,可以自己按揉足三裏、豐隆、太沖等穴,如果自己找穴不准,請大夫指導一下,還可以請家人幫助提捏按揉背腰部的膀胱經腧穴。如果自己調理效果不理想,請及時到醫院請大夫診治。利用中醫經絡理論的非藥物調理方法有很多,如按摩、導引、六字訣等。

附一足陽明胃經知識簡表足陽明胃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è)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按:指應作趾,其他足經均同)內間(按:應作次指外間)。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語譯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交會鼻根中,會旁側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中(巨髎),回出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向下交會語譯於頦(kē)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發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頸部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進入缺盆,向下過膈屬胃絡脾。胸腹部直行主幹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向下挾臍兩旁,進入氣街(氣沖穴)。腹內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裏至氣街與前外行者會合。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下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下行足背進入中趾內側。小腿部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裏分出,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足部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間,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主要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gàn,脛骨)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颼颼戰抖發冷,喜歡伸腰,屢屢呵欠,面色暗黑。病發時厭惡別人和火光,聽到木器聲音就惕惕驚慌,心欲跳出,獨自關閉門窗而睡。嚴重的則可能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就走。胸膈部響,腹部脹滿。這是小腿部氣血阻逆導致的骭(gàn,脛骨)厥症。本經穴能主治有關“血”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躁狂,瘧疾,溫熱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唇生瘡疹,頸部腫,喉嚨痛,大腹水腫,膝關節腫痛;胸前、乳部、氣街(氣沖穴部)、腹股溝部、大腿前、小腿外側、足背上均痛,足中趾不能運用。氣盛有餘則身體前面發熱,表現在胃部則為消化強而容易饑餓,小便色黃;氣虛不足則身體前面發冷、寒戰,胃部了寒則感到脹滿續表附注足陽明絡脈原文《靈樞•經脈》: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瘖,實則狂癲,虛則足不收,脛枯,取之所別也語譯足陽明絡脈名豐隆,在距離外踝上八寸處分出,走向足太陰經;其支脈沿脛骨外緣,向上聯絡頭項部會大椎,與各經的脈氣相會合,向下聯絡喉嚨和咽峽部。其病:氣厥逆則喉部腫痛,突然音啞。實證會躁狂和癡癲;虛證則下肢鬆弛無力,脛部肌肉萎縮,可取絡穴豐隆治療足陽明經別原文《靈樞•經別》:足陽明之正,上至髀,入於腹裏,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上循咽,出於口,上(音è,鼻樑)(音zhuō,顴骨),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語譯足陽明經別在大腿前面從足陽明經分出,進入腹腔之內,屬於胃,散佈于脾臟,向上通連心臟,沿著食管淺出於口腔,上達於鼻根和眼眶相連的組織(目系),仍舊合于足陽明經足陽明經筋原文《靈樞•經筋》: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斜)外加於輔骨,上結于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于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綱,陽明為目下綱。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頹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足陽明經筋語譯足陽明經筋起始於足次趾、中趾及無名趾,結於中背;斜向外行加附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行的上結於大轉子部;向上沿脅部聯繫脊柱。直行的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合于足少陽經筋。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結於大腿部而聚會于陰器。上向腹部而分佈開,至缺盆處結集。上向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顴部,向下結於鼻部,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足太陽經筋成為“目上綱”(上瞼),陽明經筋成為“目下綱”(下瞼)。另一支,從面頰結於耳前部。其病症:可出現足中趾掣強,脛部筋肉痙攣,下肢跳動、僵硬不舒,股前筋肉拘緊,股前部腫,疝氣,腹部筋肉拘緊,向上牽制缺盆和頰部。突然發生口角歪斜,如有寒則掣引眼瞼不能閉合,有熱則筋鬆弛使眼瞼不能睜開。頰筋有寒,使筋肉緊急,牽引面頰和口角;有熱則筋肉鬆弛,不能勝過對側收縮,所以口歪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承泣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動,口眼斜足陽明經、陽蹺、任脈交會穴2四白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目赤痛癢,目翳,眼瞼動,口眼斜,頭痛眩暈3巨髎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口眼斜,眼瞼動,鼻衄,齒痛,唇頰腫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交會穴4地倉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口,流涎,眼瞼動手足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穴5大迎下頜角前13寸凹陷中,咬肌附著部前緣,閉口鼓氣時即出現一溝形凹陷,即於凹陷下端取之口,口噤,頰腫,齒痛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6頰車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陽溪穴上3寸處口,齒痛,頰腫,口噤不語7下關顴弓下緣,下頜骨髁狀突之前方,切跡之間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耳聾,耳鳴,聤耳,齒痛,口噤,口眼斜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8頭維額角發際直上05寸頭痛,目眩,口痛,流淚,眼瞼動足陽明、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9人迎喉結旁15寸,當頸總動脈之後,胸鎖乳突肌前緣咽喉腫痛,氣喘,瘰鬁,癭氣,高血壓足陽明、足少陽經交會穴10水突人迎穴至氣舍穴連線的中點,當胸鎖乳突肌前緣咽喉腫痛,咳嗽,氣喘11氣舍人迎穴直下,鎖骨上緣,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咽喉腫痛,氣喘,呃逆,癭瘤,瘰鬁,頸項強12缺盆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鬁13氣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咳嗽,氣喘,呃逆,胸脅支滿,胸痛14庫房第一肋間隙,?正中線旁開4寸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15屋翳第二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咳嗽,氣喘,咳唾膿血,胸肋脹痛,乳癰16膺窗第三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咳嗽,氣喘,胸脅脹痛,乳癰17乳中乳頭中央18乳根喉結旁開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咳嗽,氣喘,呃逆,胸痛,乳癰,乳汁少19不容臍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嘔吐,胃痛,食欲不振,腹脹20承滿臍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脹21梁門臍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胃痛,嘔吐,食欲不振,腹脹,泄瀉22關門臍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腹脹,腹痛,腸鳴泄瀉,水腫23太乙臍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胃痛,心煩,癲狂24滑肉門臍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胃痛,嘔吐,癲狂25天樞臍旁2寸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癥瘕大腸經“募穴”26外陵臍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腹痛,疝氣,痛經27大巨臍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遺精,早洩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28水道臍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痛經,不孕,疝氣29歸來臍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30氣沖臍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腸鳴腹痛,疝氣,月經不調,不孕,陽痿,陰腫沖脈所起31髀關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平臀溝處腰痛膝冷,痿痹,腹痛32伏兔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6寸腰痛膝冷,下肢麻痹,疝氣,腳氣33陰市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3寸腿膝痿痹,屈伸不利、疝氣,腹脹腹痛34梁丘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2寸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胃經“郤穴”35犢鼻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中膝痛,下股麻痹,屈伸不利,腳氣36足三裏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
辰時養生胃經“瓜分”食物的最佳時刻(7)
  參考資料:①據報導,針刺健康人和胃病患者的足三裏和手三裏,經觀察發現胃弛緩時針刺使其收縮加強,胃緊張時變為弛緩,並可解除幽門痙攣。②據報導,針刺單純性消化不良和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的足三裏、合谷、三陰交,可使原來活性低下的胃游離酸、總酸度、胃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迅速升高。③據報導,針刺人及家兔的足三裏,發現裂解素(主要是裂解含有大量多糖體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能滅活某些病毒)增加,人增加1785單位,兔增加621單位,兩者均有針後12小時增加最顯。④據報導,針刺家兔的“足三裏”、“大椎”,可使其調理素明顯增加,從而促進白細胞吞噬指數的上升,增強其免疫能力胃痛,嘔吐,噎嗝,腹脹,泄瀉,痢疾,便秘,乳癰,腸癰,下肢痹痛,水腫;癲狂,腳氣,虛勞羸瘦1胃經“合穴”。

2本穴有強狀作用,為保健要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7上巨虛足三裏穴下3寸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腳氣大腸經“下合穴”38條口上巨虛穴下2寸脘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跗腫,肩臂痛39下巨虛上巨虛穴下3寸小腹痛,泄瀉,痢疾,乳癰,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小腸經“下合穴”40豐隆外踝高點上8寸,條口穴外1寸頭痛,眩暈,痰多咳嗽,嘔吐,便秘,水腫,癲狂癇,下肢痿痹胃經“絡穴”41解溪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頭痛,眩暈,癲狂,腹脹,便秘,下肢痿痹胃經“經穴”42沖陽在解溪穴下方,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當第二、第三蹠骨與楔狀骨間,足背動脈搏動處口眼斜,面腫,齒痛,癲狂癇,胃痛,足痿無力胃經“原穴”43陷穀足背第二、第三蹠趾關節後凹陷中面浮身腫,目赤腫痛,腸鳴腹痛,熱病,足背腫痛胃經“輸穴”44內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間縫紋端齒痛,咽喉腫痛,口,鼻衄,胃痛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胃經“滎穴”45厲兌第二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鼽(qiú)衄,齒痛,咽喉腫痛,腹脹,熱病,多夢,癲狂胃經“井穴”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頭維下關頰車停,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滿梁門起,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存,水道歸來氣沖次,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裏,上巨虛連條口位,下巨虛跳上豐隆,解溪沖陽陷穀中,內庭曆兌經穴終。

督脈經穴歌

督脈中行二十八,穴自尾骨長強發,腰俞陽關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加,筋縮至陽靈台妙,神道身柱通陶道,大椎啞門風府項,腦戶強間後頂上,百會前頂囟會圓,上星神庭素髎前,水溝又稱人中穴,兌端齦交督脈全。附二足陽明胃經穴位圖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1)
  巳時——9:00~11:00——脾經最旺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金元時代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其《脾胃論》中指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可見脾胃不分家,養好脾的同時也要養好胃。巳時是脾經值班,不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傷胃敗脾。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中醫講究整體觀念,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常脾胃並稱。中醫的脾胃不是現代醫學解剖學上的脾與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醫所講的脾胃包括了整個消化系統,遠遠超出解剖學意義上的脾和胃的範疇。

在五行中,脾屬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顧,土能生化萬物。脾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裏,脾與胃共同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素問•靈蘭秘典論》講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將脾胃的受納運化功能比作倉廩,可以攝入食物,並輸出精微營養物質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穀為本,胃主受納水穀,脾主運化精微營養物質,可見脾胃在人體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先天不足的,可以通過後天調養補足,同樣可以延年益壽;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視後天脾胃的調養,久之就會多病減壽。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食物進入胃以後,由胃進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將其變成食糜,然後由脾進行消化、吸收,化生為精微營養物質。而要完成上述功能,脾與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應相互協調,才能正常發揮。脾為陰土,喜燥惡濕;胃為陽土,喜潤惡燥;脾的運化有賴於胃陽的動力,胃的受納有賴於脾陰的資助,而且不燥不濕、不冷不熱,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完成納運過程。脾惡濕故多濕證,胃惡燥故多燥證,臨床常見脾虛濕困、胃陰不足者。

胃主降濁。食物入胃,經胃的腐熟後,必須下行進入小腸,才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為和;脾主升清,脾氣上升,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才能輸布到全身發揮其營養功能,故脾以升為順。

脾與胃居於中焦,是升降的樞紐,其升降影響著各臟腑的陰陽升降,因此脾胃健運,臟腑才能和順協調,元氣才能充沛。所以,在調理機體時尤其注意調理脾胃氣機。

脾胃居中土,與其他臟腑關係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響其他臟腑,肝、心、脾、肺、腎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臟對五行,很容易出現相生相剋的疾病傳變現象。所以《慎齋遺書》有言:“脾胃一傷,四髒皆無生氣。”

脾的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原料,才能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反之,若脾的運化水穀精微功能減退,則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口唇是脾經的一面鏡子

為什麼說口唇是脾經的一面鏡子呢?《靈樞•五閱五使》說:“口唇者,脾之官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指出:“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從中我們得知,脾開竅於口,故脾經有問題就會表現在口唇上。

“脾開竅於口”即飲食口味及食欲的正常與否與脾的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一個人的脾經通暢,即可飲食有味、食穀感覺香甜,這樣則營養充足,小孩長得健壯,大人則氣血充足,肌肉健美;反之,如果一個人脾失健運,則可出現食欲減退或口味異常,如口淡無味、口甜、口膩等。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2)
  素問•五臟生成篇》記載:“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這是說,口唇的色澤與全身氣血是否充盈有關,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實際是脾運化功能狀態的外在體現。

生活中有些小孩晚上睡覺常流口水,這是由於後天脾胃虛弱的緣故,而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在液為涎;氣對液有收攝作用,脾氣虛,不攝液則流涎。脾虛之人肌肉彈力不足,容易鬆弛,因此睡後會張口,形成口水外流。其實有些成年人也會這樣。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睡後不會流口水,如果經常有此現象,即顯示脾氣虛。比如,有的人過度勞累耗傷脾氣,側臥時可能會出現流口水,恢復體力後即可消失。

流口水也稱流涎,屬於唾液分泌過多。如查不出任何原因而出現流口水,稱為特發性唾液過多,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瞭,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副交感神經緊張性亢進有關。另一方面,由於口腔或其他部位患病引起唾液分泌過多,稱為繼發性唾液分泌過多症。其原因很多,可分為真性唾液分泌過多和假性唾液分泌過多兩種情況。

真性唾液分泌過多的原因主要有口腔炎、咽炎、舌炎、齒齦炎等口腔疾病,以及假牙不合適引起的刺激;汞、鉛、碘、砷及尼古丁等藥物中毒或刺激;腦炎、腦性麻痹、癲癇、帕金森綜合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神經精神疾病;突發性甲狀腺腫、糖尿病等內分泌系統疾病等。

假性唾液分泌過多,是口腔唾液去路受阻所致。其主要原因是,食管狹窄或腫瘤、瘢痕等引起通路障礙;口腔、咽喉等部位手術後引起吞咽神經麻痹,導致口腔唾液難以順利下嚥;而神經、舌神經及下頜運動功能障礙;老年人唾液腺萎縮,可因服用藥物導致藥源性唾液分泌過多等。因此,若老人口角常流口水,做子女的應該引起注意,帶老人去醫院口腔科檢查。

流涎,也就是平常說的流口水、流哈喇子,可以推測是脾的問題。根據中醫理論清稀者屬於“涎”,為脾之液,脾氣虛不攝液可造成流涎。“唾”則是較稠黏的,根據“五臟化液”理論,涎為脾之液,唾則為腎之液。較穩妥的辦法,還是及時到醫院請有經驗的醫生進行診治,以免耽誤病情。

有的老人突然感覺疲勞乏力,側臥流涎,沒有及時治療,結果次日半身不遂,原來前一天的流涎乏力是中風先兆。一年分四季,如果人生也分四季,老年可以比作秋季,常說多事之秋,所以老年人的不適症狀一定要充分重視,一定要結合平時的健康體檢情況綜合考慮,別把中風先兆流涎當作脾虛。即使應用食療也宜在排除危險病變之後,且應遵醫囑的飲食宜忌,作為配合治療的輔助方法。

思傷脾——思念也是一種病

《黃帝內經》認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也就是五種情緒,這是五臟的功能表現之一。五臟與五志的對應關係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腎主恐、脾主思。五志與五臟,情緒與臟器,相互影響,相互關聯。也就是說,平時過於歡喜就會傷心,大怒就會傷肝……如果過度思慮的話,就會傷脾。如果傷了脾胃,則食欲不振。

有一次,一位女孩說男友與自己剛剛分手了,當時自己哭了一整天,現在不僅情緒不好,而且連飯也吃不下去了,而且總感覺渾身無力,問筆者是不是得了什麼病。按中醫理論她這種情況是憂思過度,脾氣鬱結,運化失常所致。《素問•舉痛論》有言:“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3)
  思是什麼?

《靈樞•本神》言: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思是人體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本是心主神志功能活動的體現。中醫學認為,思與脾的關係甚為密切,故有“思出於心,而脾應之”的說法。

正常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的影響,如軍隊要打仗,先要制定一個總的戰略,這是正常的思。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其中最主要的則是影響氣的正常運行,氣機失調,導致氣滯與氣結。因此,思慮過多,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消化吸收機能障礙,常出現脘腹脹悶、食欲不振、頭目眩暈等症,即所謂“思則氣結”。

其實針刺穴位或吃湯藥只是幫助患者快速梳理體內氣機,有助於自己進入良性迴圈而已。

小病不求人,但求按脾經

脾經屬足太陰經脈,從足大趾前端沿內側上行足內踝前,過下肢內側,在腹股溝附近轉入腹內,屬脾臟,絡胃腑,上膈膜,直抵咽喉部;然後連舌根、出舌下;另一條支脈從胃往上,過膈膜,注入心中。

如果脾經經氣出現異常,會出現舌根強直、食則嘔吐、胃脘疼痛、腹內發脹、時時噯氣等症狀。此外,還會出現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脾經共有21個穴位。首穴隱白,末穴大包。在各穴位中,隱白、太白、公孫、商丘、三陰交、地機、陰陵泉、血海都是治病好手,對付一些常見的小痛小病可以說手到擒來。

艾灸隱白穴止“功血”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過去每月月經量多,且來勢很猛,自訴體檢沒有子宮肌瘤,這個月已經持續十餘天,血色淡,每晚多夢易醒,腰酸體倦乏力,大便稀溏。看其舌體胖大色淡,舌邊遍佈齒痕。於是筆者選擇為其針刺隱白穴再加艾灸的方法,再輔以腎經的水泉穴,同時服用人參歸脾丸以健脾養血安神。2日後患者電話訴次日血即止。這是一例效果比較理想的患者,其屬於脾虛不統血,合理選穴並配合合適的中藥,才有如此效驗。如果患者自己使用一定要確定病勢不急,一時不便到醫院治療時才可參考此法。療效不理想時一定要及時就醫,辨證論治,以免誤治失治。

“功血”是現代醫學婦科“功能性子宮出血”的簡稱,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是指異常的子宮出血,經診查後未發現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而是由於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所致。其表現為月經週期不規律、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律出血,屬於中醫婦科“崩漏”範疇。

崩漏是指經期經量嚴重紊亂的月經病,經血非時而崩下不止謂之崩,經血非時而漏下不盡謂之漏。這是由於致病因素損傷沖任,固攝失職,血失統攝而引起。中醫根據具體情況常可分出數種證型而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上例服用歸脾丸加針灸得效的患者屬於勞累損傷脾氣,致使脾虛而導致的脾不統血,血下不止,心血亦虛,導致心不藏神,症見失眠、多夢易醒。證藥相符,故而奏效。

在臨床上,還會有其他證型,要辨證論治,證藥相符,方可奏效。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4)
  按摩太白治胃痛

現代人工作繁忙,有時吃早飯的時間都沒有,難免會患上胃病,胃痛便是其中之一。因此按摩太白穴是筆者獻給那些患有胃痛上班族的一條秘方。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按摩太白穴,以有痛感為宜。經常按摩此穴,對胃痛、食欲不佳、腹脹都頗具療效。當然,按摩很重要,按時吃早飯更重要。

意守公孫穴減體重

意守的時間、地點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掌握。

《醫宗金鑒》有雲:九種心疼病不寧,結胸翻胃食難停,酒食積聚腸鳴見,水食氣疾膈臍疼,腹痛肋脹胸膈滿,癥疾腸風大便紅,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孫穴自靈。

《針灸學》教材介紹公孫穴主治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並附有參考資料:①據報導,對消化性潰瘍病人進行X射線胃腸檢查時,發現針刺內關、足三裏對胃蠕動多有增強作用,尤以足三裏最為明顯,而針刺公孫則胃蠕動多減弱。②據報導,針刺公孫、內關、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公孫為脾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胃蠕動加強,胃酸分泌增加,則會出現饑餓感。公孫穴的作用是抑制胃酸分泌,所以對於想減肥卻饑餓難耐者,意守此穴,或者按揉刺激此穴,皆可達到耐饑的目的。伏案工作者,可以在工作學習時,一隻腳外翻,用另一隻腳的足跟踩壓在公孫穴上即可達到理想效果。可同時配合內關,其主治範圍為心、胸、胃。梁丘為胃經郤穴,可治療急症,如胃痙攣胃痛可以用點按法按揉,片刻即可緩解。筆者常在過了飯點還不能下班時使用此法,很快就可消除饑餓感。堅持一段時間,可很好地控制體重。

三陰交是婦科病的良藥

三陰交是脾、腎、肝三條經脈相交之處,是治婦科病的靈丹妙藥。三陰交位於內踝尖上3寸,脛骨後緣。經常按摩此穴,可防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多、崩漏、盆腔炎、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神經衰弱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有文獻記載三陰交與合穀穴合用會導致墮胎,因此懷孕的女性不宜按摩這些穴位。

問:如何按摩脾經?

答:自己按摩可以採用坐位,搭“4”字腿式,用對側的手逐個按摩隱白、大都、太白、公孫。公孫穴可以有效防治胃酸過多,降低饑餓感,對於想減肥但難耐饑餓的人可以經常按摩此穴。不方便用手,可以用腳跟踩另一隻腳的太白、公孫穴,這也是伏案工作者自我“保健足療”的好方法。

筆者在家伏案工作時就是採用把腳放在腳踏上自己踩按穴位以避免久坐之弊。

《黃帝內經》有言“久坐傷肉”。脾主肌肉,長時間久坐不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四肢肌肉運動時對靜脈的輕柔擠壓有助於血液的回流,足部的按壓或腳趾抓地動作可以運動小腿肌肉,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良好的氣血循行可以使人精神百倍,也可踩按其他穴位,如太沖、行間、陷穀、內庭、俠溪等穴。踩按大腳趾,可以有效刺激肝脾井穴,調和肝脾。

但電腦一族切不可以為此法是什麼無上妙法,而放任自己久坐桌前。這僅是一種萬不得已的方法。再者,座椅也宜以硬木為好,坐時宜“正襟危坐”,坐在座椅前三分之一處,如果椅子較高或坐滿椅子時,注意不要讓大腿下面的肌肉被壓在椅子邊緣上。偏瘦者可加薄棉墊或薄海綿墊。這樣是為了減少因坐姿不正而導致的對血管的壓迫。這種坐法雖然沒有鬆軟的座椅舒服,但幾年後會體會二者的區別,也會明白為什麼老一輩人常教訓年輕人行走坐臥站都要有規矩了。
上一頁  返回目錄頁  下一頁>>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5)
  長夏最宜養脾

長夏就是陽曆的七八月份,陰曆的六月份。中醫學認為,長夏時期與脾相應,也就是說,這段節氣與人體脾的關係緊密,此時最宜養脾。

為什麼長夏最宜養脾呢?中醫認為,長夏屬土,而脾也屬土;長夏的氣候特點是暑濕,暑濕與脾土關係最為密切。土是生養萬物的,離不開濕。沒有濕,生養無從談起,但又不能過濕,過濕就會澇。長夏季節陰雨連綿、潮濕,人最易出現脾虛濕困。

脾的特性之一就是喜燥惡濕,為什麼脾喜燥惡濕呢?這與其運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是分不開的。脾主運化水濕,以調節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脾虛不運則最易生濕,而濕邪太過就會困脾。

《素問•五行運大論》載:“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其意思是,中央應長夏而生濕,濕能生土,土氣能產生甘味,甘味能夠滋養脾臟,脾臟能使肌肉生長發達……故長夏宜養脾。

長夏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重要時期。夏天人體能量消耗較大,需要加強脾的“工作”,才能不斷地從食物中吸收營養。

長夏主化,是人體脾胃消化、吸收營養的最佳時期,因此長夏時宜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青少年是長身體的大好時機,夏天要多吃高營養食品。一般人在長夏喜歡吃冷飲、水果,而實際上夏天宜吃熱飲熟食,以免寒涼食物損傷脾陽,導致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如果此時需要吃湯藥,大夫也常在藥方中加入芳香化濕的藥物,如藿香、佩蘭等。

夏天,尤其是三伏天宜多吃一些豆類食物,有健脾利濕的作用。適宜夏天吃的豆類包括:綠豆、白扁豆、四季豆、赤小豆、荷蘭豆、青豆、黑豆等。

長夏天氣濕熱,易使人心情煩躁,因此養脾還要保持好心情。所謂:心靜自然涼。喜悅輕鬆的心情對脾有益,嫉妒、憂慮、多思則對脾不利。

附一足太陰脾經知識簡表足太陰脾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通“趾”)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續表足太陰脾經循行語譯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開始,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後,上內踝前邊,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膝骨內側前邊,進入腹部,屬於脾絡于胃,向上通過膈肌,挾咽部,連舌根,散佈舌下。腹部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脾之大絡:穴名大包,位在淵腋下三寸,分佈於胸脅主要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舌根部發強,吃了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好噯氣,大便或矢氣後則感到輕鬆,全身沉重無力。本經穴主治“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塊,泄瀉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
巳時養生 脾為後天之本(6)
  脾大絡病症:實證為渾身酸痛;虛證為百節鬆弛軟弱附注足太陰絡脈原文《靈樞•經脈》: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其病: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語譯足太陰絡脈名公孫,在距離足大趾本節後方一寸處分出,走向足陽明經;其支脈進入腹腔,與腸胃相聯絡。其病症:氣厥逆則揮霍繚亂,上吐下瀉,實證見腹內絞痛,虛證見腹部脹氣,可取足太陰絡穴治療足太陰經別原文《靈樞•經別》: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於咽,貫舌本語譯足太陰經別,從足太陰經脈分出,到達大腿前面,同足陽明經別相合併行,向上結於咽喉,貫通舌根足太陰經筋原文《靈樞•經筋》: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結於膝內輔骨;上循于陰股,結於髀,聚于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

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上引臍與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語譯足太陰經筋起始於足大趾內側端,上行結於內踝;直行向上結於膝內輔骨(脛骨內髀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前,會聚于陰器部。向上到腹部結於臍;再沿著腹內結於肋骨,散佈胸中;在內的經筋則附著於脊柱。其病為足大趾強滯不適,內踝部痛,轉筋,膝內側骨痛,股內側牽引髖部酸痛,陰部扭轉疼痛,並上引臍及兩脅作痛,牽引胸中和脊內疼痛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隱白大趾內側趾甲角旁約01寸腹脹,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癲狂,多夢,驚風脾經“井穴”2大都大趾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腹脹,胃痛,嘔吐,泄瀉,便秘,熱病脾經“滎穴”3太白第一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胃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脾經“輸、原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公孫第一蹠骨基底部的前下緣,赤白肉際胃痛,嘔吐,腹痛,泄瀉,痢疾。

參考資料:①據報導,對消化性潰瘍病人進行X射線胃腸檢查時,發現針刺內關、足三裏對胃蠕動多有增強作用,尤以足三裏最為明顯,而針刺公孫則胃蠕動多減弱。②據報導,針刺公孫、內關、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脾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5商丘內踝前下方凹陷中腹脹,泄瀉,便秘,黃疸,足踝痛脾經“經穴”6三陰交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腸鳴腹脹,泄瀉,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遺精,陽痿,遺尿,疝氣,失眠,下肢痿痹,腳氣足太陰、少陰、厥陰經交會穴。孕婦禁針7漏谷三陰交穴上3寸腹脹,腸鳴,小便不利,遺精,下肢痿痹8地機陰陵泉穴下3寸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遺精脾經“郤穴”9陰陵泉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腹脹,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脾經“合穴”10血海髕骨內上緣上2寸。

簡便取穴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髕骨上緣,第二至第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同,唯動作相反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癮疹,濕疹,丹毒11箕門血海穴與沖門穴的連線上,血海穴直上6寸小便不利,遺尿,腹股溝腫痛12沖門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腹痛,疝氣,崩漏,帶下足太陰、厥陰經交會穴13府舍沖門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腹痛,疝氣,積聚足大陰、厥陰經與陰維脈交會穴14腹結府舍穴上3寸,大橫穴下13寸腹痛,泄瀉,疝氣15大橫臍中旁開4寸泄瀉,便秘,腹痛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6腹哀大橫穴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足太陰與陰維脈交會穴17食竇第五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胸脅脹痛,噫氣,反胃,腹脹,水腫本經食竇至大包諸穴,深部為肺臟,不可深刺18天溪第四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胸脅疼痛,咳嗽,乳癰,乳汁少19胸鄉第三助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胸脅脹痛20周榮第二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咳嗽,氣逆,胸脅脹滿21大包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中氣喘,胸脅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脾之大絡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趾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谷地機陰陵泉,血海箕門沖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榮大包隨。附二足太陰脾經穴位圖
<<上一頁  返回目錄頁  下一頁>>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1)
  午時——11:00~13:00——心經最旺

午時是心經當令的時間,此時不宜做劇烈運動,午時一陰生,動養陽,靜養陰,所以此時宜靜養,可以靜臥閉目養神或小睡一會兒,但午睡不宜超過1個小時,否則易引起失眠。此外,午餐時也不要吃得太多,凡事過猶不及。臟腑有問題,舌頭先知道

《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臟之首,是人體的君主。心主血脈,它能夠配合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推動血液輸送全身;心藏神,統管全身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中醫稱“心主血脈”。主,有主持、主宰的意思。心通過自身的搏動和血管構成的閉合回路將血液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全身各處,為全身器官提供活動時所需的養分,並帶走其活動所產生的代謝產物。也就是說,心的功能旺盛則全身組織器官得到的營養就充足;反之,全身組織器官就會因營養不足而導致功能減退,甚至衰竭。

心臟的正常搏動主要依賴於人的心氣。心氣旺盛,才能使血液在脈內正常運行,不出差錯;如果心氣不足,就會使心血管系統內部發生動亂,心律不齊、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都會來找麻煩。

怎樣發現自己的心有問題呢?《靈樞•五閱五使》載:“舌者,心之官也。”也就是,心在竅為舌,也可以說心開竅於舌,心的精氣盛衰及其功能變化可以從舌的變化上知其所以然。

很多人去中醫院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醫生診完脈後還要看看舌頭,這是因為中醫診病特別重視舌頭,認為“舌為心之苗”。當然,這個“心”不僅僅是心臟,人體五臟六腑的變化都會在舌上相應呈現。

一般來說,正常舌象可概括為六個字:“淡紅舌,薄白苔”。具體地說,即:舌色淡紅鮮明,舌質滋潤,舌體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薄白而潤。

如何觀察和分析舌象呢?伸舌時要自然,舌體放鬆,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口儘量張大(但不要過分用力),使舌體充分暴露。如伸舌過分用力,或舌體緊張、蜷曲,都會影響舌的氣血運行,並引起舌色改變或舌幹濕度的改變。

望舌一般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側,最後看舌根部,同時看舌體(舌質)的色質和舌苔的厚薄、顏色等。

望舌主要觀察舌體和舌苔兩個方面的變化。

舌體:包括舌色(淡紅、淡白、紅、紅絳、青紫),舌形(榮、枯、老、嫩;胖、瘦;點、刺;裂紋等),舌態(痿軟、強硬、歪斜、顫動、吐弄、短縮等),舌下脈絡(觀其長度、形態、顏色、粗細、舌下小血絡的變化等)。

舌苔:看苔質(薄厚,潤燥——潤、滑、燥、糙,膩——垢膩、黏膩、滑膩、燥膩,腐——膿腐、黴腐,剝苔與類剝苔——前剝、中剝、根剝、花剝、鏡面舌、地圖舌等),苔色(白——薄白、厚白,黃——淺黃、深黃、焦黃,灰黑)。

舌診內容較多,醫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老師的指導才能逐漸掌握。臨床根據四診合參辨證論治處方遣藥。有的患者經常自己對鏡望舌,又不能確定其中的變化資訊,反而憑空增添了許多煩惱和擔憂。

如果舌出現了以下幾種變化,就要注意了!

① 淡白舌:舌體顏色淺淡,有時全無血色。這可能是脾虛運化無力或陽氣虛弱所致。

② 紅舌:舌呈鮮紅色,多見於各種發熱性疾病,如火熱內生、外感熱邪等。
<<上一頁  返回目錄頁  下一頁>>
第七章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2)
  ③ 絳舌:絳舌比紅舌顏色還要深,絳舌表示熱度更重,程度更深。

④ 紫舌:紫是一種紅中帶藍的色彩。如果紅的成分多,呈絳紫色,多代表體內有熱;如果藍的成分多,多代表體內有寒。

⑤ 青舌:舌表現為暗青色,多見於瘀血和寒證。

通過對舌的顏色的觀察,我們可以瞭解身體內部情況,然後再行對症治療之法。

有些異常舌象可以自己調養。

苔厚,口中有異味:一般提示胃有點小問題。如無不適感覺,可先從飲食起居入手。如生活規律,情志舒暢,吃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膩、油炸食物,不喝酒、不吸煙。經調養,異常舌苔和口氣有望自愈。

苔黑黏膩:如僅舌苔異常而舌邊尖呈正常的淡紅色,且無其他明顯不適,有時為“染色”現象。但胃病較重者有黑苔時則要警惕,如舌邊尖呈深紅色甚至發青發紫,說明病情加重,應及時就診。

舌有裂紋稱“裂紋舌”,如無不適感亦屬生理性的,無需治療,如重病後出現裂紋舌,舌紅無苔且有不適感亦屬陰虛,需配合藥物治療。

身軀肥大,舌體胖大,舌邊有齒印,苔薄白,如無明顯不適,則為太過肥胖所致。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濕”,其脾胃運化功能相對不足,食物消化吸收易出現障礙。要少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適當運動。如苔白厚膩,舌邊有齒印,不欲飲食,腹脹滿,便溏薄,則屬痰濕過盛,在進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時應配合藥物治療。

舌紅,苔黃厚,便秘,口臭,此屬胃火盛,可服清熱瀉火中藥,忌酒,忌食辛辣熱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問:我最近總感覺心慌,氣短,自汗,胸悶不適,渾身無力,面色蒼白。醫生說我是心氣虛,只要補一補就行了。請問如何來補呢?

答:心氣虛是指由發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髒氣日衰、病後體虛所致。您這種症狀就是心氣虛的症狀。心氣虛進一步發展,出現畏寒、肢冷時,則屬於心陽虛。一般來說,有心氣虛或心陽虛症狀的人,平時應避免大量出汗,因其可導致“氣隨液脫”,並進一步加重氣虛症狀。如因汗多,出現心慌、氣短症狀時,可用西洋參3~5克泡水飲用。在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要積極配合心理調攝,所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午時小憩是對心經最好的回饋

午時,即中午11點至下午1點,是心經當令時間,這時我們應該幹什麼呢?

古典小說常會有“午時三刻”行刑的情節。為什麼行刑要選擇在“午時三刻”呢?原來,午時三刻是將近正午12點的時候,此時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此時也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我們講的子午時刻,是人體氣血陰陽交替轉換的一個臨界點。以人體氣的變化來說,陽氣是從半夜子時開始生,午時陽氣最亢盛,午時過後則陰氣漸盛,子時陰氣最為旺盛,所以人體陰陽氣血的交換是在子、午兩個時辰。

如果心經不暢,午時就會有反應,輕者會有一種煎熬感,而且感覺胸悶、呼吸不暢,或耳鳴、聲啞,夜晚往往難以入睡且多夢、盜汗,或心裏惶恐不安,總好像有什麼事要發生似的。因此,要照顧好心經,午時最好宜靜不宜動,使心火下降。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3)
  我們在此時如何養生呢?午時應為“合陽”,此時應“少息所以養陽”。此外,“心主血脈”,“心惡熱”,而此時正是太陽高照,氣溫達到最高峰的時候,為了讓心臟受到更好的照顧,所以此時宜小憩,一般來說休息30分鐘就可以了。

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於養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尤其對於高血壓患者,午休最有補益。午休也有助於消化。當然,午睡時間不要太長,最多也不要超過1個小時。

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體會:不吃早餐或早餐沒吃飽,到了午間11點至1點的時候,往往會因氣血不足而頭暈。因此,不論工作有多繁忙,早餐一定要吃飽,才不會讓心臟時常陷入“油盡燈枯”的困窘。

必須注意的是,心經的養生之道是儘量減輕心臟負擔,避免心臟過度興奮。因此,茶、咖啡、酒等應適可而止,肥胖、高血壓或已有浮腫的人,更應少攝取高糖、肉類、點心、油脂太多的肉類(如肥豬肉)或含鹽量太高的食物。

問:我父親今年52歲,他以前一直很健康,可最近不知怎麼了,身體變瘦了,且身上忽寒忽熱,每天午時之後出現惡寒。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答:如需中藥治療,請醫生四診合參後再開處方。如行穴位療法,根據按時發病的特點,建議根據《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的原則,選取發病時間當令經絡的輸穴治療。如果是午時,屬心經當令,心經輸穴為神門。午後未時為小腸經當令,小腸經輸穴為後溪。可請針灸醫生針刺此輸穴的方法治療。此為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養生從安心神開始

心主神志,藏神。中醫所說的“心”與西醫的“心臟”略有不同,中醫所說的“心”包括心臟和精神、腦力,以及與心相關的其他臟腑組織。《黃帝內經》認為,心為神明之官。

一個人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則神志清明、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如果心主神志功能失調,就會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或者反應遲鈍、健忘、精神不振甚至昏迷等現象。

在生活中,當精神緊張、思慮過度或受到驚嚇時,往往會出現心神不寧甚至悸動不安的情況,有時還會有失眠、多夢等症狀。西醫學認為,這些症狀的發生都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一種表現,但缺乏好的治療方法。中醫從心所藏之“神”對意識活動的重要性這個角度出發,認為這些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發生,是心所藏之“神”不足所致,從而運用安神的方法治療心慌、失眠、多夢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平時我們在治療各種疾病時,首先要安心神,只有把這個“君王”現代人如何寧心養神心明則神清,神清則身健。養生先養心,養心就要寧心養神。

寧心養神可以讓我們擺脫無謂的煩惱,並進入一種超凡悟我的境界。

您可以靜聽天籟之音。何為天籟之音?風聲、雨聲、鳥聲、水流聲皆是天籟之音。清晨,您可以聽樹葉沙沙的響聲,聽蟲兒的叫聲,聽鳥兒的啁啾……由近及遠,由低及高,由粗略到細微,所有日常的積塵、積怨、積鬱、積憂、積乏,頃刻都會化作雲煙。

靜聽天籟是以歸依自然的方式,慰藉緊張與煩惱,使之寧心養神,獲得深度的休憩。穩住了,其他臟腑就好管理了。正所謂“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4)
  心的病變通常主要反映在血脈失調和神志異常等方面。心包為心之外衛,故溫熱病邪內陷,多為心包所受,從而出現神昏、譫妄等病候。心虛證多起於內傷,表現為心氣、心血之虧虛和心神暗耗;實證多由痰、火、瘀血內阻所致。

血脈失調:心氣虛推動血行無力,如出現心悸、氣短、脈弱無力,宜用補益心氣法。若氣虛又見寒象,如肢冷、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大汗淋漓、脈象散亂,則為心陽欲脫之證候,宜用急救回陽法。若見心悸、失眠、多夢、面色不華、脈細,則為心血不足,治當補養心血。若血虛又見虛熱現象,則屬陰虛。若心胸憋悶、心前區疼痛(有時牽引肩背)、舌質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甚則可見面青和唇甲青紫,為心血瘀阻,治當活血祛瘀。

心神疾病:心血不足,憂鬱傷神,就會出現“髒躁”病,以悲傷欲哭、躁擾不寧為主要症狀,治用養心潤燥法。若以失眠為主,兼見心煩、盜汗、舌紅、脈細等症狀,為心火偏亢、陰血不足,治用清熱養血安神法。若熱邪內陷心包,擾亂心神,出現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舌紅絳、脈數等症狀,可用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法。若痰火擾心,出現失眠煩躁,甚至言語錯亂、嘻笑不休、打人毀物、棄衣而走,即為癲狂病,可用降火逐痰法。

其他疾病:汗為心之液,汗出正常與否與心的功能有聯繫,很多汗證可從心論治。若勞心過度,心血耗傷,或久病血虛,血不養心,因而心悸少眠、盜汗、舌淡、脈細,治當補血養心、安神斂汗;若心陽不足,四肢清冷,神疲自汗,治當益氣溫陽,佐以固澀。由於心與小腸有表裏關係,心火亢盛,火邪隨經脈上炎至舌,出現舌紅或潰瘍、心煩口苦、小便短赤、脈數等症狀,治當清瀉心與小腸之火。

心屬火髒,與夏季相通,水能克火,而冬季屬水,一日中正午應夏,夜半應冬。所以心臟病多發生在夏季或日中,加重或死亡時間多在冬季或夜半。

心臟保健宜如《黃帝內經》所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類經》也指出“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而不爭,與時變化而無我,則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藏俱安,邪亦安從奈我哉”。另外,注意適寒溫、慎起居、保持身體健康,配之以導引、吐納等方法,使氣機通暢,血脈調和,則效果更佳。

治病救人的心經腧穴

快節奏的生活,讓每個人都面臨著新的壓力;精神壓力增大,體力上的消耗也越來越大,很多人更是“積勞成疾”。有時會出現渾身無力、頭腦不清、心悸氣短、失眠健忘、上火便秘、食欲不振等情況。

這多是因為心經問題所致。心經是人的生死命脈。如果一個人的心經發生病變,除表現出上述症狀外,還伴有喉嚨乾燥、頭痛、心痛、口渴、胸脅痛和上肢前內側本脈過處發冷、疼痛、手掌熱痛等症狀。

一旦出現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心屬火,木能生火,木行對應的是肝。

經絡取穴補瀉時常用“虛則補其母”之法,而且“五臟有疾當取之原”。

虛則補其母,一可補其母經,一可在其本經上補其母穴。照此理論,補心的穴位可以是心經原穴(也是輸穴)神門,還可以是肝經原穴太沖,或心經的井穴少沖(心經屬於陰經,陰經的井穴五行屬木)。肝在五行屬木,其變動為“握”,手背透露心臟秘密很多人手背上的靜脈極其凸顯,血管脹得像要裂開一樣,其實從這些凸顯的靜脈可以發現心臟是不是有問題。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5)
  具體檢查方法:將手先向前伸直,然後斜放下45°片刻,此時靜脈處於怒張狀態,再把手往上舉高45°,此時血液下流,靜脈的凸顯會消失。如果此時靜脈血管依然凸顯,表明心臟可能出問題了,這時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現在做一個握拳的動作,但是要從小指這一側握起,小指尖正好點按在心經的滎穴(屬火)少府穴上。這一小指的抓握點按,心經木穴少沖點按在火穴少府上,木火相生。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補心手法。但其動作要領是緩慢,使少府穴微痛即可。此法可以有效加強心主血脈的功能,進而改善手冷、血脈不周等現象。

現在很多人都在敲打經絡,敲打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不是那麼簡單,弄不好會出現問題。

醫生在臨床也常用拍打法,但其五指併攏微屈叩打而非握拳捶打。醫生檢查腎區有無叩擊痛時,要在被叩擊的腎區墊上一隻手掌,而不是直接叩擊腎區。筆者的一位同事遇到一位求治腰痛的老先生,自訴身體一向很好,體檢正常,現在每天敲打腰部膀胱經。這位同事馬上建議患者到大醫院做檢查。其後患者化驗尿中有紅細胞,因敲打腰部用力不當所致。凡事有一個度,正確的操作才是保障。抽空看看經絡循行,經絡如同河道,經常梳理一下河道還是有益的。選擇適合的部位,如肌肉豐厚處,用適合的手法拍打還是安全的。

心臟病是心臟疾病的總稱,包括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炎等。臨床實踐表明,手部按摩是防治心臟病的有效輔助方法。

在生活中出現下列現象時,建議做一次心臟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並採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體力活動時有心悸、疲勞、氣急等不適,或產生呼吸困難感。

勞累或緊張時,突然出現胸骨後疼痛或胸悶壓迫感。

左胸部疼痛伴有出汗,或疼痛放射至肩、手臂及頸部。

出現脈搏過速、過慢、短促或不規則。

熟睡或做噩夢過程中突然驚醒,感到心悸胸悶、呼吸不暢,需坐起來一會兒才好轉。

性生活時感到呼吸困難、胸悶或胸痛。

飽餐、寒冷、吸煙、看情節緊張的電影或電視時,感到心悸、胸悶或胸痛。

在公共場所,容易感到胸悶、呼吸不暢和空氣不夠。

上樓時比以前或比別人容易出現心悸、氣急。

突然出現一陣心悸、頭暈、眼前發黑,有要跌倒的感覺。

兒童的活動能力比同齡人差,活動時感覺心悸、氣急、乏力、口唇青紫。

感冒後輕微勞動也感到心悸、疲乏,或走路稍快則感覺氣急。

突然胸部不適而昏倒在地上,或有馬上要“死去”的感覺。

晚間睡覺枕頭低時感到呼吸困難,需要高枕而睡。

出現下肢浮腫。

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現肥大、變形。

臉、口唇和指甲出現青紫、暗紅等異常顏色。

休息時自覺心跳有異常聲音,或手掌握觸前胸壁心臟部位時有震顫感。

妊娠期出現心悸、頭暈、氣急或浮腫。

耳朵:心臟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鳴表現,這是因為內耳微細血管動力異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應時,內耳就得到了先兆信號。如果耳垂出現一條連貫的皺褶,極有可能是冠狀動脈硬化所致。

頭頸:由鎖骨上至耳垂方向凸起一條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肩膀:左肩、左手臂內側有陣陣酸痛,有可能是冠心病。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6)
  手腳:手指末端或趾端明顯粗大,並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狀,常見於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腫,往往是心臟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回流受阻的表現。

心臟病的典型症狀是胸痛、走路易喘、心跳異常及浮腫等。有時過熱、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也會引起心跳異常,出現頭暈、眼花。如非心臟的器質性疾病,只是年紀大或緊張引起的心律不齊,或輕微的心區不適,可立刻按壓心經穴位,如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心經輸穴、原穴)加足三裏穴(足陽明胃經合穴),常有意想不到的功效,但這些穴位毫針針刺效果較好。如果按壓神門穴,切忌按壓神門穴處的尺動脈,用拇指掐中指尖心包經的中沖穴也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但中醫臨床治病是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其方法的運用是不固定的,針灸穴位也是同樣的,不同的大夫針刺會有不同的效果。

問:請問按摩心經是不是在午時最好?

答:當然,午時是心經值班,陽氣最盛,此時按摩心經可以暢通人體氣血;按摩後再午睡片刻更好。問:前一段時間,我母親與父親吵了一次架,儘管現在與父親和好了,但最近還是感覺心慌氣短,夜裏總是失眠,請問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答:可選用補心氣的穴位:少沖、神門、太沖。自己操作無效時請及時就醫診治。

“心腹之患”是大患

中醫理論博大而精深、神奇而微妙。在中醫裏,人體內的許多東西都相互聯繫,彼此間都有一定的影響。古代有一個成語典故叫“心腹之患”,為什麼古人一定要將“心”與“腹”聯繫在一起呢?

相傳,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感覺自己國力強盛,想向外擴充地盤。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帶著自己的臣子和一些厚禮來朝見夫差。夫差心裏感覺很高興,心想,越王對我還不錯,還挺忠心的,就放他一馬吧!這時吳王手下大將伍子胥看出問題。他認為出兵伐齊,沒什麼太大的作用,當前越國才是吳國的心腹之患。可夫差這個人很倔,不聽勸告。後來,越國趁吳國北上伐晉時出兵伐吳,就這樣將吳國給徹底打敗了。

這便是“心腹之患”的典故。它原出自《後漢書•陳蕃傳》,其記載:“寇賊在處,四肢之疾;內政不理,心腹之患。”後來人們常用“心腹之患”形容問題的嚴重性。有些權臣、大員將自己最親信的人稱為“心腹”,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心腹”為什麼重要呢?心是心臟,對應手少陰心經,屬裏;腹內有小腸,為腑,對應手太陽小腸經,屬表。二者通過經脈的絡屬構成表裏關係。心脈屬心,下絡小腸,小腸之脈屬小腸,上絡於心,心屬裏,小腸屬表。二者經脈相連,故氣血相通。生理情況下兩者相互協調,心之氣通於小腸,小腸之氣也通於心。

“心腹之患”是說互為表裏的小腸經與心經是一個整體,誰出了問題都不可等閒視之。所以,“心腹之患”說的就是心與小腸相表裏。

心經的問題常常會在小腸經上反映出來。比如,心臟病發作時往往會表現為背痛、上肢痛,有的人甚至還會牙痛,而這些疼痛部位大多是小腸經的循經線路。

如果一個人的心火過旺,除了會出現口爛、舌瘡外,還會有小便短赤、灼熱疼痛等小腸熱證證候,這叫做“心移熱於小腸”。如果小腸實熱,也會順經上於心,出現心煩、舌尖潰瘍等症狀。因此,同時出現這些情況時,在治療上既要清瀉心火,又要清利小腸之熱,相互兼顧,才能有成效。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7)
  為什麼說“心腹之患”才是大患,原因就在於此。

問:我聽說“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這樣看來,是不是說吃一些苦味食物對心臟有好處呢?

答:是這樣的。熱盛生火,火氣能產生苦味,苦味能夠滋養心臟。如苦味歸心經、心包絡經、小腸經,所以心火旺或小腸經旺時,都可用苦味來調理。“小腸經旺”指的是小腸、十二指腸感染、發炎,引起腹瀉、潰瘍、糜爛,或熬夜以後舌頭腫脹刺痛;心火旺則包括過敏反應、紅腫熱痛等,可以用苦味食物來緩解。

在苦味食物中以苦瓜最佳,中藥則用黃連解毒湯;在肝功能異常的急性期,也要用苦的藥方,如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等。

當然,凡事都不能太過。過多地吃苦味食物,可以使脾氣受傷而不濡潤,胃氣受傷而脹滿;因苦味屬火,過食還會傷害肺臟,會使皮膚變得枯槁,頭髮也會脫落。

夏季養心重在靜

“心”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牛一樣,自始至終為我們的身體工作。我們睡覺了,它卻不能睡。

一年四季,我們都要養心,但夏天為重點。《黃帝內經》載:“心者生命之本……為陽中之陽,應于夏氣。”

為什麼養心一定要在夏季呢?心主夏。心與夏氣相通應,因為夏季以炎熱為主,在人體則心為火髒而陽氣最盛,同氣相求,故夏季與心相應。人體陽氣隨著自然界的陰陽升降而發生週期性變化。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火性為陽,陽主動,再加上心為陽中之陽,屬火,兩火相逢,勢必擾動心神,出現心神不寧,引起心煩,心煩了,心的負擔就會加重。所以,在烈夏至不貪涼,冬至要多凍夏至那天,地寒始生,地球吸入冷氣入地心,人體也一樣,那天起中焦的煉化能力減弱,吃涼太多,就會出現腸胃問題,因此夏至這天不能吃太涼的食物。

冬至那天起,地球吸收的太陽熱量開始釋放,地熱開始上升,人體內熱生,冬至那天要多凍,不要把熱能給壓住。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夜臥早起

夏季要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順應陰氣的不足。

無厭於日

厭,有厭惡、厭棄的意思。也就是說,夏季多陽光,但不要厭惡日長天熱,因為通過日照,可以補養人體的陽氣。每次曬太陽,不得少於15分鐘,但不宜過長,過長會損害皮膚。

使志無怒

夏季要保持一個淡泊寧靜的心境,不要發怒;只要神清氣和,思想平靜,心火就不會生。當然,也不能大喜,過喜則會傷心。

使氣得泄

夏天一定要使體內的氣宣洩出來,如夏日困擾,懈怠厭倦,惱思鬱積,氣滯不宣,則有違養生之道。怎樣宣洩呢?最好是天氣涼爽的時段進行一些運動,如散步、慢跑、體操、太極拳等,以微汗為宜。

所愛在外

嵇康《養生論》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裏指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夏季養生法。在夏天,越是天熱,遇事越要心平氣和;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學會情緒轉移,學會“冷處理”。尤其是夏季的午後,天氣炎熱,使人難以入眠,情緒急躁,此時可以採取靜坐、練習書法、繪畫、聽音樂等方式,使自己的心情平靜。儘量選擇舒緩的音樂,音量不宜過大;也可閉目坐於陰涼處,想像冰雪、大海、綠陰等景象,默念“陰涼”二字,在心理暗示、心理放鬆的同時,使機體放鬆,代謝下降,達到去熱消暑的目的。
午時養生 心經會告訴你有多棒(8)
  問:夏天天氣炎熱時,我就感覺自己的心特憋悶,而且晚上總是失眠多夢,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解決呢?

答:夏天天氣炎熱,總會擾亂人的睡眠。點按少府、太沖、行間,再配合按揉內踝下照海和外踝下申脈穴。此外,中午一定要小睡一會兒,午餐後找個陰涼的地方,休息片刻,一下午心情都會很好。如果自己點按穴位效果不理想,還是找中醫醫師進行治療。因為穴位療法能否得效與手法還是有很大關係的。

附一手少陰心經知識簡表手少陰心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複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語譯手少陰心經從心中開始,出屬“心系”(心與其他臟器相聯繫的部位),下過橫膈,絡於小腸。上行支脈從“心系”向上,挾食道旁,聯繫於“目系”(眼和腦相連的部位)。直行主幹從“心系”上行至肺,向下出於腋下(極泉),向下沿上臂內側後緣,走手太陰、手厥陰經之後(青靈),下到肘內(少海),沿前臂內側後緣(靈道、通裏、陰郤、神門),到掌後豌豆骨部進入掌內後邊(少府),沿小指橈側出其末端(少沖穴,接手太陽小腸經)主要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咽喉乾燥,心口痛,口渴而欲喝水,這是前臂部氣血阻逆發生的“臂厥”。本經穴主治“心”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眼睛昏黃,胸脅疼痛,上臂、前臂內側後邊痛或厥冷,手掌心熱痛附注手少陰絡脈原文《靈樞•經脈》: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後一寸,別走太陽也語譯手少陰絡脈名通裏,在腕關節後一寸半處,分出上行,沿著本經進入心中,向上連系舌根部,歸屬於眼與腦相連的“目系”。實證見胸膈部支撐脹滿,虛證則不能說話,可取手少陰絡穴通裏治療。本絡走向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經別原文《靈樞•經別》:手少陰之正,別入於淵腋兩筋之間,屬於心,上走喉嚨,出於面,合目內眥語譯手少陰經別:分出後進入腋下兩筋之間,歸屬于心臟,向上至喉嚨,淺出面部,與手太陽經在目內眥會合手少陰經筋原文《靈樞•經筋》: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于肘後廉;上入腋,交太陰,伏乳裏,結於胸中;循賁,下系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語譯手少陰經筋起始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豆骨處;向上結於肘內側;上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伏行於乳裏,結於胸中;沿膈向下,聯繫於臍部。其病可見胸內拘急,心下積塊如承受橫木(名為伏梁);下方為肘部之綱,病時當循行部位支撐不適,掣引轉筋和酸痛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極泉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心痛,咽幹煩渴,脅肋疼痛,瘰鬁,肩臂疼痛2青靈少海穴與極泉穴的連線上,少海穴上3寸,肱二頭肌的內側溝中頭痛振寒,目黃,脅痛,肩臂疼痛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少海屈肘,當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之中點心痛,肘臂攣痛,瘰鬁,頭項痛,腋脅痛心經“合穴”4靈道腕橫紋上1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解剖位置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分佈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心痛,瘈疭,暴喑,肘臂攣痛心經“經穴”5通裏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解剖位置同靈道穴心悸,怔忡,暴喑,舌強不語,腕臂痛心經“絡穴”6陰郤腕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解剖位置同靈道穴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心經“郤穴”7神門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解剖位置同靈道穴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癲狂癇,胸脅痛。

參考資料:①據報導,給狗注射垂體素造成垂體性高血壓,針刺“神門”穴有明顯的降壓作用;②據報導,針刺癲癇病人的神門、陰郤、通裏、百會、大陵等穴,可使部分癲癇大發作患者腦電圖趨向規則或使病理性腦電波電位降低心經“輸、原穴”8少府第四、第五掌骨之間,握拳,當小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遺尿,陰癢痛,小指攣痛心經“滎穴”9少沖小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熱病,昏迷心經“井穴”手少陰心經穴歌

九穴午時手少陰,極泉青靈少海深,靈道通裏陰郤邃,神門少府少沖尋。附二手少陰心經穴位圖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1)
  未時——13:00~15:00——小腸經最旺

未時是小腸經當令,是保養小腸的最佳時段。午餐最好在未時的13:00之前吃完,這樣才能在小腸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把營養物質都吸收進入人體。否則,就會造成浪費。午飯一定要吃好,飲食的營養價值要高、要精、要豐富。未時午餐午時吃

小腸是飲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這告訴人們小腸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那如何理解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功能呢?

受盛化物

“受”有接受之意,而“盛”在古代是指用來祭祀的穀物。“受盛”也就是接受祭祀用的穀物。用來祭祀的穀物肯定是加工過的,而小腸接受的是經過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它是初步加工過的一種精細化了的食物,因此小腸有“受盛之官”的美譽。

如果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於通調,滯而為痛,這時腹部疼痛等病症就會出現;如果小腸的化物功能失常,就會出現消化、吸收障礙,其典型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泌別清濁

“泌”有分泌之意;“別”,即分別、分離;“清”,指水穀精微,即具有營養作用的物質;“濁”,即代謝產物。小腸接受了胃傳遞過來的初步加工過的食物,接下來就是將食物進一步消化成為人體可以吸收和利用的物質,並將其中的精華物質吸收,提供給人體使用,最後再將剩下的糟粕物質向下傳遞給大腸,由大腸排出體外。

飲食從口進入人體,並不斷地添加消化液(口水、胃酸等),不斷進行磨碎、分解工作,尤其是經過胃部充分磨細、乳糜化之後,推送入小腸,就可進行消化、吸收與分類。可以說人體所吸收的養分,一半以上都在小腸完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平時應怎樣養護小腸呢?一定要吃好午餐。午餐什麼時候吃最好呢?未時之前的午時較好,最好在12:30左右吃,不要趕在12:00,因為此時人的氣血最旺,身體處於最亢奮狀態。

未時,也就是下午1點至3點的時間段,小腸經最活躍,而午餐一定要在午時內吃完,這樣到了未時小腸值班時可以最大化地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這也就是筆者所說的未時午餐要午時吃,未時就是消化午餐的時候,因此一定要在午時將食物吃下。

午餐一定要吃好,飲食的營養價值要高、要精、要豐富。午餐以簡單、重質不重量為原則,避免吃得過飽,否則整個下午都會覺得沒有精神。

雖然筆者不贊成人們不吃晚飯,但是晚飯一定要少吃。為什麼現代人愛生病?原因之一就是晚飯吃得太飽。俗話說馬不吃夜草不肥,同樣道理,人晚飯時吃得過多也會導致肥胖。

據說過午不食也是李敖的養生之道。李敖說他還不想早死,所以要控制自己的體重。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途徑就是過午不食,但是他中午吃得很多。雖然我們不能像他那樣,但是晚飯吃到七成飽,還是比較合適的。

小腸經穴位是最好的“按摩師”

在門診經常聽到求治的患者自訴有“頸椎病”。

現代醫學認為,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還有人將以頸椎退行性病變為基礎(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及由此引起的頸肩部酸麻、脹痛症狀稱作“頸肩綜合征”。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2)
  現代醫學把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型,其臨床表現常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其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後極易復發等特點。通常認為頸椎病主要是因為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的。人們也認識到頸椎病的發病機制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水腫及炎症引發或加重了神經症狀。

頸椎病的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常和身體素質、職業、生活習慣、寒冷有明顯關係。胃腸吸收差、生活不規律、長期緊張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如財務人員、電腦人員、駕駛員、教師、辦公室工作人員、縫紉工等。頸椎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但是社會工作節奏加快、複雜程度提高,使頸椎病有年輕化趨勢。

患有此病的女性人數是男性的3~4倍,據國外醫學界統計,在美國每年約有20萬人因為患腕關節綜合征而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根據經絡理論採用或針或灸或點穴或推拿或膏藥貼敷或湯藥內服等方法,可有效緩解症狀。尤其是針刺療法的神奇療效,難怪《標幽賦》有言: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根據經絡理論,按症狀的發作部位、特點,結合四診判斷為不同的經絡病證,選取適合的穴位進行,可調和氣血、祛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目的。中醫治療方法都應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比如,針刺主要應用腧穴理論,推拿按摩應用經筋理論,挑刺放血應用絡脈理論,藥物貼敷、刮痧等應用皮部理論。

頸肩綜合征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明顯長時間緊張工作後,可見頭暈、頸肩部勞累,此時只要注意適當的體育活動和放鬆,情緒樂觀,也可做短暫的外部治療,便可恢復原有的輕鬆。若前述症狀被忽視,使病變進入中期,則會出現頸肩部肌肉群痙攣、頸部發僵、兩上肢酸麻脹痛等症狀,此時頸椎已發生退行性改變,但仍在可逆階段,認真治療可避免退行性病變的進展,甚至組織病變也可康復。療效可靠的中藥外貼治療會使症狀迅速緩解,再配合適當的體育鍛煉,糾正行坐姿勢,可預防復發。若放棄中期治療,使頸椎病進入後期,骨質增生密度增高、椎間盤突出之髓核機化、椎管狹窄,將使治療難度增加。因此一旦出現頸肩不適,應早期治療。

小腸經最常見的症狀是肩臂疼痛,其他的小腸經證候還有重聽、眼黃、眼澀等與體液有關的不適,有時還可能出現尿頻、腹脹。梳理小腸經,刺激小腸經上的穴位是很有效的方法。

小腸經從小指外側少澤穴開始上行,沿著手臂外側後緣,至肩關節以後向脊柱方向行走,然後向前沿頸部上行,至顴骨,再到耳前“聽宮”穴而終。這僅是體表穴位的循行線路,在體內如何和心相表裏,要看內經經脈循行原文,這樣才能明白臟腑之間的聯繫。看了經筋部分,才明白為什麼手上的一個穴位就可以解決頸肩部的酸痛。梳理小腸經最好在未時小腸經最旺時開始。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2)
  現代醫學把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型,其臨床表現常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其具有發病率高,治療時間長,治療後極易復發等特點。通常認為頸椎病主要是因為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的。人們也認識到頸椎病的發病機制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水腫及炎症引發或加重了神經症狀。

頸椎病的發展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常和身體素質、職業、生活習慣、寒冷有明顯關係。胃腸吸收差、生活不規律、長期緊張工作、思想高度集中者是頸椎病的高發人群,如財務人員、電腦人員、駕駛員、教師、辦公室工作人員、縫紉工等。頸椎病本是中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但是社會工作節奏加快、複雜程度提高,使頸椎病有年輕化趨勢。

患有此病的女性人數是男性的3~4倍,據國外醫學界統計,在美國每年約有20萬人因為患腕關節綜合征而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根據經絡理論採用或針或灸或點穴或推拿或膏藥貼敷或湯藥內服等方法,可有效緩解症狀。尤其是針刺療法的神奇療效,難怪《標幽賦》有言:拯救之法,妙用者針。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根據經絡理論,按症狀的發作部位、特點,結合四診判斷為不同的經絡病證,選取適合的穴位進行,可調和氣血、祛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目的。中醫治療方法都應以經絡理論為指導。比如,針刺主要應用腧穴理論,推拿按摩應用經筋理論,挑刺放血應用絡脈理論,藥物貼敷、刮痧等應用皮部理論。

頸肩綜合征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明顯長時間緊張工作後,可見頭暈、頸肩部勞累,此時只要注意適當的體育活動和放鬆,情緒樂觀,也可做短暫的外部治療,便可恢復原有的輕鬆。若前述症狀被忽視,使病變進入中期,則會出現頸肩部肌肉群痙攣、頸部發僵、兩上肢酸麻脹痛等症狀,此時頸椎已發生退行性改變,但仍在可逆階段,認真治療可避免退行性病變的進展,甚至組織病變也可康復。療效可靠的中藥外貼治療會使症狀迅速緩解,再配合適當的體育鍛煉,糾正行坐姿勢,可預防復發。若放棄中期治療,使頸椎病進入後期,骨質增生密度增高、椎間盤突出之髓核機化、椎管狹窄,將使治療難度增加。因此一旦出現頸肩不適,應早期治療。

小腸經最常見的症狀是肩臂疼痛,其他的小腸經證候還有重聽、眼黃、眼澀等與體液有關的不適,有時還可能出現尿頻、腹脹。梳理小腸經,刺激小腸經上的穴位是很有效的方法。

小腸經從小指外側少澤穴開始上行,沿著手臂外側後緣,至肩關節以後向脊柱方向行走,然後向前沿頸部上行,至顴骨,再到耳前“聽宮”穴而終。這僅是體表穴位的循行線路,在體內如何和心相表裏,要看內經經脈循行原文,這樣才能明白臟腑之間的聯繫。看了經筋部分,才明白為什麼手上的一個穴位就可以解決頸肩部的酸痛。梳理小腸經最好在未時小腸經最旺時開始。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3)
  後溪穴是小腸經的重要穴位,是治療小腸經循行部位頸肩痛的首選穴位。那如何定位呢?

如果您是在辦公桌前,打開手掌,有三條掌紋,將最上面的那條對準桌子的邊緣,然後小臂外旋使手掌垂直做“手刀”狀,此時桌沿接觸的部位就是後溪穴。上下動一動手掌,感到接觸點酸痛。保持這一動作,或用手指按揉此穴,邊按揉邊做聳肩縮脖或向左右兩側看或搖頭晃腦的動作,就可以很快消除頸肩酸痛症狀。平時可能還感覺不到此穴的威力,有痛症時,針刺此穴位就可以顯出其功效。後溪是小腸經“輸”穴,還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所以腰背疼痛取此穴也非常有效。

還有一個必須要提的穴位,即養老穴。取穴時以掌心對著自己的胸部,當尺骨莖突橈側緣凹緣中,小臂內旋則找不到這個穴位,為小腸經“郤穴”。郤穴是經脈氣血曲折深聚處的穴位,常用來治療本經循行所過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陰經郤穴多用於治療血分病症,陽經郤穴多用於治療氣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氣形兩傷等。當臟腑發生病變時,常在相應的郤穴產生疼痛、酸脹及反應物,臨床常用作診斷疾病的參考。針刺或按摩郤穴也能梳理經絡氣機,從而起到調理臟腑的作用。此穴能改善老年人的視力模糊,而且還可蓄元氣、調精神。腰腿疼痛者,針刺此穴雖不能針到病除,永不復發,但即時症狀減輕是沒問題的。

接下來說說乳房的保健穴,小腸經上的乳房保健穴為少澤穴和天宗穴。

小腸經“井穴”少澤穴,小指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天宗穴位於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

《針灸學》上講:少澤主治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天宗主治肩胛疼痛,氣喘,乳癰。胃經過乳房,即乳房屬胃。小腸屬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滎輸治外經,合治內腑。”合,指下合穴,即六腑有病取其所屬的下合穴進行治療。《靈樞•本輸》:“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足三裏穴下三寸是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再下三寸是小腸的下合穴下巨虛,由此可以知道小腸通過下合穴與胃相連。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針刺小腸經的井穴少澤可以治療產後乳少,針刺天宗少澤為什麼可以治療乳癰了。

筆者在臨床治療乳腺增生患者乳房脹痛明顯時,常選取胃經或肝經腧穴,並配合少澤或天宗,用瀉法,不一會兒患者即可自己觸摸按壓,連稱針灸不可思議。由此可見,胃經、肝經、小腸經的某些要穴對於乳房氣血調理確有實效。

女性朋友可自己經常刺激一下少澤穴,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動作。即:用拇指和食指撚揉(或一捏一松)對側的小指,刺激小腸經的少澤(同時還刺激了手少陰心經的少沖穴,其能使心的氣血充沛,心其華在面,總嫌自己面色不好沒有光澤的人可以經常激發一下心經井穴少沖)。天宗穴可以自己用手按揉或請家人按揉,如果嫌按揉時太痛,可以用艾條懸灸天宗穴,至穴位處的皮膚有紅暈時再按揉一下天宗穴,壓痛常可減輕或消失。天宗穴還是一個檢查和治療頸椎病的穴位,為了使頸肩氣血旺盛、胸部氣血暢通,經常艾灸按揉天宗穴不失為一個簡便舒適的養生健身美體妙法。

有時眉頭(攢竹穴區)發緊作痛怎麼辦?那就點刺少澤穴,筆者經驗其比針刺其他腧穴都舒服。一般點刺放血常用三棱針,但三棱針點刺針孔太大,像少澤穴這樣的部位捏緊後用常用的針灸針輕輕一點即可出血如珠,點刺時要如同用針點刺氣球一樣,不必深刺,這樣患者疼痛感很小,擠出1~2滴血,常常血出痛消,用毫針點刺針孔很小且癒合快。當一時頭痛又不便請大夫治療,按摩點穴效微,或針刺其他穴位後頭痛減輕,但眉頭攢竹穴區仍不爽利者,別忘了少澤穴。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4)
  體的器官組織是由經絡系統聯繫的,它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能量系統,人體一有任何病變,都逃不出經絡的法網。透過經絡體系,可以快速探本查源,對疾病一目了然。這也正是經絡養生的神奇魅力所在。宋代醫家竇材在所著《扁鵲心書》中開卷第一句就是“諺雲: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

所以,我們是否也該好好考慮一下:是僅知道幾個穴位了事還是好好熟悉一下十二經絡系統呢?

如果把經絡系統比作城市的交通,穴位則為這些道路上的一些車站或相關職能單位。

一個是熟悉交通道路和路旁各個職能單位、車站,可以稱為活地圖的職業司機或者交通警察。

一個是能把車開走,但沒學交通規則,不熟悉道路網路關係,不熟悉交通信號的普通人。

你希望自己是哪一個呢?

面如桃花也是病

心與小腸相表裏,心經的問題常常會在小腸經上反映出來。

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熱心腸的人,他們在助人為樂時會胃口大開,久則心寬體胖。為什麼將愛幫助別人的人稱為“熱心腸”呢?小腸經屬於太陽經脈,道家講,善能生陽,這一陽的生起,就會帶動體內的陽氣,就會熱了人的心腸。

如果我們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拉別人一把,這一幫,小指一動,也提升了小腸的能量,讓小腸的運化能力提高,比平時吃藥、吃補品要快多了,所以吃飯香甜,營養吸收好。吃得好,心情就好,這是一種良性迴圈。

心藏神,一個人有了精神、心情好,心臟功能自然就會好。可以說,小腸經就像一面反映心臟能力的鏡子,通過瞭解心臟和小腸的表裏關係,還可以預測心臟功能。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找到筆者,主訴最近幾天總感到胸悶心慌,臉紅心跳,尤其是下午兩點多鍾更厲害。經醫院檢查了,也沒查出原因。

識病還要看膚色1皮膚黏膜變得蒼白,可於見寒冷、驚恐、虛脫以及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貧血、內臟出血等。

2身體的裸露部分以及乳頭、腋窩、生殖器官、關節、肛門周圍等處的色素明顯加深,可見於肝硬化、肝癌晚期、肢端肥大症、黑熱病、瘧疾。服用某些藥物如砷劑、抗癌藥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膚色素沈著。當然,要排除日光照射因素。

3皮膚呈異常紅色,排除心臟病外,一般多見於大葉性肺炎、肺結核、猩紅熱等發熱性疾病以及阿托品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等。

4皮膚出現暗黃、發灰的顏色,反映體內脾胃不和。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也就是說,全身的血脈統屬於心,由心主司,如果心出了問題就會從面部色澤上表現出來。“有諸內,必形諸外”,內臟精氣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強弱,就會顯露在相應的體表組織器官。又由於小腸經循於面部,故心臟出問題就會通過小腸經表現在面上。

可是為什麼醫院查不出原因呢?下午2~3點,經常出現胸悶心慌、臉紅心跳的現象,從中醫某個角度說是心有病。心在五行中屬火,為陽中之陽,中醫稱它為“火髒”。如果一個人的心火亢盛,其面色就會變得紅赤。下午2點時分臉紅便是心火外散的現象。

根據中醫理論,心其華在面,有心慌的症狀當然要考慮心的問題。下午未時乃小腸經當令,心與小腸經相表裏。是心的病,但要從小腸經來治。心為君主之官,心有病不直接治心,要從心包或者小腸治。引心火下移小腸,通過小便將熱排出。針刺穴位的理論根據是“病時間時甚者取其輸”。針刺小腸經輸穴“後溪”片刻,不適症狀即減輕,為穩妥起見,根據同一辨證思路,配合耳貼、湯藥以調理善後。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5)
  中醫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有病不可怕,如果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任何疾病都可以消滅于尚未展露之前。《黃帝內經》說:“病已成而後藥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是說疾病已經形成再去用藥治療,就如同口渴了去挖井,打仗了去鑄造武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

真的是“吃哪兒補哪兒”嗎?

民間有一句俗語“吃哪兒補哪兒”。這個真有道理嗎?儘管現代醫學對其中奧秘沒有一個明確的答復,有時也不認同,但是在中醫卻有無數的理論依據。

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曾發現動物內臟和人類內臟十分相似,於是他通過一系列的“試驗”提出了“以髒治髒”和“以髒補髒”的學術觀點。這是中醫食療中一個很重要的法則——“以形補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哪兒補哪兒”。明代李時珍也說:“以胃治胃,以心歸心,以血導血,以骨入骨,以髓補髓,以皮治皮。”這些理論依據非常清楚地說明了我們祖國醫學中的“以髒治髒”、“以髒補髒”及“以類補類”養生原則是被廣大人民認可的。

但是,不能機械地理解“吃哪兒補哪兒”,更不能濫用,否則會有損健康。

中醫學認為,動物臟器為“血肉有情之品”,較草本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因而能迅速起效,在調養、補益方面效果明顯。另外,動物臟器與人體相應內臟在形態、組織成分構成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有諸多相似之處,當人體某一內臟發生病變時,用相應的動物內臟治療或補益,往往會有很好的療效。現代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以髒補髒”有一定的科學性。如從動物胰腺提取的胰島素可治療糖尿病;從豬肝中提取的豬肝核糖核酸可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及慢性遷延性肝炎;眾多動物膽汁所含的膽酸鈉、去氫膽酸等,均有明顯的利膽作用,可治膽囊炎、膽石症、膽囊切除後綜合征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只要有了胃痛就要吃豬肚,得了心臟病要吃豬心,骨折了就得喝骨頭湯……病症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不同,治療和食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應該區別對待。

比如,吃肝明目。唐代孫思邈用豬肝治療夜盲症,可是此法不適合高脂血症患者。動物肝臟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這對高脂血症患者無異于火上澆油,因此,高脂血症者要少食動物內臟。那高血脂且視力不佳的朋友如何通過飲食“明目”呢?

其實,豬肝的明目作用是指其能治療夜盲症,其療效與豬肝本身所含的維生素A密不可分。明白了這一點,也就知道了除了豬肝外還有其他方法。比如,胡蘿蔔等黃綠色蔬菜中都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它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因此,高血脂且視力不佳者可用胡蘿蔔代替豬肝進行食療。

有資料稱,貧血吃血豆腐最佳,因為血豆腐富含鐵。膳食中的鐵主要分為動物性食品中的血紅素鐵和植物性食品中的非血紅素鐵兩種。含鐵豐富的動物性食物包括:各種動物瘦肉、肝臟、血、蛋黃等。含鐵豐富的植物性食物包括黑木耳、海帶、芹菜、韭菜、菠菜等。動物性食品中的鐵更容易被吸收利用,但是如為補鐵而增加各種肉類、動物肝臟等的比重,又會增加膳食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量。所以,動物血是補充鐵元素既經濟安全又營養豐富的食品。每100克血豆腐含鐵87毫克,每天吃100克血豆腐,再加上其他膳食中含有的鐵,就能滿足全天鐵的攝入量,而100克蛋黃和100克豬瘦肉中鐵的含量分別為65毫克和15毫克,均低於豬血,而其膽固醇和脂肪的含量又高於豬血,因此選擇吃血豆腐補鐵更佳。
未時養生 小腸經能治大病(6)
  民間也常用動物睾丸、麻雀肉治療性欲低下、性功能障礙等疾病。如果分析其共性,動物睾丸、麻雀肉均為高蛋白質、低脂肪食物。研究表明,持續食用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能使人在六周內增強性欲和改善性生活。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讓麻雀不再被捕殺,代之以適度增加蛋白質攝入量、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養生的要訣,《黃帝內經》開篇並沒有說吃什麼補什麼,而是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食飲有節,不妄作勞”。所以,吃什麼是次要的,“規、律、平、和”的才是養生的無上妙藥。

問:人到老年,容易健忘,中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腎氣逐漸虧虛,不能上榮於腦。而根據“以髒補髒”的理論,那麼,老年人就應該多吃豬腦、雞頭一些食物來補益大腦嗎?

答:“吃哪兒補哪兒”是有一定的中醫理論依據的。但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豬腦屬於高膽固醇食物,而一些老年人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脂、動脈硬化等問題,如果過食高膽固醇食物會加重病情,甚至誘發中風等疾病。兒童及青少年可以適當吃一些豬腦,以補益大腦。

民諺有“十年雞頭賽砒霜”。意思是說,雞越老,雞頭毒性越大。有資料稱,雞在啄食中會吃進含有害重金屬的物質,這些重金屬主要儲存於腦組織中,雞越老,儲存量就越多,毒性就越強,所以雞頭不宜多吃。

老年人補腦時可選擇核桃,每天吃兩個,日久自會體會其中妙處。

附一手太陽小腸經知識簡表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音zhuō,顴骨)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語譯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沿手掌尺側,上向腕部,出尺骨小頭部,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於肘內側,經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臂外側後廉,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小腸。頸部支脈從缺盆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至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禾髎),進入耳中(聽宮)。面頰部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此外,小腸下合于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穴)主要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痛得像牽著,上臂痛得像折了一樣。本經穴主治“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頸部、頷、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緣痛附注手太陽絡脈原文《靈樞•經脈》: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髃。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語譯手太陽絡脈名支正,在腕關節後五寸處,向內側注入手少陰心經;其支脈上行經肘部,上絡於肩髃部。出現實證則關節弛緩,肘部痿廢不用;虛證則皮膚贅生小疣。可取手太陽絡穴治療手太陽經別原文《靈樞•經別》:手太陽之正,指地,別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腸也語譯手太陽經別,在肩關節部從手太陽經分出,進入於腋窩部,走向心臟,聯繫小腸續表附注手太陽經筋原文《靈樞•經筋》: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注:此指肘內的高骨,即肱骨內上髁)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足太陽之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額結於角。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注:臂內側部位),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能視。頸筋急則為筋瘺,頸腫語譯手太陽經筋,起始於小指上邊,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內側,結於肱骨內上髁後,以手彈該骨處,有感傳可及於手小指之上,進入後,結於腋下;其分支走肘後側。向上繞肩胛部,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部;分支進入耳中;直行的出於耳上,向下結於下頷處,上方連屬於眼外眥。其病症:可見手小指支撐不適,肘內銳骨後緣疼痛,沿臂的內側、上至腋下,以及腋下後側等處均痛,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並感耳中鳴響且痛,疼痛牽引頷部,眼睛閉合一會兒才能看清景物,頸筋拘急,可發生筋瘺、頸腫等症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少澤小指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頭痛,目翳,咽喉腫痛,乳癰,乳汁少,昏迷,熱病小腸經“井穴”2前穀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前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頭痛,目痛,耳鳴,咽喉腫痛,乳少,熱病小腸經“滎穴”3後溪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狂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痛小腸經“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督脈4腕骨後溪穴直上,於第五掌骨基底與三角骨之間赤白肉際取之頭項強痛,耳鳴,目翳,黃疸,熱病,瘧疾,指攣腕痛小腸經“原穴”5陽穀腕背橫紋尺側端,尺骨莖突前凹陷中頭痛,目眩,耳鳴,耳聾,熱病,癲狂癇,腕痛小腸經“經穴”6養老以掌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緣凹緣中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小腸經“郤穴”7支正陽穀穴與小海穴的連線上,陽穀穴上5寸頭痛,目眩,熱病,癲狂,項強,肘臂酸痛心經“絡穴”8小海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肘臂疼痛,癲癇心經“合穴”9肩貞腋後皺襞上1寸肩臂疼痛,瘰鬁,耳鳴10臑俞腋後皺襞直上,肩胛骨下緣凹陷中肩臂疼痛,瘰鬁手太陽、足太陽、陽維脈與陽蹺脈交會穴11天宗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肩胛疼痛,氣喘,乳癰12秉鳳肩胛骨崗上窩中,天宗穴直上肩胛疼痛,上肢酸麻手三陽與足少陽經交會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3曲垣肩胛骨崗上窩內側端,約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取之肩胛疼痛14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肩背疼痛,頸項強急15肩中俞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咳嗽,氣喘,肩背疼痛,目視不明16天窗喉結旁開35寸,在胸鎖乳突肌之後緣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強痛,暴喑17天容下頜角後,胸鎖乳突肌前緣耳鳴,耳聾,咽喉腫痛,頸項腫痛18顴髎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中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頰腫手少陽、太陽經交會穴19聽宮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耳鳴,耳聾,聤耳,齒痛,癲狂癇手、足少陽與手太陽經交會穴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經一十九,少澤前穀後溪藪,腕骨陽穀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肘,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曲垣首,肩外俞連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附二手太陽小腸經穴位圖
申時養生 膀胱經上有靈藥(1)
  申時——15:00~17:00——膀胱經最旺

《素問•咳論》:“腎咳之狀,咳則腰背引而痛, 甚則吐誕……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申時是膀胱經當令,宜適時飲水。一定不要憋小便,否則會發生“尿瀦留”。膀胱病的兩大信號:遺尿和小便不通

膀胱的功能是儲藏和排泄尿液。如果膀胱發生病變,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如果膀胱儲尿功能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尿頻、尿急、遺尿、尿失禁等。《素問•脈要精微論》:“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也就是說,小便失禁是膀胱不能儲藏津液的表現。如果膀胱排尿功能失調,就會出現小便不利、淋瀝不盡,甚至小便癃閉不通等問題。

由上得知,膀胱病兩大信號就是遺尿和小便不通。膀胱不能儲藏尿液就會漏,不能排尿就會不通,嚴重者會發生癃閉。

膀胱是一個儲藏尿液的容器,除非經常性憋尿,否則本身不容易致病。中醫認為,膀胱與腎相表裏,主一身水氣之通調,水分不足或過剩都會致病,包括小孩子尿床、大人尿頻、尿急,甚至發炎、致癌等。又因“腎主骨,肝主筋,腎水滋養肝木”,水少則木枯,水虧則筋病。我們平時看到的那些筋骨經常酸痛,坐骨神經、頭項腰背疼痛,冬季特別容易感冒傷風的人,也與膀胱經有關。

婦女更年期反復發作、不易根治的急慢性膀胱炎,其主因為腎水不足。《黃帝內經》指出女子“七七天癸竭,故形壞而無子”。指女性到了49歲,先天腎水枯竭,排經停止,生理功能開始退化,並失去生育功能,出現暫時性內分泌失調。

對於壓力性尿失禁(指因受外界壓力,如咳嗽、大笑、打噴嚏時無法控制尿,以致尿液流出的情形),治療時多以補益腎氣、提升中氣為主。民間常艾灸神闕、關元、中極等穴位。具體方法:點燃艾條,在這些穴位上輪換熏,每個穴位處感到灼熱難忍時換穴再灸。每次半小時左右,每天進行一次,連續灸一周,如果症狀消失,即可停灸。再次復發時,如法再灸一周。如此反復施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爾小便不利只是小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就會發生癃閉。什麼是癃閉呢?《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癃閉”,也就是常說的尿瀦留,就是排尿不痛快或不通。排尿不痛快,點滴而短少,病勢較緩者為“癃”;小便不利,點滴全無,病勢較急者為“閉”。

癃閉自救小竅門:嚏法可以說是最簡單、最有效的通利小便的方法。即以打噴嚏的動作,開肺氣、舉中氣,通利下焦之氣,使小便通利、順暢。用消毒棉簽向鼻中取嚏,古人認為下竅閉起自上竅閉,因而上竅通下竅也通,取“提壺揭蓋”之意。如果試用無效,還是及時上醫院請醫生診治,切莫一味求己。平時經常按摩足三裏、三陰交、中極、陽陵泉、水泉等穴位,對小便不通也有不錯的療效。

另外,夏季需防尿石症。

炎熱的夏季,醫院常出現尿石症的新、老患者悄悄增多的現象。

夏季為什麼容易患尿石症?我們又該怎樣防治呢?

尿石是尿路結石的簡稱,是泌尿外科的常見病,指的是泌尿系統包括腎、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結石的總稱。根據結石停留部位的不同,可分為上尿路結石和下尿路結石。上尿路結石即腎和輸尿管結石,大多表現為與活動有關的血尿和疼痛,或伴有尿路感染。其中根據結石梗阻部位和活動程度的不同,疼痛表現也不同。部分患者可以不出現任何臨床症狀;多數患者疼痛不嚴重,可以是腰部酸脹或輕微疼痛;有些卻疼痛得十分劇烈,患者難以忍受,嚴重時伴有噁心嘔吐、出冷汗、休克等症狀。下尿路結石指的是膀胱及尿道結石。膀胱結石的典型表現為:排尿突然中斷,並感疼痛,而且疼痛可放射至陰部,並伴有排尿困難和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尿道結石的典型症狀為急性尿瀦留,並伴有會陰部劇痛,也可表現為排尿困難、點滴狀排尿及尿痛。
申時養生 膀胱經上有靈藥(2)
  所有的尿石形成後,除了疼痛外,還可能由於局部刺激和繼發梗阻、感染等原因造成腎臟的繼發損害,或因長期刺激導致腎和膀胱發生癌變,危及生命。

高溫天氣使人體水分過多蒸發。當汗出增多而飲水不夠時,人體內就會出現輕度的脫水,於是尿液濃縮,可導致尿中形成結石成分的濃度增高,再加上尿液減少,尿流阻滯,可促使尿鹽沉積,利於結石的形成。

另外,研究表明:在結石多發地區,每日尿量少於1200毫升時,尿石的危險性顯著增加;尿量少於500毫升時,更是處於發生尿石的危險境地。這些都與高溫天氣下人體脫水密切相關。

如何防止結石呢?儘量多飲水,這是防治尿石既簡單又重要的措施。多飲水能補足人體需要的水分,從而可以降低結石成分在尿液中的濃度,並防止結石促進物的聚合。飲水不僅有利於防止尿石的發生,而且即便有了尿石,不管是什麼類型,增加水的攝入以稀釋尿液,也可延緩結石生長速度,防止碎石或取石後的復發,促使結石的排出。有研究表明,約60%的患者在增加足夠的飲水量後,結石的復發率降低。一般情況下,每日的飲水量應超過2000毫升,才會起到防止結石復發的效果。另外,可多食含水分多的蔬菜、瓜果,盡可能把尿量維持在2000毫升以上,肉眼觀察尿液無色或淡黃色。

水的質量對結石的發病可能產生一定的影響。以前認為水的硬度可導致結石的形成,現在的研究結果正相反,水的硬度增加,各種礦物質越多,越容易結合成不溶性物質,從而減少礦物質在腸道的吸收。另外,水中含鎂等微量元素,這是良好的結石抑制物。

為了更好地防止尿石,應該講究飲水時間。一般認為夜間尿石容易形成,因此主張維持夜間尿量。建議睡前飲水500毫升,可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白天應將飲水量適當均勻分配,使每小時都有適量的尿液沖刷尿路,這樣可以將剛剛形成的微小結石,以及鈣離子、尿酸等有利於結石形成的物質及時排出體外,達到防治結石的效果。餐後1~3小時,由於處在吸收的高峰期,大量的代謝產物被腎濾過。因此,此時加大飲水量,可有助於排出代謝產物,起到防治結石的作用。另外,在運動後,為了防止尿中溶質濃度增高,也應及時飲水。

日常用水應選擇普通的白開水。草酸鈣結石或尿液草酸較高的患者儘量少飲茶。另外,不能拿各種飲料、牛奶、啤酒當做日常飲用水,雖然啤酒的絕大部分是水,多飲可一時增加尿量,但在一時的利尿後隨即可引起尿液濃縮,尿液濃縮是導致尿結石發生的危險因素;並且啤酒內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等營養物質,長期大量喝啤酒,可攝入豐富的營養物質,導致尿液中嘌呤類物質的代謝產物——尿酸大大增加,因而尿酸結石形成的危險因素將成倍增加,尤其是痛風患者(體內尿酸水平往往高於正常),更應禁止飲用。

問:我的小孩子6歲了,可是最近不知什麼原因晚上開始遺尿了,問他什麼時候尿的,他自己也不知道,請問有什麼方法解決嗎?

答:不僅小孩子會遺尿,有的大人也會遺尿,這是膀胱經出現了問題。點按中極穴(膀胱的募穴),微微用力按壓5分鐘左右,然後按揉膀胱經上的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每天兩次即可,按壓時以本人感覺有酸脹感為宜。如果膀胱俞定位不准,可以在其背部脊柱兩旁小兒本人兩指寬的地方點按揉壓,可以從後頸部一直點揉到尾骨,小兒感覺酸痛的地方揉的時間長一些。最後以脊柱兩側的痛點消失為准。不僅小兒調理如此,大人也可如此調理。這裏只能說一個大概,因為沒有見到患者,舌脈未參,有時間還是到醫院請中醫當面診查一下為好。
申時養生 膀胱經上有靈藥(3)
  運動和學習的最佳時間在下午4點

為什麼說下午4點是運動的最佳時間呢?下午4點屬於申時,申時的屬相是猴子。猴子的天性是愛動,它整天都會上蹦下跳的。

每天下午4點的時候,是人體新陳代謝率最高的時候,肺部呼吸運動最活躍,人體運動能力也達到最高峰,此時鍛煉身體不易受傷,而且此時陽光充足、溫度適宜、風力較小,可謂是鍛煉的最佳時間段。細心的人會發現,很多運動員破紀錄的時間多在下午這段時間,道理不言而喻。

您可能會說,那就在下午運動吧!當然,這時一定要多運動,而且還要有成效。必須全身出汗,才能達到鍛煉的終極目的,所謂“動汗為貴”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運動必須出汗,這樣不僅可以疏通全身經絡,也可改善人的心情。如果今天您情緒低落,可以用出汗解脫煩惱。通過運動出汗,還可以使皮膚更健康、睡眠更深,還可緩解疼痛、放鬆肌肉、治療關節炎。

即使是現在,很多人依然認為早晨運動最好,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危險的。淩晨被現代人稱為“魔鬼時間”,此時人體內血糖度、血壓都是一天中最高的,血液黏稠度也最高,如運動不適,加上清晨寒冷刺激,極易導致身體不適,發生中風。

看來不應該提倡“聞雞起舞”的習慣。如果還是改變不了早起鍛煉的習慣,可以選擇散步、打太極、做廣播操等運動量較小的方式,千萬不要進行大幅度的運動。

下午也是工作最出成效的時間段。膀胱經是一條最長的經脈,其一端至腦部。申時氣血流注腦部時,此時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效率都最高。古人說“朝而授業,夕而習複”,就是強調早晨學完後,一定要到下午申時好好復習,以強化記憶。

當然,還要強調一點,就是午時最好能睡午覺,到了申時才會保證充足的精力去應付工作和學習。中醫強調順時養生,如果破壞了這一規則,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問:運動出汗有助於皮膚美容,那有哪些注意事項嗎?

答:“動汗”的確可以改善一個人的膚質,但是在運動前一定要帶著乾淨的皮膚去運動,運動時不要化妝,運動是為了健身,而不是去選美。如果化了妝,不僅看起來與運動環境不相宜,而且流汗後會變成大花臉。更重要的是,化妝品經過汗液的刺激或陽光的照射,會刺激肌膚引起不良反應。如果運動持續時間過久,那面部污垢則更容易損傷皮膚。

勞宮尋天柱,解乏又明目

從膀胱經的循經路線上,可以知道頭痛為膀胱經循行部位的病症。那後頭痛怎麼辦呢?

膀胱經上的天柱穴是治頭痛的要穴。天柱位於後發際正中直上 05寸,旁開13寸(注:這裏的“寸”是同身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主治頭痛,項(頸部的後面叫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痛,熱病等。天柱穴是位於血管和神經通路關卡的穴位,可有效消除後頭痛、肩膀痛、身體疲勞等症狀。

天柱穴除了治療後頭痛,還有一個作用——明目。

《靈樞•口問篇》有言:“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俠頸。”

所謂“五臟六腑皆搖”,乃五臟六腑皆失其常。所謂“宗脈感”,乃全身諸脈皆有感應。所謂“目無所見”,乃視力下降,甚或失明。換言之,即如果因悲哀過度導致的視力下降或者一時失明者,要“補天柱俠頸”。“俠頸”,是說天柱穴的位置在頸部兩旁。“補天柱”,即是在天柱穴施用補法。
申時養生 膀胱經上有靈藥(4)
  針、灸、按摩僅是形式不同而已,冬季可用艾條懸灸,最簡便的方法是按摩。如果因悲傷過度致視力下降者,按摩時醫者一手置其前額處固定頭部,另一手拇指和中指點揉輕拿天柱穴,力量宜柔和滲透,以患者感到穴位處溫暖滲透為宜。自我按摩也可以,兩手搓熱後,十指交叉置於腦後,使兩手掌心扣於天柱穴區,或坐或仰臥,閉目內視天柱穴和掌心勞宮穴,待天柱穴溫暖發熱,靜候片刻。鍛煉有素者勞宮穴溫度可以很高,用掌心“灸”天柱穴效果更好。

如果沒有傷心事,只是因為平時久坐電腦桌前,用眼過度,出現兩目乾澀、視物模糊時,也可以用此法休息片刻。同時配合腳趾的運動,常可很快恢復視疲勞,配合閉目轉睛,就是一個偷懶的“眼保健操”。注意:此法雖然有效,但僅作權宜之計,不可因有妙法在手,而放任自己勞心傷神,用眼無度,要時刻記著“不妄作勞”才是養生的原則。

問:我最近幾年一到冬天的下午三四點就會感覺很累、很乏,有時看著書就睡著了。平時我也是在9點左右睡覺,沒有熬夜的情況,怎麼還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答:這可能與您的體質有關,發病時間屬於膀胱經當令之時,可以根據有時間規律的疾病的治療取穴原則,採用膀胱經“輸”穴“束骨”針刺或按揉。

用足踩壓足緣即可有效刺激束骨穴。也可以把兩足外翻,兩足心相對,然後把一足的外緣置於另一足的內緣上,使足部的膀胱經腧穴與脾經腧穴(太白、公孫)相互按摩。問:如何鍛煉膀胱經,有沒有簡單易行的方法?

答:試試面對牆壁,做下蹲起立的練習。初練時可離牆稍遠,隨著腰背力量的增加,逐漸縮短足尖與牆的距離,最後足尖抵住牆時仍然能蹲起自如。每天堅持做十分鐘即可,其中奧秒一試便知。問:我最近長時間上網後,總感覺眼睛發脹,且視力有所下降,請問有沒有好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啊?

答:有以下辦法。

① 減少上網時間,“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② 用手指按揉睛明穴、攢竹穴,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酸楚為度。

③ 用足跟揉壓太沖穴、大足趾(力量以輕揉舒適為度),雙手十指交叉置於腦後。勞宮尋天柱,以勞宮溫暖天柱穴,用人體熱能“灸”療天柱穴。可配合閉目運睛、吞津、按摩耳郭等方法。

按:按揉穴位也好,意守也罷,這些只不過相當於“和於術數”中“術”裏的一些“小技巧”,養生要時刻牢記“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附一足太陽膀胱經知識簡表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語譯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上行額部(會神庭、頭臨泣),交會於頭頂(會百會)。頭頂部支脈從頭頂分出至耳上方(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於腦(會腦戶、風府),回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挾脊旁(會大椎、陶道)到達腰中,進入脊旁筋肉,絡腎屬膀胱;一支從腰中分出,挾脊旁,通過臀部,進入膕窩中。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經過髖關節部 (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緣下行,會合於膕窩中(委中),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出外踝後方,沿第五蹠骨粗隆,至小趾外側(至陰,接足少陰腎經)續表足太陽膀胱經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頭重痛,眼睛像要脫出,後項像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折了一樣,股關節不能彎曲,膕窩像要凝結,小腿肚像要裂開,這是經脈循行小腿部氣血厥逆引起的踝厥證。本經穴主治“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痔,瘧疾,躁狂,癲癇,頭囟後項痛,眼睛昏黃,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後項、背腰部、骶尾部、膕窩、小腿肚、腳皆痛,小腳趾不好運用附注足太陽絡脈原文《靈樞•經脈》: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 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語譯足太陽絡脈名飛揚,在外踝上七寸處分出,走向足少陰經脈。實證,見鼻塞,頭痛,背痛;虛證,見鼻涕清流,鼻出血,可取足太陽絡穴治療足太陽經別原文《靈樞•經別》:足太陽之正,別入膕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於肛,屬於膀胱,散之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入于項,複屬於太陽語譯足太陽經別,從足太陽?脈分出,進入膕窩中,一支在骶骨下五寸處分出,進入肛門,屬於膀胱,散佈聯絡腎臟,沿脊柱兩旁的肌肉,到心臟部散佈;直行的一支,循脊部兩旁肌肉上行,進入項部,仍舊屬於足太陽經足太陽經筋原文《靈樞•經筋》: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踝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於頄。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語譯足太陽經筋起始足小趾,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下方沿足外側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膕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上向膕內側,與膕部一支並行上結於臀部;向上挾脊旁上後項;分支結於舌根。直行者結于枕骨,上頭項,由頭的前方下行至顏面,結於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綱”,下面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後外側結於肩髃部位;一支進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耳後乳突);再有分支從缺盆出來,斜上結於鼻旁部。其病可見小趾僵滯不適和足根部掣引酸痛,膕窩部攣急,脊背反張,項筋拘急,肩不能抬舉,腋部僵滯不適,缺盆中如紐掣樣疼痛,不能左右活動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睛明目內眥旁0.1寸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手太陽、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2攢竹眉頭凹陷中頭痛,口眼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動,眉棱骨痛,眼瞼下垂3眉沖攢竹穴直上,入發際 05寸頭痛,眩暈,鼻塞,癲癇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4曲差神庭穴(督脈)旁15寸,當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1/3與外2/3連接點取之頭痛,鼻塞,鼽衄,目視不明5五處曲差穴上05寸,距頭部正中線15寸頭痛,目眩,癲癇6承光五處穴後 15寸頭痛,目眩,鼻塞,熱病7通天承光穴後 15寸頭痛,眩暈,鼻塞,鼻衄,鼻淵8絡卻通天穴後1 5寸頭暈,目視不明,耳鳴,癲狂9玉枕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頭項痛,目痛,鼻塞10天柱後發際正中直上 05寸,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頭痛,項強,鼻塞,癲狂癇,肩背痛,熱病11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交會穴12風門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13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肺的背俞穴14厥陰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咳嗽,心痛,胸悶,嘔吐心包背俞穴15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汗,夢遺,癲癇心的背俞穴16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17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申時養生 膀胱經上有靈藥(5)
  參考資料:據報導,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兔的貧血狀態後針刺“膈俞”、“膏肓”,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迅速恢復正常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18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癲狂癇,脊背痛肝的背俞穴19膽俞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黃疸,口苦,肋痛,肺癆,潮熱膽的背俞穴20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脾的背俞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21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胃的背俞穴22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腸鳴,腹脹,嘔吐,泄瀉,痢疾,水腫,腰背強痛三焦背俞穴23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 寸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據實驗觀察針刺對正常人水負荷後腎臟泌尿功能的影響,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針刺腎俞或京門穴時可抑制腎臟的泌尿功能腎的背俞穴24氣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 15寸腸鳴腹脹,痔漏,痛經,腰痛25大腸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腹脹,泄瀉,便秘,腰痛大腸背俞穴26關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 15寸腹脹,泄瀉,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腰痛27小腸俞第一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腹痛,泄瀉,痢疾,遺尿,尿血,痔疾,遺精,白帶,腰痛小腸的背俞穴28膀胱俞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 5寸小便不利,遺尿,泄瀉,便秘,腰脊強痛膀胱背俞穴29中膂俞第三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泄瀉,疝氣,腰脊強痛30白環俞第四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遺尿,疝氣,遺精,月經不調,白帶,腰骶疼痛31上髎第一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與督脈的中點 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精,陽痿,腰痛32次髎第二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下與督脈的中點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痹33中髎第三骶後孔中,約當中膂俞與督脈之間便秘,泄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腰痛34下髎第四骶後孔中,約當白環俞與督脈之間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帶下,腰痛35會陽尾骨尖旁開05寸泄瀉,便血,痔疾,陽痿,帶下36承扶臀橫紋中央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37殷門承扶穴與委中穴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腰痛,下肢痿痹38浮郤委陽穴上1寸,在股二頭肌腱內側便秘,股膕部疼痛,麻木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9委陽膕橫紋外端,股二頭肌腱內緣腹滿,小便不利,腰脊強痛,腿足攣痛三焦經下合穴40委中膕橫紋中央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膀胱經的“合穴”41附分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手、足太陽經交會穴42魄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 3寸咳嗽,氣喘,肺癆,項強,肩背痛43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 3寸咳嗽,氣喘,肺癆,健忘,遺精,完穀不化44神堂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 3寸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痛45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 3寸咳嗽,氣喘,瘧疾,熱病,肩背痛46膈關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胸悶,噯氣,嘔吐,脊背強痛47魂門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胸脅痛,嘔吐,泄瀉,背痛48陽綱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 3寸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49意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腹脹,腸鳴,嘔吐,泄瀉50胃倉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水腫,背脊痛51肓門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 3寸腹痛,便秘,痞塊,乳疾52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53胞肓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3寸腸鳴,腹脹,便秘,癃閉,腰脊強痛54秩邊第四骶椎棘突下,旁開3寸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55合陽委中穴直下2寸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疝氣,崩漏56承筋合陽穴與承山穴連線的中點痔疾,腰腿拘急疼痛57承山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58飛揚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頭痛,目眩,鼽衄,腰腿疼痛,痔疾膀胱經“絡穴”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59跗陽昆侖穴直上3寸頭痛,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陽蹺脈“郤穴”60昆侖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癇,難產,腰骶疼痛,腳跟腫痛膀胱經“經穴”61仆參昆侖穴直下,赤白肉際處下肢痿痹,足跟痛,癲癇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蹻脈62申脈外踝下緣凹陷中頭痛,眩暈,癲狂癇,腰腿酸痛,目赤痛,失眠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蹻脈63金門申脈穴與京骨穴連線中點,當骰骨外側凹陷中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膀胱經“郤穴”。陽維脈之別屬64京骨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頭痛,項強,目翳,癲癇,腰痛膀胱經“原穴”65束骨第五蹠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頭痛,項強,目眩,癲狂,腰腿痛膀胱經“輸穴”66足通穀第五蹠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狂膀胱經“滎穴”67至陰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難產膀胱經“井穴”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六十七穴足膀胱,睛明目內紅肉藏,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承光通天堂,絡卻玉枕接天柱,大杼背部第一行,風門肺俞厥陰四,心俞督俞膈俞強,肝膽脾胃俱挨次,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腸到膀胱,中膂白環仔細量,自從大杼到白環,各個節外寸半長。上髎次髎中複下,一空二空腰髁當。會陽尾骨尖外取,承扶臀橫紋中央,殷門浮郤到委陽,委中就在膕中央。附分俠脊第二行,魄戶膏肓與神堂,膈關魂門九,陽綱意舍與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續,廿一椎旁秩邊場,合陽穴接承筋穴,承山飛揚踝附陽,昆侖仆參連申脈,金門京骨束骨忙,通穀節前陷中取,至陰終於小趾旁。附二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1)
  酉時——17:00~19:00——腎經最旺

腎的生理功能與自然界冬季的陰陽變化相通應,冬季天寒地凍,萬物蟄伏,有利於腎的封藏。因此,養腎要著眼于“藏”。酉時如何養生呢?腎經是人體協調陰陽能量的經脈,也是維持體內水液平衡的主要經絡,由於酉時是工作完畢需要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腎經決定你的壽命長短

中醫上所說的腎不是西醫單純所說的腎臟,其涵蓋腎臟、輸尿管等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是人體生命的根本,關係到其他臟腑,所以非常重要。腎臟是五臟中最後衰老的器官。

腎的府第位於腰部,左右各一個,故有“腰為腎之府”之說。腎主藏精,有“先天之本”之稱,主生長、發育、生殖,為全身陰陽之根本。此外,腎主水液,主納氣。如果一個人的腎氣虧損,就會表現為腰膝酸軟,易生疾病、易衰老。自我判斷腎氣是否充足如何判斷腎氣是否充足,身體是否健康呢?

1如果平時常出現口乾舌燥、失眠盜汗,甚至尿頻、腰膝酸軟等問題,則可能為腎陰不足、虛火上亢所致。

2如果感覺性機能不足、力不從心,則可能是腎陽虛虧所致。

3如果經常覺得手足心熱、口乾舌燥、腰膝酸軟,但又畏寒、喜歡熱飲,此多為腎陰陽兩虛;有時還會伴有耳鳴或眩暈,尿頻、尿不盡,性機能失調,或女性白帶多、不孕等症。

4如果一動就喘,一咳嗽就漏尿,則可能是腎虛所致的腎不納氣。

5經常失眠多夢、夜間頻尿、盜汗、健忘、心悸怔沖,則可能是心腎不交。藏精是腎最重要的功能。那“精”是什麼?是精華,是人體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所藏之精有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來自于父母,是與生俱來的;後天之精,來源於水穀精微,由脾胃化生,轉輸五臟六腑,成為臟腑之精。先天之精有賴於後天之精的滋養。

腎所藏之精可化生為腎氣,腎氣的充盈與否與人體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密切相關。腎氣屬於元氣的一種。

氣包括很多種,如元氣、宗氣、衛氣。其中,元氣是人體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氣。元氣,又稱原氣、真氣。元氣充沛的人,臟腑組織功能健旺,身體則強壯少病;反之,如元氣衰憊就會生病、衰老。人們常說,大傷元氣,傷了元氣的人就有生命危險了。平時所說的肝氣、脾氣、心氣也屬於元氣。

元氣包括元陰和元陽。元陰與元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人體生長發育、繁衍生息,因此,這兩種物質是密不可分的。那麼它們藏在哪里呢?那就是腎。由於腎所藏的元陰與元陽是生命的原物質,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源泉所在,所以我們把腎稱為“先天之本”。

隨著年齡的增長,元陰和元陽會在生命活動過程中逐漸消耗,從而導致人體逐漸走向衰老和死亡。《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其意是說,人在七八歲時,由於腎氣的逐漸充盛,所以有“齒更發長”的變化;發育到青春期,腎氣充盛,產生了一種能促進人體性功能發育成熟的物質“天癸”,於是男子就能產生精子,女子開始排卵,出現月經,性機能也逐漸成熟並有生殖能力;到中年時,腎氣漸衰,性機能和生殖能力隨之逐漸減退而消失。當人們年紀增大、體質減弱、多病時,人體精氣也就自然不足了,此時陰陽失衡,可出現腎虛。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2)
  可見,腎氣衰弱,老之將至,腎氣衰竭,死之將至,壽命之短長,系乎先天腎氣之多寡與後天腎精、腎水之養護。

問:請問膀胱咳是怎麼回事?

答:《素問•咳論》:“腎咳之狀,咳則腰背引而痛……腎咳不己,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尿。”病情較輕者,不咳嗽時小便尚能控制,咳嗽加重可出現小便失禁。中醫認為,膀胱的主要功能是儲尿、排尿,與腎的氣化作用有關。膀胱儲尿時要依靠腎氣的固攝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這是腎司膀胱開合的作用。開則使尿液順利排出體外;合則使水津保留於體內,可維持體內水液的相對恒定。一旦腎氣虛弱,膀胱開合失調,就會導致膀胱咳的發生。

為什麼現代人多腎虛

現代人動不動就說自己腎虛了,不管是調侃,還是真有問題,腎虛無疑已經成為現代人常說的流行語了。當您拿起報紙、打開電視,看到的或聽到的最多的醫學辭彙之一就是“腎虛”。你腎虛了嗎?男人需要補腎!女人也需要補腎!給人們的感覺是現代人都“腎虛”。

到底什麼是腎虛呢?從中醫角度來看,只要是腎的精、氣、陰、陽虛衰不足,就可稱為腎虛。腎虛可分為四種:腎氣虛、腎陽虛、腎陰虛和腎精不足。

氣虛多表現在功能上,腎氣不足可細分為腎氣不固和腎不納氣。

腰為腎之府,如果腰膝酸軟,要定位在腎,若還有其他症狀,如聽力減弱、小便顏色清澈但頻數餘瀝不盡,或遺尿失禁,或滑精早洩,女性胎動易滑,等等,這些屬於腎氣不固。如果腰膝酸軟,症見咳喘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喘息益甚,自汗神疲,聲音低怯,舌淡苔白,脈沉弱,則為腎不納氣。

如果腎氣虛較甚,全身機能低下且伴有寒象,則屬於腎陽虛。比如,腰膝酸軟疼痛,畏寒肢冷且下肢為甚,頭目眩暈,精神疲憊,面色白或黧黑(形容顏色黑中帶黃),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見男子陽痿,女子宮寒不孕;或大便久泄不止,完穀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較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等。

腎藏精,腎精不足者常見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動作遲鈍,囟門遲閉,骨骼痿軟。成人則見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閉經不孕,性機能減退,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等。

腎病主要症狀和陰虛內熱症狀共見,則屬於腎陰虛。比如,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男子陽強易舉,遺精,婦女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瘦人多陰虛、胖人多陽虛),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幹顴紅,溲黃便幹,舌紅少津脈細數。

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腎虛。可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也經常喊著腎虛呢?不良的生活方式是主因。不論您是高級白領還是普通打工仔,您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已經讓您身心俱疲,精力衰退了;再加上飲食不節、起居無常及現代污染的日益嚴重等,都成了現代人腎虛的罪魁禍首。

腎虛要補,根據自己的類型對症下藥,才不至於出現不良現象。

要根據人體的整體來考慮。五臟五行相應,肝臟屬木,心臟屬火,脾臟屬土,肺臟屬金,腎臟屬水,五臟相鄰相生、相隔相克,彼此維持動態平衡,人才能無病。如何補腎才穩妥呢?請醫生辨證用藥調治,過猶不及。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3)
  再安全一些的方法,就是首先減少精氣的消耗。精氣的消耗通常有上下兩個渠道,道家稱為上漏和下漏,根據精可化氣、氣可化神的理論,勞神過度,加上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工作習慣,久之會損傷腎精。下漏是指失精而言。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指的就是下漏。減少精氣的耗損是養腎的第一法則。所謂成人精氣不耗者可得天元之壽六十歲。

進補時如果不直接補其本髒,採用虛則補其母的方法通常是很安全的。腎屬水,其母髒為肺金。補肺以補腎即金水相生法,補肺用健脾的方法屬於培土生金法。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以後天補養先天,這才是最安全的方法。常說飽暖思淫欲,所以“補腎”的安全“藥方”,就是解決“飽暖”問題,而不是用什麼神丹妙藥。

問:我父親60多歲了,最近由於上火,聽力與以前相比差多了。大夫說老年人到了年紀,屬於正常的生理問題,沒什麼大礙,請問平時生活中有什麼方法可以強化他的聽力功能呢?

答:人到老年,腎氣虛衰,受一點外界刺激就會出現聽力不足等問題。平時除了保持好心情外,還可以讓他經常做叩齒、絞海、吞津、鳴天鼓運動。《素問•刺法論篇》中記載道:“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平時也可以隨時鍛煉,不必僅在寅時,行走坐臥皆可操作,所謂: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叩齒時要保持思想集中,口唇輕閉,想像自己的牙齒越叩越牢固。叩齒後,再用舌頭舔牙齒內外,包括牙齦。鼓漱後,漱口並將口水慢慢咽下。吞咽後常會發生腹中腸鳴現象,不必理會。再配合鳴天鼓(兩手捂耳,食指搭於中指指背上,然後食指用力突然滑落敲擊後腦部,此時耳中咚咚如鼓聲),最後可以按摩耳郭,搓手按摩顏面頭部。不要等已經出現問題時才用這些方法,平時也應養成習慣,因為防病比治病更重要。

“我很笨”——其實是您的腎出了問題

很多人對一件事情做不出來了,最愛說“我很笨,做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個人天生就笨嗎?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其意是說,腎臟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養骨骼,所以腎臟有保持人體精力充沛、強壯矯健的功能。由於其作用強大而有力,所以說它有“作強”的職能。同時,智力與技巧是從腎臟產生的,只有精氣充足,才能有較高的智力和技巧。

技巧從淺層講,就是技藝、工巧一類。一個人的智力和技巧是從腎臟產生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並不是天生就笨,如果他經常對一件事情做不來,很可能是他的腎出了問題。因此,感覺自己笨的人平時要多注意補腎。

技巧從深層講就是人的生殖繁衍能力,是人的造化功能。為什麼呢?腎主二陰。從這層涵義可以很清楚地將腎與外陰及生殖器聯繫起來。既然腎為作強之官,那自然與生殖有關。王冰釋說:“造化形容,故雲伎巧。”

說到笨,難免讓人想到老年癡呆者,其也與腎有關。

現代醫學告訴人們,癡呆是以記憶、行為和人格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神經精神疾病,其中又以老年性癡呆最為常見。中醫認為,老年性癡呆的發生與“腎虛”有密切關係。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4)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腎主骨髓。”腎藏精,精生髓。髓分為骨髓、脊髓、腦髓,都是由腎精化生而來。腎精的盛衰,不僅會影響骨骼的發育,而且也會影響脊髓及腦髓的充盈。脊髓上通於腦,腦由髓聚而成。《素問•五臟生成論》:“諸髓者皆屬於腦。”

腦是人體內的元陽(神)之府,是人體精髓和神明高度凝聚的地方,人的視、聽、嗅、感覺及思維記憶等功能都源於腦。而且這些功能又都在腦髓的充實下才能發揮,而髓海的充實又依賴於腎氣的溫煦、充養。如果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就會出現“腦轉耳鳴,脛酸感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醫方集解》說:“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

可見腎精虧虛是導致老年癡呆病的根本原因。那為什麼人在年輕時耳聰目明、體健神清呢?因為那時腎氣充足。

為什麼很多老年癡呆病人經常流口水呢?中醫認為,涎與唾合稱為口水。“涎”更接近平時所說的“口水”,主要有潤澤口腔的作用。脾在液為涎,如果經常流口水,則可能因脾胃功能失調所致。

其實,老年癡呆病人流的“口水”多為唾液。腎在液為唾,《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化液……腎為唾。”也就是說,水液經過腎加工後變成“唾”。“唾”由腎精化生,經腎氣的推動作用,沿足少陰腎經,從腎向上經過肝、膈、肺、氣管,直達舌下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一般來說,“唾”比較黏稠,可幫助食物消化。

古代養生家很注重以“吞唾”來養腎精,把舌下分泌的唾液稱為“金津玉液”,吞咽並以意送入小腹,稱為“玉液還丹”。老年人平時多吞唾也有助於預防老年癡呆。每天早上起床後就要吞唾,即用舌輕抵上齶10分鐘後將口中唾液吞入咽下。注意,不可先刷牙、吃飯,等吞唾後再做別的事。

總體看來,老年癡呆多是因為腎精不足、腦海空虛、神明無主而致,平時應以補氣益血、補腎健腦為主,還要保持腎水充盈,腎主藏精,不要縱欲、熬夜,不妄作勞,這才是保健養生的正確方法。

問:請問有沒有簡單的按摩方法來預防老年癡呆呢?

答:每日溫暖關元穴。關元穴是三陰脈、任脈之會,位於人體下腹部前正中線上,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分5等份,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兩手掌搓熱,然後相疊扣于關元穴,閉目反觀,配合赤龍絞海、鼓漱、吞津,具有益腎健腦、預防老年癡呆病的作用。如果兩手溫度不夠,可以採用艾灸關元穴的方法。

要做大事先保腎精

《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腎藏志”。也就是說,腎臟主管並蘊藏人的“志”這種精神活動。如果腎臟功能平衡,腎氣疏通正常,那麼人的行為意志力就會變得堅定;反之,如果腎臟功能不平衡,腎氣就會紊亂,這時意志力就會缺乏。

志是什麼呢?在《靈樞•本神》中有岐伯關於志的講解:“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在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謂之智。”

小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可為什麼最後有的人理想成真,而有的人理想卻破滅了呢?這是因為很多人的意願中途發生了改變,意願的堅定不移才是志向。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5)
  孔子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是因為,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如果人心不齊,其主帥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帥一旦被人抓去,整個軍隊失去了領導人,就會全面崩潰;匹夫雖然只有一個人,但只要他有氣節,志向堅定,那就任誰也沒有辦法使他改變。這也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內容之一。

腎在志為恐,腎氣不足則恐,腎氣足則有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髒為腎……在志為恐。”恐是一種恐懼、害怕的情志活動。

驚與恐相似,但驚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驚嚇;恐是自己心裏知道的。驚與恐,對機體的生理活動是一種不良的刺激。驚恐雖然屬腎,但與心主神志相關。心藏神,神傷則心怯而恐。《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驚則氣亂。”這說明驚恐的刺激,對機體氣機的運行會產生不良影響。“恐則氣下”,是指人在恐懼狀態中,上焦氣機閉塞不暢,可使氣迫于下焦,則下焦脹滿,甚則遺尿。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受到驚嚇會尿褲子的原因了。“驚則氣亂”,則是指機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可因驚慌而產生一時性的擾亂,出現心神不定、手足無措等現象。故《素問•舉痛論》說:“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有人說,醫者只管治病,至於命,那不是醫生所掌握的。而筆者認為,醫者不僅要治病,還要治命。常言道: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庸醫致禍。因此,在行醫過程中面對患者時,要找出問題癥結,疏通十二經絡,協調臟腑關係,使其“主明下安”。

問:這幾天正值新婚之際,我與女友由於忙於置辦婚事,終日奔波,雖感覺很累,但累並快樂著。我們經常也忙裏偷“閑”,一起共度愛河,年輕人火力壯嘛!可最近幾天我發現自己的睡眠少了,而且還不愛吃東西,是不是過於勞累?還是與我們縱欲有關呢?

答:說得很對。精生於腎,腎是生命之本。縱欲傷精,精傷則神傷。“新婚多虛”,欲不可絕,但也不可縱,應適當控制。有條件的話可食用一些優質蛋白,如牡蠣、瘦肉、牛肉、黃豆、海產品等。

“少陰傷寒”是中醫的一個病名,俗稱“挾色傷寒”,也稱“少陰太陽兩感症”或“傷寒兩感症”,是指成年男女房事中因出汗後感受風寒所致的一種病症。《傷寒論》把疾病分成“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厥陰、少陰”六個階段,稱為“六經”。其中,太陽主表,太陽病為六經病變中的最初階段。一般情況下,邪氣侵犯少陰,要經由太陽或其他經層層傳入。但在房事後少陰腎經驟虛的情況下,感受風寒,寒邪直入少陰引發“少陰傷寒”。本病發作突然,常於房事後數小時至1~ 2天內發生,病人除有發熱、惡寒等外感症狀外,還有倦怠、嗜臥、周身酸軟疼痛、脈細微欲絕等表現。有的還有小腹或臍周拘急疼痛、陰部抽搐等症,常被誤診為重感冒、急腹症、泌尿系統感染等。

《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一例“少陰傷寒”病案:“夏令,一少年因午前恣食西瓜,食餘又當窗酣睡,值東風驟起,天氣變寒涼而凍醒,加之醒前夢中遺精,醒後即發寒戰,伴腹痛且持續加重,其脈細微若無。”可見,本病除發作於房事之後外,遺精、手淫後感受風寒之邪也可發病。“精血同源”,同理,失血過後也要注意不要受寒。比如,產後、人流術後、手術後、獻血後、月經後等。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6)
  夏日是“少陰傷寒”的多發季節。夏季炎熱,人體腠理疏鬆,衛表不固,若房事出汗後不知保暖,而一味貪圖涼爽,可使寒邪直中少陰。更有得病後羞於啟齒者,將病情掩蓋,延誤診治。因此,夏日房事應注意避風保暖,汗後不可貪涼飲冷,患病後更應如實向醫生敍述病因,以求得到正確診治。

常按腎經,健康一生

如果您想健康一生,那麼就來關注腎經吧!

腎經是人體很重要的經脈。如果腎經異常,則表現為饑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黯黑如漆炭,咳嗽痰唾帶血,喘息氣急,兩眼昏花,視物模糊不清,心如懸空而不安,猶如饑餓狀;腎氣虛則易生恐懼,心怦怦跳動,這叫“骨厥”。本經穴主治“腎”方面所生病症,如口熱、舌乾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咽喉發幹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和脊柱、大腿內側後緣痛,以及足痿弱不收、喜躺、足心發熱而痛。

該怎麼辦呢?經常按摩腎經穴位是最理想的選擇。

常按太溪穴能提高腎功能

太溪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輸穴,也是原穴,古人又稱其為“回陽九穴之一”(注:“回陽九穴”是治療陽氣固脫的九個穴位。指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環跳、足三裏、合穀)。《會元針灸學》雲:“太溪者,山之谷通於溪,溪通於川。腎藏志而喜靜,出太深之溪,以養其大志,故名太溪。”經常按摩此穴,具有養大志、提高腎功能的作用。太溪穴還可治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足冰涼、女性月經不調、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症。

自己按摩取穴時,可採用正坐位,將一條腿的小腿放在另一條腿的大腿上,即“4”字腿狀,太溪穴則位於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按摩時,用對側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拳頭突起的關節按摩,注意力量要柔和,以感覺酸脹為宜。

常按湧泉穴有助於改善睡眠

睡眠是養生第一良方。如果睡前用溫水泡腳,再按摩足部湧泉穴10分鐘,效果最佳,這樣可以促進心腎相交,陰陽合抱,以促進睡眠。

湧,外湧而出也;泉,泉水也。其意指體內腎經經水由此外湧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要穴。因此,經常按摩湧泉穴不僅有助於睡眠,還可補腎健腦、增強智力,而且它也是長壽要穴。

自己取穴時,可採用正坐位,屈腿並盤到另一條腿的大腿上,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處,第二、第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其按摩方法有兩種。

其一,揉湧泉,用拇指端或中指端在穴位上點按、旋揉,每次揉30~50次。

其二,推湧泉,用對側拇指腹自小腳趾根部經湧泉斜向然穀推揉,或者用同側手拇指自小腳趾根部經湧泉穴向然穀穴抹按,另一手大拇指可以助力抹按。推或抹的方向均順著腎經的走向操作。順經為補,逆向為瀉。每次推100~500次。

還有一種湧泉穴鍛煉方法,就是五個腳趾抓地,使湧泉穴收緊堅持5秒鐘後再放鬆腳趾,稍緩一會兒再重複抓地動作。這個方法不僅可鍛煉湧泉穴,還有效鍛煉了足三陽經,及脾經、肝經。對於冬季腳涼的人,經常使用此法,可以不必再為腳涼煩惱。久坐電腦桌前的辦公一族,邊工作邊使用此法,通過腳趾的運動牽動小腿肌肉的運動,可促進靜脈血回流,起到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7)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薩希•門迪斯建議飛機乘客每隔一小時就起身走走,或者坐著伸展一下腿部的肌肉。此外,乘飛機時不要服用有鎮靜作用的藥物或飲酒,因為那會使您更加懶得動彈。其目的是減少“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深靜脈血栓”就是常說的“經濟艙綜合征”,雖然發生概率很低,但是一旦發生足以致命。位於飛機後部的經濟艙座位狹窄,乘客活動度很小。如果飛行時間較長,血液迴圈受阻,下肢靜脈則容易形成血栓。一般來說,乘客下飛機後這種血栓多會自行溶解,但有的血栓非但不會溶解,反而可能順著血流在人體內運行,一旦進入心臟或肺部阻塞血管,就會致人死命。肌肉的運動可以按摩靜脈,增加血液回流動力,可以改善血液迴圈。肢體最小的有效運動是運動手指、腳趾。從中醫經絡理論來說,運動手指、腳趾是在調動十二經脈。

此外,位於足內踝前下方、舟狀骨前下凹陷處的然穀穴,為腎經滎穴,穴性屬火,按此穴可以清腎經虛火,常用於月經不調、帶下、遺精、消渴、泄瀉、咳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小兒臍風、口噤等症。

太溪穴直下1寸的水泉穴乃腎經郤穴,可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子宮脫垂、小便不利等症。如果女性痛經,一時不便到醫院找中醫大夫診治,可以自己按摩水泉穴。很多人不知道怎樣定位水泉穴,可以在內踝高點和足跟連線的中點附近尋找壓痛點,用手指或指關節按揉,如果家裏備有艾條,可邊灸邊按揉,等到按揉穴位不再疼痛時,您會發現腹痛也隨之消失了。

問:我最近總是在下午五六點左右出現牙痛,請問這時該怎麼辦啊?

答:牙痛發生在酉時,可能是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可以按以上方法按摩腎經的原、輸穴即太溪穴,每次用補法輕柔按摩10分鐘,可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自己按摩效果不理想,請到醫院找針灸醫生給您準確的穴位針刺或配合調理方藥。如有齲齒,請到口腔科請醫生處理。

冬季如何養腎

在五臟之中,腎屬陰中之陰,冬季天氣寒冷,陰氣最盛,因此腎與冬氣相通應,此時寒邪最易侵襲的就是腎,所以冬天要注意好好地養護腎。

那麼,冬季如何養腎呢?《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是萬物生命潛藏的季節,自然界陽氣深藏而陰寒之氣較盛,表現為風寒凜冽,水結冰,地凍裂的景象。為了適應環境,人們此時要減少活動,不要擾動體內的陽氣,要做到“早臥晚起”,早臥就是儘量收藏陽氣,晚起是為了避免無謂的消耗。“必待日光”。就是說一定要等到天大亮才起來,喜歡早鍛煉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使志若伏若匿

在冬季,還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緒平靜,好像有所收穫而不肯洩露機密那樣,保持平靜而不露聲色,這就要求我們在冬季要保持含而不露。儘管在冬季要做到“神藏”,不要使情志過激,但仍要保持愉快、樂觀的心態,不能因嚴冬之時枯木衰草、萬物凋零而抑鬱寡歡。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若有私意”,有什麼話,有什麼打算,也不要隨便告訴別人,藏在心裏就可以了。“若已有得”,有很多東西,似乎已經得到,不要再去追究,不要去外面尋求,悄然安住則有利於身心健康。
酉時養生 腎主封藏(8)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

“去寒就溫”,要求人們在冬季要避免受寒,注意保暖。現在很多年輕女性,冬天還穿裙子,其實這種“美麗凍人”的做法對健康最不利。到了冬季,我們要保持室內溫暖,穿衣打扮也應以溫暖舒適為主。“無泄皮膚”,到了冬季就不要過分開泄自己的皮膚,這個時候要少洗澡;在日常活動中也要做到少出汗,以免損傷陽氣,影響體內陰陽平衡。

如果違反了這個法則,就會傷害腎,到了春天,還會發生痿和厥。“痿”就是全身無力,身上沒有勁兒,“春困”則特別明顯;“厥”不是昏厥,而是陽氣不能輸布四肢而出現手腳冰涼的厥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冬“藏”是春“生”的基礎,如果冬天沒有很好地養“藏”,則春天陽氣應生而不能生,則會生病。

問:中醫認為桂附地黃丸要在晚上5時吃效果最好,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下午5~7時是酉時,腎經當令。根據中醫子午流注,酉時經絡剛好流注,是腎經最強之時,而桂附地黃丸是補腎的,所以此時用藥最好。

附一足少陰腎經知識簡表足少陰腎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於然穀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語譯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之下,斜向足心(湧泉),出於舟骨粗隆下,沿內踝後,進入足跟中,再向上行於腿肚內側,出膕窩的內側,向上行股內後緣,通向脊柱(長強,屬督脈),屬於腎臟(腧穴通路:還出於前,向上行腹部前正中線旁開05寸,胸部前正中線旁開2寸,終止於鎖骨下緣俞府穴),聯絡膀胱。直行的主幹脈,從腎向上通過肝和橫膈,進人肺中,沿著喉嚨,挾於舌根部。肺部支脈:從肺部出來,絡心,流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足少陰腎經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音huang)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注:痿病兼見氣血厥逆,以足痿弱不收為主症)嗜臥,足下熱而痛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饑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黯黑如漆炭,咳嗽痰唾帶血,喝喝氣急,坐下又想站起,兩眼昏花,視物模糊不清,心如懸空而不安,猶如饑餓狀;腎氣虛則易生恐懼,心中怦怦跳動好像有人要捉捕他,是為骨厥。本經穴主治“腎”方面所生病症,口熱,舌乾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咽喉發幹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脊柱、大腿內側後邊痛,足痿弱不收,喜躺,腳心發熱而痛續表附

注足少陰絡脈足少陰經筋足少陰經別原文《靈樞•經脈》: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虛則腰痛,取之所別也語譯足少陰絡脈名大鍾,在內踝後繞行足跟,走向足太陽經;其支脈與本經相並上行,走到心包,向下下外行通過腰脊部。其病氣逆則心胸煩悶,實證見小便不通利,虛證見腰痛,可取足少陰絡穴治療原文《靈樞•經別》:足少陰之正,至膕中,別走太陽而合,上至腎,當十四椎出屬帶脈;直者系舌本,複出於項,合於太陽語譯足少陰經別在膕窩部分出後,與足太陽經別相合併行,上至腎臟,在十四椎(第二腰椎)處分出來,歸屬於帶脈;其直行的繼續上行,聯繫於舌根,再出來到項部,仍會合足太陽經別原文《靈樞•經筋》: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入足心,並太陰之經,邪(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足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骨之下,並太陰之經筋而上,循陰股,結于陰器。循膂內挾脊,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痙,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語譯足少陰經筋起於足小趾下邊,入足心部,同足太陰經筋斜走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髁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行,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膂(脊旁肌肉)裏挾脊,上後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其病症,可見足下轉筋,所經過和所結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轉筋的症候。病在足少陰經筋,主要有癇證、抽搐和項背反張等,病在背側的不能前俯,在胸腹側的不能後仰。背為陽,腹為陰,陽筋病,項背部筋急,而腰向後反折,身體不能前俯;陰筋病,腹部筋急,而身不能後仰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湧泉於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蹠屈時呈凹陷頭痛,頭昏,失眠,目眩,咽喉腫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癲狂,昏厥腎經“井穴”2然穀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月經不調,帶下,遺精,消渴,泄瀉,咳血,咽喉腫痛,小便不利,小兒臍風,口噤腎經“滎穴”3太溪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月經不調,遺精,陽痿,小便頻數,便秘,消渴,咳血,氣喘,咽喉腫痛,齒痛,失眠 ,腰痛,耳聾,耳鳴腎經“輸、原穴”4大鍾太溪穴下05寸稍後,跟腱內緣癃閉,遺尿,便秘,咳血,氣喘,癡呆,足跟痛腎經“絡穴”5水泉太溪穴直下1寸月經不調,痛經,經閉,陰挺,小便不利腎經“郤穴”6照海內踝下緣凹陷中月經不調,帶下,陰挺,小便頻數,癃閉,便秘,咽喉幹痛,癲癇,失眠。

參考資料:據報導針刺健康人照海穴,有明顯促進泌尿的作用八脈交會穴一,通于陰蹺脈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7複溜太溪穴上2寸水腫,腹脹,泄瀉,盜汗,熱病汗不出,下肢痿痹8交信複溜穴前約05寸月經不調,崩漏,陰挺,疝氣,泄瀉,便秘陰蹺脈“郤穴”9築賓太溪穴上5寸,在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癲狂,疝氣,嘔吐,小腿疼痛陰維脈“郤穴”10陰穀屈膝,膕窩內側,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陽痿,疝氣,崩漏,小便不利,膝膕酸痛腎經“合穴”11橫骨臍下5寸,恥骨聯合上際,前正中線旁開05寸少腹脹痛,小便不利,遺尿,遺精,陽痿,疝氣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2大赫臍下 4寸,前正中線旁開 05寸遺精,陽痿,陰挺,帶下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3氣穴臍下 3寸,前正中線旁開 05寸月經不調,帶下,小便不利,泄瀉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4四滿臍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月經不調,帶下,遺尿,遺精,疝氣,便秘,腹痛,水腫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5中注臍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月經不調,腹痛,便秘,泄瀉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6肓俞臍旁05寸腹痛,腹脹,嘔吐,便秘,泄瀉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7商曲臍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腹痛,泄瀉,便秘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8石關臍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嘔吐,腹痛,便秘,不孕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19陰都臍上 4寸,前正中線旁開 05寸腹脹,腹痛,便秘,不孕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20腹通穀臍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腹脹,腹痛,嘔吐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21幽門臍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腹痛,腹脹,嘔吐,泄瀉足少陰經與沖脈交會穴22步廊第五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咳嗽,氣喘,胸脅脹滿,嘔吐23神封第四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咳嗽,氣喘,腹脅脹滿,嘔吐,乳癰24靈墟第三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 寸胸脅疼痛,咳嗽,乳癰,乳汁少25神藏第二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咳嗽,氣喘,胸痛,嘔吐26彧中第一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 2寸咳嗽氣喘,胸脅脹滿27俞府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咳嗽,氣喘,胸痛,嘔吐足少陰腎經穴歌

足少陰經二十七,湧泉然穀溢太溪,大鍾水泉通照海,複溜交信築賓棲,陰穀膝內跗骨後,以上從足走至膝,橫骨大赫連氣穴,四滿中注肓俞臍,商曲石關陰都密,通穀幽門寸半辟,步廊神封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附二足少陰腎經穴位圖
戌時養生 心包經是一條讓人快樂的經(1)
  戌時——19:00~21:00——心包經最旺

心臟病,最先表現在心包上,心包經之病叫“心中澹澹大動”,患者感覺心慌。心臟不好的人,最好在戌時循按心包經。此刻還要給自己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以散步最好,否則容易失眠;晚餐不要過於肥膩,否則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噁心。代心行事同時又代心受邪的心包經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就是心包,它包裹並護衛著心臟,好像君主的“內臣”,能夠傳達君主的旨意。所以說,它能代心行事,故又稱為“心主”,心臟產生的喜樂情緒便是從這裏發出來的。

膻中位於兩乳之間的正中位置,是宗氣彙聚的地方。宗氣是什麼呢?它是聚積在人體胸中的氣,又稱大氣。它主要由水穀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氣化生。經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上輸於肺,並與肺吸入的自然界清常吃牛肉養心包中醫認為,牛肉味甘、性溫,歸心包、心、肝、脾、腎、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強健心包,補腎壯骨、補血厚腸的作用,尤其是小孩在成長期常吃牛肉,可以讓筋骨更厚實。

1取牛肉半斤,煮熟爛,配米飯或與米煮成粥吃。可強心包、補脾胃,病後體虛者可食用。

2取小牛肉半斤,熬至極爛,每日食一小碗,不但可活絡筋骨、避免中風,還可改善輕微的中風偏癱。氣相結合即成為宗氣。宗氣形成後,聚集在胸中氣海處,並貫注於心肺之脈,故膻中又有“上氣海”之稱。

人體的宗氣可以推動肺的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的強弱及嗅覺的靈敏度,都與宗氣有關。宗氣還有協助心氣推動心脈搏動、調節心律的作用。如果宗氣不足,就會出現氣短、喘促、呼吸急促、氣息微弱、肢體活動不便、心臟搏動無力或節律失常等問題。

膻中因其部位接近於心肺,又是人體宗氣的發源地,能助心肺輸傳氣血,協調陰陽,使精神愉快,因此稱它為“臣使之官”。

心包可以保護心臟,使其不受外邪侵入;如有外邪侵入,心包則首當其衝掩護心臟。因此,心包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代心受邪。如果把心臟比喻成一個重要人物,心包就是保護它的警衛員。如果有敵人進行刺殺活動,那第一個為心擋子彈的就是心包。

心包代心行事,代心受邪。因此,心臟病最先表現在心包上,心包經之病叫“心中澹澹大動”,患病者感覺心慌。

有時心包受風邪、濕邪干擾,但並不是馬上出現問題。比如,風濕熱侵入心包,常會蟄伏20年,才發為風濕性心臟病;寒邪侵入心包,則會阻塞血路,成為心絞痛;水濕之邪入侵,則會成為心包積水。

如何照顧好我們的“心主”呢?在每天的戌時,也就是19~21點,是心包經最旺的時候,可以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保持良好的狀態。這個時辰頭腦比較清醒,記憶力也很好,更主要的是這個時間是“喜樂出焉”的時間。我們可以在下班後,與朋友或家人一起聊聊天,以舒暢自己的心情。

此刻還要給自己創造安然入眠的條件;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以散步最好,否則容易失眠;晚餐不要過於肥膩,否則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噁心。

問:請問有沒有簡單的調節心包經的功法呢?

答:其實方法有很多,向大家推薦一種簡單但很實用的方法:心包經的井穴(即中沖穴),位於中指尖端的中央,用拇指對接中沖穴如掐訣狀即可。身體姿勢隨意,或坐或臥,如果想加意念,可以選擇存神意守膻中穴區(注意:不要僅想皮下某一點,可以想胸中,要“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膻中穴位於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中點。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心悸,乳少,嘔吐,噎膈。其是心包的募穴,還是八會穴之一,氣會膻中),口中津液滿口時可以鼓漱吞津。結束時,雙手握拳,中指尖(中沖)點按掌心勞宮穴片刻。兩手搓熱後乾洗臉、搓耳、五指幹梳頭,再順勢而下,用雙手勞宮穴溫暖腎區片刻即可。
戌時養生 心包經是一條讓人快樂的經(2)
  心包經是快樂健康之源

心包經是健康之源,經常敲心包經對防病養生有很大功效。心包經起於胸中心包絡,往下過橫膈膜以聯絡三焦。支脈橫過胸部,入腋下3寸處,再往上行進入腋窩,然後從手臂內側往下,入手肘中,沿兩筋之間到手掌,直達中指指尖(中沖穴)。

心包經可代心行事,其功能及病理變化與心基本一致,其脈多血少氣。如果此經經氣發生異常變化,則會出現手心熱、臂肘攣急、胸肋支滿、心慌、面紅、笑個不停、心煩、心痛等症狀。

心包能讓人高興,心情鬱悶時,試一個簡單的動作——鼓掌,就是兩手相互對擊,啪啪作響。手掌中央有心包經通過,大陵穴位於手腕內側橫紋中央,勞宮穴位于握拳時中指尖點按位置,中指尖是心包經井穴中沖穴。小指側有心經通過,大魚際還有肺經的魚際穴,兩大拇指橈側還有肺經井穴少商穴。所以鼓掌動作可以振奮心包經、肺經、心經。不要吝惜您的掌聲,給別人以贊許和鼓勵,也給自己以歡樂和健康。

如果我們在參加考試、面試或者是在其他重要的場合出現緊張、心跳過速時,做一個動作就可以使自己的緊張情緒緩解,即握拳振臂為自己加油鼓勁。握拳時中指尖的中沖穴正好點按在勞宮穴上。從中醫經絡理論來看,這看似平常的動作充分刺激了心包經的相關腧穴,激發了心包經的能量,使人心情舒暢、堅定信心。

中沖穴是心包經的終端,位於中指末端。指壓中沖穴可以用於心絞痛的應急治療。此外,指尖持續刺激5分鐘,便可以明顯改善失眠情況。但掐中沖穴比較痛。

筆者的經驗是:心絞痛患者服用硝酸甘油後痛勢稍緩,但胸部仍感覺悶痛不暢時,用豪針針刺心包經郤穴“郤門”(郤門穴位於小臂內側正中腕橫紋上5寸,腕橫紋到肘橫紋是12寸,所以可以取兩處橫紋連線的中點,再向手腕方向平移一指的距離,在此附近尋找壓痛點,即為郤門穴),常可以針到痛消,且針刺時患者僅感酸脹,沒有用指點按穴位時的疼痛不適。郤門穴可以用作平時的自我檢查,如果發現壓痛,而這一段時間自己比較累,就可以在勞宮穴壓痛處輕揉,也可以用麝香壯骨膏貼敷在郤門穴上,可配合拇指點按中沖穴,以保持心情舒暢,遇事不怒,可有效預防心絞痛的發生。

內關穴是心包經絡穴,它自古就是中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的核心要穴。幾乎所有與心臟異常有關的症狀均可使用此穴,如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等,都可通過按摩以改善症狀。附一手厥陰心包經知識簡表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曆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語譯手厥陰心包經從胸中開始,淺出屬於心包,通過膈肌,歷經胸部、上腹和下腹絡於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脈:沿胸出脅部,在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至腋下,沿上臂內側(天泉),于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郤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出於末端(中沖)。掌中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於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主要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攣,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不止。本經穴主治“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附注手厥陰絡脈原文《靈樞•經脈》: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別走少陽(原脫,據《太素》楊注引《明堂經》文補),循經以上,系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煩心,取之兩筋間也語譯手厥陰絡脈名內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出於兩筋之間,分支走向手少陽經脈,沿經向上連於心包絡、心系。 心系實證見心痛,虛證見心中煩亂,可取手厥陰絡穴(內關)治療手厥陰經別原文《靈樞•經別》:手心主之正,別下淵腋三寸,入胸中,別屬三焦,出循喉嚨,出耳後,合少陽完骨(注:完骨,耳後高骨,即顳骨乳突)之下語譯手厥陰經別,在腋下三寸處(天池)分出,進入胸腹,分別歸屬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嚨,淺出於耳後,與手少陽經會合于完骨下方手厥陰經筋原文《靈樞•經筋》: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于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賁。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及胸痛、息賁語譯手厥陰之筋起始於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部內側;上?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分散前後挾在脅旁。分支進入腋內,散佈於胸中,結於膈部。其病症見經筋循行部位僵滯不適,轉筋,以及胸痛或成為“息賁”氣急症(注:息賁指呼吸急促氣逆上奔的症候。《濟生方》卷四:“息賁之狀,在右脅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為肺積”)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天池第四肋間隙,乳頭外側 1寸咳嗽,氣喘,胸悶,脅肋疼痛,瘰鬁,乳癰手厥陰、足少陽經交會穴2天泉上臂掌側,腋前皺襞上端水平線2寸,肱二頭肌長、短頭之間心痛,咳嗽,胸脅脹痛,臂痛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3曲澤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心痛,心悸,胃痛,嘔吐,泄瀉,熱病,肘臂攣痛心包經“合穴”4郤門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心痛,心悸,嘔血,咳血,疔瘡,癲癇心包經“郤穴”5間使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瘧疾,癲狂癇心包經“經穴”6內關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心痛,心悸,胸悶,胃痛,嘔吐,癲癇,熱病,上肢痹痛,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痛。

參考資料:據報導,電針刺激正常人內關、合穀、足三裏等穴,血清澱粉酶並無明顯改變,但針治急性胰腺炎患者時,其血清澱粉酶常能迅速下降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7大陵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瘡瘍,胸脅痛心包經“輸、原穴”8勞宮第二、第三掌骨之間,握拳,中指尖下是穴心痛,嘔吐,癲狂癇,目瘡,口臭心包經“滎穴”9中沖中指尖端的中央。《針灸甲乙經》: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素問》王冰注:去爪甲角)如韭葉陷者中。《針灸大全》:手指端內廉。《素問•繆刺論》:刺中指爪甲上與肉交者(王注:謂中沖穴)。 有人據此定中沖穴在中指橈側指甲角,並認為《針灸甲乙經》“在手中指之端”的“端”字,是指末端,而非尖端,因《針灸甲乙經》定厲兌、關沖、竅陰、大敦等穴均在“指端”雲心痛,昏迷,舌強腫痛,熱病,小兒夜啼,中暑,昏厥心包經“井穴”手厥陰心包經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郤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沖侵。附二手厥陰心包經穴位圖
亥時養生 三焦通則百病不生(1)
  亥時——21:00~23:00——三焦經最旺

亥時三焦經當令,三焦為元氣、水谷、水液運行之所。此時是十二時中最後一個時辰,指當夜的21:00~23:00,亥時又稱“人定”,意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此時是安歇睡眠的時候。三焦是管理水道和主氣的官兒

三焦或三焦經都是傳統中醫的專有名詞。《類經》中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臟腑,一腔之大腑也。”所謂“包羅臟腑”,即包覆各臟腑的外膜,可以保護臟腑,為油脂體膜,故稱為“焦”。三焦油膜可以完整包覆整個體腔,顯然比五臟六腑還要大,所以又叫大腑。其存在形式又與其他臟腑完全不同,又叫“孤腑”。

三焦在人體中有什麼作用呢?三焦既屬“火性”,又位於亥時之“水位”,其對人體的主要生理功能即為“行氣行水”。

《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即三焦可使全身水道通暢。人體中的水液之所以能夠正常排泄,這與三焦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此外,三焦可通行元氣。元氣在腎,由先天之精所化,依靠後天之精滋養。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全身的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所以說三焦是元氣通行的道路。

那三焦是指哪三焦呢?三焦可分為上焦、中焦、下焦。

上焦如霧

上焦為橫膈以上,包括心、肺、胸、頭面部及上肢。《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如霧”。也就是說,麵食最入三焦經我們平時吃的麵食是由小麥磨粉製成的。中醫認為,小麥味甘、性平,入脾、胃、心、腎、大腸等經,因此也可入三焦經。常吃小麥可養心安神、健脾養胃、厚腸止瀉、和胃制酸、消煩止渴、消腫止痛、益腎補陽,在緩解失眠、腹瀉、腰腿疼方面也有相當效用。

1減輕胃病:將小麥做成的饅頭烤至略焦,每次吃半個,分兩次吃完;最好在胃不舒服、胃酸分泌較多時食用,可以制酸、減輕不適症狀,甚至改善腹瀉。

2治輕微燙傷:取麵粉適量,以香油調成糊狀敷在患部,4小時更換一次。

3治體虛易盜汗失眠:可予小麥30克,加甘草、大棗適量,加水煎服,早晚各喝一次,有緩解作用。上焦心、肺敷布氣血,就像霧露彌漫的樣子灌溉並溫養全身臟腑組織。此外,上焦還可接納水穀精微,故又稱“上焦主納”。

中焦如漚

中焦是指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肝、膽等臟腑。《靈樞•營衛生會》認為“中焦如漚”。“漚”,音òu,指長時間浸泡。“如漚”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運化水穀,需要像漚田一樣,才能進而化生氣血。因中焦脾胃能化生水穀精微與氣血,所以又稱“中焦主化”。

下焦如瀆

下焦是指胃以下部位,包括大腸、小腸、腎、膀胱和下肢等。但由於肝、腎同源,肝與腎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繫,故又將肝、腎都歸屬于下焦。《靈樞•營衛生會》認為“下焦如瀆”。“瀆”,音dú,指水溝、小渠,亦泛指河川,古稱“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四瀆”。淮河、濟水古時候也獨流入海,所以與江河並列。淮河、濟水先後被黃河改道所奪,淮河下游淤塞後注入長江,而濟水故道即今之黃河下游,現有的記載首見於《爾雅•釋水》。“四瀆”也是一個穴位名,位於前臂背側三焦經,在陽穴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肘尖下5寸,尺骨與橈骨之間。常用於暴喑、暴聾、齒痛、呼吸氣短、咽阻如梗、前臂外側疼痛等。
亥時養生 三焦通則百病不生(2)
  “如瀆”是形容下焦腎與膀胱排泄水液的作用猶如溝渠,使水濁不斷外流的狀態。下焦還主司二便的排泄,故稱“下焦主出”。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做完運動或吃完飯後,體溫就會升高,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上焦和中焦發揮了功能。那麼排尿後為什麼會情不自禁地打哆嗦呢?這是下焦放出熱量的緣故。

三焦經多氣少血,氣動氣亂就會生病。耳聾、耳鳴、喉幹痛、精神病均需要調理此經。平時照顧好三焦是對健康的最大安慰。

問:我這個人就是不愛吃麵食,還有其他什麼食物可保養三焦呢?

答:如果不愛吃麵食,可以吃米飯,不要因為米飯常見,而忽略了它的作用。它其實是最補益人體的。

米飯是最大眾化、親和性最強的一種食物。從中醫角度講,米飯味甘、性平,除了入脾經、胃經、大腸經、小腸經、膀胱經之外,其餘各經也都適用,所以也適合三焦經。

① 病後體虛或腸炎發作期,吃點稀米粥可以補氣、厚腸、開胃。米飯與綠豆配伍,煮成綠豆稀飯,既可飽腹,還可清熱解毒、除煩渴。

② 米飯與幹薑同煮,可以溫中祛寒、緩解女性痛經。一碗溫熱的稀粥喝下去,出汗後非常舒服,也可以緩解感冒。

③ 米飯與小茴香、黑糖同煮,煮沸之後再加少許鹽調味即可。趁熱服食,幾次之後,可緩解脹氣、嘔逆等問題。

當然,米飯的功用還有很多,只要合理安排飲食,都可以補益三焦。

大米為水稻,根據其生長環境來看,其能養陰潤燥,其潤燥之功以米汁為最。養陰之物比較滋膩,所以大米熬粥很黏。如果用大米熬湯,上層米油最好,潤滑爽口、滋而不膩,對於津液不足、咽幹夜甚者是一個經濟方便的竅門。有的人有胃病,不能吃米飯,每天只能吃饅頭,看著別人吃米飯也只有羡慕的份兒,不妨試試水澇飯,煮出的米湯不要浪費,可以當水喝。

筆者的幾位患者說近日感覺上火,人很慵懶,時下芒種將近,建議其做些米湯喝,以降火潤燥利濕,一舉兩得。

民諺:“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說的就是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因為夏季氣溫升高,濕度增加,體內汗液不易通暢發散,熱蒸濕動,濕熱彌漫。所以,暑令人多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根據季節特徵,保持輕鬆、愉快的狀態,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

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接受陽光照射(注意防暑)。夏日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勞,有利於健康。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鬆,“陽熱”易於發洩。但需注意的是,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汗出不見濕”,“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亥時三焦通百脈

十二經脈循行了十二個時辰,三焦經則為最後一站,這時是夜間9點至11點的亥時,過了此刻又是新一天的開始。可以說,三焦經是六氣運轉的終點,三焦經通暢即水火交融、陰陽調和、身體健康。

亥時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要保持心境平靜

從亥時之初(21點)開始到寅時之初(3點),是人體細胞休養生息、推陳出新的時間。此時人隨著地球旋轉到背向太陽的一面,進入一天之中的“冬季”。冬季是萬物閉藏之時,人到此時也要閉藏,其目的就是為了第二天的生長。那麼,此時此刻我們該怎麼做呢?要收藏興奮,保持心境平靜。睡前要做到不生氣、不狂喜、不大悲。
亥時養生 三焦通則百病不生(3)
  邪入三焦的針灸療法如果邪氣侵入手三焦經,就會使人產生咽喉腫脹疼痛、舌體捲縮、口幹口渴、心中煩悶、手臂外側疼痛而不能抬高到頭部等病變。

臨床針刺療法常取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外關等穴。

關沖點刺放血對喉嚨痛有效(醫院常用三棱針,點刺後針孔較大,自己可以用驗血糖用的采血針,筆者常用1寸毫針點刺,以免針孔過大,效果也很好)。

肩部側面疼痛、不能抬起手臂者,針取中渚,常可緩解肩臂疼痛,甚至可以使疼痛消失,手臂即可側舉過頭。

睡前要少喝水

亥時氣血流至三焦經,而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是人體血氣運行的主要通道,上肢及排水的腎臟均屬三焦經掌管範疇。此時陰氣極盛,要保持五臟安靜,以利於睡眠,睡前要少喝水,容易水腫的人尤不宜多喝水。

要及時入睡

亥時三焦可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就會得到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最好在22:30左右入睡。在生活中,很多百歲老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亥時睡覺。

人體臟腑直接受三焦的管理,如果三焦不通,必然會生百病。如果想讓養生更上一個臺階,就要時刻關注亥時的三焦。

問:請問三焦咳是怎麼回事?

答:《素問•咳論篇》說:“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意思是說,五臟咳嗽,長久不愈,病邪就蔓延轉移至六腑。脾咳不愈,胃就會受到影響而發病,胃咳的表現為咳嗽而伴有嘔吐,嚴重時可能吐出蛔蟲;肝咳不愈,膽就會受到影響而發病,膽咳表現為咳嗽並嘔吐膽汁;肺咳不愈,大腸就會受到影響而發病,大腸咳表現為咳嗽時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小腸就會受到影響而發病,小腸咳的表現為咳嗽而多屁;腎咳不愈,膀胱就會受到影響而發病,膀胱咳表現為咳嗽時小便失禁。

以上這些咳嗽如果長久不愈就有可能發生三焦咳。三焦咳表現為咳嗽時腹部脹滿,沒有食欲。常用異功散、通理湯、木香順氣散、七氣湯加黃連、枳實等治療。

陽池穴是手足冰冷的剋星

三焦經主要分佈在手臂外側中間位置,以及肩部和側頭部。其循行路線是:從無名指尖端的關沖穴往上,經無名指與小指之間的液門穴,順前臂兩骨之間往上,穿過肘,從上臂外側上肩,入缺盆,再向下至膻中穴,與心包相聯繫,然後下橫膈膜,聯絡上、中、下三焦。其中,一條支脈從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會於大椎,上行至項,沿耳後翳風,直上出耳上角,屈曲向下,經面頰部至目眶下。另一支脈則從耳後入耳中,出耳前,後注眼外角,與足少陽經相接。

三焦經如果出現問題,就會表現為氣亂水虧,可能出現多汗、水腫、耳聾、喉嚨不舒服等非特定性疾病。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梳理三焦經脈,亥時最好。

經常按揉三焦經還可以防治因胃腸機能失調而引起的痤瘡:用手指從腕至指端,沿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按揉摩擦5~10遍;也可用毛刷垂直刷腕外側三焦經位置5遍。
亥時養生 三焦通則百病不生(4)
  對三焦經失調可發揮神奇力量的是陽池穴。陽池穴是三焦經原穴。何謂陽池?陽是指天上陽氣;池是指囤物的器皿。該穴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囤聚太陽熱量後化為陽熱之氣。因此,經常刺激這個穴位,可以恢復三焦經的功能,並將熱能傳達到全身。

有一位年僅25歲的姑娘來找筆者看病,她是一個典型的懼冷症患者,夜間常因四肢冰冷而無法入睡。白天情況雖然好一些,但也感覺冷。因為她是一名打字員,因四肢冰冷打字都不靈活。

後來,筆者告訴她刺激陽池穴可以治療手腳發冷症。陽池穴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取穴時,先將手背向上翹,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

按摩陽池穴,最好是慢慢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兩手交換。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除按摩陽池穴外,還可以用手指撚另一隻手的無名指指甲兩側以刺激關沖穴(握拳法可刺激手上勞宮穴、少府穴,對改善發冷症效果更好)。

陽池穴的作用不止於此,刺激陽池穴還可緩解腕關節損傷和急性踝關節扭傷。

現代人電腦用得多,所以患有“滑鼠手”的大有人在。滑鼠手多是腕關節勞損過度所致。如果您感覺手腕不舒服,可以揉捏陽池穴和位於腕關節掌側第一橫紋正中、兩筋之間的大陵穴。具體方法是:將健肢拇指指腹放在患腕的大陵穴,中指指腹放在陽池穴,適當用力按壓05~1分鐘,有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的作用,可防治“滑鼠手”。

陽池穴怎麼會治急性踝關節扭傷呢?筆者的一位朋友把腳扭傷,筆者告訴他對陽池穴進行針灸就可以了。他剛開始還有些疑問,手上穴位能治腳上病嗎?點按患肢對側陽池穴壓痛明顯,點揉片刻後感覺腳踝疼痛有所減輕,於是針刺陽池穴,外踝前下方的疼痛很快緩解。

為什麼腳扭傷要在手背上取穴呢?這是因為陽池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穴位,手少陽經與足少陽經為同名經。足少陽膽經循行至踝部、足背部及大、小趾部。手、足少陽經在外眼角部的瞳子髎穴銜接,而且多次在肩、面、耳後等部位相交會,表明手、足少陽經脈關係密切。

作為三焦經的原穴,陽池穴能激發元氣,通過足少陽經脈,可達踝部,發揮其疏通經絡、舒筋利節之作用。因此,治療踝關節扭傷會有明顯效果,這也符合《黃帝內經》“下病上治”的原則。儘管針灸效果要比按摩好,但是對於那些不願動針的人,只好用按摩的方法。

梳理三焦其實很簡單。傳統健身方法“八段錦”第一句就是“兩手托天理三焦”,“元氣”通過三焦布散,如果三焦氣機不暢,元氣不能布散,則可出現手腳濕冷。其實“兩手托天理三焦”這句的關鍵就在“托天”二字。只要做出托天的動作,不論您是站著、坐著,還是躺著,您的手形一定是最方便尋找陽池穴的手形,可用這個動作擠壓刺激陽池穴。

是不是一定要托天呢?當然也不是,只要保持擠壓陽池穴的手形,隨便往哪個方向都行。

亥時性愛是身體最快樂的表達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這告訴人們:宇宙間的萬事萬物要以陰陽為法則來分析和認識,這其中也包含了我們常說的性愛。性愛是人體陰陽整體觀念的最佳體現。那麼,在這十二個時辰中,哪個時辰過性生活最好呢?
亥時養生 三焦通則百病不生(5)
  從古時候起,中外的醫學家就開始爭論什麼時辰過性生活最合適。上古彭祖認為,當大寒大熱、大風、大雨、日蝕、月蝕、地震、雷電之時為天地交感、陰陽錯亂,不宜同房。飯飽、喜怒恐懼、酒醉時亦不宜同不宜性愛的7個時間

1重病初愈不宜性愛。

2過度勞累、醉酒或情緒不好時不宜性愛。

3月經期間絕對不能性愛。

4妊娠前3個月及最後3個月要禁房事。

5分娩後至子宮復原以前(約6~7周)要杜絕性愛。

6女子放環(或取環)及男子輸精管結紮兩周內不能性愛。

7醫生認為要避免性生活的其他情況。房,否則,不僅傷其身,尤損其子。

那什麼時間過性生活最好呢?有人認為,清晨最好。此時人們經過一夜的休息,體力也已恢復,有較好的精力。也有些人主張,最好先休息幾個小時,一覺醒來再過性生活為好。現代人生活節奏較快,經過一天的學習、工作,大都感覺很累,而到了晚間還想進行必要的人際交往,一般晚上睡覺較晚。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性生活,體力不濟,精神懈怠,未必能使雙方滿意。如果先休息幾個小時,體力、精力都可得到恢復,性愛後還可休息幾個小時。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曲黎敏教授針對亥時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解釋,可供大家參考。

晚上22點左右行房事最好。為什麼亥時行房事最好呢?可以先看亥字的寫法。

亥字上面的兩個橫代表陰與陽,下面是兩個人,在前面的是女人,在後面的是男人;女人挺著肚子,意思是懷孕了。這個亥字的意思就是,此時男女交合就可達到陰陽平衡,就可以懷孕。亥字也傳達了這樣一個意思:如果您想讓生命有一個起點,就要從亥時開始。

現代人大多數也贊成亥時性愛。因為性活動需要付出較大的體力,亥時行房事後可以立即入睡,使雙方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天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

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在22:30左右入睡,這樣才能保證子時熟睡,並保證新的一天正常、平穩地開始,我們的生活、生命也因此而不斷延續。

筆者認為《黃帝內經》開篇已經提出“不妄作勞”,當然包括房勞。根據《黃帝內經》理論,中醫臨床對“腎虛”者也不是直接補腎,而是辨證平衡臟腑之間的關係,而且補腎也採用“虛則補其母”之法,運用“金水相生”原則,以補肺來益腎。補肺又可推及健脾。所以,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治病必求其本。脾胃好了,吃得好了,則無須補腎。常說“飽暖思淫欲”,其實裏面就含有五行的生克關係。附一手少陽三焦經知識簡表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原文《靈樞•經脈》: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此指胸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音zhuō,顴骨)。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三焦合入于委陽)語譯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末端(關沖),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於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於膻中(縱隔中),散絡於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頸旁聯繫耳後(天牖、翳風、瘈脈、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厘、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耳後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耳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客主人(即上關穴)前交面頰至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此外,三焦下合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穴)主要病候原文《靈樞•經脈》: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yì)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語譯本經異常表現為耳聾,耳鳴,咽喉腫,喉嚨痛。本經穴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病症:自汗出,目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皆痛,小指、次指(無名指)不好使用附注手少陽絡脈原文《靈樞•經脈》: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語譯手少陽絡脈名外關,在腕關節後二寸處分出,繞行於臂膊的外側,進入胸中,會合於心包。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鬆弛不能收屈,可取手少陽絡穴外關治療手少陽經別原文《靈樞•經別》:手少陽之正, 指天(注:手少陽經別,起於巔頂,其部位在上,故稱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語譯手少陽經別在頭部從手少陽經分出,向下進入缺盆,經過上、中、下三焦,散佈於胸中手少陽經筋原文《靈樞•經筋》: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注:曲牙指頰車上部),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注:此處指顳前部),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舌卷語譯手少陽經筋起始於第四指末端,結於腕背;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肘尖部;向上繞行於上臂外側,上肩部,走向頸部,會合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頜角部進入聯繫舌根;一支上下頜關節處,沿耳前,連接目外眥,上達顳部結於額角。其病可見經筋循行部位支撐不適、轉筋掣引,以及舌捲縮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關沖第四指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頭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熱病,昏厥三焦經“井穴”2液門握拳,第四、第五指之間,指掌關節前凹陷中頭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瘧疾三焦經“滎穴”3中渚握拳,第四、第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液門穴後1寸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手指不能屈伸三焦經“輸穴”4陽池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目赤腫痛,耳聾,咽喉腫痛,瘧疾,腕痛,消渴三焦經“原穴”5外關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熱病,頭痛,自赤腫痛,耳鳴,耳聾,瘰鬁,脅肋病,上肢痹痛三焦經“經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6支溝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耳鳴,耳聾,暴喑,瘰鬁 脅肋痛,便秘,熱病三焦經“經穴”7會宗支溝穴尺側約1寸,於尺骨的橈側緣取之耳聾,癲癇,上肢痹痛三焦經“郤穴”8三陽絡支溝穴上1寸,橈骨與尺骨之間耳聾,暴喑,齒痛,上肢痹痛9四瀆尺骨鷹嘴下 5寸,橈骨與尺骨之間耳聾,咽喉腫痛,暴喑,齒痛,上肢痹痛10天井屈肘,尺骨鷹嘴上1寸許凹陷中偏頭痛,耳聾,瘰鬁,癲癇三焦經“合穴”11清冷淵屈肘,天井穴上1寸頭痛,上肢痹痛,目黃12消濼在尺骨鷹嘴與肩髎穴連線上,清冷淵穴上3寸頭痛,齒痛,項強,肩背痛13臑會在尺骨鷹嘴與肩髎穴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當三角肌的後緣癭氣,瘰鬁,上肢痹痛14肩髎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穴後寸許的凹陷中肩臂攣痛不遂15天髎肩胛骨上角,曲垣穴上1寸肩臂痛,頸項強急手少陽經與陽維脈、陽蹺脈交會穴16天牖乳突後下方,胸鎖乳突肌後緣,約平下頜角處頭痛,目痛,耳聾,瘰鬁,項強17翳風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中耳鳴,耳聾,口眼斜,牙關緊閉,齒痛,頰腫,瘰鬁手、足少陽經交會穴18瘈脈乳突中央,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下1/3與上2/3交界處頭痛,耳鳴,耳聾,小兒驚風續表穴名穴位主治特定穴19顱息耳後,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頭痛,耳鳴,耳聾,小兒驚風20角孫當耳尖處的發際頰腫,目翳,齒痛,項強手少陽、足少陽、手陽明經交會穴21耳門耳屏上切跡前,下頜骨踝狀突後緣凹陷中耳鳴,耳聾,聤耳,齒痛22耳和髎鬢髮後緣;平耳郭根前,當顳淺動脈後緣頭痛,耳鳴,牙關緊閉,口手少陽、足少陽、手太陽經交會穴23絲竹空眉梢處的凹陷中頭痛,目赤腫痛,眼瞼動,齒痛,癲狂癇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沖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天髎堂,天牗翳風瘈脈青,顱息角孫耳門聽,耳和髎在鬢髮後,眉梢陷處絲竹空。附二手少陽三焦經穴位圖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小秘密(1)
  附錄一《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小秘密

秘密1:子時前一定要睡覺

子時是晚上23:00至次日淩晨1:00,此時膽經值班,是膽汁運作和骨髓造血的時間。子時是身體休養及修復的開始,應該睡覺。此時不要熬夜,否則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症狀。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面色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面色清白。子時不要吃夜宵,不易消化。晚飯吃得多、吃夜宵都會影響睡眠。“膽有多清,脈有多清”。

秘密2:丑時要愉快入眠

丑時是淩晨1:00至3:00,此時肝經值班,是肝臟修復的時間。肝經可調節全身血液並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解毒和排除毒素,為人體進行清洗工作。此時我們宜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導致氣血不暢。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丑時前未入睡的人,面色會顯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煩躁。

秘密3:寅時要有較深的睡眠

寅時是淩晨3:00至5:00,此時肺經值班,是呼吸運作時間。其特點為“多氣少血”,“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後,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人體體溫最低,血壓也最低,脈搏和呼吸都處於最弱狀態,腦部供血最少,此時值夜班的工作人員易出差錯,重病人員也更易出現死亡,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如果在寅時經常醒來,則為氣血不足的表現,應加以注意。老人要慢起床,少早練。老年人腎氣不足,如果寅時醒來,可以如《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中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淨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後,餌舌下津令無數。”

秘密4:卯時宜喝溫開水排便

卯時是上午5:00至7:00,此時大腸經值班,有利於排泄。卯時血氣流注於大腸,此時最適宜喝杯溫開水,然後去排便。早餐可吃香蕉、橘子、蘋果類的酸性、高纖維果蔬。卯時不要喝酒,否則肝臟無力及時解毒,導致血液中酒精濃度提高,必然對身體有害。

秘密5:辰時該吃早餐了

辰時是上午7:00至9:00,此時胃經值班,一定別讓它閑著。您的胃已經等了整整一個晚上,所以,每天一定要早起吃早餐,而且要多吃一些、吃好一些,並且也不會發胖。每天此時調理胃經最好,以啟動人體的發電系統。

秘密6:巳時理脾經

巳時是上午9:00至11:00,此時脾經值班,是脾臟最活躍的時間。辦公室一族也宜起身活動一下,給自己倒杯水慢慢飲用,讓脾臟處於最活躍的程度;坐位時兩腿併攏,用力擠壓腿內側脾經,活動大足趾,如果已經有饑餓感,但還不能馬上進食,可以接壓公孫穴,以減少胃酸分泌。脾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的質量就好,所以口唇紅潤,否則唇白或暗、紫。

秘密7:午時最宜小憩

午時是上午11:00至下午13:00,此時心經值班,是養心的時間。午時心氣推動血液運行,宜養神、養氣、養筋。此時要保持心情舒暢,午餐後適當休息或午睡,但午睡不能超過1個小時,否則會引起失眠。起來後要適量運動,以利疏通周身氣血,增強心臟的功能活動。

秘密8:未時消化吸收功能最旺盛

未時是下午13:00至15:00,此時小腸經值班。小腸可分清濁,將水液歸入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至脾。故午餐應在下午1點前吃完,這樣小腸才可以在其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吸收營養物質。佛家也有“過午不食”之說。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小秘密(2)
  秘密9:申時多喝水利排尿

申時是下午15:00至17:00,此時膀胱經值班。膀胱儲藏水液和津液,並將多餘水液排除體外,津液在體內迴圈。此時最宜多喝水,是一天最主要的喝水時間,及時排尿,此時烏龍茶或普洱茶最適合減肥人群。此時辰頭腦最清醒,記憶力最好,適合工作和學習。

秘密10:酉時工作完畢多休息

酉時是下午17:00至19:00,此時腎經值班。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本,腎在酉時進入儲藏精華的階段。申時發低燒是氣血大傷。由於此時是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之時,因此不宜過勞。陽痿患者可在此時按摩腎經穴位,效果最為明顯。下班路上多做十趾抓地動作鍛煉足三陰、足三陽,以刺激湧泉穴,這是一舉兩得的補腎方法。

秘密11:戌時要保持心情愉快

戌時是下午19:00至晚上21:00,此時心包經值班,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素問•靈蘭秘典論第八》中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即心包絡,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要保持心情愉快,晚餐不宜過膩過多,餐後要休息;運動以散步方式最好,不要劇烈運動,否則容易失眠。如果此時在家裏,可拍拍手張開雙臂調理一下心包經,並給家人一個擁抱。此時是心包經與腦神經活躍的時間,是看書的最佳時間,同時也是全天體重最重的時候。

秘密12:亥時睡眠休生養息

亥時是晚上21:00至23:00,此時三焦經值班。三焦經掌管人體諸氣,是人體氣血運行的要道,也是六腑中最大的臟腑。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做一下八段錦的第一個動作“兩手托天理三焦”,有點像伸懶腰。

附錄二子午流注示意圖及逐日按時定穴歌附錄二子午流注示意圖及逐日按時定穴歌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12個時辰對應人體12條經脈。12個時辰與人體12條經脈的關係,可以理解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繫起來看,環環相扣,十分有序。

子午流注納支法十二經脈的氣血循行:一天中的二十四小時分佈,從半夜子時(23時)算起為予、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經脈為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興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養生和用藥都有很大的益處。

中醫醫理講“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體這個“天”本身的運動順序,就是東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違背了這個順序,就要生病,順應這個順序,就會健康長壽。因此中醫時間醫學將十二地支作為日節律的指稱。日節律就是指人體一晝夜中陰陽消長、盛衰的情況,起於肺經寅時(3~5時),終於肝經丑時(1~3時),每經歷時2小時即一個時辰。

1子午流注示意圖表

子午流注示意圖日節律子午流注表十二經手太陰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陰手少陰手太陽足太陽足少陰手厥陰手少陽足少陽足厥陰臟腑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時間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23~11~32子午流注按時定穴歌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小秘密(3)
  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穀滎,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庚辰經注陽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尋,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己醜太白太沖穴,辛卯經渠是肺經,癸巳腎宮陰穀合,乙未勞宮火穴滎。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壬寅經火昆侖上,甲辰陽陵泉合長,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細詳。

丁日未時心少沖,己酉大都脾土逢,辛亥太淵神門穴,癸醜複溜腎經通,乙卯肝經曲泉合,丁巳包絡大陵中。

戊日午時曆兌先,庚申滎穴二間迭,壬戌膀胱尋束骨,沖陽土穴必還原,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包絡止。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穀之,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丙戌小腸陽穀火,戊子時居三裏宜,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乙未太沖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引,己亥脾合陰陵泉,辛醜曲澤包絡准。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丙午小腸後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尋,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似嫡親,戊申時注解溪胃,大腸庚戌曲池真,壬子氣納三焦寄,井穴關沖一片金,關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思義深。

癸日亥時井湧泉,乙丑行間穴必然,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溪原,包絡大陵原並過,己巳商丘內踝邊,辛未肺經合尺澤,癸酉中沖包絡連,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後學莫忘言。附錄三人體十二經脈飲食調養指南附錄三人體十二經脈飲食調養指南

經脈名稱調養各經脈的食物肉禽類蔬菜類水果類雜品類足少陽膽經蝦、蟹、海參、黃鱔、龜、鱉、蛇肉、牛肉、豬肉、雞肉、羊肉、狗肉等菠菜、茄子、洋蔥、白蘿蔔、絲瓜、胡蘿蔔、黃瓜、蘑菇、苦瓜、海帶、藕、韭菜、木耳等蘋果、葡萄、山楂、桑椹、荔枝、番茄、李子、西瓜、香蕉、鳳梨、梨、桃子、橘子、木瓜、龍眼、柿子等大豆、花生、核桃仁、芝麻、酒、醋、綠豆、胡椒、茴香、肉桂、蜂蜜、牛奶等足厥陰肝經蟹、蝦、海參、黃鱔、龜、鱉、蛇肉、牛肉、鹿肉、雞肉、豬肉、羊肉、狗肉等菠菜、洋蔥、茄子、白蘿蔔、胡蘿蔔、絲瓜、黃瓜、蘑菇、苦瓜、海帶、韭菜、木耳、蠶豆等桑椹、荔枝、蘋果、番茄、李子、山楂、葡萄、香蕉、西瓜、鳳梨、梨、桃子、橘子、龍眼等花生、核桃仁、芝麻、酒、醋、大豆、綠豆、胡椒、茴香、肉桂、蜂蜜、牛奶等手太陰肺經雞肉、羊肉、鴨肉、蛇肉、兔肉、驢肉、鰻魚等冬瓜、絲瓜、蘿蔔、蔥、薑、蒜、辣椒、蘑菇等梨、鳳梨、香蕉、蘋果、檸檬、杏、橙等牛奶、綠豆、核桃仁、茶、木耳、糯米等手陽明大腸經雞肉、羊肉、鯽魚等大蒜、白菜、菠菜、茄子、蘑菇、木耳、豌豆、四季豆、扁豆等石榴、南瓜、杏、桃、香蕉、柳橙、橘子等高粱米、大麥、黃豆、玉米、核桃仁、胡椒、蜂蜜等續表經脈名稱調養各經脈的食物肉禽類蔬菜類水果類雜品類足陽明胃經牛肉、雞肉、豬肉等白菜、包心菜、馬鈴薯、山藥、豆腐、白蘿蔔、胡蘿蔔、藕、韭菜、南瓜、馬齒莧、茄子等香蕉、蘋果、葡萄、桃、楊梅、山楂、橘子、柿子、大棗、龍眼等幹薑、花椒、紫蘇、胡椒、大茴香、小茴香、芝麻、豆蔻、稀飯、麵條等足太陰脾經青魚、鯉魚、黃花魚、鱔魚、鰻魚、青蛙、牛肉、羊肉、豬肉、豬蹄、雞肉、兔肉、狗肉等蘿蔔、豆腐、芹菜、薑、蒜、刀豆、扁豆、馬鈴薯、藕、絲瓜、南瓜、冬瓜、蘑菇、香菜等鳳梨、龍眼、柿子、蘋果、橘子、檸檬、橙、甘蔗、葡萄、荔枝、桃、木瓜、大棗、山楂等蓮子、薏米、蜂蜜、花茶、綠茶、酒、醋、醬油、白糖、紅糖、花椒、胡椒、茴香、糯米、大米、小麥、小米、玉米、高粱米、黃豆、牛奶、羊乳、花生、綠豆等手少陰心經龜肉、蛇肉、雞肉、牛肉、羊肉等黃瓜、茄子、金針、番薯、藕、南瓜、香菜、豆腐等荔枝、龍眼、大棗、桑椹、西瓜、番茄、蘋果、梨、葡萄、山楂、橘、柿子等蓮子、花生、紅豆、紅茶、花茶、綠茶、酒、白糖、紅糖、小麥、綠豆等手太陽小腸經雞肉等冬瓜、南瓜等西瓜、甘蔗等紅豆、綠豆、茴香、鹽、白糖、紅糖等足太陽膀胱經青蛙、雞肉、鯽魚等萵苣、絲瓜、冬瓜、黃瓜、白菜、芹菜、蕨菜等西瓜等豌豆、綠豆、茶葉、酒、白糖、紅糖、大米等足少陰腎經蝦、蟹、海參、鯉魚、黃魚、鰱魚、鱔魚、鯽魚、龜肉、青蛙、蛇肉、牛肉、羊肉、狗肉、雞肉、鴨肉、豬肉、兔肉等豆腐、海帶、韭菜、芹菜、菠菜、空心菜、山藥、胡蘿蔔、藕、絲瓜、冬瓜、蘑菇、薑、木耳、番薯等西瓜、荔枝、龍眼、桑椹、香蕉、甘蔗、梨、木瓜等蓮子、核桃仁、花生、芝麻、白糖、紅糖、醬油、辣椒、花椒、胡椒、黃豆、牛奶、茶葉、茴香、肉桂、牛奶、小麥等手厥陰心包經龜肉、蛇肉、雞肉、牛肉、羊肉等黃瓜、茄子、金針、番薯、藕、南瓜、香菜、豆腐等荔枝、龍眼、大棗、桑椹、西瓜、番茄、蘋果、山楂、梨、葡萄、橘、柿子等蓮子、花生、紅豆、紅茶、花茶、綠茶、酒、白糖、紅糖、小麥、綠豆等手少陽三焦經雞肉、鯉魚等藕、黃瓜、香菜、白菜、大蔥、生薑、空心菜、白蘿蔔、冬瓜等西瓜、番茄、桃子、鳳梨、蘋果等綠豆、綠茶、牛奶、稀飯、面片湯等附錄四經絡系統簡表
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小秘密(4)
  附錄四經絡系統簡表經絡:氣血運行的通道,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裏,貫穿上下,使人體成為統一的有機整體經脈:大的主幹十二經脈手三陰手太陰

肺經手厥陰

心包經手少陰

心經手三陽手陽明

大腸經手少陽

三焦經手太陽

小腸經足三陽足太陰

脾經足厥陰

肝經足少陰

腎經足三陰足陽明

胃經足少陽

膽經足太陽

膀胱經十二經別:從四肢肘膝部別行分出,入體腔,與各經所絡屬臟腑相連,出頸項部,陽經經別仍合于原正經上行頭部,陰經經別則隨相表裏的陽經經別上行頭部注入六陽經脈。手足三陰三陽組成六對,稱“六合”。

作用:加強表裏兩經體內聯繫;加強十二經與頭面的聯繫;擴大十二經脈的主治範圍(如:承山、承筋治痔疾,因足太陽經“別入於肛”;商陽、二間治喉痹即其經別“上循喉嚨”);加強十二經脈與心的聯繫(足六經通過足三陽經別與心直接聯繫,因而各經病候中均出現“心”的症候,表明“心為五臟六腑大主”有生理基礎)。

十二經筋:十二經脈所聯繫的筋肉系統,是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外周連屬部分。《說文解字》解釋“肉之力也”,“力”是“筋也”。段玉裁注說:“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說明筋是產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本”,是筋附著於骨骼的部分。經筋的活動有賴於十二經脈氣血的濡養和調節,全身筋肉按十二經脈分佈劃分為十二組肌肉群,以手足三陰三陽名之為十二經筋。

1分佈概況

經筋分佈于外周,不入臟腑,有“起”、有“結”,數筋結於一處為“聚”,散佈成片稱“布”。十二經筋各起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和骨骼,分佈部位與十二經脈的外行部分相類。陽經之筋分佈在肢體外側,分為手足三陽;陰經之筋分佈在肢體內側,並進入胸腹腔,但不聯絡臟腑,不像經脈有臟腑絡屬關係,故經筋的命名只分手足陰陽而不連綴臟腑名稱。其中,手三陰之筋結於胸膈,手三陽之筋結於頭腳,足三陽之筋結于目周圍,足三陰之筋結聚于陰器。經筋受經絡氣血的濡養,只分起、結、聚、布,連屬骨節,而無順逆流注關係。

2.主要作用:約束骨骼,利於關節的屈伸活動,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其病候主要表現在肌肉抽動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強直,以及弛緩、癱瘓不用等。由於經筋還聯繫耳、眼及胸膈部有關器官,因而可發生耳痛、耳鳴、視力不良及喘息、胃病等內臟症候。經筋病候的治療主要是“以痛為輸”。但經筋受經脈氣血的濡養,故除局部取穴外,還應按經絡循行取遠穴。

十二皮部:十二經脈之氣在體表的分佈。經脈呈線,絡脈呈網。

作用 :反應病症(《素問•皮部論》說:“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疾病傳變(《素問•皮部論》說:“皮者脈之部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于府藏也”);診療應用(可以通過皮部診察疾病,如皮膚針、刺絡、敷貼等法)。續表經絡:氣血運行的通道,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溝通表裏,貫穿上下,使人體成為統一的有機整體經脈:大的主幹奇經八脈督脈起於胞中出會陰,行於後正中線,上至頭面。任脈起於胞中出會陰,行於前正中線,上抵頦(kē)部沖脈起於胞中出會陰,行於腹部第一側線,交會足少陰經穴帶脈橫行腰部,交會足少陽經穴陰維脈行於下肢內側、腹部第三側線,和頸部交會足少陰等經及任脈穴陽維脈行於下肢外側、肩和頭項,交會足太陽等經及督脈穴陰蹺脈行於下肢內側及眼,交會足少陽經穴陽蹺脈行於下肢外側及肩、頭部、交會足太陽等經穴無絡屬臟腑,無表裏配合,別道奇行,故稱“奇經”。

交叉於十二經脈之間,在全身起統領、聯絡和調節作用絡脈:小的分支十五絡手太陰絡列缺腕上寸半,別(分支)走手陽明;直入掌中,散入魚際手陽明絡偏曆腕上三寸,別入手太陽;上曲頰,偏齒,入耳足陽明絡豐隆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絡頭頂、喉嗌(yì)足太陰絡公孫本節後一寸,別走足陽明;入絡腸胃手少陰絡通裏腕上寸半,別走手太陽;入於心中,系舌本,屬目系手太陽絡支正腕上五寸,內注手少陰;上走肘,絡肩足太陽絡飛揚外踝上七寸,別走足少陰足少陰絡大鍾內踝後繞根,別走足太陽;上走心包,外貫腰脊手厥陰絡內關腕上二寸,別走手少陽;系於心包,絡心系手少陽絡外關腕上二寸,合手厥陰;注胸中足少陽絡光明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下絡足跗足厥陰絡蠡溝內踝上五寸,別走足少陽;上睾,結于莖任脈絡鳩尾下鳩尾,散於腹督脈絡長強挾膂上頂,散頭上;別走太陽,入貫膂(lǚ,脊骨)脾之大絡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十二絡從絡穴分出,走向與其相表裏的經脈,溝通表裏,補充經脈循行的不足;鳩尾、長強?大包溝通軀幹部經氣,起滲灌氣血作用。

絡脈與經別可加強表裏經關係,不同點為:經別主內,自肘膝分出後入體腔,加強表裏經在頭面軀幹及臟腑之間的聯繫,無所屬穴位,也無所主病症,但循行路線補充了經脈所未及,擴大了經穴主治範圍;絡脈主外,自肘膝以下分出後走向與其相表裏的經脈,主要溝通表裏兩經在四肢部的聯繫。絡脈各有一絡穴,並有所主病症,當表裏兩經病變時常取絡穴治療孫絡別絡分出的最細小分支,稱為“孫絡”。其作用同浮絡,即輸布氣血,濡養全身《靈樞•脈度》:“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浮絡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絡脈,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